中国发展新机遇与共同富裕论文4篇

时间:2022-06-19 17: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发展新机遇与共同富裕论文4篇

中国发展新机遇与共同富裕论文篇1

  新中国成立70年锦绣巴蜀展新颜

  滚滚江水,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都江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76万亩;巴蜀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描绘出一幅幅犹如都江堰一般波澜壮阔、激越豪迈的治蜀兴川画卷。(7月29日新华网)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的70年。这些奇迹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大景象。如此盛大景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不断创新的结果。

  伴随着共和国前行的脚步,地处中国西部的四川,在70年的风风雨雨里,也留下了一串坚实而又闪光的足迹。解放之初的四川,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以治蜀兴川,交通先行为例。从新中国成立后依靠自己力量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到我国首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全线通车;从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桥隧占比40%的成昆铁路,到被誉为“雪域天路”的川藏公路,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成为历史。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加快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渝高铁开通,西成高铁开通、雅康高速公路通车、成贵铁路四川段开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宝成铁路上的马角坝车站有了新的功能,中欧班列每天从这个小站驶过,途经阿拉山口,将“四川造”货物运往欧洲。如今,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累计超过3800列,数量保持全国第一。通过开辟“空中通道”,地处内陆的四川成为重要的全球中转枢纽。如今的四川,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锦绣巴蜀展新颜。四川的发展是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依托日益完善的开放通道,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着力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回顾风雨历程,成绩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70年的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四川一切事情的根本前提。

  从“蜀道”不再难,开放变前沿,到“敢为人先”促改革“天府之国”展新颜,再到保护绿水青山,建设金山银山,巴蜀大地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欣欣向荣,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四川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此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根本遵循。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带着胜利的豪情我们回望过去,四川70年的发展成就已永载史册;怀揣伟大梦想我们展望未来,新时代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天府之国如此多娇,今日之四川,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只要我们从新中国70年历史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开启更为光辉的历程、创造更为伟大的奇迹,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中国发展新机遇与共同富裕论文篇2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这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至少应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努力使社会学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学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面向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是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学,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方能定位自己,明确自身理论边界和方法特色。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应当立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社会学学科视角出发,对当今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学理阐释,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处理好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使命任务。

  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是在改革开放呼唤下踏上历史征程的。自重建伊始,中国社会学就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研究领域。而这与中国共产党推动的改革开放进程相呼应、相契合。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体现了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实践探索基础上,中国社会治理理论不断发展成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等重要论述,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就要深耕社会建设领域,深入研究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活力等问题。

  鼓励社会学者坚持问题意识、探索现实问题。社会学者只有善于打破学科界限,归纳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形成理论,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发展完善。当前,我国不少领域的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但也面临着一些其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学不能简单借鉴别国经验或理论,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当前中国互联网技术与应用走在世界前列,各种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商业应用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深刻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甚至可以说,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人们广泛使用互联网基础上的。研究这种社会结构,探究人们之间新的社会关系模式、行为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社会学者还应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社区共同体的重塑问题、特大城市治理问题等进行深入调研,把书本上的理论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解决好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创新社会学理论和学科体系

  用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涵养理论。现代中国社会是历史演化的结果。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并形成了搭配严密、独具特色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此作了深刻阐述。中国社会学者应深入研究中国悠久历史及其文明,并从其价值体系、社会结构着眼,发掘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文化和历史基础。同时,还应在梳理以往中国社会学研究基础上做好传承。中国老一辈社会学家以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为工具,对中国社会开展了理论探索、概念界定、实地研究等,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理论和实地研究经验,夯实了当前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也积累了大量经验、理论和方法。这些都值得全面总结,深入研究,推陈出新。

  立足国情深入调查研究,在探索各地不同特点基础上逐步形成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性理论诠释,形成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中国社会学者应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情况,发现不同特点,挖掘具体案例,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正确理论提高决策咨询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开展社会学研究,要运用好谋全局与谋一域、综观全局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方法,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拓宽国际视野,有分析、有鉴别地学习借鉴他国社会学研究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才能开阔分析问题的视野,拓展研究问题的深度。为此,应结合中国实际,在具体分析别国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基础上开展借鉴和交流。应该看到,一个理论能否更好发挥作用、更好形成行动,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还取决于特定国家的体制、文化、历史特点。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那就是荒谬的了。为此,应当在深入分析文化和制度环境基础上,有分析、有鉴别地学习别国社会学理论、概念、话语、方法,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这就要求中国社会学者具备宽广的历史、文化和国际视野,并有历史认识、历史反思和历史自觉。

中国发展新机遇与共同富裕论文篇3

  根据单位统一安排,本人深刻系统的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重点学习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

  通过学习,我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巩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奋力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回顾这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作为一名党员,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带头传承弘扬革命先烈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时刻把理想信念的“航标”装在心里、深刻铸入灵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支部工作安排。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扎实的工作、严实的作风把“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二、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要紧紧依靠人民,当前,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应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破解发展难题,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各种困难挑战不断涌现,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承弘扬革命精神,就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发有为,迎难而上,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不断夺取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发展新机遇与共同富裕论文篇4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 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推荐访问:中国 共同富裕 新机遇 共同富裕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论文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议论文 中国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