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21-2030年)(完整)

时间:2022-04-05 16: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21-2030年)(完整),供大家参考。

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21-2030年)(完整)

 

  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

 (2021-2030 年)

 (送审稿)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22年 3月

  —

 1

 —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区域特征 1.自然资源概况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界地带,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行政总面积8279平方公里,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全市共有大小河流 6759 条,总长度为 10887.065 千米,其中省级河道2条(曹娥江和浦阳江),市级22条,县级112条。2002 年水资源总量为 78.43 亿立方米。绍兴全市森林覆盖率55.14%,境内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种类丰富。

 2.社会经济概况 绍兴市下辖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 6个区、县(市),共有 49 个镇、7 个乡、47 个街道、547 个(社区)居委会、1587 个行政村。2020 年全市常住人口527.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9%。

 202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6001 亿元,居全省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 13.41 万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3.6:45.2:51.2,三产比重首次超过 50%。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 7136 亿元、1552 亿元,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最高,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15.9%,其次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 10.9%。全市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园

  —

 2

 —

 区(开发区)中,目前省级及以上开发区 9 家、工业园区 1 个,省级以下工业园区 24个,小微企业园 103个。绍兴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文化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兰乡、书法之乡、名仕之乡、戏曲之乡, 2020 年全市实现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 350 亿元左右。

 (二)建设基础 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绍兴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后颁布出台了《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条例。发布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首创国内精细化工改造提升标准。同时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选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获得第十届“中华环境奖”优秀奖。建立“62+X”无废制度体系,在全省首创特定类别危险废物定向“点对点”利用试点工作制度,健全病死动物和生活垃圾跨区、县(市)处置生态补偿金等制度,全域推进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全覆盖,率先印发《环保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绿色经济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全省唯一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省级试点,深入实施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试点,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入选 2020 中国改革

  —

 3

 —

 50 佳典型案例。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取得重大突破,腾出土地 3325 亩,印染产业集聚度从 65%提升至 80%。连续八年获全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地市。医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 43.8%,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中芯绍兴一期达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品质农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占比由 2015 年的46.3%上升到 2020 年的 51.2%,超过第二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AQI 优良天数比例由 2015 年 75.7%上升至 2020 年的 90.7%,PM 2.5 平均浓度由 2015 年的 56 微克/立方米降至 2020 年的 28 微克/立方米,2020 年实现全市各区、县(市)空气质量全达标和重污染天气全消除,新昌县、上虞区、诸暨市获评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且全市 2020 年度细颗粒物浓度改善率排名全省第 1。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效,创建“美丽河湖”50 条(个),完成 78 个工业园区(集聚区)、201 个生活小区和 79 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县控及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比例达100%,2015年至 2020年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234 家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 42 个农地超标点销号。切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

  —

 4

 —

 试点,基本实现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绍兴市 2019-2020 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优良的督查激励地市。获批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榜全国美丽山水城市。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绍兴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城乡相向而行、融合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9%。率先实施“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总收入30 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 15 万元以下薄弱村,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全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城镇建设成效明显,棚户区改造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省级特色小镇 4 个,实现“基本无违建”全覆盖。上虞鸿雁社区、越城薛渎(棒球)社区等 5 个项目入选未来社区试点。实施“千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 848 个、“3A 示范村”151 个、“五星达标村”1404 个、省级高标准生活分类示范小区 66 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 86.7%,累计提升 56.9万农居民饮用水标准。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持续深化,新昌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荣誉,诸暨市和上虞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嵊州市、柯桥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绍兴市于 2020 年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原规划35 项指标基本达到规划目标,且多项指标优于目标值,五大类

  —

 5

 —

 58 个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全市生态环境公众认知度、参与度总体居全省前列,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从 2016 年的 76.66 分提升到 2020 年的 85.66分,生态环境公众知晓度达到 85.89 分。

 (三)存在问题与形势分析 1. 存在问题 近年来,绍兴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质量、绿色转型、城乡面貌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标准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地区,还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传统产业和能源转型压力较大。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绍兴化纤、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低碳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而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2020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3.6%,远低于全省平均值 10.9%。其次绍兴面临能源低碳转型和能源“双控”下降空间不足的双重压力,2020 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0.41 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9 吨标准煤/万元),热电用煤占规上工业用煤比重接近 90%,且绍兴受资源禀赋等约束,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侧转型压力较大。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面临一定压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较大,“十三五”时期,绍兴市 PM 2.5 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幅改善,但在全省排名仍靠后,受外来输入和本地扩散

  —

 6

 —

 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秋冬季区域灰霾影响凸显;另外夏季 O 3浓度不稳定达标, O 3 问题成为阻碍全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问题。断面水质保优压力大,“五水共治”以来,水质总体上逐年改善,但局部区域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王家泾、二号闸、环城公路桥等断面存在月度超标现象。土壤与地下水源头预防压力大,部分区域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腾退地块较多,管控压力较大。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仍需提升 。绍兴市部分乡镇(街道)污水收集能力不足,尚未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部分老城区、小城镇仍存在雨污混流等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有待进一步加强,农饮水达标提标工程后续运行管护需进一步加强。对标无废城市样板建设要求,仍需拓展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全市城市绿地总量较高,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6 平方米/人,未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要求。

 2. 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生态文明 指明了战略方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

  —

 7

 —

 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浙江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战略目标,提出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为绍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指明了战略方向。

 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及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和杭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将释放叠加效应,为绍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宜居环境打造带来叠加红利。产业升级将进入加速期,传统产业竞争力有望得到整体性重塑,文商旅农体融合发展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城市建设处于提升期,城市有机更新和融入沪杭甬都市圈一体化将明显提速,宜居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要求。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并明确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视角和新要求。要统筹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要不断提升良好环境普惠度,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

 8

 —

 “ 重要窗口” 的目标定位赋予绍兴展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新使命。在全面开启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省“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新嘱托新要求。省委赋予绍兴“继续秉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和‘胆剑精神’,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这一重大使命,并提出“五个率先”的具体要求。“十四五”时期,绍兴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五个率先”目标,努力在“重要窗口”展示靓丽“绍兴风景”。

 综合判断,未来一段时期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资源瓶颈约束、环境改善压力等方面的严峻挑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及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克服各种挑战,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把握“重要窗口”的深刻内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聚焦“五个率先”,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

  —

 9

 —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握减污降碳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进一步擦亮“稽山鉴水”金名片,在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彰显绍兴“生态范”“美丽范”,为绍兴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提供保障。

 (二)规划原则 双碳引领,系统变革。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系统推动发展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机制的变革重塑,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开辟新时代美丽绍兴建设新境界。

 生态塑韵, 品质提升。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决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擦亮“稽山鉴水”金名片,绘就近悦远来“品质之城”新画卷,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

 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深刻分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空间格局集约优化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以固根基、补短板、扬优势为抓手,科学谋划针对性对策举措,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齐头并进,稳步提升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制度创新,数智赋能。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

  —

 10

 —

 力,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积极构建具有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特色的整体智治体系,不断提高市域治理现代化水...

推荐访问:绍兴市 建设规划 生态 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2021-2030年) 绍兴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