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篇

时间:2022-06-26 11:4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篇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篇1

  “如何理解‘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如何理解和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翻阅散发墨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一书,7个板块、100个问题,内容通俗新颖;二维码支持“延伸阅读”,辅以“习言习语”等精炼栏目,版式清新明快。

  连日来,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问答》一书,以问答体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少党员干部群众在“悦读”过程中,对《问答》点赞好评。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认为,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指定学习教材之一,《问答》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讲述了许多鲜活的党史故事,是坚持把学党史和悟思想结合起来的一部好教材。

  “真正了解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正确认识现在才能科学把握未来。”曲青山说,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党员干部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让他们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江西井冈山,在红色土地上学习《问答》更添历史厚重。

  “这本书既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社会实践、时代特征、历史事实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题设置聚焦广大党员干部的普遍关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拿到《问答》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科研管理处处长陆元兵第一时间研读学习,并和老师们一起交流心得体会

  陆元兵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他会更多地将书中的内容和思想融入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员从多层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读一本好书犹如在和智者对话,研读《问答》就像参加一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精品培训课。

  “《问答》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凝练为一个个融会贯通、原汁原味的观点阐发。”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看来,《问答》架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悟原著原文的一座桥梁。

  颜晓峰举例说,在回答“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书中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崭新的大地上的现代化等要点,提供了一个全面精准的回答,从多维度呈现思想理论的意蕴和创新观点的本义。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青年一代责任在肩。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江雪的书桌上,《问答》是她的“案头必备”。

  王江雪说,阅读蕴含真理印记和理想信念的文字,让她想起自己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的经历。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经此一“疫”,王江雪更加体会到肩头的责任与重担。“在新的奋斗征程中,我要贡献更多的力量。”王江雪坚定地说。

  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和创新实践。《问答》把握住了大众学理论、用理论的“度”,其出版发行恰逢其时、正当其用。

  “这本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实践导向,可以使我们更好武装头脑、指导工作。”陕西省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利功说,局里已经组织干部职工通过集中学习、分析研讨等方式学习《问答》一书,引导大家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于实际工作。

  为优化政务服务,延安整合28个部门的406项行政许可事项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数十枚公章变为“一枚公章管到底”。王利功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石硐镇党委书记刘福海拿到《问答》之后,迫不及待地学习起“如何理解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等篇目。

  “通俗易懂的内容将指引我们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刘福海说,下一步将结合镇上的产业、环境优势,从避暑、采摘、康养等方面着手,把石硐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镇,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篇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中国、引领世界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系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其中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创新理念、重大战略主张,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解决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实现民主”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人类民主事业的实践,探索了人类发展政治文明的新路。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和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起点,保证党和国家每一项立法、决策都维护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意志、符合人民意愿,最大限度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与西方选举民主的虚伪表象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在权力产生环节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侧重“全”与“过程”的完善,强调在后续的权力行使、管理和监督等环节建立规范有效的机制,实质性提升人民全过程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质量。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生动具体的民主实践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参与治国理政,始终把国家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使得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创造活力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各方面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呈现出与西方国家判然有别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的民主实践启示各国,西方民主从来不是标准答案,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民主,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生动实践,为其他国家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方案,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路。

  道路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艰难探索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并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改革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要思想,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更加清晰。中国开辟的现代化道路,强调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规律的理论遵循,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强调自我革命的优良品格,这些发展智慧使得中国在四十多年跨越赶超的过程中成功摆脱“附庸”的命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不走服从资本逻辑、满足资本增殖诉求的资本主义道路,不重蹈贫富对立、财富两极分化的西方现代化结局,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让人民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失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向世界宣告“照西方的样子改造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此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现代化模式,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两种现代化模式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和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人间正道,在人类社会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实现治理”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开辟了人类幸福事业的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治理问题,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描绘了制度建设的图谱,明确规划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安排、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实现治理”的问题,实现了国家制度体系的系统集成与治理机制的协同高效,使社会治理在中国焕发勃勃生机,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而且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书写出人类减贫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的社会治理实践,在增进我国民生福祉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之制”不断丰富发展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引领推动“世界之治”,发展了为人类造福的事业。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文明,怎样实现文明”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的推动中所产生的伟大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统一体,它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将古老东方文明的价值追求与人类现代文明进行创新性融合,实现了中外文明形态在价值观领域的开创性对接,并以充满活力的雄健姿态再次屹立于世界舞台;它立足于现实发展的中国,始终坚持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形态,破解了“现代文明就是资本主义文明”的长期迷思。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人类文明全部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载体,以“人本逻辑”代替“资本逻辑”,将全体人民群众的价值置于资本利益之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克服了西方现代化伴生的异化弊端,树立起人类现代文明的新标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逻辑替代“扩张掠夺、国强必霸”旧逻辑,聚焦全人类的生存境遇与未来命运,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创造美好未来提供了正确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统一体,揭示了世界文明的未来更替路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显得愈发夺目,开辟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路。

  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开辟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始终传承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赓续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光辉,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主张凝聚世界各国人民力量而产生的安危与共、合作共赢、权责共担的总体意识,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人类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世界秩序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出发,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迷茫困顿的世界注入强大的信心与活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各国人民共同解决世界性难题、共建美好世界的国际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中国与世界利益的高度一致,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致力于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防止和克服西方现代化伴生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等问题;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推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致力于构建更加全面、深入、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以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第一次系统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为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提出中国方案,为重塑全球治理格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思想宝库贡献的绚丽瑰宝。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篇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组织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牵住选人用人导向这个“牛鼻子”,当好政治生态的“保护者”。

  以严的标准树立好的导向。

  选好一个干部,就会激励一批干部,激发见贤思齐、人心思进的政治生态正能量。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制度办事,切实把干部选准、用好。

  严把标准关。标准不清,导向就立不住。要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大力选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严把考察关。

  识人是用人的基础。要坚持既看政绩又看政德,突出“五看”强化组织考察“体检”功能,即看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的表现、看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的表现、看重大原则问题上的立场表现、看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表现,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的表现。严把程序关。规范是干部工作的生命线。要做严做细动议、推荐、考察等各个环节,做到一步不缺、一步不乱、一步不错。要把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凡提四必”要求,把有硬伤的干部坚决挡在“门外”。

  以实的措施树立好的导向。

  选人用人风气好不好,是衡量一个地区政治生态的“晴雨表”。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关键靠制度、靠纪律、靠执行。

  深入分析研判。心中有数,才能用人得当。要充分运用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以及巡视、巡察、审计、信访等结果,坚持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一时表现又看一贯表现,着力纠正“四唯”偏向,提高选人用人精准度。

  严明纪律规矩。纪律和规矩是选人用人的“防火墙”。要敢于向不正之风“叫板”“开刀”,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坚决抵制说情、打招呼等不正之风,下大力气破除“能力不如关系”“会干的不如会跑的”等“潜规则”,使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抓好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执行的要害在严格。要严格干部考察考核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办法,对组工干部跑风漏气、打探消息、搞亲亲疏疏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切实防止“灯下黑”,把最讲认真的态度、公道正派的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

  以铁的担当树立好的导向。

  从严治吏,重在破除为官不作为、为官不担当的“中梗阻”。要以铁一般的担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加大“反向倒逼”力度。“下”来一个,就会警醒一片。要落实好中央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该谈话的提早谈话,该诫勉的及时诫勉,该调整的坚决调整,让“下”的干部心服口服,让不干实事、虚头巴脑的干部“没市场”。

  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有全身谋事之心,才能无侧身谋人之虞。要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该重用的重用、该褒奖的褒奖,让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有舞台”。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发挥好考核评价的“CT”作用,理解和宽容干部在工作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部安心、安身、安业,营造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的干事创业生态。

推荐访问:一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