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引出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七篇)

时间:2023-05-28 08: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地图引出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七篇),供大家参考。

《世界地图引出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老师:大陆版块会漂移呢的话,那我们中国有一天会漂到其他地方吗?”

“老师:如果有一天我们大陆和台湾漂移在一起那不就统一了吗?”

“地壳能产生那么大的力量呀!那人类可以利用这些力量吗”

“老师:地球版块会重新合拢吗?”

……

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惊人呀!有些问题我想都没想过,说实在话有些还真是我也想知道的",怎么办?师不必贤如弟呗!师生一起来做作业!

几天后我们开了个“地球研讨会”,你可想而知,学生们个个像“地球专家”,对比之下,我这个做老师的还真的贤不过弟。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你看这个临时改变的作业多么的精彩!

下课后,我久久沉浸在学生们带给我的激情中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越来越开放,而开放的程度愈高,它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干扰就越多,“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也就愈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机智去因势诱导,化被动为主动。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重视学情,关注学情,就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师者的一种教学习惯。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
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我怎么讲也不能将文章讲透,讲得学生无论从内容还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个课时就行,可是为什么我上了两个课时还不够呢?那么这种选读课文,我究竟要怎么教呢?对此,我查阅资料,也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学会了很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3到4年级学生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选的课文不必要像精度课文讲得那么详细,要不就不能分选读和精读,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课文,只要掌握课文中要认、写的生字词,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怎样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从他们那里得知,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提出一、两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将这个大问题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即可,学生只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再稍作小结,这篇课文就可以结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学会通过工具书理解课文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语,扫清课文阅读障碍。现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所以要对他们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学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对照字典或者《小学教材全解》来理解课文中生字词。

以后的教学中,要分清新课标教学大纲,不做无用功。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翻开手头的四(上)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虽然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许多差别,其中略读课文比例的增加就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知道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而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现在的五年级略读与精读课文形成了1:1的状态。眼看着略读的比例是一年年的增加,而在实践中,这方面教学的困惑却并没有一年年的减少。为了寻找一条适合的路子,为了使略读课文编排的意图得到很好的体现,一年来,我们全组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刚才黄晓秋老师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一堂课为大家提供了研究探讨的范例,下面我就曹老师的要求在此围绕略读教学的策略作点评。

说起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们不禁会联想起,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类课文教学所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可是在教学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两点要想做好却很难,略读课文的要求要放低,到底低到怎样的地步呢?教师要更加放手,到底该放到怎样的程度呢?这个尺度的确很难掌握,弄不好就会上成像精读一样的精雕细啄,或像自读课那样放任自流,结果编排的意图无法得以体现。下面我想结合黄老师这堂课给大家做几点提醒。

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甩开臂膀,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略读课文涉及到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也是一个关于科学研究发现的话题,被安排在第二单元,对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去读懂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可我们老师又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帮助他们慢嚼细咽,怎么办?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足时间,让他们逐步去读懂。我们来回顾一下黄老师这堂课的时间安排,在谈话引入之后,黄老师就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互相检查,既体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更可贵的是针对第二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通带来的困难,黄老师又一次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除了反复朗读外,黄老师还安排了三次默读的时间,一是根据“提示”全文默读,自己去读懂课文,二是针对学生自读遇到的困难,安排默读课文2~4段,三是默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仅仅是读书就占了将近二十分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

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的略读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比较简约、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就为我们提供了略读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将这堂课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老师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给读懂。如果说简约的一堂略读课还需要些设计的工夫的话,最多也只是体现在引导点拨这一个阶段上。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课,黄老师在课文第2~5段上花了不少工夫,设计了三次发现的比较和一处的想象推理说话。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首

先基于本单元学习重点考虑,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而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则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在单元学习导语中,编者就明确指出“读这单元课文要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其次是基于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考虑,黄老师把课文的2~5段作为教学着力点。这几段讲述的就是魏格纳由无聊时无意观察中的一次偶然发现到后来的仔细端详与比较分析所产生的重大发现所引发的一个奇想。在这个奇想产生的过程中凝聚着科学家最优秀的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品质,这正是我们学生所需要的思维习惯。因此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与学习边观察边思考的观察方法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这几段话中也涉及了许多地理知识,比如南美洲、巴西、几内亚湾的地理位置,又如海岸线的吻合、大陆块的漂移等等,学生是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弄明白的。在“精”读这部分时,黄老师巧妙地利用课件轻松而有趣地解决了难点。将2~5段设为着力点第三个依据就是学情,在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提示中提到的三个问题,就“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很难一下子讲清楚,他们只知道他是在看世界地图时发现的,至于如何从偶然到仔细端详,再到比较分析,这么一次次不断深入地观察发现与思考推想才产生的,学生根本无从知道,也就不能领会边观察边思考这一优秀的思维品质了。在本堂课教学的时候,黄老师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发现的情境,让学生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去发现魏格纳三次发现的不同,从而领略阅读发现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黄老师将2~5段设为阅读引导着力点第四个依据那就是本课的语言表达的特点。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发现的文章,因而语言表达非常理性,跟以往我们小学课文情感性、形象性强的特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样的文章对学生语言表达严密性的培养却大有好处。这篇文章整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果然”“结果发现”“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黄老师在这部分学习时设计了一个想象推理的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把魏格纳在观察中的思考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严密的语言表达风格。这堂课,黄老师就抓住了这么一个着力点,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这就是略读教学中的“精”处理。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
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比如这堂课,课前黄老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课后黄老师又引导学生去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或去找一找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她也穿插了许多课外资料,如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补充医生的劝阻,补充魏格纳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在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完成自学交流的任务后,我们就可以引入它的姊妹篇《最棒的还是我自己》与《我不是一根木头》让学生选择阅读。

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比较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这为师生的个性发扬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有特色的语文课。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搭设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在略读课中熠熠生辉。比如第一单元的《火烧云》在学生根据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态的美后,化背喜欢的部分为风光解说;
《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将课文改成课本剧,小组合作表演;
第五单元的《秦兵马佣》可以“世界遗产博物馆档案室需保存各个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档案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使略读课文的教学出现别具一格的境界。

老师们,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算不上策略,还不是很成熟,若能给大家些许借鉴或引发某些思考,我们将感到莫大的荣幸。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这篇课文我连续读了几变后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清楚。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格纳的假想。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的预习、自读是关键。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a】 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b】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c】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d】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难点: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过程,觉得学生对课文不熟悉。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他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成功的条件。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针对学生对地理知识不熟悉,课前安排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文中出现的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难点: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过程,觉得学生对课文不熟悉。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和同学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要在短短的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很高的教学效率,的确很难,尤其是对于我这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

像这样的阅读课,我一直很头疼,时间短,内容丰富,经验不足的我往往会占用两个课时,既浪费了时间,效率又不高。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今天就要上这一课了,我心里仍然感觉没有底。上课铃就要响了,就在去往教室的路上,我的脑海中突然有了一种新的思路,年轻人,为何不敢试试?于是,就在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推翻了精心准备的教案。

课前我让学生读了不下5遍的课文,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在上课前,课文生字孩子们基本掌握了,课文也基本读通顺了,对于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了这样的基础,上课时我先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接着,我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中,“默读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孩子们在仔细地读,认真地思考。教室里安安静静,不好,问题有点难度,孩子们一时没反应过来,心里明白,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是时候了,我换了个问题引导:读完后,你有什么话要对文章的主人公魏格纳说?教室里仍然很静,过了一会儿,一名同学举起了手,我鼓励道:“我想还有好多同学想说,只是怕说得不好,难为情。”这一下切中了要害,下面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我继续:“不要怕,没说,你怎知道自己说不好,大胆地谈一谈你个人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定你的见解还很独特,试一试?”就这样,两位,三位……又有七八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是时候了,我叫了一名同学。

他答道:我想对魏格纳先生说:“你真伟大。”

“你在魏格纳后面加上先生,说明你很佩服他,尊敬他。你读懂了课文,是啊,他很伟大,你在由衷地赞美魏格纳先生。他有一个伟大地发现。真正读懂了课文,读文章就应该这样读,把它读懂,读出文章中没直接写出来的。”我鼓励道。

我又叫了一位同学。她答道:“我觉得魏格纳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我及时纠正了她的回答方式:“魏格纳先生,你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是呀,就这样一幅在墙上不知挂了多少年的普通地图,魏格纳先生硬是从这样一张不起眼的地图上做出惊天动地的文章,有了轰动世界的发现,很仔细,你也很仔细,发现了魏格纳这一优点。”我鼓励道,其实是为其他同学提醒。

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启发,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耐心”、“认真”、“执着”、“勇敢”、“不轻易放弃”……一个个跃到了黑板上。一个孩子在理解“勇敢”时稍有偏差——他认为魏格纳勇敢在都住院了还工作。我加以引导:“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他勇敢,不错,观察很仔细,魏格纳很勇敢,他勇敢地面对权威,接受挑战;
他勇敢地去世界各地去探索;
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一方面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地是给他以自信,今后更加有信心去探索,去发现。

课在一步一步进行着,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继续问道:“正因为魏格纳先生有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才有了轰动世界的大发现。那么,他在那张世界地图上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从课文中找出原话读一读”。紧接着:“以前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了吗?”由于刚才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引导他们说话要讲究依据,孩子们再次深入文本,通过教授的话找到了依据。

“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魏格纳的成就呢?”答案显而易见,文章中心出来了,魏格纳的勇于探究的"精神,永不放弃品质,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决心呈现出来了。

紧接着,我出示了一幅漫画,思考:“挖井人为什么老也挖不到水?他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正是魏格纳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优良品质,拓展了孩子们的思路,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就这样,文章的主旨把握住了,孩子们已经真正体会到了。返回一开始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下,孩子们有话说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魏格纳,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抓住两个句子重点体味: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课上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中发现,他们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阅读文本为教学主线,以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正因为我始终把文

推荐访问:世界地图 引出 反思 《世界地图引出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七篇) 2023年《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与评价(七篇) 世界地图引发的发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