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新闻翻译的美学原则

时间:2023-06-21 19: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凌 婷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基础部,福建 福州 350008)

著名美学家、翻译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翻译绕不开审美,翻译学绕不开翻译美学。英汉新闻翻译,作为一个实用性、功能性、目标性都很强的翻译类型,它同样离不开审美,离不开翻译美学。研究翻译美学,通常会把主体、对象设定为“艺术语言”(又称“文学语言”),在实践中艺术语言的范畴是十分广泛的,并不限于艺术作品使用的语言。对新闻译者来说,也须注重语言的艺术创作,对一篇文章的气质、意境、气势、韵味、情态等进行认真、审慎地体味和传达,再现原文的审美特质,形成源于原文、合乎母语的美学体验。

英汉新闻翻译一般是指把英文新闻翻译成中文。英汉新闻经中文再次传播,使得中文新闻读者不仅能获得英文新闻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与英文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和文学享受[1]3。英汉新闻翻译的传播对象是汉语阅读者,它对国内民众来说,有着扩大视野、增长见闻、提升认知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当今世界海量传播的新闻是用英文写成的,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同时,提升国际新闻的传播质量、传播水平,对我国社会发展、文化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翻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必须时刻想着读者,考虑他们如何更有效、顺畅地接受语言。同时,这个过程还要考虑原著的思想和风格。语言“美”既是原著风格旨趣的传递,也是译者意趣水平的体现。翻译过程中应遵从什么样的美学原则,如何把握翻译美学原则在英汉新闻翻译实践中予以应用,十分值得研究。审美主体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具有启动、激发的功能。英汉翻译必须重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作品启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这就是英汉新闻翻译必须遵从一定美学原则的动因。

英汉新闻翻译是一门专业,一种职业,一座桥梁,一种艺术[1]4。从英汉新闻翻译的属性而言,这样的论断是十分准确的,对我们认知英汉翻译的特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英汉新闻翻译一方面具有新闻工作的特点,必须在一定的时效下完成,所谓“速战速决”;
另一方面,新闻翻译也不能草率了事,除了和原语言新闻的内容保持一致之外,还要体现出新闻写作的特点。

英汉新闻翻译美学原则,不同于“文采”,必须拒绝辞藻堆叠。新闻不是文学作品,但新闻离不开文学语言。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在承载信息的同时进行了审美的优化。新闻作品翻译不必文采斐然,相反,必须力求朴实化。朴实化不等于审美信息的丧失,作为新闻翻译,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是第一追求。英汉新闻翻译美学原则,应遵从汉语新闻的审美原则。因此,准确的审美判断,是英汉新闻翻译的审美起点,也是审美判断转化为审美再现的依凭。

英汉新闻翻译评判标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同样适用,尤其是“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将翻译工作带入了美学观照的境界中。也有人认为严复翻译的东西晦涩难懂,以“上等的文言”翻译外文,因“雅”破坏了其翻译理论的完整性,但这并不妨碍“雅”作为翻译美学追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尤其对英汉新闻翻译来说,翻译文本兼具功能性和文学性的双重属性,翻译必须将二者充分呈现出来。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理想的翻译家当将其工作看做一种艺术”。

英汉新闻翻译,美学信息的丢失不仅是遗憾,更是谬误。在英汉新闻翻译的特定语场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编码,以便读者获得美的感受,可以视为英汉新闻翻译的基本追求之一。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美学价值是一个“非稳态系统”,接受者的审美动能起着关键作用。审美信息和原文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统一起来是有难度的,认清英汉新闻翻译兼具功能性和文学性的双重属性至关重要。

英汉新闻翻译的美学原则服从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美学原则”从根本上讲是翻译过程的指导性原则。翻译的方式、技巧可以因人而异,翻译原则却具有统一性。关于美学方式的表述可以各有差异,其内涵、实质是统一的。鲁迅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尽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2]364-365这种美学原则和“准确再现原文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要求是同向的。对英汉新闻翻译这种特殊翻译类型来说,这些原则属于语际转换的一般性原则,是达到审美体验的一般性规律,对英汉新闻翻译技巧的归纳和总结也有指导性意义。以下是对这些原则的简要总结和归纳。

(一)简约明白

这一原则重在确保译文的表达意义的完整体现,全面体现理性信息、感性信息的同时,有效避免冗余信息,便于受众准确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原貌。

例:“This is a really audacious mission,”said David S.Draper,the deputy cheif scientist at NASA.“They’re going to move the ball down the field in a big way with respect to understanding a lot of things that are important about lunar history.”(“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探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副首席科学家戴维·S德雷珀说,“他们会大力向前推进,去弄懂有关月球历史的很多重要问题。”)

英语新闻文体用词极为广泛,在这一引语中,原句中出现了取自体育的词语move the ball down the field,但译文并没有采取字字对应来翻译。追求字字对应,结果往往是假忠实,而实际上歪曲了原文内涵,或者是把怪诞不经的表达方式硬性塞入译文[3]27。此句翻译中使用了简约明白的口语表达,这样的翻译,冗余信息极少,受众容易接受。文本虽然是科普类的新闻,但是译文仍可以准确把握原作的语言艺术。

例:Huawei’s 5G equipment is low-cost and high-quality,currently ahead of many competitors,and already rolling out.(华为的5G设备物美价廉,目前领先于许多竞争对手,而且已经推出。)

译文把原文中的两个自由搭配的单词作为一个单位处理,译出整个词组的意义,可以避免逐词翻译带来的译文生硬的弊端。翻译成中文成语“物美价廉”,简约明白。

(二)新颖晓畅

读者拥有审美的能动性,译者必须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选择更具吸引力的审美再现手段。新颖晓畅是英汉英语翻译的原则,也是技术手段。新颖则不落窠臼,晓畅则语义清晰。

例:In an age of mental fatigue,houseplants“boost mood,productivity,concentration and creativity”.(在这个精神疲惫的时代,家居植物能够“改善情绪、提高效率、增强注意力和创造力”。)

在词汇层面,汉语构句以动词为主,一个句子中可用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动词[4]10。例句英文句式中只使用了一个动词boost,翻译时根据中文的搭配习惯,此处采用了增补汉语动词的方法,使用了三个动词“改善”“提高”“增强”,使译文的逻辑更顺畅,语义清晰,便于接受和理解。

例:But more challenges await us in 2021,when the world urgently needs to change course to end the pandemic and move onto a path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1年,更多的挑战在等待我们,世界迫切需要改变路线,结束新冠疫情,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般而言,英语句子长于汉语句子,英语长句译成汉语常采用切断、拆离、重组等方法,必要时还会按照句子的意义和结构重新排列译语的语序。短句易于做到层次清晰、语气连贯、含义清楚、脉络分明,而且能产生汉语特有的节奏感。例句中的长句,译文根据语义内容,把状语从句翻译成短小精悍的三个短句,使语气更紧凑。

(三)雅俗兼具

这一原则也可以看成是信、达、雅在英汉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不能仅注重信、达,不注意译文的形式,更不能因为辞藻华丽而置内容忠实于不顾。因为新闻传播的广泛性,读者的多样性,信、达、雅的要求体现在英汉新闻翻译中,就是雅俗兼具。

例:“all lessons should start with the interests of young children”is how Koppelman sums up the philosophy behind what he calls his “hand-on,mindson”teaching approach.(科佩尔曼对他所谓的“亲自动手,自会思考”教学方法背后的想法进行了如下总结:“所有课程都应该从培养儿童的兴趣开始”。)

原句中的英文口语“hand-on,minds-on”翻译成“亲自动手,自会思考”既保留其口语化的特点,又简洁朴素,朗朗上口,兼顾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和读者的多样性,这就是典型的雅俗兼具。

(四)文质相称

文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它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
质则指内容。文与质,概括了文学风格上华美和质朴两种取向,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关注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概念,就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立论的,这是中国文论和审美话语的特色之一。一定意义上文质兼备,是艺术风格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质朴前提下,要求华、朴相济,文质相称,是语言艺术重要的取向。

例:In Appreciation:Kobe Bryant,A Life Defined By Hard Work(终其一生,勤勉不懈:致敬科比·布赖恩特)

例:Covid-19:The Right Medicine For The World Economy(新冠肺炎下世界经济的对症良药)

新闻标题的主要修辞手段之一是简约,因此新闻标题中绝大多数是短语式或短句式标题[2]79。在翻译成中文时为保持这种简约,常常使用四字词语,做到结构工整和音韵和谐,也达到了文质相称的目的。

例:A key aspect of scientific judgment is that it is not done individually;it is done collectively.It’s a clichéthat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做出科学判断的一个关键之处是,科学判断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体所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可能是陈词滥调。)

在翻译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一谚语时,采用了套译(substitution)的方法,使用同义习语的互译,在译入语中采用意义、形式、修辞色彩大致相符的习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俗语人人皆知,是信息再现、审美再现、艺术再现的统一,实现文采和朴实的统一。

(五)意趣得体

意趣,就是思想与旨趣,也可以说是意味和情趣。宋欧阳修《真州东园记》云:“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
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可见意趣是相当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于对文本的描述,意趣就是文章的思想性和旨趣的概括,意趣无所不在。在翻译的领域,这就是要让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美。意趣得体是十分有趣且有价值的一条原则,有时候可以达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趣。

例:Not that stopped deLatour from attempting to add to the panegyric of the rose herself:“Nature seems to have exhausted all her skill in the freshness,the beauty of form,the fragrance,the delicate color,and the gracefulness which she has bestowed upon the Rose,”she wrote.(这并没有阻止德拉图尔试图加上自己对玫瑰的称颂:“大自然似乎倾尽所能,赋予玫瑰清新的感觉、美丽的形态、芬芳的气味、淡雅的色彩和优雅的气质。)

刘宓庆说,一切翻译活动都离不开选词酌句,择善从优,而“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5]21。上例中英文是具有一定文学性质的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文本的文学性。译者选择同样的文学语言来翻译,译文简洁自然,语言优美,让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美。这样的翻译作品就可以视为上乘佳作。

例:We entered a world where we could threaten not only everyone alive today,but everyone who could follow,and everything they could achieve;where we could betray not only the trust of everyone alive today,but thousand generations who preceded us.(当下,受到威胁的不仅有每一个在世者,还有每一个后来人和他们所能取得的一切成就。我们所辜负的不仅是每一个在世者的信任,还有祖祖辈辈的信任。)

这个例子展现了译文的优势,英文原句冗长复杂,译者在对原句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将原句翻译成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句式,使信息流动更顺畅。

翻译的审美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翻译离不开语言审美,成功的、具有美感的语言是成功翻译的关键之一[6]3。英汉新闻翻译过程不是简单地寻求字词对应,对译者来说,要能够领悟原文的美,再以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再现原作之美。英汉新闻翻译需要美学原则指导,英汉新闻翻译,不仅要在“真”“实”上下功夫,也要在“美”上下功夫。“美”既是原著风格旨趣的传递,也是译者意趣水平的体现,既可启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审美主体具有启动、激发的功能。

猜你喜欢意趣英汉译文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22年2期)2022-08-08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河北书画研究(2020年1期)2021-01-18译文摘要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10期)2019-12-18汉字的水墨意趣中学语文(2019年14期)2019-06-03I Like Thinking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7年6期)2017-02-16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论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传统意趣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5期)2015-12-10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河北传媒研究(2015年1期)2015-07-12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期)2015-01-22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推荐访问:英汉 美学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