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甲骨文的聋校汉字文化活动课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3-06-23 09: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 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强调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聋校语文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多是分解汉字部件,反复书写,以达到聋生识记汉字的目的,而汉字的起源、汉字背后的文化积淀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作为汉字源头的甲骨文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早期认识世界的符号表达,也是进入汉字世界的一把钥匙。将甲骨文引入聋校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符合该阶段聋生视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地位的认知特点。笔者在聋校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基于甲骨文的汉字文化活动课,追本溯源,挖掘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对提高聋生识字、写字能力,培养聋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汉字浩如烟海,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活动课要选取有代表性且符合聋生学力水平的汉字。笔者阅读大量关于汉字的书籍,包括《说文解字》《双法字理》《汉字故事》等,结合课标第一学段识字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设计了汉字文化活动课“天真烂漫甲骨文”的主题与内容。

(一)遵循聋生认知发展规律

第一学段的聋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行为主要依靠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感官参与。他们探索、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认识自己的口耳鼻眼头手脚,到探索外部世界的日月星辰、草木鸟兽。因此,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从身体行为到天地四方,从自然万物到神话传说,遵循聋生认知发展规律,共涉及105个常用汉字。

(二)联系聋生生活经验

学习的发生要建立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上。这一阶段的聋生生活经验相对匮乏,于是笔者先详细了解本班聋生生活实际、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以此为基点,选择合适的活动课内容。如笔者了解到班上几乎每个聋生家中都养有小动物,班上7名聋生共有4种不同的生肖,于是安排了“我的动物朋友”这一单元主题,让聋生说一说身边的动物、自己的生肖,听一听十二生肖的故事,了解不同动物的家,从而明白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三)尊重聋生主体地位

聋生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上也要体现聋生的主体地位。在两个“我爱听故事”主题活动中,笔者结合已经学过的甲骨文准备了多个故事,让聋生从中选出最喜欢的4个故事作为学习内容,并安排2次综合活动,让聋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展示自己,充分发挥聋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介绍汉字起源,培养聋生文化自信

活动课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导入课“仓颉造字”让聋生了解汉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和它同样年龄的其他文字都已经不再被使用,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活动课上,聋生通过画字、猜字、听神话故事,感受祖先的想象力与智慧,让热爱祖国文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

(二)教授汉字字理,发展聋生语言能力

识字、写字教学是聋校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汉字文化活动课基于字源和字理,以汉字的起源、造字法为学习内容,把汉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聋生识字、写字。例如,聋生理解会意字“休”的造字原理,就不会将“休”和“体”混淆;
明白了“太”字原本是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头上,就不会漏掉下面那个点。再如,“揭秘大自然”单元中的主题课“太阳升起来”,由一幅山水田园画引出象形文字“日”“云”“山”“水”“田”“禾”。在此基础上引导聋生联想带“日”的汉字,如“阳”“晴”“晒”“明”,再联想太阳升起来,天气炎热,我们需要什么来防晒呢?太阳伞、太阳帽、太阳镜、防晒衣。由字到词语,由词语到语境,让聋生在教学情境中加强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

(三)重视跨学科整合,提升聋生思维能力

汉字文化活动课以聋校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为基础,活动主题注重整合语文、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美术等学科内容,能够有效提升聋生的思维能力。如“揭秘大自然”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自然现象“日月星辰”到古人依靠星星确定方向“东西南北中”,从多变的天气“雷电云雨”到“一滴水的旅行”,整合了语文、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此单元安排的综合活动为“一滴水的旅行”,活动形式包括绘画、讲故事、制作绘本书等。聋生在学习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四)利用综合活动,提高聋生审美与创造能力

每个主题单元都安排一次综合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引导聋生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审美与创造能力。第一单元安排“我的自画像”,让聋生借助甲骨文,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我。第二单元设计“一滴水的旅行”,综合单元学习的内容展示“水循环”这一知识点,培养聋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第三单元的活动“动物的家”要求聋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动物。聋生发现有的动物的家在水里,有的动物的家在树上,有的动物的家在地里……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地球。这一活动有助于聋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活动让聋生通过绘画、手工、表演等形式总结学习成果,在作品创作中培养审美与创造能力。

(一)学汉字起源,知汉字之意

一字一故事,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讲述汉字故事,带领聋生从字源理解字意,让聋生画一画、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甲骨文既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动物世界里的甲骨文”时,聋生一下子就猜出了甲骨文是“鹿”,仿佛看到一只灵动的小鹿在眼前跳跃。在认识“鹿”的基础上,笔者带领聋生接着学习会意字“尘”。是甲骨文中的“尘”,上面是一只奔跑的鹿(),下面是土(),即一只快速奔跑的鹿脚下扬起的土就是“尘”。接着,笔者引导聋生展开想象: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靠狩猎为生,他们正在追赶一群奔跑的鹿,但人类怎么跑得过鹿呢?只能无奈地在后面看着扬起的尘土,由此就造出了字。规范字(简化字)“小土尘”虽然很容易理解,但画面感和故事性却欠缺了。

(二)拆汉字部件,明汉字之理

拆分部件理解汉字是学习汉字的基本方法。笔者在教学中拆解重构汉字,带领聋生经历汉字的创造过程,理解汉字造字的原理。一个疲惫的人走到一棵树下:+=,聋生自然就猜出这个字是“休”。一个人伸出一只手摘树上的果子:+,有同学立马翻开语文书,找到课文里的图片,发现这是“采”(),明白了原来“采”上面的部件表示一只手。笔者在冬至和聋生一起拆解甲骨文中的“寒”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人过冬图”:在一个房子里(宀),住着一个人,他用很多草()包裹自己,可脚()仍然冷得像冰()一样,这会是一个什么字呢?很快,聋生猜到了这是“寒”字,并发出感慨:“他真穷啊,没有被子。”笔者补充道:“所以我们把家里穷又叫作‘贫寒’。”用拆字重构的方法学习会意字,不仅使聋生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明白了造字的原理,也使其跨越几千年了解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精神信仰。

(三)画汉字故事,显汉字之美

笔者引导聋生用甲骨文创作故事,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如创作“太阳升起,白云飘,山川河流,农家田野,牛羊吃草”的场景。画中云朵()有优美的弧线,牛()和羊()长着不同的角,田园成畦,屋舍()有错落的梁。“守株待兔”的故事用甲骨文演绎出来,简洁而生动:那只被撞得头冒金星的兔子(),可怜兮兮地被农夫拎在手上。在“亡羊补牢”的故事中,聋生还多养了一只凶巴巴的狗(),说这样可以保护羊。聋生把创作的汉字图画故事贴在教室里或带回家,与同学和家人分享汉字之美。

(四)创汉字作品,展汉字之韵

笔者指导聋生用纸、黏土等材料创作不同的甲骨文学习作品,如用甲骨文数字创作一个钟面、用黏土捏出一个汉字故事。同时,鼓励聋生合作创作高阶的作品,如一本蕴含节日节气文化的甲骨文日历。这些基于甲骨文的作品传递着天然古朴的汉字韵味。作品的选择、筹划、实施、成型、成果介绍、展示等一系列过程都有效促进了聋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的发展。

以“一滴水的旅行”为例,在学习完“多变的天气”后,笔者带领聋生一起阅读《揭秘自然》,了解水的循环,再用甲骨文演绎一滴水的旅行(见图1)。创作过程不仅涉及了自然、生活、科学、审美,更体现了聋生灵动的思维。

图1 一滴水的旅行(甲骨文版)

汉字里有文化,文化里有自信。聋校汉字文化活动课对第一学段的聋生开展识字、写字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为聋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聋校聋生甲骨文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江西教育C(2019年10期)2019-11-26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年10期)2019-11-15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4期)2019-03-04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年18期)2018-11-29甲骨文“祸”字新证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1期)2018-05-26三千年甲骨文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聋校语言教学中的潍坊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12-01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2015-03-01

推荐访问:汉字 甲骨文 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