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重构

时间:2023-06-24 1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方顺辉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凝结了众多优秀传统,中华武术作为历史生活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并得到传承和推崇。纵然伴随社会时代的更迭,武术原本的生存空间已经被消解,但是我国高校已经将武术纳入专业化教育序列当中,成为弘扬武术文化的有力举措。高校中的武术教学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以及助力体育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重构。

1.1 传承和重构武术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

武术界的习练箴言“未曾习武先明德”表明了武术界对于武德的重视。历来,武术各门派在收徒入行时都将遵守武德作为其重要的门规戒律之一。武术中流行的抱拳礼等是习武人谦逊、礼让的思想态度。武术讲究以武会友,以德服人,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表现在重防守而非进攻,在武术实战中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先制,点到为止。

中国武术并不推崇以高于对方的武术技击技术征服对方甚至是致对方于死地而后生。以武德为核心价值的中国武术文化秉承海纳百川、承载万物的仁爱精神,提倡尊师重道,反对恃强凌弱,倡导社会公德,反对好勇斗狠,在心存仁爱的习武真谛中常常化干戈为玉帛,即“止戈以武”。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以德为本一脉相承[1]。

在高校武术教育中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和重构,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将武学文化融入高校武术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从而提升其文化自觉。

1.2 传承和重构武术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播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武术技艺,可以增强习武者的体质,并使其得到身心的愉悦。中华武术除了技击技术之外,还需要习武之人保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强意志。关于武术的箴言谚语广为传播,比如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又比如“要练武,不怕苦;
要练功,莫放松”。另外,在一些典籍名录中也收录有关于武术习练的训诫,比如在《武士须知》中对于武事的研习要求“持之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要以求速,勿半途辍业”[2]。

《少林十戒》也说“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这些关于武术习练的训诫要求,是对尚武者思想品质和精神修养的塑造,习武之人在千锤百炼中践行和感悟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张扬,换句话说,习武之人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表现出了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中华武术这种独特思想方式和习练方式所形成的武术文化传统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出一辙,值得发展和传播[3]。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强烈的感知民族精神,形成爱国思想。

1.3 传承和重构武术文化有助于扩大中华武术的传播范围和广度

中华武术是我国一项独有的特色项目,其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内容丰富、意义深厚,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瑰宝。高校是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华武术,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国各个高校都将中华武术纳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体育锻炼项目,特别是在体育专业院校中更是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专业面向大学生开放,每年都招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专门学习中华武术。

作为一个汇集着高素质人才的高水准的教育平台,高校是对外交流的窗口。深处大学校园的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理应是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教育和培养,扩大中华武术的传播范围和广度,有助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从而助力体育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时刻注重“形”“魂”的双重教育,“形”的教育即武术技击动作的传授,“魂”的教育即武术文化与武德精神的传递。反观现今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部分高校对于武术教育的双重教育功能认识并不充分,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重武技而轻文德,重套路而轻创新等,影响了武术教育在高校育人机制中的全面融合发展,造成高校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重构的现实困境。

2.1 重武技而轻文德的教育理念偏离了武术教育的本质

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将武术教育列入专业教育的范畴,意在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武术技击和武术文化,使中华武术这一“国粹”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目前,在高校专业教育中,武术教学的课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有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受益于武术教育。但是,中华武术毕竟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本身带有较为强烈的历史印痕,其如何在现代教育的育人体系中实现充分融合和全面协同,仍然是值得高校研究和实践的课题[4]。

目前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造成武术教学本质意义的偏离。一种表现形式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套路化、招式化严重,对武术文化和武德的挖掘和培养不够重视。武术课堂上教师偏重于专业技巧的传授,而关于武术文化历史以及其所传承的文化脉络却缺乏相应的讲解与渗透,教师在武术套路和招式的讲解中过于强调规范性、程式化,而对每一个招式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却视而不见,比如武术技击中的发力顺序“始于根节、传于中节、发于梢节”所实现的节节贯通就是明显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精神,武术教师可能只对发力原理和顺序予以精致的讲解,但对于其中所深藏的天地之气、天人合一的道学精理却较少讲解,造成学生对武技与文德的融会贯通以及理解认知较浅,武术精神的传承呈现断层。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高校武术教学的竞技和成绩备受关注,对武术文化的立场、武德立意有所偏离。

传统的武术教学虽然被摆上了高等教育的新平台,但是相应地也染指了现代教育的竞技模式和成绩分数之弊,在对武术学习状况的评价上也主要执行了成绩结果论调,而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当中对于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的领悟以及在习练过程中对中华武术精神的吸纳却缺乏必要的评判,其评价方式的片面化也导致了武术文化的传承限于困境,武术教学的总体质量受到影响。

2.2 重套路而轻创新的教育内容限制了武术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下,武术传承的形态发生剧烈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收徒入门已经被专业项目科班所取代。在此种教育格局之下,武术教学的传统特色优势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基于地域特色的武术项目和武术文化并不应该被弱化和忽略,武术文化的传承仍然要吸收地域特色并发扬光大。而现今的高校武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现实表现可以改进之处颇多。

一方面是各高校均将武术的教学重点放在太极拳、太极剑等这种流传度较广的武术项目上,高校武术教育缺乏地域特色。事实上,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同地域创下了多种地域型的武术流派,比如少林、武当、峨眉等;
也创下了不同的武术技艺,比如“南拳北腿”之说,或重拳,或重剑,或重戟等。这种对于地域性武术项目的较少挖掘和应用,使得学生对于武术缺乏宏观了解,对于武术历史的传承缺乏兴趣。

另一方面,武术教育形态与现代化智慧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很多武术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动作模仿和指导,对于学生所出现的武术动作上的错误多以反复示范的方式加以纠正,而忽视了运用现代AI教育技术对武术动作进行识别和校正,学生在武术技击技术的学习上机械枯燥,缺乏生动性。还有,高校的武术课程设置以通识性的较多,个体化发展较少。武术教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被赋予现代竞技体育的特征,为此,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武术基础状况对其所要精进学习的武术项目进行细化,开展差异化的武术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2.3 武术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未形成大武术的教育理念

受到国外竞技体育思想和国际赛事设置的影响,目前在高校,竞技类体育项目受到特别重视,而武术仅仅作为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等同于或者弱化于其他体育项目,大武术的教育理念尚未形成。

在“举国体育,奥运争光”的背景下,学校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如火如荼,高校和学生将体育运动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均放在能够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外来新兴的、时尚的体育项目上,而有着“国粹”之称的中华武术则被看作是竞技体育的补充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向,学生对武术的热爱更多地受到武侠风、影视风的影响,表面化严重,真正在武术教学课程中踏实学招式、学套路缺乏兴趣,这与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片面化、功能化不无关系。

一方面,高校关于武术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缺乏对武术文化和武德教育的重视和提炼,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程序的实施方面都很少渗透武术文化的内容,即使有所涉及,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和引导也是过于生硬,很难深入学生内心;
或者武术文化的内容教学只是在文化通识课中有所涉猎,学生对武术套路和招式与武术文化的结合缺乏切实的体验,最终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武术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另一方面,高校武术教学还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单一途径,武术文化并未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历史传承下来的武术文化和武德其实与尊师重教、厚德载物等校园文化殊途同归,一脉相承,由于高校仅将武术教学看作是普通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武术文化的提炼不够,大武术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不管是武术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存在欠缺。

3.1 树立大武术的教育理念,传承和重构武术文化

在以往的武术教学工作开展中,武术被单纯的看成是一项体育项目,武术文化丰富的教育功效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武术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高校需要通过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武术应该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领悟,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武术教学要关注武术文化的传承和重构。

首先,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学不能等同于其他体育项目,要重视武术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在武术技击动作传授和学生的套路动作的习练中,教师要树立大武术的教育理念,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武术动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境传导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套路习练中真切体验到爱国、正义、进取、诚信、宽容等文化精神,使其思想品质和自身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武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功效得到有效发挥。

其次,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内容,形成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渗透。传承和重构武术文化,需要武术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对武术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深挖和开发,剔除和摒弃那些滞后的内容。在竞技武术形式上,教师要通过武术动作的“形”挖掘形体动作背后的“韵”。比如武术“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快如风、缓如鹰等,其动静之态之势以自然物态作比,让武术动作的演绎实现化虚还物、化物还景,这种艺术形式体现了尊重自然、返璞归真的文化境界。又如“猿猴摘桃”“仙人指路”“泰山压顶”等动作招式通过天地自然物景来取名,生动传神的展现传统武术套路动作,期间所蕴含的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精神使武术文化达到至高境界。在武术教学文化背景上,教师要透过武术动作的拳法招式、竞技要求等深挖拳法的创始经历、武术宗派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拳法套路背后的文化背景,并积极学习和传播武术文化。

再次,利用校园文化,创设武术文化教育的浓烈氛围。校园是课堂教学外重要的教育载体。高校树立大武术教育思想,需要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时间和空间,可通过举办武术文化系列讲座、组织武术晨练、开展武术竞赛活动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增强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和重构的氛围。

3.2 创新武术教学模式,健全武术文化教学体系

武术教学中的技击能力教学只是武术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方面,高校要想实现武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健康健全发展,必须改变过去片面强调技击技能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文化和技能双向结合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实现武术文化与武术技击技能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在传授学生武术套路动作时,要深研武术动作背后承载的文化意味,在指导动作要领时可以边指导边讲授动作创始的初衷,反复强调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选择武术教学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到大自然深处开展教学,让大学生充分吸收大自然带来的灵感和生气。

其次,要开展传统竞技模式的模拟。为了增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创设传统武术竞技的体验感,教师可以创设虚拟性竞技情境,让大学生自由结组,或自由选择竞技角色,学生为完成角色体验会主动研究角色要展示的动作要领和身份特征,在虚拟的竞技对抗中把握不同的武术动作所承载的武术文化特征。

再次,可将传统武术项目搬上课堂。武术教材上所列的教学内容可能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认为教材中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是老年人的武术习练招式,与其年龄结构反差较大,学生不愿投入精力去学习。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以传统的“八卦掌”代替二十四式太极拳,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于中华传统武术带有的各自的文化特征理解体会更深。

新一轮的武术教学改革理念、目标和具体思路也要求必须健全武术文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武术课程具有技能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征,因此武术课程的目标体系要明确清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体育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在课时体系建设上要确保课时充足、条件宽松,保证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空间。要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资源,构建起多渠道的武术文化教育平台。中华武术不仅要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学项目,还应该积极走向课外和校外,构建起文化教育的平台,比如可以鼓励成立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武术队等,通过平台建设,使大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气概有更深刻的领悟。特别是在传统武术的发源地等有着明显地域武术特征的地区,高校要善于利用武术地缘优势,向民间要“资源”,要“氛围”,组织大学生在社会上寻找武术文化的传承基础,比如在河南、四川这些地区,本身就具有丰厚的武术历史传统基因,高校应该对此进行积极利用和开发,编写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将高校武术教学与当地传统武术、武术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自身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教学体系。

3.3 增强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强化对武术文化的深度研究

课程的学习需要师傅领路。教师作为学生求学的引路人,在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武术文化的领悟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为了完成武术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必须要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上施以充足的力量,不断提高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加强武术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思想认识。目前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所呈现出的重武技轻武德的教学理念偏颇,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匮乏和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认知不足有着很大关系。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武术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武术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高校可以采取武术理论知识公开课的形式,聘请资深武术教育专家为教师授课,向武术教师传播武术的起源、历史上各个时期形成的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精神、武术技击动作中的武术文化内涵等知识,使武术教师对武术文化以及武术文化传承有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并将理论认知融汇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高校还可选取本校内具有较深理论功底的武术教师开展教学示范,教师之间在教学活动研讨中不断增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感悟,从而不断探索学生更加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探索如何将武术文化巧妙地融入于武术技击动作的教学当中。高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武术文化传承、武术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的考核,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自觉搜集和整理有关武术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强自身将武术文化知识渗透于武术教学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高校还要提高对武术器材的投入力度。武术器材投入在武术技能习练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给更多的学生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高校武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通过器材和环境的积极创设,展现高校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参与武术训练的热情。

其次,高校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比如将AI技术运用于武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平台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点评,并可通过平台技术将武术文化融合进去,使武术教学设备实现为学生的更贴合服务。

再次,要强化对武术文化的研究。武术本身所涵盖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要求高校武术教学必须实现由技术教学为主向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教学并重的方向转变。因此,武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武术文化,探寻武术文化中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并研究如何在武术教学和武术文化精神传承和重构中获得更深入的融合,使武术文化更能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从武术习练中更深切的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应该在武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积极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和武德精神,增强武术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灵魂作用,这既是坚定高校师生文化自觉的强大动力,也是从武术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视角审视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路径。要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传承为教学出发点,将武术动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境传导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套路习练中真切体验到爱国、正义、进取、诚信、宽容等文化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功效得到有效发挥。因此,高校应该对武术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度挖掘,深化武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树立大武术的教育理念,探索武术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的动力元素,不断增强高校武术的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精髓的灌输,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意识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而促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武术传统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中华武术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武术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推荐访问:武术 传承 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