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以河南省为例

时间:2023-06-25 09: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姚远峰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旨在培养能胜任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涉及的专业包括教育、体育、心理等相关专业,报考人员踊跃,培养人数众多。提高教育学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地构建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当前迫切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专业学位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专业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实践育人、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与学术硕士趋同,专业硕士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行业职业适应性强的独特价值难以彰显,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这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要求改革创新专业硕士培养的呼声一直十分强烈。一是要求明确目标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是专业硕士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不能含糊和动摇,必须坚持和完善。二是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区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避免培养模式的简单雷同,优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能力训练。三是要求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必须严格,需要做到“四不”:考勤“不放羊”、考试“不放水”、论文“不放松”、管理“不放任”,确保专业硕士学历与文凭的含金量。四是要求改革评价方式。避免用学术硕士的评价标准来要求专业硕士,建立用学生的获得感与成长性来衡量培养单位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依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与毕业生的事业发展状况来衡量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1]。

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培养同样存在上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河南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十四五”时期河南提出的“奋勇争先、出彩河南”的追求不相适应。一是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大格局、大情怀、大视野、大本领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引领河南教育现代化建设,弥补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短板。二是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培养学校多,涉及18所高校,35个专业培养点。招生人数多,每年近2000多人,且仍呈不断增长之势。社会影响大,每年毕业生在全省就业最多,覆盖面广,如培养质量不能保障,必将极大地影响河南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声誉,制约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拉大与先进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主动化解。

研究表明,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按照明确定位、精细培养、严把质量、突出特色的思路,探索制定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标准,以指导培养单位对标质量标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旨在遵循教育学类专业硕士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河南实际,依托河南省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集聚的众多专家,联合18家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力量,尝试在河南率先建立一个专业硕士质量评价的地方标准,为河南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为河南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做出新时代的贡献。同时也试图作为一个试点,积累经验,为全国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来自“中国高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从“投入产出效益”和“学校培养过程”两个维度进行考核评价。但是,由于制定得较早,该指标体系比较简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招生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发现,国内外关于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多为理论阐释,缺乏实践设计和案例分析。关于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和标准构建研究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思路,可供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质量标准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于TSR模型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为了分析不同主体结构下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标准,有研究者以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的层次分析法为理论指导,构建TSR模型作为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模型。T指目标层(Target layer),S指方案层(Scheme layer),R指结果层(Result layer)。此模型通过层层分解将复杂、繁冗的客体逐渐实现简化,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特点[2]。王梅等人据此设计出包括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及资格评定、制定相关考核目标、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及配套设施投入、制定培养标准及方案、过程培养、管理工作、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学位论文与毕业答辩、实习考察、就业分析、社会评价、用人单位反馈、总结反思等14项指标,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标准[3]。苏泉红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尝试结合教育硕士培养的评价要求,重点设置了培养条件、培养过程、科研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社会评价与办学特色6个评价指标,作为衡量教育硕士质量评价的标准[4]。

(二)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陈静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其与市场和职业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可基于人职匹配理论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其评价标准如何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双向互动,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融通,提升毕业生更好地胜任社会行业工作的能力。该方案的核心是要求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制度衔接的制度保障;
选取基于社会声誉和行业用人标准的质量评价维度;
制订与行业用人需求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5]。2014年,上海市以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为突破口,提出了以“六化”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即:培养规格行业化、知识能力复合化、实习实践制度化、导师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系统化、培养途径国际化[6]。胡恩华等研究者在武书连评价指标、邱均平评价指标的设置基础上,基于专业硕士教育人职匹配理论,以及突出与学术型硕士区别培养的原则,确定了以职业性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职业长度、职业宽度、职业粘度、职业相联度等9个与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指标[7]。

(三)基于OBE理念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它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质量评价,主张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8]。在该理念指导下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成果就是2017年教育部推出的结合普通高校师范类本科专业认证实施的三级认证标准。该标准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类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标准,将认证标准分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方面39个观测指标[9]。目前已经有400多个师范类专业通过二级以上认证,且仍在持续进行中,社会影响比较大。尽管该标准针对的是本科层次的师范类专业认证,但对教育学类专业硕士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参考价值。

上述三种研究思路给予人们的启迪在于,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标准的研制,需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把握好教育质量的理论内涵和评价的实践逻辑;
二是要考虑专业的培养定位、毕业要求以及内外各种影响因素,该标准必须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且基于问题持续改进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是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评估专家和接受评估单位以此衡量并加以改进;
四是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河南特点,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和本土色彩,推进河南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质量标准是办学的指挥棒,发挥着办学导向的重要作用。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体现河南特点,必须依据河南高校各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办学定位、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地设置,以此标准进行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评估,才能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为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和把握以下基本理念。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治导向,突出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学类专业硕士质量的评价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强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三全育人、师德师风建设等定性指标,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师德高为范的职业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过程培养。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同于学术性硕士的培养,不能混同,必须针对当前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设计评价标准,积极引导专业建设克服短板弱项,持续改进。比如,针对专业硕士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术学位趋同,职业针对性不强,专业实践成效欠佳,学生职业能力不足,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关键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评价指标,以便于在培养过程中聚焦问题,强化持续改进的动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产出导向,聚焦学生发展。要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办学理念,考察学生在学习结束后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如何,学生就业情况、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等。评价指标要科学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利益诉求和发展要求,满足学生对“更好教育”的期待,引导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学生、关爱学生和服务学生,积极探索学生学习成长的绩效评价和增值评价。

(4)坚持特色导向,倡导个性优势。各高校的教育学类硕士专业的办学历史不同,学校文化环境不同,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建设中必然会有差异,呈现不同的特点。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在达到专业建设合格要求的基础上,鼓励提炼特色,彰显优势,适应和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专业不断建好、建强,办出特色。

(5)坚持操作导向,方便使用简捷。评价指标的设计要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体现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但是,评价指标的设计还要兼顾简便可行、操作成本不高的要求。如果评价指标过于具体细致,操作繁杂,数据的获取难度大,在实际过程中使用起来不够简捷方便,评价成本高,就会极大地影响评价的运用和效果。因此还要秉持可操作性的原则,坚决克服为评价而评价的错误倾向。

(二)指标设计

根据教育学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的标准,充分考虑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契合性的要求,在充分征求相关专家意见、试点评价、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河南省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即由8个一级指标及17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1)师德师风。主要考察培养单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况;
考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开设和实施的情况,落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情况;
考察师德师风建设的情况,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落到实处,成为专业建设的自觉行为。共设计了二级指标:政治认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师德规范,突出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2)生源质量。生源素质直接影响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既是首要基础条件,也是一项重要的先决条件。考察生源条件,即来自高水平大学的学生数量、本硕专业的一致性、报考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等;
考察入学考试及其复试表现,即录取分数在全国、全省高校相同专业的高低排序,以及复试时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潜力。设计2个二级指标:生源条件、入学考试及表现,突出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性评价。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专业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导师队伍是教育质量的实施者和落实者,更是学生人格修养的行为示范者,主要从专业教师的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特别是对双导师建设情况的考察,关注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突出解决专业教师行业职业经验和职业指导技能不强的问题。

(4)培养条件。专业培养的良好软硬件条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形成提高具有极大的保障作用。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校内教科研设备的建设情况,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数字化资源使用等情况;
二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有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

(5)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形成。该项指标项主要考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的情况,关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科学性、合理性;
课程设置和体系的规范性、完整性;
导师指导的频次、指导程度、指导效果、指导记录、指导质量等情况;
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及其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契合性等。同时考察教育教学实施的情况,考察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教育教学方式运用的情况、实习实训的安排落实情况、试卷命题和批改的情况、毕业论文指导和撰写情况等。重在考察培养过程是否规范,有无制度性的要求和严格的管理措施。

(6)质量保障。质量保障体系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考察专业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情况,要求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考察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情况,专业的日常监控、评价、反馈机制做到有序有效。设计保障体系和运行改进2个二级指标。

(7)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具体体现,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从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8)优势特色。主要考察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果,其经验在全国或河南省得到运用推广的情况。

总之,构建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并在培养实践工作中进行持续的验证和完善,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多因素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系统,必须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体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构建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必须根据全面发展的目的,扎根中原办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富有时代特征、河南特色,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除此之外,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深入细致反复论证和实践探索,这样才能构建出既有高站位又有可操作性的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推动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教育学硕士标准——《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高教发展与评估(2022年6期)2022-12-09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4期)2022-09-06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年4期)2022-07-01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忠诚的标准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美还是丑?动漫星空(兴趣百科)(2019年3期)2019-03-07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专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3-01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

推荐访问:河南省 为例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