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切”的设计师——读《设计师的力量:中国设计师的产业价值》

时间:2023-06-26 12:30:03 来源:网友投稿

喻罕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享誉国际的创新设计公司IDEO 总裁蒂姆·布朗(Tim Brown)曾提出“设计改变一切”,强调设计作为创新的一种力量,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商业组织甚至为社会整体的一些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设计学者约翰·赫斯科特(John Heskett)在21 世纪初就提出现代社会中“设计无处不在”,深入各层面构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人类世界(Anthropocene)是一个处处充满人类痕迹的时代,这些痕迹几乎都是与人造物有关,更详细一些就是与使用物的普通民众有关、与造物的设计师有关、与制定造物决策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有关。因此设计师是一个了解如何形成今日世界、如何“改变一切”、如何使得“设计无处不在”的重要窗口。

几乎每个关注时尚的人都能说出一些设计师的名字,如可可·香奈儿、三宅一生、亚历山大·麦昆,因为这些设计师的名字就是品牌的名称,也有一些品牌名是创业者的姓名,如戴森、奔驰、森海塞尔等。在设计产业发达的国家,诸多设计事务所的名称直接使用设计师个人的姓名,因此诞生于欧美国家的设计作品几乎都能查到设计师的详细信息,民众能够接受“设计师品牌”的商品价格高于其他一般商品,本质上是对设计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全民知识产权意识较强,也说明了设计师的显性地位及商业价值。

而且设计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一直致力于明星设计师的打造,通过各种设计政策的支持、各种层面的宣传推广,设计师的能力在密集的产业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成功的民生产品、企业品牌与设计师的故事反过来又成为对外宣传的内容[1]。部分不适合进行大众宣传推广的设计行业则侧重纵向专业度的发展,专门为某一领域提供设计服务的设计工作室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就有了较强的行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设计教育与当代设计发展了几十年,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众多从事设计专业学习与教学的“圈内人士”,甚至不热衷于设计理论的设计师们,对国外现代设计史上的人物耳熟能详,即使是当代的设计师们也几乎如数家珍,然而对中国设计历史的发展与设计人物则语焉不详。究其原因是由于已出版的国内外设计书籍中都会反复提到这些人物与团体,国内在引入外文设计著作、开设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反复提及国外的设计师们。而中国设计除了起步晚以外,缺乏足够的中国设计历史的研究,还与对中国设计的不自信、对设计人物的忽略、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脱节等有很大关系。

国内近现代设计史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2004)、高丰《中国设计史》(2004)、夏燕靖《中国设计史》(2007)、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2011)、沈榆《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2017)、曹晓鸥《中国现代设计思想》(2017)等,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中穿插介绍了重要设计人物。那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设计师职业发展并在时代语境下重新认识设计师的产业价值是设计师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

由孙虎、武月琴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多年来持续关注当代中国设计师,以个体设计师与群体设计师为研究对象,侧重设计师在设计产业中的作用、地位与相互关系,并不断地对研究成果进行集成与优化,最终呈现一本专著《设计师的力量:中国设计师的产业价值》,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在2020 年11 月出版(图1)。全书分为6 章,前两章标题分别为“什么是设计与谁能成为设计师”“概念的追问与对设计职业人的好奇”,构成了本书的写作基础;
第3 章讨论行业中的设计师及设计师群体,是将设计史中的各类设计人物进行统观与分类,并跟当代设计师的职业发展与行业状况进行了链接;
第4 章是对若干当代设计师的访谈录,“设计师谈设计”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度极少的资料原本,真实地还原了中国设计师们在职业发展中对专业的认知及思考,可以说是中国设计产业第一视角的呈现;
第5 章把设计产业与工匠精神并置,从近年与设计密切相关的“工匠”“产业”等热词中,分析设计职业的已有贡献与潜在价值;
第6 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与点题,强调设计的价值是由设计师创造的,而且这种价值与能量的可能性是由极具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们在各类行业中不断拓展职业边界创造的。设计“改变一切”不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组织力、一种行动力[2]。

图1 《设计师的力量》封面

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与孙虎、武月琴两位老师的教学经历密不可分,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解答学生关于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各种疑惑。在面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时,老师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必须种下专业学习的种子,燃起设计职业的梦想,让设计“改变一切”的信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对专业的信心是不够的,前辈设计师的职业发展也能够坚定学生持续进行专业学习,但明星设计师的榜样力量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有点遥不可及,因此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类型的设计师才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榜样。

《设计师的力量:中国设计师的产业价值》就是这样一本聚焦于中流砥柱类型设计师的著作,不仅呈现了在中国的产业环境中设计师们的工作状态与职业状况是怎样的,还思考了设计院校的专业教育如何调整以适应产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设计人才,同时从产业需求与设计师视角,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联系起来。

关于设计师的研究,一般集中在设计历史和设计管理两个板块,简单来说就是对过去的设计师的研究归为设计历史研究,对当代的设计师的研究归为设计管理研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这种划分并不严谨,但便于理解[3]。近几年在老一辈学者的呼吁与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本土设计师的研究,如设计先驱庞薰琹、陈之佛等,书籍设计师陶元庆、钱君匋,现代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而对当代设计师的研究则更多是一些取得了一定知名成果的设计团队的负责人,企业发展理念与团队的组织构架都会融入设计师的成就中。因此设计师的研究是设计研究从实践到理论的内部需求,是自下而上研究内生力的体现,不仅有关于设计师、设计作品与设计组织的基础研究,同时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研究,进一步扩大到对设计机构、设计平台与创业型设计师能力等的研究。

已有设计师的研究多集中在设计师个体的研究。个体设计师因产业差异与服务方式不同而形成了属性各不相同的群体,有的专注于一类行业,是大型企业设计团队的一员;
有的从事各类不同物品的设计,供职于设计公司;
有的提供与设计密切相关的服务,是平台型组织机构的一分子;
也有的是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更有不少设计师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在跨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设计泛化的背景下,该专著另辟蹊径,将视角转向了设计师群体。设计师群体顾名思义就是多名设计师所形成的团体,套用管理学的概念可以称为设计组织。设计组织是与设计活动、设计产业有关的各种职能集体及其关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以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设计研究为主的设计院校与研究院所、以商业设计活动为主的营利性设计机构(如设计公司与企业设计部门)、以提供公共设计服务的非营利性设计机构。书中提出,从产业活跃度与产业促进性来说,营利性机构是设计师群体的主要聚集形态,其发展状况既直接反映着设计政策的作用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设计发展的兴衰[4]。非营利性设计机构尤其是起平台与桥梁作用的公共设计服务机构,是链接国家相关部门、企业、设计院校、营利性设计机构的关键。

孙虎、武月琴教授所著的《设计师的力量:中国设计师的产业价值》提出设计师的价值主要在产业中进行体现,一方面取决于设计作品的产业价值,另一方面来自设计活动中的协同价值,也就是设计师工作的成果与过程直接影响着设计产业的活力。因此,想要了解设计师、认识设计师的价值,必须先认识设计并了解设计产业。

如前所述,由于设计师研究涉及到设计历史与设计管理两个板块,因此主题论述必然存在从历史到当下的时空维度。该专著广泛收集了国内外诸多史料,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设计师个体与群体的研究特征,梳理了20 世纪设计职业在中国的形成,通过文献归纳纵观20 世纪设计师群体,包括文人、艺术家、建筑师、工人、手工艺人和工程师等各行各业人士,这些群体是设计专业化以及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

在此基础上,孙虎、武月琴教授团队于2019 年10 月至2020年5 月访谈了58 位从事设计行业的一线设计师。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设计师主要来自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等一线城市;
从从业年限来看,被访谈的58 位设计师在设计的岗位上从业时间最久的16 年,最短的3 年;
从行业分布来看,访谈人员涉及互联网行业、制造业、服务业、设计事务所等行业;
从设计职位的层级来看,不仅有助理设计师,更多是行业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与擅长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的设计总监;
从工作方式来看,有的是侧重全链路与落地生产的工匠型设计师,有的已经转型为管理型设计师、策划型设计师,工作内容与品牌相关度较高,还有一些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在积累了一定资源后成为创业型设计师;
从设计师在产业中的聚集形态来看,有相对自由的独立设计师,有在企业设计部门任职的驻厂设计师,还有长期供职于乙方设计公司的专业设计师,也有的是在协会等非营利机构的设计师,不同组织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专业认知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访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所有访谈内容均获得设计师本人的认可及授权。一手资料访谈构成了该著作第4 部分的主要内容,确保了后期设计师产业价值研究的可信度。

设计活动参与了物的设计与制造,物品与服务中凝结了劳动价值与交换价值,因此设计师作为设计活动的主体,自然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产业价值正是蕴藏在设计活动的经济链接与设计作品的商业作用之中。作者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所有的设计师均肯定了设计的价值、设计作品在产品及商业中的价值,但是大多数设计师无论是工作于初创型设计公司还是设计驱动型产品公司,均无法明确给出类似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给出的1:4 000 的输入产出比[5]。究其原因,一是认为产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是由所有工种共同完成,设计是其中的一环无法独立出来单独核算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
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设计认知的不断加深,设计在各行各业会越来越深地介入,设计的产业价值也会不断地体现出来。三是设计除了经济价值以外,还体现在设计的方法论属性以及以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塑造、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企业管理。不同类型的设计师对设计的经济价值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而言,“实践立场的设计与价值”包含了文化上最深刻的、商业上最有利可图的表达。主题、构思和概念形成的设计物、“产品-服务”综合方案有助于设计融于其他产业提高经济竞争力。设计师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设计作品在经济上做出贡献,并将他们的设计思维融入到商业思维中。将“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强调设计思维主导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包括更具话语权的设计部门、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塑造及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企业管理,以此突显设计师的价值。

作为设计活动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设计产业中最活跃的一环——设计师在产业中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设计作品在各产业中体现的价值,另一方面来自设计活动中的协同价值,也就是设计师工作的成果与过程直接影响着设计产业的活力。重视设计师的研究,其意义不仅存在于设计学科与设计管理的理论体系层面,也存在于国家需求与产业发展的实际应用层面。个体设计师与群体设计师的职业状况与价值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设计产业的发展状况,是设计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设计师的力量:中国设计师的产业价值》是一本立足于设计师本体、设计产业本体研究的著作,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它的研究价值不可低估。该著作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设计发展史,认识中国的设计师与设计作品,弥补当前设计史教材中中国设计不足的一面,同时延伸设计产业的理论深度,并提供新的教学资源,为未来中国设计产业的研究贡献文本资料。

猜你喜欢设计师价值设计小小设计师幼儿100(2022年37期)2022-10-24设计师访谈家庭影院技术(2020年11期)2020-12-28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设计师的存在现代装饰(2018年1期)2018-05-22设计秀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有种设计叫而专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小黑羊的价值学苑创造·A版(2009年6期)2009-12-07放大你的价值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09年3期)2009-08-04

推荐访问:设计师 中国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