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题10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10 11: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复习题第1篇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二: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使当地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也给当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复习题10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复习题10篇

历史复习题 第1篇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使当地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后每年的十月一日成为我国的什么节日?

(4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宣告了我国哪一地区获得解放?其解放的方式是什么(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接着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隆隆的土地改革运动。

材料二:1953年开始,国家因势利导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个体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到1984年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95%以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实际已不存在。

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1950年,我国农村开展什么运动?(2分)

(2)从材料二看,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什么制度?(2分)

(3)从材料三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相同作用?(4分)

历史复习题 第2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20XX·沧州月考]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真正目的,故应排除。

[20XX·沧州摸底]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C

解析此题实际是问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C项所述为正确答案。

[20XX·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军机处的设置迁移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强化了君主权力,故①正确;军机处独尊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故②正确;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减少运行成本,故③正确;军机处置于宫内,严禁外人进入,保障了决策的机密性,故④正确。

[20XX·临川月考]康熙帝曾训斥议政王大臣说:“今闻会议之事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雍正帝曾告诫大学士等说:“凡大小臣工,面奉谕旨,皆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为解决这种困境,清朝统治者()

设内阁,置六部

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设军机处

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为政务保密而设置机构。根据史实可知C为正确答案。

[提能题组]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选C项。

[20XX·武胜月考]《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B

解析由“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知,他认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B项正确。

[20XX·北京东城二模]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西周 秦朝

元朝 清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朝廷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种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

[20XX·河北名校高三联考]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答案D

解析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机构,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重要,而非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故B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见其也处理军务,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乾隆年间人们以为军机处重要,但是内阁也秉成例而行,很多重要事情均由它决定,说明了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0分)

[20XX·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6分)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答案(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不同: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

(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

(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

历史复习题 第3篇

28、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历经曲折与坎坷。请回答:

(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

(2)在探索经济建设过程中,1958年我国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造成了什么后果?(6分)

(3)1966年——1976年,我国又出现了一次长达十年的严重失误。这次失误的性质是什么?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分)

(4)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2分)

29、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请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谁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4分 )

(2)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首先从哪个省开始?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4分)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多少个?进入90年代后,党中央决定开放哪个地方,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4分)

(4)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什么新格局?(4分)


历史复习题 第4篇

1、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是在哪一事件后?

A、新中国成立后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刘少奇

3、下列诗句中,描写抗美援朝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4、1953年,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结束,这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A、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附近 B、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C、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D、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5、下列人物中,视纪律重于生命,宁愿被烈火活活烧死也一动不动的志愿军战士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王进喜 D、王崇伦

6、存在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内反革命基本肃清

C、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土地改革完成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8、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发展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农业 D、国防科技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0、“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反映的是:

A、大串连 B、全民大炼钢铁 C、浮夸风 D、土改后的丰收年

11、王进喜是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一面旗帜,群众称他为

A、“铁人” B、党的好干部 C、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D、人民公仆

12、美国司令官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到“我成了美国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战争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司令。”文中所说的战争指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侵略越南的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进攻伊拉克的战争

13、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

A、刘少奇含冤去世 B、邓小平被打倒 C、毛泽东逝世 D、

14、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A、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什么上来?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实行改革开放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6、在1976年清明节的天安门广场,人民用诗句为武器,悼念周恩来。这件事是

A、二月逆流 B、四五运动 C、红卫兵运动 D、一月革命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8、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城市 D、国有企业

19、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打破这一堡垒的首要措施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改革经营模式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推进企业改革

20、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是

A、国有企业 B、乡镇企业 C、民营企业 D、外资企业

21、1980年,我国创办的四个经济特区中,不属于广东省的是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A、董存瑞 B、黄继光 C、雷锋 D、邱少云

24、在法国巴黎,有一座名叫《他们缔造了二十世纪》的墙。上面绘有20世纪世界上已故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其中有两个中国伟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谁?

A、周恩来 B、朱德 C、邓小平 D、刘少奇

25、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建设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尤为典型的是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历史复习题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1分,共30分)

有的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持这一观点最根本的依据是:

刀矛弓箭抵挡不住坚船利炮的进攻

世界上人数最多的陆军敌不过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贫穷的封建国家打不赢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腐朽糜烂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攻占北京的战争有: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法战争 ④甲午中日战争 ⑤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李鸿章曾打算捐银参加强学会,被康有为拒绝。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李鸿章奉旨到广东挖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祖坟。这说明:

李鸿章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李鸿章变法无门,便起歹心

李鸿章从洋务派变成维新派,又从维新派变成顽固派

李鸿章也想图变,但他毕竟还是清廷的奴才。

《马关条约》中,具有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 )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C、增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中国近代割地和赔款最多的条约分别是

①《南京条约》②《爱珲条约》③《北京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D 2、C 3、D 4、D 5、B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B、其办的企业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C、其办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D、洋务运动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 )

A、太平天国B、义和团C、兴中会D、同盟会

下列有关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南边的是

广州 厦门 上海 宁波

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中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主题是:

歌颂祖国 追求理想 抗日救亡 抨击时政

6、D 7、D 8、C 9、A 10、C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义的合理的要求遭到英法美的拒绝

十月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文化运动

《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 赔款2100万银元

割香港岛 英国拥有领事裁判权

“在两个胜利者瓜分赃物的条件下,圆明园大规模地遭到了蹂躏”。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两个胜利者”是指

英国和美国 法国和法国 日本和俄国 英国和美国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即

内部变乱导致分裂中央与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满汉地主阶级勾结镇压

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帝国主义的侵略 B 封建势力的压迫

官僚资本势力的压迫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11、A 12、A 13、B 14、C 15、D

下列各项能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

①封建统治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尖锐②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③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④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①②①③②④①②③④

某电视台欲拍摄历史剧《北洋水师》,编写剧本时应参阅下列哪些人物的传记

孙中山、黄兴 林则徐、魏源

康有为、梁启超 邓世昌、丁汝昌

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 )

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

国民党已无力围剿红军 革命取得了成功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①广州 ②武汉 ③南京 ④重庆

①②③④ ①②④③ ①③②④ ①③④②

中共“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①领导工人运动 ②打倒封建军阀 ③争取民族独立 ④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17 .D

下列是一个反映中国1903年一家四兄弟情况的历史故事,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老大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上班

老二因参加义和团被捕杀害

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所宅子

老四远赴重洋去美国留学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面历史事件:①遵义会议 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 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A、①③②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③⑤④① D②③①⑤④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其中,“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A、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有:①平型关战役 ②淞沪会战 ③台儿庄战役 ④百团大战

①②③④ ①②③ ①③④ ②③④

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关门打狗的办法,其中“门”是指( )

沈阳 长春 锦州 大连

下列城市被日军侵占的先后顺序是( )

北平、天津、南京、上海天津、北平、南京、上海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 北平、上海、天津、南京

人民解放战争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直接原因是:

群众基础好 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按人民军队创立和发展过程排列以下各支军队的顺序:①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②工农革命军 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④华北解放军

①③②④ ①②③④ ②③①④ ②①③④

在实践上,中国革命走上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关键性事件是: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下列口号不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是:

“自强”、“求富” “扶清灭洋”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_______、______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

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 ”“ ”三民主义。

1936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

1947年6月底,____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从江苏 ,到江西________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23日, 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

康有为 梁启超 公车上书

《民报》 民族 民权 民生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事变

刘伯承 邓小平 江阴 湖口 南京

三、列举题(15分)

列举洋务运动时间和代表人物(5分)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

列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方面的内容。(6分)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元;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赔款亿两

列举民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及主要成就。(4分)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和施工了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一书》;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严复译述《天演论》。

四、材料题(20分)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二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材料三 当初次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瓦德西是什么人?在中国有什么活动?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份报告的?

八国联军统帅,率军侵华的头目之一。他在占领北京后设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遭到义和团顽强抵抗后写这份报告的。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都主张列强不直接瓜分中国,而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侵略和控制中国。其原因是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③材料三中的“初次起义”指的孙中山在1895年组织的广州起义,“庚子失败”指的又是什么事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战败求和。

④据材料三,为什么在“庚子失败”后人们的态度“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人民觉醒,民主革命思想广泛的传播,所以人们对革命派态度有了巨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8分)

西洋任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来本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天下。

——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①“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2分)

民主和科学

②“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是指什么?(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你认为这一观点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4分)

进步性:用民主和科学来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是对几千年来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猛烈冲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民权意识,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

局限性:陈独秀认为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活中国一切黑暗,未免有些幼稚。要摆脱一切黑暗,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这单靠民主和科学是远远不够的。

五、问答题(20分)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正是由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维护正常的商业贸易才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7分)

不对。因为:鸦片战争的发动表面上只是为商业而进行的战争,而实质上是为政治而发动的战争,虎门销烟只不过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要在全球强占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它早已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先用鸦片掠夺中国的财富,后借口虎门销烟发动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是彻头彻尾的政治侵略、殖民掠夺,把这场战争说成是“商业战争”就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怎样理解?(8分)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有人认为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依然未阻止内战爆发,所以毫无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不对。毛泽东明知蒋介石迟早都要发动内战,但还是亲赴重庆谈判,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教育了广大被蒋介石假象所蒙蔽的群众,孤立了蒋介石,赢得了中间势力的同情;并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历史复习题 第6篇

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

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

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地方制度

1)、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

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猛安谋克制

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5)、行省制

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6)、僧官制

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憎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7)、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8)、土司制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9)、“改土归流”

①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的流官直接统治;清朝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

②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③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选官制度

1)、察举制

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

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中央制度

1)、三公制

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

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军事制度(删除)

1)、府兵制 2)、募兵制 3)、猛安谋克制 4)、八旗制

重点问题精讲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维持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它的长期存在。——经济原因。

②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④统治者的政策调整也是一个因素。——政治原因。

3)、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行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独尊儒术”、刺史制、察举制。

④完善: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⑤强化: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

⑥发展:元朝中央设三机构,地方行行省制度。

⑦顶峰: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五军都督府、定《大明律》、设厂卫、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5)、发展趋势:

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洽专制的副产品;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7)、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科举制

1)、发展过程: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⑥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

⑦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⑧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⑨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2)、评价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一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积极作用:

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同步训练

1、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秦朝是我国第—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确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利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赢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3、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集权的评价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就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把中央集权制向全国推广,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行的

5、宋太祖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C、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D、改变选拔官吏的办法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我国古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明清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反映在政治领域

7、按照秦朝制度,调动军队的权力归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D、丞相

8、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9、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月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致使

11、在下列古代政治制度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的是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④三司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威胁的事件或现象不包括

A、儒生攻击郡县制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13、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进行分级管理。这是行使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制度中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行省制 D、承宣布政使司制

14、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

D、使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16、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17、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

18、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①加强相权②中央权力加强③监察制度不断加强④郡县与封国并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9、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20、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21、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23、东汉刺史制度与西汉刺史制度的区别有①监察权进一步加强②刺史有了固定场所③刺史举动官吏不需三公案验,即可黜免④年终上奏皇帝,进一步加强皇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下列关于募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采纳杨炎建议而实行 B、基本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农民负担

C、有利于生产发展 D、兵将间有隶属关系,易形成军阀势力

25、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的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26、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27、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的共同点是①由少数民族首领创设②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③士兵的衣食均由国家供给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隋唐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是因为①通过科举选拔官吏②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免③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④实现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②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③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

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30、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领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乒嗣君并不许立及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悄悄,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手!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用?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揣揣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对明末政权产生怎样的影响?

31、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 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仑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勃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大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完外,北镇抚司还掌管招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有四人夜饮密空,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噪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碟(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

——摘自《明史•刑法志》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

(4)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32、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回答:

(1)从先秦至明清时期我国实行过哪些选官制度?

(2)试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33、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与古代君主注重官吏的品德有何区别?

第一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1、A2、B3、D4、B5、C6、B7、A8、B9、B10、C11、C12、C

13、B 14、A 15、C 16、B17、B18、B19、B20、B21、B22、B

23、B 24、A 25、C 26、B27、C28、C

29、

① 包括了皇帝和三公大臣的综合意见。

②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③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④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

30、

(1)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睡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3)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封建制度的腐朽,宦官专权,使明统治更加黑暗,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31、

(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2)增设特务机构。

(3)同:特务统治。

异:前者特务机构控制在皇辛手中。后者成为宦官专政的工具;前者监察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

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4) 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2、

1)世袭制、察举制、征召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2)

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33、区别:

①前提不同:“以德治国”的前提是“依法治国。古代君主则是在君主专制即“人治”的前提下强调官吏的品德。

②“德”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后者则是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历史复习题 第7篇

一、选择题

《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孔子“仁”的主张

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心人”一词进行分析,“关心人”就是“爱人”,属于孔子“仁”的主张。

答案C

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解析B项体现的是“为政以德”的思想;C项与“正名”的主张相反;“正名”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矫正已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A

《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①③ ②④

②③ 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材料认为面对灾荒,应由君主进行救助,而不应自行救助。这反映了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且有明显的上下等级观念,C项正确。

答案C

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

礼 仁

中庸 德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了孔子注重等级,强调礼仪,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礼”的主张。

答案A

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①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③ 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又何必去改变它呢?”可知孔子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持积极入世的态度,具有社会使命感,②④正确;①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可知儒学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从材料中的“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可知儒学强调个人发展的可能性,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新兴地主的要求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手工业者的要求 富裕商人的要求

解析老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体现,是其保守性的反映。

答案B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解析材料指出了“食税之多”“上之有为”“求生之厚”的弊端,可见是希望统治者减少赋税,爱民、无为,符合老子的“无为”思想。

答案A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可能是()

孔子 老子

孙子 墨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老子思想的认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这符合老子思想的特点。

答案B

《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主张小国寡民 反对人际交往

不利社会发展 主张积极革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保守的政治思想,主张回到过去,不主张积极革新,D项错误。

答案D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类教育的影响。据此得出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的辅助作用。

答案C

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都否定天命论

都主张恢复周礼

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都强调贵贱有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和强调贵贱有序,并不否定天命论,A、B、D三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无为”,不要过分威逼百姓,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历史复习题 第8篇

《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孔子“仁”的主张

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心人”一词进行分析,“关心人”就是“爱人”,属于孔子“仁”的主张。

答案C

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解析B项体现的是“为政以德”的思想;C项与“正名”的主张相反;“正名”强调的是贵贱有“序”,矫正已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A

《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①③ ②④

②③ 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材料认为面对灾荒,应由君主进行救助,而不应自行救助。这反映了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且有明显的上下等级观念,C项正确。

答案C

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

礼 仁

中庸 德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了孔子注重等级,强调礼仪,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礼”的主张。

答案A

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①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③ 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又何必去改变它呢?”可知孔子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持积极入世的态度,具有社会使命感,②④正确;①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可知儒学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从材料中的“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可知儒学强调个人发展的可能性,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新兴地主的要求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手工业者的要求 富裕商人的要求

解析老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体现,是其保守性的反映。

答案B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提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解析材料指出了“食税之多”“上之有为”“求生之厚”的弊端,可见是希望统治者减少赋税,爱民、无为,符合老子的“无为”思想。

答案A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可能是()

孔子 老子

孙子 墨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老子思想的认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这符合老子思想的特点。

答案B

《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主张小国寡民 反对人际交往

不利社会发展 主张积极革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这是一种保守的政治思想,主张回到过去,不主张积极革新,D项错误。

答案D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类教育的影响。据此得出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的辅助作用。

答案C

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都否定天命论

都主张恢复周礼

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都强调贵贱有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和强调贵贱有序,并不否定天命论,A、B、D三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无为”,不要过分威逼百姓,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历史复习题 第9篇

一、选择题

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印刷术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准确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表述判断:中国对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发明首推四大发明,一在文化方面应该是指印刷术;二在战争上,应是火药,极大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冷兵器的骑士作战的实力;三在航海上是指指南针。

答案D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都用手抄,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A、B、C三项错误;活字印刷在北宋时出现,是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的,D项正确。

答案D

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②以算筹为计算工具③以珠算为计算工具④以十进制记数系统为计算方法

①② ①②④

①②③ ①③④

解析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于东汉时期,珠算在元代出现,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B

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数量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石氏星表》 《九章算术》

《齐民要术》 《黄帝内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石氏星表》是天文学著作;《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出现②发明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③制造黄道游仪④发明新型浑仪——简仪

①②③④ ①③②④

①④②③ ①②④③

解析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出现在战国时期;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出现于东汉;黄道游仪是在唐朝创造的;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简仪。

答案A

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了《汉代木简》。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楷书

木简仍是当时重要的书写载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文字发展的认识。材料不能体现A、B两项;楷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木简是当时主要的书写载体。

答案D

《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

商品生产 重农抑商

解析题目的意思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可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劳而无获。

答案A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 100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下列著作中体现“救荒”思想的是()

《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

《农书》 《千金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从材料中的“明清两朝”“救荒”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B项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是元代的农学著作;D项为唐代的医学著作。

答案A

在我国某一部医书中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含有近代生物进化思想。这部医学业著作是 ()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千金方》

解析《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答案B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世界领先

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已落后于西方,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不准确;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本国文明太过骄傲未能及时反思,D项正确。

答案D

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看,造纸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的,经过皇帝下令推广。火药虽然来自炼丹术,但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支持,炼丹家不但无法生活,更没有炼丹必需的设备和原料。各朝的天文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的历法改革。由此可以看出()

古代科技发明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

统治者的支持是古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古代科技重视实验、推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没有离开统治者或政府的支持,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对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

答案B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求善而不在求真 缺乏理性精神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从材料信息“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英国学者威尔斯说:“(7—9世纪)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说:“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但是他也指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其相应的现代科学”。

材料二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

(1)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占绝对领先的地位,特别是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出现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科技成果。隋唐以来影响世界的三项伟大科技成果的发明是怎样完成和发展的?隋唐和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各是什么?

(2)16世纪以后中西方科技发展发生了逆转。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

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相关历史问题的相对全面的考查。提供了相对广阔的思考空间,题目综合性强,思考的问题也有相对的深度和现实意义。

答案(1)①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我国不晚于唐朝就已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宋代时发明了管形火器;早在战国时我国就发明了司南,指南针在宋代已经广泛使用在航海交通上。②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大,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间的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宋元时期由各民族政权的并立到大一统,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华,海外贸易频繁。

(2)虽然传统科技仍占一定优势,但整体上科技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停滞,没有形成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欧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八纲辩证是书中贯彻辩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纲领。八纲辩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用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为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材料二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他把药物分成矿物药、植树药、动物药。

材料三20XX年12月17日,由北京多家中西医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出来的世界首个抗甲流中药方——金花清感方,现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有望为全球治疗甲流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

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以及对410例甲流轻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均证实“金花清感方”是治疗甲流的一剂有效方药,与达菲效果相当。这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医学方法来评估中医药对甲流的治疗效果。

甲流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就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甲型H1N1流感患者头痛咳嗽症状、缩短退烧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

(1)材料一中的“书”是指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什么?如何评价其价值?

(3)根据材料三,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医理论?

解析第(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作出判断并评价;第(3)问要注意对传统中医的辩证认识。

答案(1)《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本草纲目》。价值:记录各类药物1 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中医学有很多的优点,也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局限,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珍视传统,古为今用,辩证取舍,发展创新等)。


历史复习题 第10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20XX·沧州月考]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真正目的,故应排除。

[20XX·沧州摸底]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C

解析此题实际是问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C项所述为正确答案。

[20XX·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军机处的设置迁移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强化了君主权力,故①正确;军机处独尊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故②正确;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减少运行成本,故③正确;军机处置于宫内,严禁外人进入,保障了决策的机密性,故④正确。

[20XX·临川月考]康熙帝曾训斥议政王大臣说:“今闻会议之事尚未具题,在外之人即得闻知。”雍正帝曾告诫大学士等说:“凡大小臣工,面奉谕旨,皆国家政务,不当轻泄于外。”为解决这种困境,清朝统治者()

设内阁,置六部

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设军机处

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为政务保密而设置机构。根据史实可知C为正确答案。

[提能题组]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选C项。

[20XX·武胜月考]《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B

解析由“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知,他认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B项正确。

[20XX·北京东城二模]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西周 秦朝

元朝 清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朝廷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种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

[20XX·河北名校高三联考]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答案D

解析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机构,不存在分管地方和中央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重要,而非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故B项错误;内阁“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见其也处理军务,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乾隆年间人们以为军机处重要,但是内阁也秉成例而行,很多重要事情均由它决定,说明了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20分)

[20XX·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6分)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答案(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不同: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

(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

(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忠顺而不懈”和韩非子的观点“从主之法”可以得出人臣要效忠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和韩非子的观点“人臣要从主之法……而莫怀余力于心”来作答。第(2)问,从君主、人臣和当时政治氛围三个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态度来看,前者宽恕或宽容,后者严厉;第二小问,根据教材中皇帝制度的特征来作答。第(4)问,结合本题第(2)问和历史传统思想、君主专制体制特征来作答。

推荐访问:复习题 历史 历史复习题10篇 历史复习题(汇总10篇) 历史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