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至美、至未来——园林景观设计造景思想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3-07-13 10:55:02 来源:网友投稿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纲要》还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文化素养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行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方面教育,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设计学类中的环境设计专业有着与自然、历史、社会、文化和人的生存、生活空间紧密相关的特点。要推动课程改革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建设,就要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阵地的思想意识效能。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达成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不同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其学分从3.5到7皆有设置。“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二:一是向学生传授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特点和人文背景对目标地形地貌或建筑景观进行设计改造;
二是强化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培养他们的景观再生设计思维能力,从而满足人们在娱乐休闲、精神生活和社会情操方面的需要。要在实现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程内涵,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本质,将中国传统文化认同观、人本视觉感受能力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来说,只有立足以至善造景思想为设计精神、以至美造景思想为视觉审美、以至未来造景思想为进步前瞻的园林景观设计,建构“产学联动—多方位考核—持续改进”的课堂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和新社会对有系统学科素养和设计能力的卓越园林景观设计师的新要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至善”。这里的“至善”乃引领人尊崇德行,追求天成之理。新时代的“至善”思想是法治建设范畴,要“立善法于天下,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古代就有利用园林景观教化育人功能的先进理念和脍炙人口的佳谣。在我国建筑选址上有“人杰地灵”的说法。“人杰”与“地灵”看似并列,其实互为表里。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书院建筑的选址和造园原则。著名的石鼓书院在衡阳石鼓山,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
有悠久历史的涪陵“钩深书院”背靠北山,面向长、乌两江交汇处,与涪州隔江相望。历史人物刘、关、张选择在象征春天和美好生活的桃花盛开之地结义相拜,意在表达他们三人匡扶汉室,用自己的善良行为拯救万民于苦难之中的远大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北宋时期,城市空间彻底拓展和开放,有着公共园林意义的人造之境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赏景的理想空间。在这些空间中,民众可祭祀、行善,或举行射礼、参与互动,也可以游览亭台楼榭、观墨识文、穿林赏花,在认知过程中自然地获得身心正气。中国传统书院从选址、尊礼空间布局到植物运用等方面都十分注重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清康熙年间,皇帝题字建造圆明园,在园中运用园林造景来表达对雍正与世无争品性的赞赏以及对雍正品德的期望。核心景区仿造的九州岛,将“天上”理念融入园林景观,反映了皇帝对天下太平的一种期冀。

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就是要将以至善造景思想为精神追求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和实践过程,有针对性地提炼优秀至善造景范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建造中的教化至善理念,树立园林景观设计至善思想,进而筑牢人本初心理想和高尚精神追求的品德防线。

一是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建造中的教化至善理念和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内涵,将至善理念有机地渗透进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内容之中,使其和教学内容自然融为一体,在达成学科要求的基础上浸润学生们的心灵。要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特殊效能。在进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配合毕业要求“一践三学会”的总体框架,科学系统地确立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意识教育题材。要准确把握课程至善教学内容和学科专业知识间的主次关系,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恰到好处。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正气立德,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创作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担任“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老师要涉猎广泛,紧随学科发展前沿。特别是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至善园林造景范例和现代主题性园林景观设计优秀作品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将传统的“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态观,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万物的协调发展观,作为公共园林空间设计的主要原则。源于唐末的书院是我国最早发挥环境育人功效的教育组织形式。其秉持“择胜地,立精舍,以修学业”的建院理念,通过空间主次、远近、大小、落差、繁简的原则,教化人尊礼尚善,以报时代发展的品德和情怀。大兴于两宋时期的城市公共园林,比如风景名胜、名贤祠庙、寺观园林等,依山势而建,取湖山之景,纳水之灵气,融合名贤祠庙等不同园林特点,成为民众接受教化的主要场所。在景区内多布置碑刻、匾额、对联等书法载体,以明贤道德功绩为主题,树立礼教榜样,以达到“君子比德”的教化目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还巧妙利用植物比德,陶冶人的情操,教化学子品德。岳麓书院后花园中的六个景区分别以桃、柳、荷、桐、花和竹为题,教化学子的品德操守。苏州园林将中国人对竹子高风亮节的精神寓意巧妙用于建筑天井厅堂设计,和假山、水景、竹影、白墙、青瓦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新、净洁、淡雅的生活画幅。

中国现代高校园林景观造景设计不同程度吸收了传统园林造景比德的教化育人功能。特别是21世纪以来,研究式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特色鲜明的校园空间建筑特色呼应学科专业特色。一方面是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的专业性、学术化特点,对有着特殊文化背景的传统书院进行现代演绎。比如北京大学的兰园书院致力于探索女性发展空间,启发女性更好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此外,北京大学还有元培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这些研究学院的建立体现了北京大学研究型大学背景所具备的传统优势,以及在书院独立空间营造、园林园艺景观设计方面所进行的文化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成都重大文化工程“杜甫千诗碑”规划设计了800亩诗圣文化圣地园林景观,再现了昔日成都杜甫草堂石本杜诗的文化盛景,成为浸润思想、荡涤灵魂的现代园林景观典型。

需要立足课程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至善至美的专业理想。至善,人行为之本性,人生之根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要让学生将至善的品德行为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以至善思想贯穿设计过程,让善的媒介与设计作品的创意、专业技巧相互融合,设计出能满足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寓教于乐的园林景观作品。课程要将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君子比德、植物比德等多样的教化手法和学生自我修养、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成长和实践,实现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作品有益元素的现代传承和当代表达。

“园林景观设计”至善造景思想建构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责任担当的目标。要达成目标,就要将至美造景思想作为景观设计视觉审美的第一追求,让设计既满足大众的社会生活需要,又满足他们的审美愉悦需要。

一是要遵循设计实用主义原则。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有着广阔的创造性空间。乡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场镇改造与设计、城市公园造景与更新都为该课程的实践提供了创造性舞台,也是设计者和民众之间心灵交互的特殊平台。设计者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根本原则,遵循设计服务人之根本。理想的园林景观设计,民众于其间可游可览,可静可动,可品园艺造景文化,得精神氛围滋养。此外,还要遵循科学原则,不断提升景观设计中的工程科学功能,充分重视天、地、人的关系,特别是人与山川、湖泊、河流、阳光、道路、桥梁的互动关系。在植物栽种方面要考虑气候、环境的影响,注意多生态结合、多种类植物交替设计。要统筹规划板块、区域、中心的主次关系,使人在其中获得不同的交互体验。曾获中国十大水景名盘的重庆金科金砂水岸小区,居嘉陵江畔,南望鹅岭和佛图关隘,江水环保,地势为由南到北、从低到高的缓坡。设计师充分利用“水”的优势,设计了众多的小溪、喷泉、瀑布和花瓣形泳池。小区内建有亭台乐园,植物高低错落,冷热温带有序布置。平坦道路分布于小区东、西两端,中庭道路、灌木、水景、休闲台阶层级缓行而上。其整体设计真正做到了户户可观山水、处处可游憩养心,充分遵循了实用主义原则。

二是要追求设计视觉审美的目标。园林景观设计是艺术服务于生活、满足人休闲愉悦的公共艺术产品,在民众参与的时间、空间自由性方面,是其他形式的艺术创造所无法比拟的。民众通过休闲娱乐获得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要多于在博物馆、展览馆所获得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保障学生获得景观设计实用主义功能造景方法的基础上,应系统培养学生专业化的艺术设计审美能力,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艺术家审美视角、色彩设计的绘画表达能力。学生要对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学习,对现代绘画的发展有基本了解,掌握设计和现代绘画的关系,对形式构成和节奏韵律有系统的研究,能够做到设计艺术化、审美化,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景观造园理念,创造适应当下人们审美的艺术语言;
要对设计色彩有深入认识,掌握色彩的情感、心理效应,理解色彩搭配规律,发挥景观色彩配置的整体统一性、地域多样性特点,了解色彩和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和空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对设计中的组织规律、形式秩序、透视方法和绘画中的造型规律有系统认识,在全面、系统掌握艺术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向专业、卓越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发展,通过设计行为使民众获得公共互动活动空间的美好体验。

三是要承载设计的创造性表达理念。在实现景观设计视觉审美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提高新时代园林景观的思想意识高度,要将红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改造、开发,与其他公共空间的衍生设计和景观点实施串联和共生规划。

红色景点改造是新时代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特有的实践资源,要全方位参与项目开发和实践,将项目植入课堂教学,统筹资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素养和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统筹规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围绕开发、改造旧有面貌以服务于旅游休闲、参观教育这一目标,升级配套公共设施,方便民众有更佳的红色空间体验过程,将集中的红色资源辐射到民众聚居区。要善于提炼红色资源固有的精神意义。在包括空间格局、景点元素、文化符号、衍生产品方面,利用文创载体实现旧有景观向新园林的嬗变。在串联共生规划中,要观照红色资源景观点的服务定位和整体风格,为民众提供便利的互动条件,让更广泛的民众获得寓教于乐的信仰崇拜和精神陶冶。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对至善、至美思想的重点教学奠定了设计的精神和方法,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想意识的提升、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策略,也为景观设计作品服务于民众对景观造园的现实需求确定了有效措施。但要实施健康生态、长效深入的课程改革,还要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内容中植入未来发展的理念。

一是要树立面向未来的课程目标。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公共空间设计造园师,必须保持景观设计的未来进步思想,永立设计未来发展潮头;
要掌握环境学科最新发展前沿思想、设计理念,坚持创造性、突破性的设计方法,在空间形态、造型元素、色彩心理、材料质感的审美上,以及在环境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设施方面,站得高、看得远,有科学的设计态度和艺术的设计眼光。二是教导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造园中秉持未来的时间理念,能在人居空间发展和需求进步中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将超前的视野观、辩证的需求观作为当下景观设计在未来空间合理性、功能的人本状况、视觉的审美变迁的发展依据。园林景观设计课程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红色资源的植入和时间理念的引导,不断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将民族繁荣发展和人民精神追求作为持续的教化依据,建立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思想培养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健全设计的生态观,教导学生在设计中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园林景观设计师不仅要为当下的人们设计可游、可览、可赏的空间作品,为人的生存环境新建、改造可观的景点,而且还要与自然、环境、空间开展新的对话,践行园林景观设计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集历史文脉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空间拓展升级于一体的符合未来需求的作品。

至善、至美、至未来、和谐共生的园林景观设计造景思想是新时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思想创新的重要依据,是构建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园林造景系统的核心理念,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素养。将这一思想贯穿“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充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人居环境之优美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园林景观作品。

猜你喜欢造景园林景观理念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植物造景”——自然的装饰艺术现代装饰(2017年12期)2017-05-22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国房地产业(2016年2期)2016-03-01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造景 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