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圩水乡,田园人居

时间:2023-07-13 19: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婷君 金莹莹

摘要 从景观学角度探讨皖江圩田景观历史变迁,对我国面积广大的水利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启示。以地方县志、丛书史料和地图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芜湖陶辛水韵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19年(民国)和2022年(当代)2个时间段,对研究区不同年代圩田景观要素进行识别和提取,并对水系子系统、圩田子系统和聚落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和历史比较。结果表明:千年古圩的水利工程现今仍发挥功能,但水网密度明显增大。圩田形态继承传统的田字形和多边形两种类型,圩田结构由简单型逐渐转为复合型。聚落分布由散点型发展为带状型、放射型、岛屿型和团块聚集型。皖江圩田景观演变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系统不断博弈的过程,在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建设中需要传承古人适水、理水、利水的智慧。

关键词 国家水利风景区;
景观格局;
时空演化;
陶辛水韵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19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47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Wanjiang polder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science, and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ater scenic spots. Based on the local county chronicles, seri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map information data, this paper takes Taoxin Shuiyun National Water Scenic Spo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s 1919(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2022(the contemporary era) two periods, identifies and extracts the polder landscape elements in the research area in different years, and carries out image analysis and diachronic comparison of the water system subsystem, polder field subsystem and settlement sub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cient irrigation facilities still function today, but the water network density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older field form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two types of field shape and polygon, and the polder field structure gradually changes from simple to complex.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has developed from scattered type to belt type, radial type, island type and agglomerated type. The evolution of Wanjiang polder landscape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gam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Scenic Spot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inherit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s in adapting, managing and benefiting water.

Key words National water scenic area;Landscape structure;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Taoxin Shuiyun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0A0091);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1A0113)。

作者简介 李婷君(1985—),女,安徽芜湖人,讲师,注册规划师,硕士,从事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水利风景区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载体,截至2022年,全国共902处国家水利风景区,涵盖31个省份,其活态遗产具有旅游开发潜力和科学研究价值。皖江圩田景观是典型的灌溉农业景观,以其为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加以分析,可对我国面积广大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启示。

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态水利研究。1938年德国学者Seiferts首先提出“亲河川治理”的概念,提出水利工程除了发挥防洪、供水和水土保持等功能外,同时应关注其亲近自然的美学价值。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工业经济带来的水体环境污染,美国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库区生态环境的营造,推动了水利风景区旅游活动和景观实践[1]。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SF Nijhuis从景观园林視角提出“圩田语法”,将圩田作为具有自身特征的景观单元开展形态学的图解[2]。国内水利风景区的研究起步于21 世纪初,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利旅游开发、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3]。唐承财等[4]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从斑块、廊道和基质对景观格局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化设计策略。卢斯腾[5]从风景园林的视角梳理了宣芜平原圩田景观发展及演变规律,并提出圩田景观保护思路。杨希等[6]采用图析方法在景观结构尺度下通过分区多时相景观要素的识别解析,探讨了珠三角水乡景观格局的近百年变迁。在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研究邻域,当前研究缺乏横向多尺度和纵向多历时维度的景观系统研究框架。为此,该研究拟从村落系统尺度出发,研究涵盖工程、农业、聚落多个子系统的综合视角探讨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景观格局,并通过不同历史时段的景观解析分析千年古圩水乡的演变特征和规律。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选取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所辖4个圩田为研究对象(图1),东以青弋江为界,西至青安江,北临荆山河,境内地势平坦,内部包括陶辛圩、十连圩、白沙圩和保太圩4个圩田。地理坐标118°43′~118°56′E,31°05′~31°19′N,景区总面积81.8 km2,耕地总面积40.83 km2,水域面积12.13 km2,总人口5.66万。气候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境内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是皖南地区的鱼米之乡。2012年,陶辛镇入选国家级生态镇、被誉为“最美田园风景小镇”“安徽第一水乡”。2016年,陶辛水韵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10月,陶辛水韵水利风景区获批第十六批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4月,芜湖市湾沚区“两江四圩”区域开发项目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21世纪初,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产生的新型人地关系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改变了传统水乡圩田景观格局。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两个时间段,分别为1919年(民国)和2022年,对传统圩田景观形成时期和当代发展时期的数据进行处理。

历史地图来源于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建立的开放地图数据库[7]。地图数据是1925年民国政府组织测绘的安徽五万分之一地图,地图详细记录了地形、山川湖泊、交通路线、行政区划边界、农作物、基础设施、土祀、祠堂、寺观庙宇、聚落等自然和人文地物,所展示的微观地貌成为研究自然与社会变迁的珍贵史料[8]。2022年地图数据来源为谷歌地图。历史地图数据采用IIIF的技术标准数字化,载入CHMAP平台完成地理校准,以便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地点的空间变化。文本数据主要为民国《芜湖县志》(1919年)、《芜湖县志》(1990—2003年)和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地方志古地图作为辅助资料。

基于2个时间段的地图信息数据及相关历史文献,用景观图学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域内不同时代的景观要素识别和提取,分析其水利子系统、圩田子系统和聚落子系统的演变历程和形态特征。

其中,对于聚落子系统的形态类别研究,选用1km边长的正方形模块为采样范围,可以覆盖2~3个中等规模的自然村空间,便于从聚落系统尺度上进行探讨。

2 圩田景观解析

圩田可以理解为多个系统的立体叠加,底层为自然系统,中间是基于自然系统并结合水利系统模式所形成的农业系统,上层为源于农田利用模式的聚落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区特殊的圩田景观形式[9]。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追索2个时间断面上的地理信息并进行比较,可以识别并比较各景观系统不同时期的景观信息,从而帮助认知陶辛地区自然本底与人工干预相互作用的过程。

2.1 水利子系统

当代陶辛圩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水网结构主要是由环绕周围的青弋江、青安江和荆山河3条带型水系的一级河网和圩区内河的二級河网组成,4处圩田主干沟渠、主要河塘160条,长度64.25 km。民国初期圩区有大小湖塘9处,沿主要带状水系设有渡口共20处,水利系统信息如表1所示。圩区内部的内河和灌溉沟渠密度较低,陶辛圩内部河道是按纵横相连的方式开挖,河道宽度为20~40 m,沟深为3~5 m,发挥灌溉、防御和交通的综合功能。其他3个圩区内河蜿蜒曲折,大多是在自然坑塘的基础上开挖而成,主要承担灌溉功能。随着千年的开垦活动使得水网密度加大,使更为细密的水网末端延伸至农田和水塘腹地,原有坑塘内湖转化为多层级多尺度的河网系统,如图3-2所示。至2003年,陶辛圩田水域面积1 213 hm2,水与地的关系也被不断拆分,土地破碎化,基本农耕单元也逐渐变小。2019年底,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完工,途经陶辛镇的河道改名为青安江,改变了江南片水网圩区防洪格局,形成新的圩区水位平衡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水网格局继承了历史时期的宏观景观格局,至今仍持续发挥着引水、灌溉、通航等综合功能,保留完好的生态廊道功能。

陶辛4个圩区沿河网分布大量闸坝水利设施,1919年《芜湖县志》统计陶辛4个圩区有陡门31座,均为宋代所建。沿圩堤十连圩区有三百坝、官坝、竹丝坝、新坝4座闸坝,白沙圩有马家坝、祠堂坝、章家坝、刘家4座闸坝。清代在清凉渡埂新建一座带闸陡门。到21世纪初,随着现代化水利技术应用,当代圩区在保留部分传统陡门之外,还增加了电力排灌站进行农业水资源的调配。

2.2 圩田子系统

皖江圩田按开垦的组织方式分为官圩和私圩,按圩田形状划分为田字形圩田和多边形圩田,按内部各圩的关系划分为独立圩口和联圩。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圩子的发育程度不同,还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10]。陶辛水韵景区内的4个圩田形式由于其成因不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陶辛圩呈田字形,独立圩口,是明清江南四大官圩之一,圩田划分规则形态统一。田字形的形态源于五代施行的“塘浦制”,体现出明确的设计意识。统一规划的田字形圩田地势较高,自成一体,不易扩圩,有着一个相对完善的防御、灌溉、交通综合体系[11]。明代在大圩内开沟渠,将大圩划分为“廿”字或“十”字形,用分圩的方式对圩田规模和形态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增加圩区抵御洪水冲击的能力,还能更好地适应人口规模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十连圩、白沙圩和保沙圩均是呈多边形的私圩,私圩则由圩长召集圩丁,于每年雨季来临之前修筑圩岸、浚治沟渠和防护圩田,没有统一规划所以圩田形态自由[12]。3个圩子均属于联圩,大圩中包含若干独立的小圩,小圩之间设置堤坝,据《芜湖县志(1919年)》记载,十连圩境内含鸠兹圩、牛场圩、李阳圩、荟与圩、江东圩共5圩。倪家圩(今保太圩)由新家圩、丁圩和保太圩3个大小均等的圩子组成,圩堤宽大且分区明确。在遭遇洪水时各个小圩形成整体大圩抵抗灾害,有效地提高了圩区防御旱涝的能力,以收“塞支强干”和防洪保收之效[11]。

千百年的圩田开垦历程中,圩子的发育也逐渐成熟,民国时期的圩子形态完整、结构简单,以简单型和基本型为主,如图2-3所示。到了当代,圩子尺度逐渐加大,发育程度逐渐完善、内河数量增加,呈现河网细密的复合型结构,如图3-3所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圩田景观格局的形成是水与土地不断拆分、整合的结果,“水—田—村”布局模式将土地划分和水网塑造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起来,从而获得了高效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13]。

2.3 聚落子系统

该研究基于当代时间断面的地理信息数据,用边长1 km的正方形模块在研究范围选取8个聚落景观信息样本,提取农田、聚落和水系3项要素,进行聚落景观形态特征分析(图4)。

传统聚落遵循逐水而居的选址原则,呈散点状分布在圩内水网沿线或末端,既满足基本农业生产需求,便于水运交通,反映了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水系因势利导的积极利用方式。到了宋代圩田开垦强度加剧,人口也大规模增加,民国初期的陶辛水韵4个圩口总共4 803户[14]。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相邻的点状村落相互融合,形成规模较大的带状或片状组团,分布由分散向中心聚拢。如表2所示,现代陶辛水韵主要呈现出带状型、放射形、岛屿型和团块型4种聚落形态。

3 讨论与结论

圩田水利工程是江南水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仍在动态演化发展且仍被使用着的活态景观遗产,彰显了陶辛地区居民适应、理水和利水的古老智慧,是人水和谐相得益彰的典范。

陶辛水韵风景区具有典型的皖江平原灌溉型农田的特征,是一种包含了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宗族文化等多方面历史信息的“活态遗产”。在历史演变中,伴随新的景观元素不断叠加,传统景观格局也在不断动态变化。宏观的水网格局稳定传承下来,古老的水利工程仍能发挥着灌溉功能,并与闸坝、电力排灌站等当代水利基础设施相配合。丰富多样化的圩田景观形态,起源于当地居民对土地资源不同的组织改造方式;
聚落的营建也遵循着圩田的开垦逻辑,是城市设计、农业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可以称之为“圩田聚落”[15],并随着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新型人地关系。对陶辛水韵圩田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对比解析,可为我国灌溉型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 FLUG M.Ecosystem resources considerations in reservoir management [J].Water resources update,1998,108:43-56.

[2] 斯蒂芬·奈豪斯,韓冰.圩田景观:荷兰低地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16(8):38-57.

[3] 张思远,谢祥财.基于 CiteSpace 的水利风景区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经济,2021,39(6):24-30.

[4]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9):124-128.

[5] 卢斯腾.宣芜平原圩田景观研究:以芜湖城东新城生态网络规划及万春湖生态公园设计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6] 杨希,林晓钰,刘晗璐,等.景观结构尺度下珠三角传统水乡格局的近百年变迁[J].风景园林,2022,29(5):103-109.

[7]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中国陆地测量图(陆测图)(1903—1948)[DB/OL].(2020-07-12)[2022-04-19].https://chmap.mpiwg-berlin.mpg.de/.

[8] 任玉雪,邓发晖.《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所收地图来源分析[J].历史地理研究,2020,40(3):132-142.

[9] 侯晓蕾,郭巍.场所与乡愁:风景园林视野中的乡土景观研究方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4):80-85.

[10] 辛李鑫,李奕成,周建华.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在当代旅游综合体规划中的应用:以严东关旅游综合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122-127.

[11] 陆应诚,王心源,庄华峰,等.基于遥感信息的皖东南圩田图型结构特征及功能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75-78.

[12]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2):100-104.

[13] 师晓洁,吴迪,郭巍.圩-垛田景观格局下的“水-田-村”布局模式[J].风景园林,2022,29(2):53-58.

[14] 鲍实.民国芜湖县志:卷三十三 实业志·圩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民国八年(1919).

[15] 侯晓蕾,郭巍.圩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影响探讨[J].风景园林,2015(6):123-128.

猜你喜欢景观格局国家级新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8期)2017-06-30中国大陆降水时空格局演变新事实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年3期)2017-06-09徐州主城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绿色科技(2017年9期)2017-06-01西洞庭湖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湖北林业科技(2017年2期)2017-05-25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演变特征分析西部资源(2017年2期)2017-05-22滨海生态脆弱区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5期)2017-04-15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鄱阳湖学刊(2017年2期)2017-04-07矿区土地复垦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效应中国绿色画报(2017年2期)2017-04-06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5期)2017-01-03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7期)2015-10-09

推荐访问:人居 水乡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