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风流的名士

时间:2023-07-19 1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甘以雯

2021年仲夏,我收到、捧读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潘耀明先生记述了他与中国近当代文学史上多位大师的交往,展示了大量珍贵的书画、手札、信函,令人情感激荡,思绪万千。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评价说:“这部丰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水唯能下方成海

我从事编辑工作几十年,在我接触比较多的作家、艺术家和编辑记者中,要说穿衣、做派最有“范儿”的一位是艺术大家韩美林,一位就是潘耀明先生了。若说“人不可貌相”,有一定道理,但透过人的“貌相”,尤其是后天的“貌相”折射出的精神气象,可断断不可小觑。

美林先生个子不高,经常穿一件夹克,干净利落,圆圆的脸庞,一双滴溜溜转的大眼睛,显得神采飞扬、活泼而富有生机。

潘耀明先生的个子也不高,国字脸,眼睛似乎不大,戴着一副黑边眼镜,我印象中,在正规场合,他经常穿一件中华立领中山装,简洁大方,显得精神饱满,十分精干而儒雅。一位作家曾经写道:“很多貌似简单的东西都不简单,比如中山装,只有充沛的灵魂才撑得起来,任何自卑猥琐都不适合这种风格。”无论是在香港中文大学高雅的讲堂之上,抑或在艺术界人士聚会之中,甚至在与林青霞、刘诗昆等明星雅士欢聚的晚宴上,潘先生的气质、风度都很是引人注目。应得上一句“真正的名士,自带风流”。

认识潘先生多年,凭他的气质,我一直以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或贵胄世家,直到近年,他写自己养父养母的两篇散文,将自己的身世撕开示人,却原来,他自小孤苦伶仃,命途坎坷。生父于他出生前过世,家人忌讳,将他卖给一菲律宾侨眷,后养父又在菲律宾娶了菲籍女子,他与养母相依为命,先是在福建乡下,10岁时辗转到了香港,生活于贫困中。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他和养母的小小房间,连一扇窗户都没有,只能放下一个衣柜和一张双人床。历尽艰辛,困苦成为他奋斗、成长的催化剂,很早就树立了文学的志向。他进了报社,从见习校对、见习记者、助理编辑、画报撰稿人而至今,他以超常的韧性,“至柔而有骨,执着能穿石”(刘国玉先生语),一步一步,成长为枝繁叶茂、青翠葱茏的文学大树。

与金庸先生的不解缘

依稀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秋天,得以到香港组稿,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先是到香港作家联会、《香港文学》拜访,有幸拜会了曾敏之、刘以鬯先生;
又到了位居柴湾的明报出版社拜访,有幸受到潘先生的亲自接待,结识了我文学生涯中的这位“贵人”。

一年后,应邀出席香港作家联会一个庆典,我又见到了潘先生。潘先生约我第二天早上在宾馆餐厅一起吃早餐。早8时,潘先生准时出现于餐厅。他穿着一件蓝色的立领中山装,显得十分优雅和干练。就像他为《明报月刊》撰写的刊首语,没有絮语寒暄,坐下后,没说两句话,他就对我说:“当年,金庸先生起用了我,如果我是老板,现在我也会任命你为总经理。”我很惊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潜能,起码,我的学养、我的才华、我的位置与其遥不可及,我明白的是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20多年过去了,这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2011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研讨会场得到一本《明报月刊》创刊45周年纪念册,上面有潘先生写金庸的文章,讲述了他和金庸先生亦师亦友的情谊。从金庸邀见,到接手《明报月刊》,娓娓述说中,足见金庸先生的慧眼、博识、睿智和宽阔的胸襟。我很感动,正巧汪曾祺母校举办汪曾祺杯“我的老师”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我约他以此为基础改写一篇寫老师的散文,博得大赛评委会高度赞赏,获得了大赛的特别奖。

2015年,潘先生发起了“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盛况空前,在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2016年7月24日香港书展期间,我有幸出席了“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颁奖礼,登上了“从世界阅读金庸”“金庸与散文创作”交流讲座的嘉宾台。感触特别深的是,时值盛夏,据说是几年来香港最热的几天,一点儿也没有暑热难耐的感觉,倒是感受到香港人读书的热度。参加书展的观众早早地在展厅外排起了长队,展馆人头攒动,大人孩子抢购书籍;
我们的颁奖活动现场开放,市民学生早早到场,气氛热烈,交流讲座厅坐满了听众。其中有学者,有专业作家,有青年学生,有公务员,有工人农民,有企业老板,金庸先生的“粉丝”遍及海内外,足见金庸武侠精神的影响是跨越地域,跨越年龄,跨越性别,也跨越了时代……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辞世,宣告了“大侠时代”的终结。潘先生带领他的团队精心策划组织,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于年末,推出了厚厚的纪念专刊。其可谓精英荟萃,群星闪烁,夺目耀眼。

扉页为韩美林先生精心设计的“怀念金庸”藏书票,这是潘先生嘱我烦请艺术大师韩美林设计的,美林先生设计了好几个底稿,没有收取一分钱;
而后是金庸先生为《明报月刊》创刊33周年题词;
丹斯里拿督张晓卿爵士挽联;
潘先生撰卷首语《我与金庸的故事》;
各界文化名流怀念金大侠文章42篇;
随书奉送《神雕侠侣交响乐》DVD……标价48港币,据说市场炒到100多元,甚至更高,一版而再版,有黑皮版、白皮版,最后是红皮版。

2022年初,我又惊喜地收到了潘先生策划出版、严家炎先生主编的编号收藏版《怀念金庸专集》,图书整体设计印制相当精美,收有金庸先生珍贵的手迹和相集,收有严家炎、潘耀明、董桥、李欧梵、王蒙、余秋雨、刘再复、张纪中等诸多名人雅士谈金庸文;
第一页即是宣纸影印韩美林“怀念金庸”藏书票,我这本编号为0460。我一页页、一篇篇、一遍遍地拜读全书,为金庸先生精彩的人生,为这本珍贵的图书而陶醉、喝彩!

当年金大侠“拼了命”办《明报月刊》,现今潘先生和他的团队坚守金庸先生的办刊理念,使《明报月刊》再创辉煌,相信金大侠九泉有知,也会为他多年前选择了潘先生感到欣慰。正如金庸先生题赠潘先生“明报共事十几年,耀明两字不虚言”。“万事不如书在手,一生常见月当头。”这是金庸先生对潘先生的最高嘉奖。

潘先生说:“我很崇拜他,金庸是我人生的一个模范。”“他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很优秀的品格,这就是他的一种坚持,一种理念的坚持。”潘先生践行金庸先生的办刊理念,努力把《明报月刊》办得更精彩。

金庸先生伯乐相马、慧眼识珠,擢拔潘先生,委以重任,是潘先生之幸;
潘先生不负厚望,将“明月”视为自己终生的使命,将自己的才华和生命奉献给“明月”,将“大侠”精神发扬光大,这也是金庸先生之幸。

胸中有大道

早在2005年,潘先生就敏感地预料旅游文学会成为热点,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册,成立了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学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邀请著名作家金庸、白先勇、王蒙、余光中、余秋雨等出任顾问或评委;
2009年,潘先生邀请百花文艺出版社和《散文海外版》杂志联合举办了“我心中的香港”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大赛的启动仪式和颁奖礼是在香港领汇管理集团公司属下的商场举办的。在香港这个多元化国际大都会的购物中心,我们有幸伴着严家炎、余秋雨、曾敏之等著名学者、作家,面对着众多的香港市民、购物游客,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开放式的、跨领域的文学交流。广邀海内外大众书写对香港的感受,无疑是对香港进行一次集体回忆和审视,可以称为香港的盛事,也是华文文学的盛事。

潘先生不间断地策划组织文学活动,可以这样说,几乎全世界最为著名的华人学者、作家,都被他邀请到香港访问、讲学,余光中、余秋雨、白先勇、刘再复、莫言、王蒙、铁凝、王安忆、贾平凹、陈思和、赵丽宏、苏童、余华、李欧梵、陈若曦等名家都多次受邀到港。我这样普通的编辑、作家,也受邀出席他组织的文学活动十余次了,关键是退休之后,依然能受邀参加这高规格的学术活动,对比内地一些人的冷淡,体味世态炎凉,令人感叹。而且出席这种学术研讨会,写论文是必需的,每次都要认真读书、思考、写作,促使大家提升自我、跟上潮流。

每次到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研讨会,我最喜漫步于中大校园,其依山而建,处处花木扶疏,中西风格建筑掩映其中,近可赏花木,远可观飞鸟,更可细品教学楼内的人文景观。2009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2011年“行走的愉悦”;
2013年“文化生态之旅”;
2015年“文学山水”;
2017年“一带一路 旅居文化”;
2019年末,则是细品中国茶文化了……浸身于天造地设的优美自然环境中,与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畅谈文学山水,体验感悟人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2022年,潘先生又领衔创办了《明月湾区》,设立“大湾区文学征文奖”,比赛结果将于2023年香港书展期间公布并颁奖。

大家还走出书斋,跟着潘先生漫游欣赏大自然的山山水水。2014年的梅雨时节,大家来到台湾“竹风兰雨”的宜兰,入住礁溪老爷大酒店,研讨文学山水;
2015年冬,大家来到广东丹霞山风景区,云雾缭绕、云蒸霞蔚中的丹霞胜景,青山叠叠,白云飘飘,碧树丹崖,一望无际,像一幅瑰丽壮美的图画;
2017年初夏,“一带一路 旅居文化”国际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初夏的吉隆坡微风拂面,大家夜观双子座美景,在槟城尽兴游玩,品味老街风情和南洋风味的中华美食;
2019年初春,从深圳集悦城会馆出发,大家来到惠州郁郁葱葱的高尔夫球场,挥杆击球,在自然天成的西子湖畔,观小桥流水、赏木棉花开,寻苏轼文踪、慕朝云倩影;
暮春,大家又应韩国外国语大学、济州大学邀请,来到首尔和济州岛,出席了潘耀明文学事业成就研讨会。会议之余,大家参观了一位韩国农夫用树与石头在济州岛荒地搭建的世界最大最美丽的庭院——“思索之苑”,陶醉于幽静、绮丽、神奇的园林之中……

潘先生提倡文化之旅,就是想“怀着敬天惜物的心理去召唤自然、感受自然,用文学的情怀去倾听自然,取代现代化带来的嘈音和各种污染,在感受大自然之美态禽音,又能以宁谧的心态与大自然取得和谐融合,用心灵去感悟人与天的契合”。

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自然界的花木虫鱼,山山水水的风云变幻,像一幅幅或瑰丽壮美、或恬淡雅致、或动感活泼、或意蕴悠长的山水画作,予人以和谐宁静的艺术享受。

潘先生一贯强调文学社团的纯洁性,摒弃商业化、政治化,他组织的活动,从来不收会费,甚至要担负嘉宾的交通费,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消费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香港,为筹办这些活动,潘先生要筹集多少经费、花费多少心血啊!他的挚友贝钧奇先生曾多次慷慨解囊,令大家十分感动。

青春的气息

潘先生今年七十有六,但我感觉,他自身似乎正处于一种青春状态,他有激情,有创造的力量,他的身上、他的事业有一种青春向上的气息——

近几年他创作了《亭亭的文学大树》《我与养母》《我与养父》《我与查先生的故事》《我的报纸生涯》等,都是厚重而深刻的散文力作,分别为《新华文摘》《散文选刊》等名刊选载,他的刊首語也越写越精彩、越写越耐读……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接连不断的创作,即使是年轻人,也很难有这么旺盛的精力。

在潘先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经常可见一些年轻人。有《明报月刊》编辑,有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而且才貌双全,单凭酬金,在香港,是很难留住这些才子才女的,潘先生慧眼识人,给他们搭建发挥才干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广泛接触名流、拓宽视野、发展自我的机会,又凭靠灵活的机制,组建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使他组织的活动和事业显得蓬蓬勃勃、富有朝气和活力。

谁能料到,2020年的春天竟是血雨腥风,一场旷世疫情席卷大地!此际,我看到了潘先生给挚友的微信:“尹医生,趁疫情外出不多,可以趁机阅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期间,我重读了金庸十五部小说、《白先勇评说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目前正重读《儒林外史》。我自戏谑:逃进(小)书房成一统,不假天南地北——亦人生一乐也!”不足百字的微信,令我好生感动!

2022年,战争、瘟疫、水灾、地震……人类多灾多难之际,一种纯粹地对文化的追求、忠诚、献身的精神,支撑着进入古稀之年的潘先生,始终坚守职场,他主编的《明报月刊》《明月》《香港作家》《文综》一期一期地正常出版;
香港特区政府锐意将香港打造成文化之都。潘先生谈道:“如果没有文学的参与,文化产业这棵‘树便缺乏了灵魂,是苍白的。”他再次给特首写信呼吁筹建香港文学馆,终获特首回复表示政府支持的态度。在如此自然灾难中,他依然故我,读书写作,顽强进取,实现着他华文文学事业的宏图大志……

责任编辑:梁智强

猜你喜欢潘先生明报华文“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清白之年江南(2020年5期)2020-09-07——记我与潘懋元先生交往的点滴小事">良师益友潘懋元先生
——记我与潘懋元先生交往的点滴小事文化学刊(2020年6期)2020-01-02怀念金庸台港文学选刊(2019年1期)2019-03-12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海外华文教育(2017年6期)2017-08-07知识分子的真伪性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华文智慧教学探索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2期)2016-05-17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学术交流(2015年7期)2015-02-25杭州特产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玩味“位育”读书(1998年4期)1998-07-15

推荐访问:名士 自带 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