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艺术界引发的连锁反应

时间:2023-07-19 17:50:01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我们飞快地迈向一个充满人工智能的未来,科技巨头、研究人员和投资者似乎都在疯狂地争先恐后地开发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质疑:这是否进展得过快,是否考虑到了风险?借此机会,我们可以探讨当下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乃至对艺术领域带来怎样的重要变化。

艺术家

没有灵魂的机器,无法取代人类的温度

《收藏·拍卖》:您内心对AI创作的画作是否认可?

陈湘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AI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虽然AI进入艺术领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可能会影响一些人对艺术的感知力,但正如从口口相传到有文字出现,以及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得以被记录、保存,数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即时传播能力、海量数据检索和生成能力被大大加强,很可能会成为又一个人类社会文化上的颠覆性变革。

车建全:AI会进入任何领域,这是资本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唯技术为发展驱动力的社会形态中,艺术可能会沦为新空间的形式填充者,从而丧失精神力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I给艺术带来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重点是它不应只是形式层面的新体验和新惊喜,而应注重如何与精神性探索结合,但就目前来说,它更多的是服务于商业和资本。

孙岩:艺术史是不断发展的,各种主义的出现与发展大多都是对前派的打破,达达、丰塔纳的一刀,以及杜尚的小便池在当时都是“不被理解的”。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对于您来说,是什么角色?

陈湘波:对我来说,人工智能无疑是我作为艺术探索的一种新的工具,因为人工智能是在积累了成千上万的不同的艺术家或是图像的基础上,用算法拼凑出来的作品,它不可能有人类的灵魂和温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实际上已被认可,但我认为这种认可是基于人类在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事实。操纵者通过不停地变换一些主题词和表现形式,不断进行创作,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虽然AI可以作为作品创作的一部分,但不是决定性的部分。

车建全:在我的认知里,它只是工具。如果它成为创作者,会令我感到不安。

孙岩:现阶段肯定是工具。此后,艺术两极化会越来越明显,就像中国的潮流艺术,很商业化,但是受众很广且门槛低。如果未来人工智能能够自主思考,摆脱其制造者的程式编码,并完成作品,我认为它才能算是创作者,且或许将是能使艺术品普及家家户户的创作者。

《收藏·拍卖》:您会如何运用它,更好地为您的工作服务,或自身采取什么行动,保证不会被AI取代?

陈湘波:我觉得人类的美学以及人类本身所拥有的情感属性,如自我、敏锐的感知力,个人经历、思维模式与艺术是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目前并不具备此种结构,它的经历和人类完全不同。不过它拥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海量的数据与算法能力是人类无可比拟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它还无法取代人类。

车建全:我还没有想好,但希望尝试之前无法涉及的领域,比如“脑电”“心”的部分是如何运作的,是否可以借助新工具对它们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挖掘?现阶段有很多工具可以捕捉到肉眼无法观看的部分,重点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过去的艺术形态的核心是人性探索,人类设计的所有工具都企图延伸人的能力,而人类只是在模仿自然。

孙岩:我还是喜欢架上绘画,暂时没有考虑过如何运用AI服务于我的创作。我觉得如果有一天会被取代,那也是艺术史的发展必然,个人的任何行动都无意义,躺平就好。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应怎样界定AI绘画的版权归属?

陈湘波:人类的艺术创作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该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现实,数字技术跟物质生产应和谐共生。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的底层逻辑是大数据和算法,它本身不具备创作的能力,它需要大量的图像数据给予技术支持,再通过重新梳理操作者提供给它的一些关键词或者关键的图像进行创作或输出。因此,我认为作品的所有权仍应归于人类,归于那件作品的操作者。

车建全:人类和他设计的机器当然可以一起创作,机器也可以单独创作,但AI还远远无法实现人们幻想的创造能力,除非在它学习像人一样拥有丰富的情感之后,机器制造的作品才拥有所有权。

孙岩:通过人类编程制造出的机器更像是制作者。就像很多艺术家有工作室,艺术家的想法由工人来完成,日后机器或许会替代大部分工人的工作,比如达明赫斯特工作室,但作品的所有权还是在人类手中。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后,大众是否都能成为创作者?

陈湘波: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后,许多人就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的描述或者提供一些基本的图像,让人工智能生成一幅画作,这样看来,大众确实都能借此契机成为一个创作者,因为创作的门槛比起之前来说,大大降低了。因为每个人虽然不都具备创作能力,但一定有个人的审美、品位和选择标准,相应地,通过这些,也能影响到人工智能最后生成的图画样式。只是人工智能最后生成的画作,是否都会让操作者认可,这就不好说了。

车建全:我不相信任何人都能成为创作者,虽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机软件来制作图像和视频,但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创作者关注的是内容本身,而这需要长期的自我训练。

孫岩:照相机再到手机的普及,使得摄影变成了人人都能参与的事情。人人都能参与,但不是人人都是摄影师(艺术家)。

《收藏·拍卖》:您对AI创作的画,持有怎样的态度?

陈湘波:现阶段来说,我不认为AI创作的画算艺术品,它只是一个很好的技师。人类对情感敏感的感知、想法的千变万化、不按套路出牌的创新意识等,都是目前的人工智能不具备的。我不知道在日后,人工智能是否会精进成与人类一样精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孙岩:第一件作品肯定是有跨时代意义的,法国艺术团体ObviousArt用计算机和算法生成的《埃德蒙·贝拉米的肖像》在2018年的佳士得拍卖中拍出了43万美元的高价,成为有史以来首幅在大型拍卖会上售出的AI作品。但能算得上艺术品的还得在AI能脱离编程之后再说。

拍卖市场

AI艺术暂不会是市场的“搅局者”

《收藏·拍卖》:您认为人工智能对艺术品拍卖行业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季涛:这也是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对拍卖市场影响并不大。首先,影响大的应该是艺术家创作群体,AI代表了一个新兴的科技,它可能影响到创作的思维方式和结果,尤其是对现当代艺术的构成会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对未来艺术市场的构成可能会有潜在的影响。现在年轻人多了,他们更喜欢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AI艺术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但AI艺术总的来说价位不会很高,因为创作的效率太高了,所以影响的主要是艺术市场底部的消费市场和年轻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对中高端拍卖市场影响就不大了,至少几年内不会有什么影响。AI艺术是新生事物,画的又不是很经典和有收藏价值的东西,何况现在像NFT这样能够在区块链上确权保真的,还没有完全地被收藏家所接受,所以我觉得AI艺术对中高端收藏市场还没有构成这样的威胁。

《收藏·拍卖》:近几年AI艺术陆续进入市场,也出现高价成交,但似乎只是零星个案,随着呼声越来越高,AI艺术未来有可能成为一个艺术门类进入市场吗?

季涛:AI艺术零星成交是很正常的,因为它新鲜,买家买的是一种好奇和创新,并不是完全考虑收藏价值,对个人来说更多是一种炫耀,拍卖行也是尝试性的试水市场。至少在近几年当中,我们没有看到有人设专场或定期地进行AI艺术拍卖,这说明AI艺术市场青黄不接,作品没有跟上,市场没有跟上,包括买家也没有跟上。严格来说,AI艺术应该属于数字艺术当中的一个特例,也一定会进入现当代艺术的圈子,占据一部分领域和市场。

未来AI艺术能不能进入高端市场,进行常规化的专场设置或者拍出天价,至少在这几年还看不出来,这跟前面回答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一,它需要时间培养,品质要提高,AI艺术作品要更特别,至少是人力所不能为的;
第二,收藏理念的建立。就算是年轻收藏群体,对刚刚起来的数字艺术、NFT也不是全盘接受,更别说老的收藏群体,目前AI艺术的收藏更多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我接触的很多藏家觉得AI艺术是“胡闹”。即便是很喜欢数字艺术的年轻藏家,也会考虑收藏作品是否有市场前景,这是基本需求。年轻藏家资金有限,就算有钱,也会买一些更有确定性的东西。

《收藏·拍卖》:有人提出人工智能是未来艺术市场的“搅局者”,对此您怎么看?

季涛:搅局者暂时还不成立。毕竟AI艺术跟传统收藏的艺术有很大区别,大家在传统收藏领域已经养成了欣赏习惯和文化传统,比如收藏传统书画、瓷器和收藏现当代艺术的这群人可能会互相转换。AI艺术更多可能对数字艺术、NFT提出更大挑战,如果它的品质不断提高,艺术创作者会发现自己画半天还不如它画得好、画得快、画得新奇,不如它画得受年轻人所喜欢,而且它还可以随时调整,艺术家可能受自己的技术和原来技巧的影响,改变风格很难,但AI只需收到指令,就可以随意变换风格,这是要命的。当然,AI艺术也会存在版权所属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AI艺术如果搅局的话,先搅数字艺术的局,再搅现当代艺术的局,对传统收藏领域、中高端拍卖市场的这个局还远着。

数字艺术策展人

AI是助手,内容创新更重要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AI如何改变艺术生态?

朱正:从广义上来说,AI是碳基生命的死亡程序,所以AI是我们最大的危机。但是智人从来都是向死而生的,在通用AI终结我们之前,我们至少可以做点什么。具体到艺术领域,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认为艺术家如果和AI结合,会让艺术行业变得史无前例的大繁荣,会是当代艺术繁荣程度的10倍,甚至100倍。因为有AI的帮助,艺术家可以快速生成自己的艺术符号,并快速验证市场。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时代到来了,但是艺术行业的二八法则也将改变,未来顶流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品将更为稀缺。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在您心目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朱正:AI对于我来说,既不是工具,也不是创作者,它更像是我的助理。现阶段的AI,已经不再像傳统一样的程序,大规模的神经网络已经涌现出了让人难以分辨的智力,所以它不只是工具那么简单,但它也不会是创作者,更像是临摹或者伪原创。创作,尤其是真正文明级别的创新,或是可以写入美术史的杰作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目前由人和AI结合的作品里(生成艺术)其实已经足够开启一轮艺术范式革命。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对艺术文献整理和文本生产的超强能力,艺术策展人是否会被取代?

朱正:碳基智能被硅基智能边缘化是历史的必然。生命为了对抗熵增,就需要不断进化,进化有很多方向,但不可避免需要更高的算力与更大规模的协作。草履虫可以岁月静好,智人不行。未来打败智人的还不是硅基生命,而是拥抱AI,把AI武装到牙齿的赛博智人。就像尼安德特人被智人打败一样,赛博智人也会有竞争优势。我们无法不被AI取代,我们唯一能选择的是献祭自己,或是被历史边缘化。

《收藏·拍卖》:策划一场人工智能艺术展览,与常规的艺术形式展览有什么不同?

朱正:我还不确定人工智能艺术展的具体形式有哪些,是用传统展览的形式去展示AIGC艺术,还是展示元宇宙的展览。总之,我们不能只有形式创新,还需要在内容本身上用好新技术进行创新。

《收藏·拍卖》:人们愿意支付高昂价格,到底是因为这件作品有美感,还是因为它运用了新技术?AI创作的画可被视为艺术品吗?

朱正:人们对某件作品感兴趣和愿意买,这是两码事。愿意买和愿意支付高昂价格买的人群,也不完全是一波人。美感和新技术都不是艺术最关心的,也不是藏家最关心的,这是新手通常的误区。而AI目前也是这样的新手,绝大部分AI创造的只能算是工艺品,设计、插画师这类行业从业者将很快受到冲击。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在艺术史上会被如何定位?

朱正: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不是一个艺术流派那么简单。AI之后,智人所创造的艺术范式被终结是迟早之事。也许未来硅基生命看达·芬奇和梵高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看尼安德特人的壁画一样。他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Wow,那些猴子竟然还会画画!”

媒体人

艺术媒体与人工智能可携手同行

《收藏·拍賣》:近几年,越来越多有关人工智能艺术的作品面世,您对此持有怎样的看法?

肖戈:在我看来,AI创作的画算是艺术品。可以把AI绘画看作是多元艺术媒介与形态中的一个新品种。正视与接纳技术带来的影响与改变,不忽略和排斥,也不需要盲从,可以将其当作艺术创作的新工具、新的可能性,进行有意义的艺术实验和有深度的艺术反思

《收藏·拍卖》:它如何改变艺术生态?艺术界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抢走自己的饭碗,这种顾虑是否多余?

肖戈:技术的进步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对艺术的影响一直都存在,就如同100多年前摄影的发明对古典绘画产生过的冲击,但之后也催生了绘画的更多可能性与新发展,事实上也无法真正替代绘画。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高度定制化时代,它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事。当AI进入艺术界时,可能会出现新的媒介、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批评家、媒体人等艺术生态的各种职业会产生影响,但不一定是危机。

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转化成“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如何在科技与艺术融汇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技术,升级与迭代自身”。

《收藏·拍卖》:您会把人工智能看作是创作者吗?

肖戈:人工智能对于我而言,更接近于工具,可以是另一种路径的创作者,但无法替代情感、精神、灵魂等,是不具备人性的创作工具。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可将艺术媒体带向何方?

肖戈:今天,我们可以将技术当作工具,除了利用其替代一些机械重复的工作,也可以借助它进行有意义的艺术实验和有深度的艺术反思。无论是人工智能无限接近人,还是人无限接近智能,技术的变革与冲击可以激发我们找寻新的创作模式,调试或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我觉得,艺术媒体可以与人工智能携手同行。

评论家

AI只懂越画越好,但“坏东西”更有艺术味

《收藏·拍卖》:近几年,AI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艺术领域,这会引发一系列怎样的连锁反应?

冯原:自从个人电脑普及之后,计算机辅助技术就已经介入到艺术和设计的领域了。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称之为AI绘画的门槛边上,只用了短短几十年。如今AI已经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海量的资料库,在技术(再现、逼真和精细度上)能够达到人类望尘莫及的高度。虽然AI拥有甚至超越人脑的算法,但它们没有人类的欲望,欲望和心智的结合仍然只是人类独有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人类驱动着强大的AI为人类而工作,因此,从各方面来看,当下的AI仍然只是一种无比强大的辅助工具而已。纵观历史,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相似的际遇,比如200年前的摄影、100多年前的电影,都曾经再造过艺术的生态圈,当然今天的AI也不例外。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是不错的辅助工具吗?

冯原:就当下的人工智能来说,它们是越来越强大的工具,甚至就像是MidjourneyBot这种程序一样,能够通过简单的指令指挥不断增长的大型图像模型去随机生成无以计数的可能性,看上去似乎不是人脑操控的,而是自主学习和创造的结果,但追究起来,它必定还是需要人类给予指令,这很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想象——为了增加力量,人类为自己的肢体装上金属机械臂,变成半机器人。今天的AI,还是像装在人身上的机械臂,不过发出力量的仍然是人类自己。

《收藏·拍卖》:现阶段的AI还有哪些不足?

冯原:愈来愈强大的AI一定会取代人类的很多工作,这几乎是不可阻挡的,这不仅包括会计师、医生和教授等可能会被AI取而代之,现在的ChatGPT也已经展示了大型语言模型的可畏能力,对于艺术家来说,需要多年训练和努力才能做的事也会被AI超越或取代。不过,有一样不必担心,艺术的不确定性与人类的欲望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欲望的产物,关于这一点,很可能还是AI的盲区。简而言之,AI会画得越来越好,但它不可能也不懂得如何画得越来越坏,但坏的东西有可能比所谓好的东西更有艺术味,这一点AI不懂得,除非它也像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

《收藏·拍卖》:在策展方面,人工智能会带来哪些改变和机遇?

冯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人工智能的艺术展,只有由人类所操纵的人工智能辅助艺术展。至于它与常规的艺术展有何不同,这就要看策展人如何确定目标了,在这一点上,还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

《收藏·拍卖》: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作品在拍场频繁出现,并拍出天价这件事?

冯原:在这里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之后,人类生产的艺术就会被打上阶级的烙印,不过阶级一词与利益、价格一样并不是贬义的,在我看来,人类追求美感或为美感定价,都是为了追逐利益。所以,只要新技术和AI绘画能带来利益,人们就会去爱它,它当然也会进入到艺术的行列之中。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会催生出新的艺术流派吗?

冯原:一定会的,过往的技术发展史证明了:第一,新技术产生的新形式一定会被艺术接纳并归类;
第二,新技术所淘汰的旧技术也会被艺术重新赋值并定位。所以,数字摄影出现之后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新的艺术形式;
胶片摄影虽然被淘汰了,但也被特殊化成一种另类奢侈。如此,同样的现象也一定会发生在AI占领了“艺术高地”之后。

AI技术研发

AI只是工具,拥有思想的人类才是主角

《收藏·拍卖》:人工智能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黄惠仪:现阶段人工智能必然是工具而不是创作者。虽然因为人工智能为许多行业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内容创建方式,所以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受欢迎,但是人工智能并没有人类在脑海中思考形成其所要表达的文字的过程,必然依赖于人类的创作思想和独创性表达。它的本质和蒸汽机、电力一样,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将更多重复性的、低价值的劳动解放出来,让人类更好地去享受生活。例如我们致力将人工智能服务于沟通及推广创意上,所以我们会整合各大AI平台的能力来创建独特的IP,并以这个IP与大众进行交流,就像大家认识的机器人索菲亚。

《收藏·拍卖》:AI进入艺术领域,是否会对此产生限制和反噬?

黄惠仪:AI艺术作品能够衍生出审美与情感,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但现阶段人工智能根本不具备“同理心”的能力,根本上无法理解和达到人类艺术家的水平,没有人类指点的作品依然是一具空壳,这就是我们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千人千面”思想累积的结果。但随着AI在艺术领域的突飞猛进,注定无法避免会取代某些复制性的岗位,如商业插画、平面视觉设计、图文编排等。

《收藏·拍卖》:怎么看待《太空歌剧院》获奖并引发争议这件事?

黄惠仪:设计师杰森·艾伦使用AI绘图工具生成的作品《太空歌剧院》在数字类别比赛中夺得头奖。他公开表示这幅画作是由AI绘图工具Midjourney生成的,未来AI赋能的工作大概就是如此。由此可见,AI的创作能力是通过大量学习人类现有作品得来的,虽然AI正在产出越来越多的作品,但其作品仍然不受现有版权法的保护。因此,还是那句话,没有人类的指点,AI的作品就不具有艺术性。所以AI只是工具,而拥有思想的人类才是主角。

猜你喜欢人工智能人类创作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一墙之隔》创作谈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3期)2018-09-10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创作随笔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人类正在消灭自然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推荐访问:艺术界 连锁反应 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