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IP,信念与爱永存

时间:2023-07-31 08:50: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悦阳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美在艺术效果,美在呈现“信仰”力量。

2023年7月1日上午,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上海歌舞团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准备就绪……宽敞的排练厅此时此刻变成了电影片场。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文广集团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的著名导演郑大圣担任总导演,朱洁静、王佳俊等上海歌舞团舞蹈艺术家领衔主演。

7月1日晚上,在美琪大戏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双喜临门”——举办500场纪念演出。过去1654天,《永不消逝的电波》走过42座城市、61个剧院,迎接了61万观众。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希望,能有更多“电波迷”和暂时还未看过舞剧的观众通过电影了解上海红色文化,从而回到剧场感受现场演艺的魅力,探索剧场和影院“双向互哺”的新模式。

“演出超过500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代表上海出品的‘现象级作品,这是全体‘电波人努力拼搏的成果。舞剧电影是新时代舞蹈文艺作品创新突破的一次尝试,将舞蹈艺术与电影镜头的魅力相结合,守正创新,积极拓展‘电波舞剧IP丰富的可能性,传播上海红色文化,谱写时代华章。”王延说。

红色经典,探索时代演绎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舞劇《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创作而成,其电影质感的氛围营造、悬疑大片的情节推进、英雄烈士的艺术形象,是上海一个让观众对红色题材舞剧“来电”的优秀范例。以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将故事主人公的信仰和奉献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歌颂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私。2018年12月该剧试演,2019年4月正式首演,至今历经近五年的驻演、巡演,热度始终不减,屡获好评,佳绩不断,所到之处依旧是一票难求,许多年轻观众更是一看再看,甚至将不同几组主演的版本看了个遍。该剧更荣获了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践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文艺思想。

舞剧IP,市场“爆款”,红色经典,时代演绎。如何用舞蹈来演绎革命者的情怀?对此,编剧罗怀臻坦言:“该剧之所以征服了上海观众、全国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就是在不同的时代有对这个作品这个历史人物的不同的解读,使之成为当下这个时代新的记忆。不忘初心,勿忘先烈,这些诉求都可以通过这些和我们非常亲近的艺术实现。”

“舞剧舞蹈的表现方法并不局限在具体生活场景的模仿,而是把生活高度凝练抽象出一段肢体语言、精神表达,足以让走进剧场的观众与舞台达成共鸣。”舞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在确定题材后,去了非常多的历史博物馆,也走进了很多上海的弄堂,去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更多地了解这段故事,她们将很多采风内容融入了舞剧当中。例如该剧中因登上央视春晚而一炮走红的那段《渔光曲》舞蹈,就是二人在采风时有意识地发掘弄堂里上海女性的状态,并思考如何去表达她们的日常,比如在小煤炉上煲一锅汤或者温一碗草药,这个舞段用独特的方式表现了革命烈士们想守护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永不消逝的电波》尝试了在没有对白的情况下展现人物关系,在单一的场景中呈现不同节奏的剧情段落,用舞蹈展现情报传递、躲避追踪和搭档之间的暗流涌动,营造谍战剧的紧张悬疑氛围。“这样会带给观众电影的观赏体验,比如说交接情报,电影可以用画面和语言去解决,舞蹈演员用肢体的时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正如周莉亚所说的那样,舞台视效越丰富,创作越要谨慎,不能迷失在高科技的盲目堆砌中。“所有定义都是后期贴上的标签。当你真正进入人物和故事中时,感受到的是人文和情感。”

“爱与信仰”这两样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交织在了一起,激活了所有人内心的红色基因。

体验人物,感悟美与信念

从试演到第500场,作为该剧主演,“兰芬”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感慨万千:“曾经我以为,舞台或者舞蹈最大的功能是为了呈现美,体现美,聚焦美,放大美。而我30年如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成为那个美的化身。但是当我遇到一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当我遇到这部舞剧里这个人物兰芬以后,我好像真的对美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和定义。”静下心来了解人物,感受革命前辈的音容笑貌,沿着当年的历程,身体力行地感知、感受,在排练与钻研人物的过程中,朱洁静最终逐渐靠近了角色,“我特别渴望看过《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众能和我一样深深地去热爱她,深深去敬佩像兰芬这样一位平凡又伟大的女性”。

剧里的“李侠”与“兰芬”。

同样的感受还有主角“李侠”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王佳俊,为了塑造好这一革命烈士的形象,他不仅要阅读大量历史资料,参考孙道临老师演绎的经典角色,更要切身感知当时的环境与情绪。为此,他特地深入造访了李白烈士旧居,“现在李白烈士旧居是李白在上海潜伏12年时间里住的第6个家,那个家离当时的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直线距离仅200米。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个地方。我一听完就开始想象,李白在外面都是非常警惕,要伪装自己,每天紧张,他是在刀尖上行走的人,特别小心翼翼。但是我想到这个家,这个家很朴素,他回到这里,一定特别安心,特别放心,除了处理情报,还会过着夫妻两个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他们最美好回忆的地方。英雄确实很伟大,但是他们也平凡,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平凡,让我觉得他们在最后关键时刻所作的抉择变得特别可敬”。

在王佳俊看来,李白烈士之所以成为一百位为新中国做出杰出贡献者之一,他肯定是心中有家国情怀、胸怀大爱的人,但是他肯定也爱着他的孩子、他的妻子,他会选择让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蓝天之下。“在剧中,最后我把手放在妻子的肚子上,跟她说,带着我们的孩子去走向新中国,天就要亮了。我突然意识到那一刻,那个肚子里的孩子其实就是今天的我们。李白就是对未来有非常美好希望的人,这种希望让他心中那种信仰变得更加坚定,所以他最后选择走上牺牲道路。”

生动的表演源于真实的感受,同时,在经过艺术化的表现之后,才有了别样动人的魅力。通过对革命前辈全身心地认知、感悟与思考,这才有了舞台上一幕幕精彩且难忘的瞬间。

第500场纪念演出将主创团队再度集结到一起,凡参与过演出的演员也都悉数登台,用艺术与青春,向时代致敬,向党献礼,更为自己内心不变的初衷与一颗对艺术的赤子之心——时代滚滚前行,但信念永远不变,为了理想牺牲的感人故事不会因为岁月的变迁而淹没,它是真实的,鲜活的,是用生命和青春来谱写的。

拍摄电影,拓展舞剧IP

如何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不仅需要胆量与魄力,更需要技术与艺术。对此,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舞剧电影的拍摄是新时代舞蹈文艺作品创新突破的一次尝试,将舞蹈艺术与电影镜头的魅力相结合,守正创新,积极拓展‘电波舞剧IP丰富的可能性,传播上海红色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此次舞剧电影拍摄,所有演员均由上海歌舞团演员担任,正如朱洁静所说的那样:“舞蹈是遗憾的艺术,而这次,终于可以把‘最好的一遍通过电影的方式留存。但这不是对舞剧的照搬和还原,而是用电影的语言进行一次新的创作,一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用电影的方式把一部好的舞台作品留存,让我们很兴奋。当我们这些演员真的老得跳不动的时候,还可以在银幕前看到自己年轻的样子。”

为了更好地在电影银幕上呈现原版舞剧的思想内核和情感精神,上海歌舞团与尚世影业进行了大量前期研讨和准备。原舞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也与导演组保持沟通,详细分享了她们关于舞剧电影的拍摄设想以及原舞剧中诸多的场景细节及精神内核。其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创作之初就与电影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因此,两位原舞剧编导在与导演组的交流过程中亦碰撞出诸多火花,对电影摄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郑大圣等电影主创也多次到现场观摩舞剧演出,与演职人员深入交流。据介绍,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拍摄将使用MOCO机器人和伸缩炮360度动作调度,实现超时空的运动表演拍摄,呈现舞蹈的动人魅力和情节的惊心动魄。该片预计于今年完成拍摄,计划在明年正式上映,与全世界观众见面。

演员如何在电影镜头中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又能将自己的表演与电影语言相结合,是此次拍摄最大的难度与亮点。

从舞台表演到电影摄制,对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跨界挑战。舞剧胜在丰富的肢体语言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又因是舞台演出,需要照顾远近不同距离的观众,往往动作都需要尽量夸张、放大,以求得艺术效果。但舞剧电影的拍摄则不然,要求演员们不仅要精湛地完成技术动作,还要将“舞台技巧”与“影视镜头”相结合,通过更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交织来传递情感,展现给银幕前的观众,也就是说,无论是表演幅度还是力度,既要保持舞剧独有的艺术特色,又要兼顾镜头语言的独特性,既不能夸张过度,也不能丢弃舞剧原本艺术化的独特表达,演员如何在电影镜头中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又能将自己的表演与电影语言相结合,是此次拍摄最大的难度与亮点。

为此,正式开机前,主要演员们已经在表演工作坊进行了专业练习。为期三周的专业表演训练对朱洁静来说,如同一次充电。从微表情开始,她学习如何在镜头面前展现人物情绪,力求忘记舞台表演的状态,从人物本身成长出发,创造全新的角色。“导演希望我们能忘掉舞剧中习以为常的痕迹,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去跟角色谈恋爱。我把在表演课上学到的东西再反哺到舞剧上,我对‘兰芬这个人物又有了更细微的捕捉和更深入的理解。我感到,舞剧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对此,王佳俊也感同身受:“经过数百场的舞台演出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扮演一个角色,每演一次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电影的拍摄,是从另一个不同的方式激励我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创造角色,更好地呈现李白烈士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

郑大圣等电影主创也多次到现场观摩舞剧演出,与演职人员深入交流。

无论是早已在舞台上演出了500场的舞剧,还是即将全新起航的电影,通过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的红色经典IP热,不难看出,英雄事迹、红色故事原本就有着穿越时代依然撼动人心的力量,而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如何用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讲述它,让更多当代观众走近他们、理解他们,与之共鸣。而用电影艺术形式展现舞蹈艺术之美,既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呼唤。上海歌舞团希望通过电影上映与驻演巡演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双赢互哺”,发挥“电波”IP的更大效应,让更多“电波迷”和观众走进上海红色文化,从而再次回到剧场感受现场演艺的独特魅力,以探索一个剧场和影院双赢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歌舞团电波消逝永远的红色电波中国记者(2021年11期)2021-12-11The Speed of Light考试与评价·七年级版(2021年4期)2021-08-14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西藏艺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9-04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西藏艺术研究(2020年4期)2020-03-08瞌睡电波幽默大师(2019年11期)2019-11-23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西藏艺术研究(2018年2期)2018-11-15消逝的红颜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电波卫士”在行动探索科学(2017年4期)2017-05-04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环球时报(2016-12-28)2016-12-28

推荐访问:永存 电波 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