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拥有“强健身、聪慧脑、远大梦”的人

时间:2023-08-04 09:35:02 来源:网友投稿

芦咏莉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百年名校。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学校始终围绕着两个字进行探索和实践。第一个字是“爱”。在办学过程中,陶淑范先生提出“不爱老师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所以这是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学校;
霍懋征先生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把“爱”作为教育最核心的一个教育手段;
李烈校长提出来“以爱育爱”,不仅仅把爱看作是教育手段,也要“让爱在孩子身上扎根”。2018年,我和我的管理团队又提出要把智慧和爱进行结合,构成了今天的“爱·慧教育体系”。第二个字是“人”。对于“人”的理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直遵循的办学理念是“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学校里最重要的两类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方面的发展是“头脑能力”,让师生爱思考、爱动脑筋、不断琢磨、不断探索。另一个方面的发展是“道德情感”,要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是我们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直遵循的基本思考。“爱”和“人”始终是学校所有工作前行的核心和根本。

1.注重“知”和“信”,唤醒学生自主的内驱力

人们常说:“小学的德育,重在培养行为习惯。”从“知—信—行”的角度来讲,习惯是一种外在的行为特征。但是,为什么无论学校要求得多么细致、多么严格,学生仍然会犯错,仍然会有一些不当的行为?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尤其从孩子的“内驱力和自主性”的角度来看。经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跟他的“知”和“信”有关系。

在“知”方面,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知”而犯错,一部分是“知”但没有办法转换成具体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而犯错。这种“知”的缺失导致孩子靠一种本能甚至是动物的本能做出反应,所以常常会产生不当的行为和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还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其实在老师反复细致的教育中知道怎么做,但是他的想法是“不是没有老师嘛,我当时就侥幸了”。我们会看到,人是缺乏“自律”和“慎独”精神的。

在“信”方面,有些学生犯错是由于其没有将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心的坚定信念。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提出,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即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时候,我仍然按照内心认为对的事情去做。这个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六大核心品质里的“诚信”。诚信很多时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与自己和解,自己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追求保持一致。這就超越了简单的“知”,让诚信成为了一种信念、信仰。换句话说,就是我不仅知道它,还坚信它。有的学生遇到问题非常生气,控制不住自己,看起来是情绪主导的缘故,实际上是信念不够坚定。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我们往往急于规范孩子的行为,如“不要说话”“赶紧举手”“向老师打招呼”等,告诉孩子一定要这么做、一定要那样做。但是,很多时候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正因如此,孩子很难将行为规范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信念体系。

我们可能很多时候关注了“行”,但往往忽视或轻视“知”和“信”。我们需要在“知”和“信”上下更大的功夫,才能让孩子将良好的行为内化,形成自律,进而生发出自主的内驱力。

2.推动“理想”与“信念”教育,让学生与世界建立连接

新时代要求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涉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那么,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词吗?我们在和德育干部的大讨论中认识到,“理想”和“信念”其实可以分两步走。

“理想”是指,“我”将来要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而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是什么?遥想党的主要创立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尊严地活”。真正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很多时候是为这个世界、为别人而做,不能狭隘地囿于“个人”层面,要把自己和世界建立连接。

我们在2020年的讨论中提出一个口号:世界因为我而有什么不同。对于六岁的孩子,这个世界就是他的爸爸妈妈,就是他的家庭;
到了学校,世界就是他的班级。我们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家庭因为有了“我”变得更加欢快,还是变得更加忧伤?班级因为有了“我”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更加温暖,还是因为有了“我”变得更加令人头疼?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世界变成了整个年级和校园,校园和社区再打通就变成我们生活的西城区、北京市。当有一天孩子们有更大的力量走出去看的时候,那世界就是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全天下甚至全宇宙,这就是我们家国天下的梦想。所以,当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理想是要让孩子们和所身处的现实世界建立连接。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需要思考教育中的主题和德育活动最后的落脚点。

如果“理想”是说我们长大了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而做,那么“信念”就是我们做这个事情时的基本遵循。我遵循什么来做这个事情?是遵循掠夺来做,还是遵循和平来做?是遵循平等来做,还是遵循优势、霸权来做?“信念”是基本遵循背后关于价值判断的笃信。我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气、博爱、智慧、致行”的育人目标。这些内容的厘清都有助于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找到要研究的主题,也就是在“知”和“信”方面要研究的主题。通过这些,学生与世界建立链接,逐步发展出相应的行为。

3.建构贯通课程体系,培养拥有“强健身、聪慧脑、远大梦”的人

德育不是某个人、某一个方面就能完成的。横向上,需要家、校、社协同完成。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2022年7月专门制定了学生网络行为的要求。我们强调“协同”和“一致”,一个人能真正在不同的场合(包括网络与现实)保持一致,是因为他笃信这些东西。纵向上,需要考虑贯通衔接,包括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小学到初中的衔接。我们要以终为始,以一个成年人、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回过头来看在小学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

小学是“播种的阶段”。幼儿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体验,如体验我们的社会风貌、了解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等。这个阶段的教育是让孩子们体验什么是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把这份体验就又加上了不同情境下可以怎么做的大讨论。因为不同情境下,你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样做,每一种做法背后反映了什么?当一次次在这样的训练和浸润下思考时,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比较。在比较中,他们加深了对我们所提到的“理想”或者“信念”的本质认识。因为经过比较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才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理念认同,进而形成信念或信仰。所以,小学中高年级更多的是在“信”上面下功夫,只是这个“信”的范围、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它可以应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但已经有较大的提高。

经过不断思考、实践、探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提出小学教育六年育人的“三个一”:一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强健体魄(强健身)、一颗思考力发达的聪慧头脑(聪慧脑)和一个胸怀家国天下的远大梦想(远大梦)。

为实现上述育人目标,在小学六年的贯通培养中,学校强调全员育德和递阶式的结构化育人体系。育人体系包括每3年一届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每学年的“九三六”(9月国学、3月读书和6月“六一”),每月的“一月一话题”,每天或每周的“全人成长任务单”及“以爱育爱”大家谈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各自有6年的递阶设计,如6年“六个不一样的六一”,包括职业体验、夜宿校园、美食达人、学军与成长礼、游学和爱心义卖等;
又如,6年围绕“会思考”+“受欢迎”,有六份“全人成长任务单”,包括提问+赞美、古诗词+生活技能、新闻+厨艺、精读+建议、自主任务+校园纪实和自主任务+义卖作品,使好习惯在学生身上扎根。

其中,“一月一话题”是“知—信—行”的“信”中最重要的部分。开展“一月一话题”遵循四部曲:第一步是“理解”,学生弄清楚话题的概念内涵;
第二步是“辨析”,学生思考、辨析不同情境下应该如何做;
第三步是“分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古今中外的名人与经典故事;
第四步是“书写”,学生把自己的行动宣言写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共有12个词,我们的“一月一话题”围绕此展开,旨在通过小学生听得懂、能触动、真理解的方式引导其深入学习、内化并化为实际行动。

基于“知—信—行”的基本逻辑,立足对“理想”“信念”的基本认识,实验二小建构了贯通课程体系,旨在培养拥有“强健身、聪慧脑、远大梦”的人,让学生体悟“世界因我而温暖”。立德树人之路是漫长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信念理想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为了信念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2021款理想ONE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理想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1年2期)2021-03-08你是我的理想型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发光的信念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2期)2020-04-18信念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珠”育人发明与创新(2013年29期)2013-03-11

推荐访问:的人 聪慧 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