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8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8-10 0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1、把钱释义:“把”是“给”的意思;“把钱”即“给钱”的意思。出处:《边城》:“但是,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8篇,供大家参考。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8篇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1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1、 把钱

释义:“把”是“给”的意思;“把钱”即“给钱”的意思。 出处:《边城》:“但是,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

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效果:“把”在湘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作品中,用“把

钱”更可突显边城人们淳朴、善良的品质。

2、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释义:“悖时”,即“运气不好”之意;“砍脑壳”,即“砍掉脑袋”的意思。这是一句骂人的话。

出处:《边城》:“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期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效果:这句骂人的方言,经翠翠口中说出,更好的展示了其纯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3、 你狂什么

释义:“狂”,是“叫”、“吠”的意思,特指狗叫。 出处:《边城》:“必得翠翠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还有别的事情做,你别跑呀!’”

效果:一句平淡的生活用语,读者可以看到人狗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生动的展现了翠翠对狗求爱跑远行为的反应。

4、 得力

释义:“有帮助”的意思。

出处:《边城》:“‘事弄成了,好的很呢。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

效果:从妇人的口吻中,可见讨一个有钱的媳妇,确实是件好事。展现了人们的婚姻观。

5、 过身

释义:“经过”的意思。 出处:《从文自传》:“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

在好听。”

效果:写出了钉鞋虽然有半夜人经过时声音好听的优点,但是作者还是不喜欢它。一对比,更显厌恶之情。

6、 落了大雨

释义:“落”即“下”之意,“落了大雨”就是“下了大雨”的意思。 出处:《边城》:“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 效果:平实的环境描写,“落”更显雨下的之大。

7、 坟山

释义:即“坟墓”的意思。 出处:《边城》:“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 效果:刻意用“坟山”,而不用“坟墓”,可以让读者更直接地联想到坟墓的形状——像一座小山,悲剧气氛更浓厚。同时,也可见翠翠的伤心与孝心。

8、 张子

释义:指打牌时,出牌的章法。 出处:《边城》:“‘你不说,我还以为你在看我牌学张子!’” 效果:这是顺顺不想同翠翠的爷爷谈话,所找的一个借口。

9、 莫得

释义:“没有”的意思。 出处:《边城》:“‘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效果:出自翠翠轻轻的无所谓的唱的一首歌。

10、 生仔

释义:“产子,生下孩子”的意思。

出处:《边城》:“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效果:出自一首还愿迎神的歌曲。

11、 硬扎

释义:这是一个典型的湘方言词,使用频率很高,与“霸蛮”并列。意思有三:厉害;扎实,不含糊;有背景。

出处:《边城》:“‘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效果:这是爷爷鼓励翠翠要坚强,不许哭,可见爷爷对翠翠深深地关心与爱。

12、 粮子 释义:指当兵的人。 出处:《边城》:“她又知道祖父的脾气,一见城中相熟粮子上人物,不管是马夫火夫,总会把过节时应有的颂祝说出。”

效果:“粮子”是个旧时用语,很好的表现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

13、路

释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呢”。

出处:《长河》:“‘嗨,保安团!保安团算什么?连他们都要跑路,不赶快跑就活捉张三。’”

效果:这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出了老水手对“新生活”要来的不安与惶恐,以及对保安团的轻视。

14、包谷

释义:即“玉米”。 出处:《长河》:“六月尝新,必吃鲤鱼,茄子,和田地里新得包谷新米。”

效果:在湘方言区,称玉米为包谷,这很常见。很符合作品设定的背景。

15、个把

释义:“几个”的意思,言数量之少。

出处:《长河》:“水手到了这里,上岸去找个把妇人,口对口做点儿小小糊涂事,泄泄火气。”

效果:写水手找妇人释放欲望,“个把”有一种不太在意的意味,暗含默许与宽容。

16、毛坑

释义:即“茅厕、厕所”的意思。

出处:《长河》:“无地可种的人家,墙边毛坑旁还总有几树橘柚。”

效果:说明种橘柚对萝卜溪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谋生、赚钱的好方法。

17、狗矢柑

释义:即指一种很小的柑橘,类似的说法有“狗矢桃”等。

出处:《长河》:“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效果:很具有湖南地方特色,让人感觉很新鲜,眼前一亮。 18.顶

释义:即“很”之意。

出处:《长河》:“‘你顶小的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

效果:“顶”为程度副词,写出了掌渡船的得意的神气,也从侧面展现了夭夭善良、美丽的特征。

19、该账

释义:“该”是“欠”之意,“该账”就是“欠钱”的意思。

出处:《长河》:“‘我又不是共产党,该账不还账!’”

效果:写出了老妇人对在外丈夫不寄钱回来的埋怨之情。

20、肯巴

释义:指人勤劳,肯做事。

出处:《长河》:“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一双手肯巴,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

效果:展现了滕长顺吃苦勤劳的精神,年轻时代的奋斗历程。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使用湘方言词的原因:

① 湘方言是沈从文先生的第一母语,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能会无意识的运用一些湘方言词。

② 根据作品题材决定是否使用湘方言词:在一些以城市内容为题材的作品中,如《八骏图》等,里面就几乎没有湘方言词;而像《边城》、《长河》等以湖南农村社会为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先生就恰当地使用了部分湘方言词,这也符合其实际情况,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当时湖南农村的风貌,也可以展现湖南的文化特色。 ③ 湘方言词多见于人物的对话当中,这也有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且农村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描写也显得真实,对于反映作品的主题有积极意义。

④ 另外,有一些方言词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如“狗矢柑”等,只能用方言词表达。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2

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

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在四川茶馆里,你只要一坐下,就会有茶博士跟踪而来,拎着晶亮的铜开水壶,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地一声摆到你面前。然后,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往碗里汩汩冲茶。那不滴不溅的功夫,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

四川茶馆除了卖茶,还卖糖果、香烟、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

四川菜系

起源于川渝地区,以麻、辣、鲜、香为特色。川菜原料多选家常食材,宴客偶用山珍、江鲜。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调法。以“味”闻名,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著名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夫妻肺片等等。

川菜风味包括成都、乐山、内江,自贡,重庆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即复合味的运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川菜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廖排骨、怪味鸡、宫保鸡丁、五香卤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川菜中六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夫妻肺片、东坡肘子等。

四川戏剧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四川小吃

在四川小吃中较为著名的有:藤椒抄手、客家凉粉、钵钵鸡、夫妻肺片、赖汤元、龙抄手、钟水饺、钵钵鸡、串串香、麻辣烫、肥肠粉、担担面、宜宾燃面、绵阳米粉、广元蒸凉面,罗江豆鸡、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三大炮、灯影牛肉,川北凉粉,奶汤面,炖鸡面,梓潼酥饼,火边子牛肉,鱼皮花生,白橙糖,鳝鱼鸡蛋卷,桃米炒蛋,樱桃蜜饯,窝丝糖,酥心脆糖,寿星桔蜜饯,平都牛肉松,蜜橙皮,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榨榨面。

摆龙门阵

嘴巴功夫

在成都,嘴巴功夫最好的,不外乎两种人,一是小商贩,二是女娃娃。成都小商有句行话,叫“赚钱不赚钱,摊子要扯圆”。摊子怎样才能“扯圆”?当然是靠嘴巴吆喝:“耗儿药,耗儿药,耗儿一吃就跑不脱”;“买得着,划得着,不买你要吃后悔药”。你说是买还是不买 女娃子也好生了得。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脚,她会说:“咦,怪事,你是三只脚吗咋个?牛都过得倒你过不倒?”她要是踩了你的脚,也有说法:“挤啥子挤啥子,进火葬场还要排队转轮子的么,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门出不倒门?”你说是和她吵还是不和她吵。 展言子 的确,成都人好像天生就会说话,天生就会“涮坛子”(开玩笑)、“冲壳子”(吹牛皮)、“展言子”。其中,“展言子”最具特色。所谓“展言子”,就是说话时讲几句谚语歇后语,而且藏头藏尾,让你去猜去想,在心领神会中获得乐趣。比如事情有点玄,就说是“癞蛤蟆吃豇豆”,意谓“悬吊吊的”;而你如果说话离谱,他则会评论说:“你咋个吃苞谷面打呵欠”,意谓“尽开黄腔”。诸如此类的说法,可真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 瓜 于是,简简单单一件事,到了成都人的嘴里,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即便骂人的话,也是一套套的。比如某人智商较低,或做事欠考虑,成都人不说他傻,而说他“瓜”。其实,这“瓜”不是冬瓜西瓜南瓜葫芦瓜,而是“傻瓜”。因为要“展言子”,便略去“傻”而称“瓜”。由此及彼,则又有“瓜娃子”、“瓜兮兮”乃至“瓜眉瓜眼”等等。说一个人“瓜眉瓜眼”,显然就比说他“呆头呆脑”或“笨手笨脚”要有意思多了,也有味道多。 水 又比方说,弄虚作假,在成都人那里,就叫做“水”。其起源,我想大约与酒有关。因为卖酒要做手脚,无非就是掺水。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多用“水货”这个词来指伪劣产品。推而广之,则一个人说话不算数,或做事不到位,成都人便说他“水得很”。由此及彼,则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儿”等说法。再比方说,一件事情没有办成,就叫“黄”或“黄了”,其他地方的说法也是这样。但成都人则进而发展为“黄腔”、“黄棒”、“黄浑子”、“黄苏苏”,甚至还有“黄师傅”和“黄手黄脚”等等。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古老的汉族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演出于川东北的广大山乡,至今延绵不绝。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汉族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来源于汉族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嫁歌、圣谕调及端公调;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由于它生长于民间,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称之为“农民戏”、“喜乐神”。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走人户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 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 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 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 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 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 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四川麻将

四川麻将又称血战麻将,采用四川地区流行的麻将打法 ,尤其是成都及周边比较盛行 。核心是打缺门,刮风下雨,计番,流局查叫。一局牌中,一家胡牌并不结束牌局,而是未胡的玩家继续打,直到3家胡牌或剩余的玩家流局。牌局结束一并结算。这样先胡的玩家并不一定获利最多,点炮的玩家也能翻身,提高了趣味性,促进了牌局的稳定发展。

四川方言

要了解四川的习惯风俗和风土民情,就要先来了解下四川特色方言 一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幺儿----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骂人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 讨口----乞丐,叫花子;

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 三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 算坛子----是指开玩笑;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扯筋----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弄归一----是指把事做彻底; 弄巴实----是指做好;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 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四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

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香喷喷的----形容很香;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歇后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丁丁猫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安逸

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

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坝坝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洗澡泡菜

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

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称“跳水泡菜”。 藏猫儿

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

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 打牙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

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

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打摔手

“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

后繁衍出“打摔手”一词,意为“空着手”。 装舅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 穿戴讲究、整洁。 撇脱

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吃九斗碗

九碗”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斗”一词在成都等地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

“吃九碗”或“吃九斗碗”。“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斗碗,结下终身怨”。成都地区流

行的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斗碗

”,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数。 打金章

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 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 鲊起

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

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

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吃赏午

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饭”称为“吃赏午”,这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

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

一顿午饭。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

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

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 鞋子音孩子 水稻叫谷子

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 当然也可能是幺女子 肘部即倒拐子 流氓是二杆子 蚊帐叫罩子

铺盖就是普通话的被子 开玩笑叫算谈子 撒谎就是扯把子 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 青蛙喊成奇麻子 浇头叫臊子 屁股是沟子 跛脚即掰子 小偷叫做贼娃子 得痢疾是打摆子 大仙叫做私娘子 傻瓜是莽子 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个多做啥子 骂你一声龟儿子 川内男女老少 人人自称是老子 王保长叫王麻子 潘龙是个驼背子 三娃子娶了个三嫂子 李老栓逼疯了幺妹子 今天就学这么多“子” 还是多挣点票子 准备好房子和车子 娶个娘子

一胎生他三个胖小子

假老练:指没有经验的人还冒充经验十足,在众人面前狂侃。内涵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戏谑踏血说法。

安逸,巴实:指从主观感受到对一项事物的好感,满足。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冲壳壳:指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大话。主观上是让人感到很拽。

雄起:四川全兴队的招牌口号!其实质指男人的生殖器官的勃起。现已演化为从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输给对方。原来巴山地城旷野,气候温和,造宜于各类昆虫生长。巴山人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发展养鸡业。你看,那家那户不养上十来只乃里几十只鸡呢。公鸡性倔强,从不示弱服输,两只公鸡斗架时,毛翎倒竖,鸡冠直立,那怕斗得羽毛散落,,鸡冠血淌,遍体鳞伤,仍不肯罢休,总想雄起斗倒对方。巴山人很聪明,从公鸡斗架受到启示,于是便把公鸡斗架现象浓缩为“雄起”这个言子,以激励人们去充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特珠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等原因而形成“雄起”这个言子,它可真称得上是巴山的土特产了。 浪个:意思就是怎么,怎么回事。

摆龙门阵:指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某个话题,或一对一。

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黑黢黢:指很黑的地方。

坝子: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嘿霸道:嘿是一个程度副词,在四川话里常见。嘿霸道,指对某事物程度的肯定,比安逸,巴实程度还深。

瓜娃子: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话的傻更具有幽默感,与后面的“宝气” 拱:读gong4,指到处乱窜。原意指猪用鼻子拱土,现在有扑克游戏叫“拱猪”。 幺儿:对自己小孩的昵称,还有非常爱护之意。 斗:读dou3,指打。

诶:读ei,语气词,无实意。 惹毛:指发脾气。

鲊起:读za3qi3,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指帮助别人时绝不犹豫,讲义气,用于朋友兄弟间。 娘娘:对跟自己母亲同辈的妇女的称呼,较老土。 杀虢:读guo2,指有起点的事情,事物的结束。 称头:指帅气的男孩,或指穿着干净整齐的人。 黑搓:指太差。

扯把子:指谈话不涉及要害,或是撒谎。

匀兑:“匀兑”,本是行业用语,属于酿酒工艺。经过匀兑师一番匀兑之后,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价便随之大增。现在,勾兑一词却成了巴山人的头禅。说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有用“匀兑”之今行开后门、谋私利、弄虚作假和贪污贿赂之实。笔者由于阅历浅,不太了解杜会全貌,恐怕“勾兑""之词,”勾兑“之风,不会是象通江银耳那样仅属于巴山的土特产罢。虽然”匀兑“不算是巴山的特产,但巴山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爷,下至十四五岁的青少年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街头巷尾只要你细心倾听,便会听到某工程、某项目。.。.。.是经过勾兑才弄到手的等等。这些议论当然也有想象加估计的成份,不可宣传轻信,但匀兑的事实在杜会上确实存在,匀兑的负面形响而造成的负面效应确实不小,勾兑的毒害确实贻患无穷,、勾兑的风气到了理当制止的地步了。这里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谋和,而且是静悄悄的,不为人所知。

整饭:读zen3fan4,不是做饭的意思,而是吃饭的含义。

扭骚:指忸怩,但是比忸怩的含义更广泛,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格拖泥带水,也可指一个人的行为没魄力。

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蚊子,指苍蝇;巴就指依附的含义,故整句话就是指赶快吃,不要给苍蝇机会。较幽默。

打牙祭: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祭肉“;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鬼扯火:指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话或事。 踏血:读ta2xue1,指戏谑。尤指用语言。

洗白:从有到无,最后是无,一点也没有,再打麻将时常用,相当于英语中的few和little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3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方言词

1、 把钱

释义:“把”是“给”的意思;“把钱”即“给钱”的意思。 出处:《边城》:“但是,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

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效果:“把”在湘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作品中,用“把

钱”更可突显边城人们淳朴、善良的品质。

2、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释义:“悖时”,即“运气不好”之意;“砍脑壳”,即“砍掉脑袋”的意思。这是一句骂人的话。

出处:《边城》:“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期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效果:这句骂人的方言,经翠翠口中说出,更好的展示了其纯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3、 你狂什么

释义:“狂”,是“叫”、“吠”的意思,特指狗叫。 出处:《边城》:“必得翠翠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还有别的事情做,你别跑呀!’”

效果:一句平淡的生活用语,读者可以看到人狗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生动的展现了翠翠对狗求爱跑远行为的反应。

4、 得力

释义:“有帮助”的意思。

出处:《边城》:“‘事弄成了,好的很呢。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

效果:从妇人的口吻中,可见讨一个有钱的媳妇,确实是件好事。展现了人们的婚姻观。

5、 过身

释义:“经过”的意思。 出处:《从文自传》:“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

在好听。”

效果:写出了钉鞋虽然有半夜人经过时声音好听的优点,但是作者还是不喜欢它。一对比,更显厌恶之情。

6、 落了大雨

释义:“落”即“下”之意,“落了大雨”就是“下了大雨”的意思。 出处:《边城》:“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 效果:平实的环境描写,“落”更显雨下的之大。

7、 坟山

释义:即“坟墓”的意思。 出处:《边城》:“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 效果:刻意用“坟山”,而不用“坟墓”,可以让读者更直接地联想到坟墓的形状——像一座小山,悲剧气氛更浓厚。同时,也可见翠翠的伤心与孝心。

8、 张子

释义:指打牌时,出牌的章法。 出处:《边城》:“‘你不说,我还以为你在看我牌学张子!’” 效果:这是顺顺不想同翠翠的爷爷谈话,所找的一个借口。

9、 莫得

释义:“没有”的意思。 出处:《边城》:“‘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效果:出自翠翠轻轻的无所谓的唱的一首歌。

10、 生仔

释义:“产子,生下孩子”的意思。

出处:《边城》:“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效果:出自一首还愿迎神的歌曲。

11、 硬扎

释义:这是一个典型的湘方言词,使用频率很高,与“霸蛮”并列。意思有三:厉害;扎实,不含糊;有背景。

出处:《边城》:“‘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效果:这是爷爷鼓励翠翠要坚强,不许哭,可见爷爷对翠翠深深地关心与爱。

12、 粮子 释义:指当兵的人。 出处:《边城》:“她又知道祖父的脾气,一见城中相熟粮子上人物,不管是马夫火夫,总会把过节时应有的颂祝说出。”

效果:“粮子”是个旧时用语,很好的表现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

13、路

释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呢”。

出处:《长河》:“‘嗨,保安团!保安团算什么?连他们都要跑路,不赶快跑就活捉张三。’”

效果:这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出了老水手对“新生活”要来的不安与惶恐,以及对保安团的轻视。

14、包谷

释义:即“玉米”。 出处:《长河》:“六月尝新,必吃鲤鱼,茄子,和田地里新得包谷新米。”

效果:在湘方言区,称玉米为包谷,这很常见。很符合作品设定的背景。

15、个把

释义:“几个”的意思,言数量之少。

出处:《长河》:“水手到了这里,上岸去找个把妇人,口对口做点儿小小糊涂事,泄泄火气。”

效果:写水手找妇人释放欲望,“个把”有一种不太在意的意味,暗含默许与宽容。

16、毛坑

释义:即“茅厕、厕所”的意思。

出处:《长河》:“无地可种的人家,墙边毛坑旁还总有几树橘柚。”

效果:说明种橘柚对萝卜溪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谋生、赚钱的好方法。

17、狗矢柑

释义:即指一种很小的柑橘,类似的说法有“狗矢桃”等。

出处:《长河》:“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效果:很具有湖南地方特色,让人感觉很新鲜,眼前一亮。 18.顶

释义:即“很”之意。

出处:《长河》:“‘你顶小的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

效果:“顶”为程度副词,写出了掌渡船的得意的神气,也从侧面展现了夭夭善良、美丽的特征。

19、该账

释义:“该”是“欠”之意,“该账”就是“欠钱”的意思。

出处:《长河》:“‘我又不是共产党,该账不还账!’”

效果:写出了老妇人对在外丈夫不寄钱回来的埋怨之情。

20、肯巴

释义:指人勤劳,肯做事。

出处:《长河》:“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一双手肯巴,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

效果:展现了滕长顺吃苦勤劳的精神,年轻时代的奋斗历程。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使用湘方言词的原因:

① 湘方言是沈从文先生的第一母语,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可能会无意识的运用一些湘方言词。

② 根据作品题材决定是否使用湘方言词:在一些以城市内容为题材的作品中,如《八骏图》等,里面就几乎没有湘方言词;而像《边城》、《长河》等以湖南农村社会为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先生就恰当地使用了部分湘方言词,这也符合其实际情况,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当时湖南农村的风貌,也可以展现湖南的文化特色。 ③ 湘方言词多见于人物的对话当中,这也有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且农村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描写也显得真实,对于反映作品的主题有积极意义。

④ 另外,有一些方言词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如“狗矢柑”等,只能用方言词表达。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4

孝感方言词拾趣

孝感人平时爱说的一些方言俗语中,有许多是代代沿袭而又无从稽考的,但也有少量的俗语和可以从一些典籍或行业传说中觅到来历踪迹,现举数例,以见一斑。

寒婆婆过江

农历十月十六日,民间流传有“寒婆婆过江”之说,相传此日若风和日丽,寒婆婆就能过江捡到柴禾,来年初春就寒冷异常;若天气起风下雨,寒婆婆未捡到柴,来年春天会暖和。又有一说,云十月十六日为一韩姓婆婆的生日,如果有人送柴禾,来年就有春寒。这些说法虽是传说,却符合孝感的气候特点:从晚秋开始,往往伴有寒潮出现,乍寒须防,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之滨,人们自然会韩联想到寒,“寒雨连江”的说法,唐诗中就有记载了。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叶,武汉出版了一本名字叫做《商业大全》的书,书中有一篇《汉口岁时记》的文章,文章中写道:“(十月)十六日,俗云寒婆婆生日,马和尚过江,必大风雨,行者多避此日。”关于寒婆婆过江,在孝感武汉一带也有一个传说是,从前,有一位韩(谐音“寒”)氏和儿子马和尚寡母孤儿苦度岁月,非常艰难。韩氏对儿子百依百顺,而马和尚却吃喝嫖赌什么坏事都干,终于倾家荡产。于是他就骗韩氏说:“已是十月十六了,进入严寒,可我家还没有一根过冬的柴,你就去打点来吧。”接着,他驾船把母亲韩氏骗上江心的沙洲,扬长而去。以后,他卖掉仅剩下的房子,不久又输得精光。想起老娘定已冻死,那头上的玉簪倒是可以拔来变卖。十月二十四日,他又去沙洲,不料老娘未死,正在叹气。她想:“儿子不肖,只能怪自己对他娇惯!”马和尚横起心来,踢死母亲,拔走了玉簪,变卖以后,再去赌场。

玉皇大帝知道了,让风吹走小船,把马和尚困在沙洲上,要把他冻死。不料马和尚身强力壮,他捞鱼虾充饥,烧芦柴烤火,居然熬过了严冬。玉皇大帝又知道了,见已春暖花开,就突然来了个倒春寒,结果了马和尚的性命。从此以后,每逢十月十六日,人们就记起是寒婆婆打柴的日子,会教育子女别学马和尚。十月二十四日若是起风下雨,就意味着马和尚过不了江,来年必有倒春寒。

穷斯滥爷

“穷斯滥爷”本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人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用现代语文可以解读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列阵之事。孔子说对于俎豆之事——礼乐文化的精神我懂;军事学我还没学过,对不起,我不懂。孔子并不是不懂,但希望他不要发动战争。对侵略的战争,孔子是反对的。第二天就带了大批的学生们离开卫国,到了陈国,结果粮食断了。跟从的学生,因此病得起不来的很多。这时子路很不高兴,颇有怨言,对孔子说:“正人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虽然困顿得无路可走了,但是,还坚守自己的君子原则。小人就不同了,就要想歪门邪道,便会胡作非为啦!”此处的“在陈绝粮”,字面是指的经济穷困,但在理解时我们觉得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即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逆境,都应当考虑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孝感人形容一个人很穷,往往会作这种评价,说:“这个人真是‘穷死滥爷’!”其实,这是把论语里这一句话的误用,是从《论语》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一句衍化而来的,今人把原句改头换面,变成了另一种意思,是指某人穷得十分厉害的意思,这里和原意已是大相径庭了。

乌焦巴弓

孝感南部的人爱把这句话说成“乌几巴弓”,北部一些地方的人就说“乌焦巴弓”,都是指某东西被弄焦黑了或搞得乱七八糟,例:“么样搞的,都弄得乌(几)焦巴弓的。” 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这是套用《百家姓》中的句子,指的是“乌、焦、巴、弓”四种姓,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水火》:“《百家姓》:„乌焦巴弓。‟此四姓也。今俗以物烧焦者,谓之„乌焦巴弓‟。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百家姓》把四个字连在一起并不代表姓以外的意思,而本地人抓住“乌、焦”二字通常所具有的含义,牵强而自然地把这四种变成了地方成语式的词,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肖家里婆婆”

孝感有句方言词:“肖家里婆婆ⅩⅩ”,家读若“GA”,而这句话后面往往带“管”、“要”、“去”、“晓得”等词。如果是“肖家里婆婆管”这句话,在孝感话里也就是“谁也不管”的意思,“肖家里婆婆要”也就是“谁也不要”。为什么明明一句肯定句,意思却变成了相反的否定句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趣闻。

在孝南区和孝昌县之间有一个叫肖家坡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们除务农外,农闲时还多喜欢下汉口经商做买卖。

很早以前的一年,肖家坡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绝收,好多人都被活活饿死了。有一户肖姓老俩口,人们都称他们肖家爹、肖家婆,二老在家实在呆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只得又走下汉口收荒货(拾破烂)的老路。

不久,老俩口来到汉口,租了一间僻街小巷里的小屋,开始收荒货赚钱。同行们见肖爹爹肖家婆年纪最大,人又和善,总是照顾他们。

这老俩口经营荒货十年多,渐渐占住了脚跟。后来,肖家婆年岁已高,不能出门收货,就在家收货。肖家婆经营有一窍门,凡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或者别人不管的东西她都能看出其潜在的价值,找到赚钱的门道。当天收下后,过若干天或过一年半载再卖,往往能卖到好价钱。于是,街邻就十分相信肖家婆的眼力,人家若有不要的东西,就会说:“这东西肖家里婆婆要。”“这东西肖家里婆婆管”。一来二去,肖家婆婆变废为宝的名声越传越远,汉口,孝感一带就慢慢流行开来这句有趣的地方俗语。

半吊(铫)子。

孝感人认为说话做事不通情理、爱得罪人的人是半吊(铫)子,这是有来历的。相传有一个孝感人,在外地做生意时被当地一个叫钱厚的商人嘲笑了一通,孝感人不好跟那人明着干架,只好用半吊钱(一千文)打了一个哑谜予以反击:他把一吊钱分成三份,先把半吊钱放在肩上,再在胸前挂上整整二百五十个零钱,剩下的二百五十个钱就挂在背后,即为前后二百五,暗喻钱厚(前后)是二百五(共半吊钱)。这个哑谜令那个叫钱厚的商人吃了个哑巴亏,便不再挑衅了。旧时代,一个零钱为一吊,也叫一贯,五百钱为半吊,自然就谈不上满贯。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满贯”,显然就是“半吊子”了。比“半吊子”还差一半的人就必定是个“二百五”。可见这两个词都带有贬义。“二百五”一词后来也成了通用语,这也说明了孝感方言词与普通话逐渐相融相通起来。另有一说是:孝感人喜欢喝汤,因此煨汤有独到之处。孝感人煨汤用的器皿,是一种“U”形的陶罐,称作“铫子”,简写成“吊子”。如果煨汤不满罐,就称作“半吊子”———它却成为孝感人骂人的一句话:“我看你真是个半吊子!”这句话效果比较严重,轻者引起口角,重者引起全武行。

除了上述意思之外,孝感人说的“半吊子”带有明显的指责性,是说某人不开窍、不清白、 2 不合时宜。与此类似的孝感方言还有“泡皮”、“二杆子”、“洋判”、“二百五”、“夹生苕”等。意思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是“夹生苕”,就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这也是骂人的话,还编成了歌:“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冇得整。”“苕”本来就是孝感方言中形容人蠢、笨的一个字眼,而骂人为“夹生苕”,可谓形容人愚蠢到了极至~~!

此外,孝感人烧柴灶时喜欢在灶门口挂一个铫子烧水,因为灶门口火小,一整铫子水难以烧开,只能打半铫子水。半铫子水烧开后,声响特别大,孝感人用“半铫子”比喻有些人的轻浮急躁,即满桶不荡半桶荡之意。

贩桃子。

这句俗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成是卖桃子。“贩桃子”在孝感话里是半路开溜的意思。有的地方也泛指开溜、一哄而散、某东西被抢等意思。这是由于“桃”与“逃”同音,虽然有些牵强附会,却跟书面语“逃之夭夭”颇有一致之处。逃之夭夭,作为逃跑的诙谐说法,是套改《诗经》句子“逃之夭夭”而成的。《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众恶奴见事不祥,个个加上一鞭,忽地一声,俱各逃之夭夭了。”贩桃子与逃之夭夭,是偶合,或是借用,有待考证。但是,相比之下,逃之夭夭比较典雅,而贩桃子却更加生动、含蓄。这也是孝感一些方言俗语词的特点。这里还有着一个传说,据传,清顺治年间,孝感南部汉水岸边有一间小茅草房,住有夫妻二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俩口子经常吵架,丈夫说妻子与隔壁王大郎打皮绊(男女作风问题),妻子说丈夫被前湾的刘二妹勾引上了。隔壁人家(乡亲)过来劝架(调解),都不听劝。丈夫一气之下,拿了几件换洗衣服,装进一只白布口袋,一背就走了。

一段时间不见丈夫有回来的意思。儿子老看不到爸爸,就问妈妈:“母妈母妈(妈妈),伯伯(爸爸)几天不在屋里(家里),他到哪里气(那里去了)?”妈妈说:“你问那个不成器的搞么事(干什么),他去贩桃子了!”

儿子喜得不得了:“有桃子吃了!有桃子吃了!”

“吃?吃你母妈的个鬼!你一嘀卡(一点点大),晓得个么事(什么)?”

儿子说:“我亲眼看到他背一只口袋出的门,肯定会买好多好多桃子回来地!”

妈妈又好气又好怄:“你这个杂种,你哪里是想吃桃子,我看你是想吃扫帚条子(打小孩专用)!老子打死你这个小杂种!那个老杂种不是贩桃子去了,他是跑了!”

儿子一听说老子跑了,不由得在堂屋当中大哭:

一个出门玩桥子

一个在家养汉子

我说我要吃桃子

你却要我吃条子

你们都是败家子

苦了我这个苕儿子

“贩桃子”并不是真做买卖,是指跟家里人怄气,离家出走。据说“逃之夭夭”的出处就是《诗经》里面的“桃之夭夭”,跟“贩桃子”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吧!

刮胡子。

孝感人把某人挨了批评或者训斥叫做被刮了胡子。这也是有来历的。 历史上的“刮胡子”,除了就是刮掉下巴上的胡须外,就是领导批评下属,喻为给下属刮胡子。两千多年以前,周灵王身边有一位难得的部下,也是他的儿子,叫王子乔的,此人博学聪慧,15岁就开始辅佐朝政。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子乔坚持反对周灵王的壅堵治水之法,而招至周灵王的愤怒,于是,严厉训斥王子乔。周灵王的做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刮胡子”。这里的“胡子”不是胡子,指的是阙漏或者错误,而“刮胡子”就是对于错误的训斥或者批评。周灵王作为“髭王”,不仅“刮”了王子乔的“胡子”,还把王子乔废黜为庶人,致使王子乔17岁便抑郁而死。明清时期,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清代有一种叫“拔贡”的考试,规定每 3 十二年从秀才中选拔一部分人出来升为“贡生”,但条件苛刻到应试者不仅要文章好,而且还要五官端正,体无残疾。长相不好的人即使有一腔才学也不会被允许参加考试。据说孝感城关有一位王秀才,一脸络腮胡子,为了应“拔贡”试,忍痛拔光了胡子去参考,却没有考上。世上没有后悔药,王秀才只好作诗自嘲:“未曾拔贡先拔胡,拔贡未拔胡先无,早知拔胡不拔贡,不拔贡也不拔胡。”后来,人们又把考试未取,求人不得的事情称作被“刮了胡子”,现在又渐渐演变成受批评、受羞辱的意思。

拐子

近来,一些社会混混或者所谓“江湖人士”把自己圈内逞强抖狠的人叫做“拐子”。在孝感民间,人们还是把自己的兄长叫作“拐子”。旧时的一些戏剧小说中,“拐子”本来的意思是骗子、小偷的称呼。明无名氏传奇《桃林赚·夸技》中记载:“京城里还有神出鬼没盖样拐子来,他移星换斗、易日偷天,巧计偏奇。”到了清代,拐子简直是骗子加恶棍的代称。龚炜在《巢林笔谈》一书中说:“我不解天地生物,何以有毒虫猛兽?如今之拐子者,取人脑,堕人胎,断人肢体,惨毒非常!”在孝感方言词里,单就一个“拐”字而言,也还有“坏”、“调皮”、“捣蛋”的意思。但不知是何时,孝感人和武汉人一样,把拐子当成哥哥的含义,拐子在这里具有特殊的义项,就是老大,引申为头目。在汉孝一带是谑称,而非正规名称。《荒煤短篇小说选》有用例。此义来源于洪帮隐语。据《海底》第三章:“老大——拐子。老二——来子。老三——香炉脚子。”

死样活气

形容没有生气。活气 : 生气;活力:这里荒无人烟,死样活气的。形容没有生气。 鲁迅 《准风月谈·文床秋梦》:“文弱书生死样活气,怎么做得到权臣?”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至于此地报纸,则刊出颇难,观一切文艺栏,无不死样活气,即可推见。”另见《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孝感人形容一个人没精打彩的时候也往往用死样活气形容,出典仍不详。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5

四川方言常用词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 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zǎ)——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泛指:加油。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个(go四声)嘛。”

●你娃儿——你小子!

●莫——别。 用法:莫来头。意思是没事。

●冇(mó)——没有,冇得。例句:你想啷块?我冇得钱。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器。——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喃门——怎样、怎么(使用于绵阳等部分地区)“喃闷起的?”意为“怎么回事?”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吹壳子——聊天,摆龙门阵。 ●啷们,啷块——咋了?怎么了?例句:你啷们(啷块)咯? ●把能(lén)——全部,所有。例句:他们把能都来咯。 语气词

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不要轻视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噻——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

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só),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á)——意义相近。

安(嗯)——疑问词。例句:问你去(qiè)不去,安?或 安?你说啥子。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ócó)——形容词后缀,表某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á)——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其他词语

●瓜娃子——傻小孩。

●爪子(zuà z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2.同“扯皮”, 即“找茬”之意。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āo)——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幺幺——姑姑(最小的姑姑)。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歪(wāi)——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猫——(mēr)凶。如:“那个女的好猫哦,两爪爪(zǎozǎo)就把他整成猫脸。”那女的好凶,几下就把他抓成了猫脸。 ●毛——(má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 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

●闷丕——(mēn pī)口语,常用与长辈对晚辈,笨蛋的意思。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铲铲——(chuǎnchuǎn),语气词,加深程度。如:“你笑个铲铲。”意思是:你笑个屁。有什么好笑的。笑什么啊。 ●分分儿钟——几分钟,很快;通常意为:稍等一下、马上的意思。

●咂——西南方言,1、吸吮;

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数民族用麦管或细竹管从酒坛里吸酒也叫咂酒。 ●呡(mǐn)——嘴唇少少地沾一点儿,如“呡一口酒” ●拐——这里用“拐”字是同音字借用,意义完全不同。错了。“拐了,拐了”是“错了错了”,“不会拐的”是“不会错”。

●格、嘎——西南方言习惯疑问词前置。“格是?”(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没有) ●切(qiè)——去。例如:“我们一起切。”

●哈(hǎ)——“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哈(ha)——疑问。自问自答。轻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是么?“军医哈”-是军医吧?是军医。

●服、附——糊涂,糊。川北人f/h不分,糊涂念“服涂”,搞“附” 了,就是被搞糊涂了。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不要虚:虚,心虚,害怕。不要害怕。

●绽(zàn):爱表现,性格外向张扬。“我很赞”,我很外向张扬。

●扑爬跟斗:摔筋斗,在地上爬滚。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别人的毛病。 ●舔肥:舔别人的肥屁股,拍马屁。

●天棒:(川东,川中用得多)相当于北方方言的“愣头青”“二杆子”,讲话和做事情不假思索,不管后果乱做,像傻瓜一样办事。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崽儿:(重庆话)贬义的“那小子”。 ●黑么:非常

●串串(cuan cuar):近似小火锅

●芊芊(qian qian,一声):条状的硬的细长物件,材质可以是竹木、金属等。如织毛衣的棒针,可以叫“毛线芊芊”。 ●砍脑壳滴(哩):神经病,也有的地方用来诅咒,埋怨他人 ●偷儿(偷哥儿):贼 ,绵阳人(宜宾人)则爱说“贼(zuí)娃子”。 ●摸别个包包(摸哥儿):掏人家口袋扒手 ●疯(fōng):尽情地狂 ●黑:很、非常 (重庆人特有) ●耍:休假、玩儿;“耍朋友”意为“谈恋爱”。 ●汪山:地名,在江南山上 ●老汉儿:老爸。

●又费马达又费电:不划算 ●黑闷凶:非常有能耐、本事 ●贡:窜进窜出

●耿直:重庆人最常挂在口头的两个字。重庆话说一个人不耿直,是对他最大的侮辱,那你在重庆人里也就混不开了。耿直要对朋友无条件诚实,信任。

●假打:这个词与耿直相对,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呵呵,说假打的时候,就是要打假。(貌似李伯清创造“) ●宝气:傻。

●冒皮皮:找茬。有道是“冒皮皮,打飞机”。 ●冲壳子——吹牛。和吹壳子有点相近。

●龙花、龙火皮:乡巴佬,龙火皮意指土得要命。 ●背兜儿:背篓

●婆娘:女人,有时也指妻子。

●扯(chei,三声):发音时韵母音要拉长。表示跑题了。例如“扯远了”“胡扯”,”扯靶子"。

●爪(zhuá):踢。例如“爪球”,“爪你两脚(jió)。 ”●爪(zhuai,一声)瞌睡:打瞌睡 ●跩(zhuāi)筋斗:就是摔跤了的意思 ●脑(lǎo)壳(ko,二声):脑袋 ●倒拐子:手肘

●罗兜:罗兜原意是指一种装东西用的框子,两个可用扁担来挑。引申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动物,尤其是猪

●开山:泸州地区的一种方言,就是“小斧”的别称。这种小斧刃面是钝的,用于砍开石头,斧背用于打击凿子。由于大石头是从山上开凿下来的,所以这种小斧就叫“开山儿”。 ●风车:手动产生风的农用器具,一班用来吹干净稻谷等粮食里的杂质。

●客西头儿(客心脑):膝盖 ●曲蛇儿:蚯蚓

●爪母儿、爪猫儿:蚱蜢 ●虼蚤:跳蚤 ●金啊子:知了产子 ●克(kéi)猫儿:青蛙 ●赖格宝:蛤蟆 ●鱼曲儿:泥鳅 ●曹虫:蛔虫

●新姑娘儿:七星螵虫 ●偷油婆:蟑螂

●雀雀(qió qió)儿(鸡儿):小鸟 ,有时也指男性生殖器 ●叫鸡子、叫机儿:蛐蛐儿 ●雷公虫:蜈蚣 ●秧猴子:螳螂 ●堂客:内人

●涮坛子打广子:说大话,吹牛皮。//涮坛子,此处为 算弹指,原意为走江湖,给人定命数的算命先生,多为胡说之人,故引申为说大话,乱说之人。 ●日白:吹牛皮,瞎聊,胡侃。

●空了吹:少在这儿瞎说。不要再吹牛了,没人信你! ●豁别个:骗别人 。豁:糊弄。 ●别个:别人 ●脚杆/腿杆:腿脚

●你虾子不胎害:骂别人不知道好歹 ●连儿杆:人的小腿

●火巴(pā)耳朵:男人没骨气,怕老婆。在成都确实有一种自行车改装的交通工具叫做这个名字。不过引申出来也有“怕老婆”的意思。

●龟儿子:骂人的话,标准的四川语言,指人出生低贱。很多时候只是用作口头禅,用来加强语气。 ●改手:上厕所

●巴:粘贴、附着。例如:“巴到烫”(粘着烫)。 ●对头:是的。

●晓得老:知道啦,有不耐烦的意思。 ●硬(èn)是:确实是。 ●条子:父母打孩子的棒 ●归一:完成的意思

●霸道:在四川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是绝了、厉害、高,实在是高、好得没话说。例“妹妹的身材好霸道哦。” ●粑咔:在重庆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做事得很好。 ●杀麻麻鱼:浑水摸鱼,蒙混。 ●围腰子:围裙。

●X巴:如“盐巴”“牙巴”等。哈哈,“泥巴”就不算了哈,那是普通话。

●伸(chēn)过来、痴过来:伸过来 ●光(guàng)的:光溜溜的 ●拗(niù):手脚不停地动 ●吱胶、擦子:橡皮擦 ●读脚:跺脚 ●扯仆汉:打呼噜 ●逞下去:压下去 ●马起脸:板脸 ●车笔刀:削笔刀 ●莫浪个:不要这样 ●斗是:就是 ●拱过来:挤过来 ●骇得:吃得多

●扯把子、日白两党的:说谎 ●光胴胴(dǒng):没装上衣

●光擦擦(cha cha,一声) :裸体,衣服裤子都没穿 ●光沟子:光屁股 ●夹色子:结巴

●拜(bai,一声)子:瘸子●掐(qiá)过来:跨过来 ●逗硬(èn):动真格的 ●看稀奇:看热闹 ●高耸耸:很高 ●肥东东:很胖 ●烦躁躁:非常烦 ●短处处:很短 ●趴露露:很软 ●滴点儿:很少 ●惊抓抓的:大惊小怪 ●疯扯扯的:疯疯癫癫 ●狂西西的:很糊涂 ●亮瓦瓦:很亮 ●屋独独:冷不防的 ●神戳戳的:发神经

●念栋栋:粘稠的 ●俗杂杂的:俗气的 ●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 ●吃嘎嘎:吃肉的意思

●卡卡各各(kā kā gó gó):角落 ●吹垮垮:聊天 ●二扯火:不靠谱的人 ● 提劲:助威 ●瓜兮兮:傻傻的

● 哪个当当 当者:那个地方 ●惊风火扯:神经兮兮 ●神绰绰:神经病

●甲甲(jiá jiá)、隔力:身上的污垢 ●索索(suō)板儿:滑梯

●蛮施、几扒:特别、很,加重语气,比如你蛮施烦,就是你特别烦。

●龌龊(ó chó):特别脏的意思。 ●团(tuán)转:四周。

●孔雀(qió):自作多情,自以为是。你好孔雀哦! ●撇脱(tó):容易,简单。这事莫啷个撇托?!

●不消:不需要,不消说,不需要说,要不要我开车去接你,不消。 ●莽:傻,笨,莽子,莽娃儿 也可形容智障的人。 ●蒲嘘儿:水果名称,即荸荠,马蹄。 ●盐须:香菜

●撑花儿:雨伞,如今很少人用了,主要是川东地区。 ●撒果(shá guǒ):结束,完了

●闷墩(dēr)儿: 胖子 。贬义,一般说人闷墩(de)儿是骂别人是傻瓜。 ● 抹货 巴片:占人家便宜

●街(gāi)娃儿豁皮:骂人的话,多指骂男的。街上的流氓,地皮。

●娼夫:说男的和人有染 ●娼妇:女的和人有染。 ●攒劲架时:一直不停的弄。 ●毛起:发飙

●卯起:形容两人之间有矛盾 ●茂起:把东西拿出来打赌 ●青丝烟缝:不透气

●落教: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愿赌服输等。 ●开黄腔:乱讲话 ●认黄:给面子 ●松活:轻松

●经试:耐用 坚固。这个手机还经试哦,楼上甩下来还没有 烂。

●哈数:轻重,理智。“这人做事情莫得哈数。” 说这个人做事情不晓得轻重,有点鲁莽。 ●相因:便宜

●射剁子 扯剁子 :转移视线 “好久给我还钱,不要给我扯剁子”

●扯拐:出故障 弄错了。 ●闹刨了:话多

●超哥:原意是社会上的流氓。褒义是指这人在某行业比较牛。贬义是指这个人就是一个街上的小流氓。 ●扭到:纠缠 抓着不放。 ●舍物:骂畜生,多指代骂女人 ●剪脑壳:去理发。 ●按过切 杀过切:赶过去 ●棒老二:土匪

●黄棒:门外汉一窍不通的人 ●螺丝骨、螺丝拐:脚踝 ● 膝盖: 客西头儿 ●颈项(háng):脖子 ●劳慰:感谢的意思 ●学(xuó)校 ●医院(wàn) 鹦鹉=恩恩儿 蜻蜓=叮叮猫儿 蚯蚓=曲线儿

蟋蟀=叫鸡子、叫机儿 蝙蝠=盐露笋儿、夜北灰儿 乌鸦=牛屎伴儿 鲈鱼=黄骨头 蜻蜓=顶顶帮儿

乌梢蛇=乌梢鞭子,乌骚蛇 青蛇=菜花蛇 竹叶青=青竹飚 喜鹊=鸭雀子

赖蛤蟆=赖格宝=切码子 螃蟹=爬海

青蛙=切猫儿切麻子 老婆=老捏儿=婆娘=屋头里 内裤=遥裤火炮儿 不穿内裤=挂空挡 风筝=风兜儿 手肘=倒拐子 小纸条=飞飞儿 闪电=扯火闪子 地方=踏踏 里面=里头 小便=哦尿 屙尿 大便=哦屎屙屎 拖鞋=杀板儿孩,拖孩 出租车=猪儿

中间商=川川儿 串串儿 板车=甲甲车

石头剪刀布=石切儿(qiēr) 东西少=滴点儿 全部=一哈(hà) 一巴掌=一耳屎 接吻=啃兔儿脑壳 打架=打催过捏 吵架=扯筋 看=(qiǒ)念一声 捏=(ruá)念三声 提=(diā)念一声 冷=冰欠

非常黑=雀(qió)马打黑,黢摸达黑 场面宏大=阵丈之吓人=阵仗哦=黑人得很 形容满的=扑修闷嫌 搓澡=搓夹夹=搓夹子 直走=抵拢 靠拢=抵拢 说话=开腔 吹牛=开黄腔 爱打扮=妖艳儿 天气冷=冷飕飕

形容急忙慌慌的=惊风火扯,惊爪爪 撵趟趟儿=扑爬跟斗 麻烦=恼火

衣服穿的紧=鼓丁暴涨

形容身上摸的钱了=分儿都不分儿了 形容东西煮得很软=稀溜耙,稀趴烂 形容做事情很投入=闷到脑壳 胡牌=郭(guó)了 听牌=下轿

吃多了不消化=梗到了 吝啬=色家子 不踏实=里扯火 打哈欠=打火海 打豁咳

显怂相=球怂球怂 躲起=藏倒起 装怪=的儿啊当嘞 买便宜货=买相因=占欺头

关紧(门窗等)=关得清死烟缝关得帮紧 经常=环是(huán shi,四声) 反而=颠转 很可能=多半 故意=利边,执耶儿

狼吞虎咽=穷劳饿(ò)虾,穷悚俄悚 一只眼的人=边花儿=多眼龙 一只脚有问题的人=掰掰儿、摆子 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日不笼耸/鬼迷日眼 扇耳光=广耳石 广儿屎 试一下=告一哈 没关系=莫得事不存在 忙不过来=搞不赢 弄不懂=搞不醒豁 客西博咯=膝盖

毛斯/驾池=和厕所一个意思(乡下猪圈里的厕所) 敦独=胖 打标枪=拉肚子 罗个=那个 拌筋=打架 桑泡儿=桑葚 大柑子=柚子,柑橘 搞紧=赶紧,快点儿 莫啥子=没关系,无所谓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6

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

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在四川茶馆里,你只要一坐下,就会有茶博士跟踪而来,拎着晶亮的铜开水壶,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地一声摆到你面前。然后,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往碗里汩汩冲茶。那不滴不溅的功夫,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

四川茶馆除了卖茶,还卖糖果、香烟、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

四川菜系

起源于川渝地区,以麻、辣、鲜、香为特色。川菜原料多选家常食材,宴客偶用山珍、江鲜。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调法。以“味”闻名,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著名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夫妻肺片等等。

川菜风味包括成都、乐山、内江,自贡,重庆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即复合味的运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川菜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廖排骨、怪味鸡、宫保鸡丁、五香卤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川菜中六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夫妻肺片、东坡肘子等。

四川戏剧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四川小吃

在四川小吃中较为著名的有:藤椒抄手、客家凉粉、钵钵鸡、夫妻肺片、赖汤元、龙抄手、钟水饺、钵钵鸡、串串香、麻辣烫、肥肠粉、担担面、宜宾燃面、绵阳米粉、广元蒸凉面,罗江豆鸡、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三大炮、灯影牛肉,川北凉粉,奶汤面,炖鸡面,梓潼酥饼,火边子牛肉,鱼皮花生,白橙糖,鳝鱼鸡蛋卷,桃米炒蛋,樱桃蜜饯,窝丝糖,酥心脆糖,寿星桔蜜饯,平都牛肉松,蜜橙皮,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榨榨面。

摆龙门阵

嘴巴功夫

在成都,嘴巴功夫最好的,不外乎两种人,一是小商贩,二是女娃娃。成都小商有句行话,叫“赚钱不赚钱,摊子要扯圆”。摊子怎样才能“扯圆”?当然是靠嘴巴吆喝:“耗儿药,耗儿药,耗儿一吃就跑不脱”;“买得着,划得着,不买你要吃后悔药”。你说是买还是不买 女娃子也好生了得。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脚,她会说:“咦,怪事,你是三只脚吗咋个?牛都过得倒你过不倒?”她要是踩了你的脚,也有说法:“挤啥子挤啥子,进火葬场还要排队转轮子的么,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门出不倒门?”你说是和她吵还是不和她吵。 展言子 的确,成都人好像天生就会说话,天生就会“涮坛子”(开玩笑)、“冲壳子”(吹牛皮)、“展言子”。其中,“展言子”最具特色。所谓“展言子”,就是说话时讲几句谚语歇后语,而且藏头藏尾,让你去猜去想,在心领神会中获得乐趣。比如事情有点玄,就说是“癞蛤蟆吃豇豆”,意谓“悬吊吊的”;而你如果说话离谱,他则会评论说:“你咋个吃苞谷面打呵欠”,意谓“尽开黄腔”。诸如此类的说法,可真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 瓜 于是,简简单单一件事,到了成都人的嘴里,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即便骂人的话,也是一套套的。比如某人智商较低,或做事欠考虑,成都人不说他傻,而说他“瓜”。其实,这“瓜”不是冬瓜西瓜南瓜葫芦瓜,而是“傻瓜”。因为要“展言子”,便略去“傻”而称“瓜”。由此及彼,则又有“瓜娃子”、“瓜兮兮”乃至“瓜眉瓜眼”等等。说一个人“瓜眉瓜眼”,显然就比说他“呆头呆脑”或“笨手笨脚”要有意思多了,也有味道多。 水 又比方说,弄虚作假,在成都人那里,就叫做“水”。其起源,我想大约与酒有关。因为卖酒要做手脚,无非就是掺水。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多用“水货”这个词来指伪劣产品。推而广之,则一个人说话不算数,或做事不到位,成都人便说他“水得很”。由此及彼,则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儿”等说法。再比方说,一件事情没有办成,就叫“黄”或“黄了”,其他地方的说法也是这样。但成都人则进而发展为“黄腔”、“黄棒”、“黄浑子”、“黄苏苏”,甚至还有“黄师傅”和“黄手黄脚”等等。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古老的汉族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演出于川东北的广大山乡,至今延绵不绝。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汉族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来源于汉族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嫁歌、圣谕调及端公调;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由于它生长于民间,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称之为“农民戏”、“喜乐神”。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走人户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 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 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 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 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 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 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四川麻将

四川麻将又称血战麻将,采用四川地区流行的麻将打法 ,尤其是成都及周边比较盛行 。核心是打缺门,刮风下雨,计番,流局查叫。一局牌中,一家胡牌并不结束牌局,而是未胡的玩家继续打,直到3家胡牌或剩余的玩家流局。牌局结束一并结算。这样先胡的玩家并不一定获利最多,点炮的玩家也能翻身,提高了趣味性,促进了牌局的稳定发展。

四川方言

要了解四川的习惯风俗和风土民情,就要先来了解下四川特色方言 一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幺儿----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骂人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 讨口----乞丐,叫花子;

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 三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 算坛子----是指开玩笑;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扯筋----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弄归一----是指把事做彻底; 弄巴实----是指做好;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 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四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

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香喷喷的----形容很香;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歇后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丁丁猫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安逸

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

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坝坝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洗澡泡菜

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

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称“跳水泡菜”。 藏猫儿

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

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 打牙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

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

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打摔手

“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

后繁衍出“打摔手”一词,意为“空着手”。 装舅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 穿戴讲究、整洁。 撇脱

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吃九斗碗

九碗”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斗”一词在成都等地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

“吃九碗”或“吃九斗碗”。“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斗碗,结下终身怨”。成都地区流

行的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斗碗

”,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数。 打金章

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 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 鲊起

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

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

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吃赏午

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饭”称为“吃赏午”,这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

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

一顿午饭。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

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

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 鞋子音孩子 水稻叫谷子

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 当然也可能是幺女子 肘部即倒拐子 流氓是二杆子 蚊帐叫罩子

铺盖就是普通话的被子 开玩笑叫算谈子 撒谎就是扯把子 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 青蛙喊成奇麻子 浇头叫臊子 屁股是沟子 跛脚即掰子 小偷叫做贼娃子 得痢疾是打摆子 大仙叫做私娘子 傻瓜是莽子 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个多做啥子 骂你一声龟儿子 川内男女老少 人人自称是老子 王保长叫王麻子 潘龙是个驼背子 三娃子娶了个三嫂子 李老栓逼疯了幺妹子 今天就学这么多“子” 还是多挣点票子 准备好房子和车子 娶个娘子

一胎生他三个胖小子

假老练:指没有经验的人还冒充经验十足,在众人面前狂侃。内涵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戏谑踏血说法。

安逸,巴实:指从主观感受到对一项事物的好感,满足。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冲壳壳:指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大话。主观上是让人感到很拽。

雄起:四川全兴队的招牌口号!其实质指男人的生殖器官的勃起。现已演化为从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输给对方。原来巴山地城旷野,气候温和,造宜于各类昆虫生长。巴山人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发展养鸡业。你看,那家那户不养上十来只乃里几十只鸡呢。公鸡性倔强,从不示弱服输,两只公鸡斗架时,毛翎倒竖,鸡冠直立,那怕斗得羽毛散落,,鸡冠血淌,遍体鳞伤,仍不肯罢休,总想雄起斗倒对方。巴山人很聪明,从公鸡斗架受到启示,于是便把公鸡斗架现象浓缩为“雄起”这个言子,以激励人们去充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特珠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等原因而形成“雄起”这个言子,它可真称得上是巴山的土特产了。 浪个:意思就是怎么,怎么回事。

摆龙门阵:指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某个话题,或一对一。

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黑黢黢:指很黑的地方。

坝子: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嘿霸道:嘿是一个程度副词,在四川话里常见。嘿霸道,指对某事物程度的肯定,比安逸,巴实程度还深。

瓜娃子: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话的傻更具有幽默感,与后面的“宝气” 拱:读gong4,指到处乱窜。原意指猪用鼻子拱土,现在有扑克游戏叫“拱猪”。 幺儿:对自己小孩的昵称,还有非常爱护之意。 斗:读dou3,指打。

诶:读ei,语气词,无实意。 惹毛:指发脾气。

鲊起:读za3qi3,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指帮助别人时绝不犹豫,讲义气,用于朋友兄弟间。 娘娘:对跟自己母亲同辈的妇女的称呼,较老土。 杀虢:读guo2,指有起点的事情,事物的结束。 称头:指帅气的男孩,或指穿着干净整齐的人。 黑搓:指太差。

扯把子:指谈话不涉及要害,或是撒谎。

匀兑:“匀兑”,本是行业用语,属于酿酒工艺。经过匀兑师一番匀兑之后,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价便随之大增。现在,勾兑一词却成了巴山人的头禅。说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有用“匀兑”之今行开后门、谋私利、弄虚作假和贪污贿赂之实。笔者由于阅历浅,不太了解杜会全貌,恐怕“勾兑""之词,”勾兑“之风,不会是象通江银耳那样仅属于巴山的土特产罢。虽然”匀兑“不算是巴山的特产,但巴山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爷,下至十四五岁的青少年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街头巷尾只要你细心倾听,便会听到某工程、某项目。.。.。.是经过勾兑才弄到手的等等。这些议论当然也有想象加估计的成份,不可宣传轻信,但匀兑的事实在杜会上确实存在,匀兑的负面形响而造成的负面效应确实不小,勾兑的毒害确实贻患无穷,、勾兑的风气到了理当制止的地步了。这里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谋和,而且是静悄悄的,不为人所知。

整饭:读zen3fan4,不是做饭的意思,而是吃饭的含义。

扭骚:指忸怩,但是比忸怩的含义更广泛,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格拖泥带水,也可指一个人的行为没魄力。

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蚊子,指苍蝇;巴就指依附的含义,故整句话就是指赶快吃,不要给苍蝇机会。较幽默。

打牙祭: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祭肉“;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鬼扯火:指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话或事。 踏血:读ta2xue1,指戏谑。尤指用语言。

洗白:从有到无,最后是无,一点也没有,再打麻将时常用,相当于英语中的few和little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7

四川方言常用词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 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zǎ)——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泛指:加油。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个(go四声)嘛。”

●你娃儿——你小子!

●莫——别。 用法:莫来头。意思是没事。

●冇(mó)——没有,冇得。例句:你想啷块?我冇得钱。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器。——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喃门——怎样、怎么(使用于绵阳等部分地区)“喃闷起的?”意为“怎么回事?”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吹壳子——聊天,摆龙门阵。 ●啷们,啷块——咋了?怎么了?例句:你啷们(啷块)咯? ●把能(lén)——全部,所有。例句:他们把能都来咯。 语气词

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不要轻视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噻——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

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só),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á)——意义相近。

安(嗯)——疑问词。例句:问你去(qiè)不去,安?或 安?你说啥子。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ócó)——形容词后缀,表某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á)——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其他词语

●瓜娃子——傻小孩。

●爪子(zuà z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2.同“扯皮”, 即“找茬”之意。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āo)——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幺幺——姑姑(最小的姑姑)。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歪(wāi)——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猫——(mēr)凶。如:“那个女的好猫哦,两爪爪(zǎozǎo)就把他整成猫脸。”那女的好凶,几下就把他抓成了猫脸。 ●毛——(má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 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

●闷丕——(mēn pī)口语,常用与长辈对晚辈,笨蛋的意思。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铲铲——(chuǎnchuǎn),语气词,加深程度。如:“你笑个铲铲。”意思是:你笑个屁。有什么好笑的。笑什么啊。 ●分分儿钟——几分钟,很快;通常意为:稍等一下、马上的意思。

●咂——西南方言,1、吸吮;

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数民族用麦管或细竹管从酒坛里吸酒也叫咂酒。 ●呡(mǐn)——嘴唇少少地沾一点儿,如“呡一口酒” ●拐——这里用“拐”字是同音字借用,意义完全不同。错了。“拐了,拐了”是“错了错了”,“不会拐的”是“不会错”。

●格、嘎——西南方言习惯疑问词前置。“格是?”(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没有) ●切(qiè)——去。例如:“我们一起切。”

●哈(hǎ)——“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哈(ha)——疑问。自问自答。轻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是么?“军医哈”-是军医吧?是军医。

●服、附——糊涂,糊。川北人f/h不分,糊涂念“服涂”,搞“附” 了,就是被搞糊涂了。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不要虚:虚,心虚,害怕。不要害怕。

●绽(zàn):爱表现,性格外向张扬。“我很赞”,我很外向张扬。

●扑爬跟斗:摔筋斗,在地上爬滚。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别人的毛病。 ●舔肥:舔别人的肥屁股,拍马屁。

●天棒:(川东,川中用得多)相当于北方方言的“愣头青”“二杆子”,讲话和做事情不假思索,不管后果乱做,像傻瓜一样办事。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崽儿:(重庆话)贬义的“那小子”。 ●黑么:非常

●串串(cuan cuar):近似小火锅

●芊芊(qian qian,一声):条状的硬的细长物件,材质可以是竹木、金属等。如织毛衣的棒针,可以叫“毛线芊芊”。 ●砍脑壳滴(哩):神经病,也有的地方用来诅咒,埋怨他人 ●偷儿(偷哥儿):贼 ,绵阳人(宜宾人)则爱说“贼(zuí)娃子”。 ●摸别个包包(摸哥儿):掏人家口袋扒手 ●疯(fōng):尽情地狂 ●黑:很、非常 (重庆人特有) ●耍:休假、玩儿;“耍朋友”意为“谈恋爱”。 ●汪山:地名,在江南山上 ●老汉儿:老爸。

●又费马达又费电:不划算 ●黑闷凶:非常有能耐、本事 ●贡:窜进窜出

●耿直:重庆人最常挂在口头的两个字。重庆话说一个人不耿直,是对他最大的侮辱,那你在重庆人里也就混不开了。耿直要对朋友无条件诚实,信任。

●假打:这个词与耿直相对,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呵呵,说假打的时候,就是要打假。(貌似李伯清创造“) ●宝气:傻。

●冒皮皮:找茬。有道是“冒皮皮,打飞机”。 ●冲壳子——吹牛。和吹壳子有点相近。

●龙花、龙火皮:乡巴佬,龙火皮意指土得要命。 ●背兜儿:背篓

●婆娘:女人,有时也指妻子。

●扯(chei,三声):发音时韵母音要拉长。表示跑题了。例如“扯远了”“胡扯”,”扯靶子"。

●爪(zhuá):踢。例如“爪球”,“爪你两脚(jió)。 ”●爪(zhuai,一声)瞌睡:打瞌睡 ●跩(zhuāi)筋斗:就是摔跤了的意思 ●脑(lǎo)壳(ko,二声):脑袋 ●倒拐子:手肘

●罗兜:罗兜原意是指一种装东西用的框子,两个可用扁担来挑。引申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动物,尤其是猪

●开山:泸州地区的一种方言,就是“小斧”的别称。这种小斧刃面是钝的,用于砍开石头,斧背用于打击凿子。由于大石头是从山上开凿下来的,所以这种小斧就叫“开山儿”。 ●风车:手动产生风的农用器具,一班用来吹干净稻谷等粮食里的杂质。

●客西头儿(客心脑):膝盖 ●曲蛇儿:蚯蚓

●爪母儿、爪猫儿:蚱蜢 ●虼蚤:跳蚤 ●金啊子:知了产子 ●克(kéi)猫儿:青蛙 ●赖格宝:蛤蟆 ●鱼曲儿:泥鳅 ●曹虫:蛔虫

●新姑娘儿:七星螵虫 ●偷油婆:蟑螂

●雀雀(qió qió)儿(鸡儿):小鸟 ,有时也指男性生殖器 ●叫鸡子、叫机儿:蛐蛐儿 ●雷公虫:蜈蚣 ●秧猴子:螳螂 ●堂客:内人

●涮坛子打广子:说大话,吹牛皮。//涮坛子,此处为 算弹指,原意为走江湖,给人定命数的算命先生,多为胡说之人,故引申为说大话,乱说之人。 ●日白:吹牛皮,瞎聊,胡侃。

●空了吹:少在这儿瞎说。不要再吹牛了,没人信你! ●豁别个:骗别人 。豁:糊弄。 ●别个:别人 ●脚杆/腿杆:腿脚

●你虾子不胎害:骂别人不知道好歹 ●连儿杆:人的小腿

●火巴(pā)耳朵:男人没骨气,怕老婆。在成都确实有一种自行车改装的交通工具叫做这个名字。不过引申出来也有“怕老婆”的意思。

●龟儿子:骂人的话,标准的四川语言,指人出生低贱。很多时候只是用作口头禅,用来加强语气。 ●改手:上厕所

●巴:粘贴、附着。例如:“巴到烫”(粘着烫)。 ●对头:是的。

●晓得老:知道啦,有不耐烦的意思。 ●硬(èn)是:确实是。 ●条子:父母打孩子的棒 ●归一:完成的意思

●霸道:在四川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是绝了、厉害、高,实在是高、好得没话说。例“妹妹的身材好霸道哦。” ●粑咔:在重庆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做事得很好。 ●杀麻麻鱼:浑水摸鱼,蒙混。 ●围腰子:围裙。

●X巴:如“盐巴”“牙巴”等。哈哈,“泥巴”就不算了哈,那是普通话。

●伸(chēn)过来、痴过来:伸过来 ●光(guàng)的:光溜溜的 ●拗(niù):手脚不停地动 ●吱胶、擦子:橡皮擦 ●读脚:跺脚 ●扯仆汉:打呼噜 ●逞下去:压下去 ●马起脸:板脸 ●车笔刀:削笔刀 ●莫浪个:不要这样 ●斗是:就是 ●拱过来:挤过来 ●骇得:吃得多

●扯把子、日白两党的:说谎 ●光胴胴(dǒng):没装上衣

●光擦擦(cha cha,一声) :裸体,衣服裤子都没穿 ●光沟子:光屁股 ●夹色子:结巴

●拜(bai,一声)子:瘸子●掐(qiá)过来:跨过来 ●逗硬(èn):动真格的 ●看稀奇:看热闹 ●高耸耸:很高 ●肥东东:很胖 ●烦躁躁:非常烦 ●短处处:很短 ●趴露露:很软 ●滴点儿:很少 ●惊抓抓的:大惊小怪 ●疯扯扯的:疯疯癫癫 ●狂西西的:很糊涂 ●亮瓦瓦:很亮 ●屋独独:冷不防的 ●神戳戳的:发神经

●念栋栋:粘稠的 ●俗杂杂的:俗气的 ●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 ●吃嘎嘎:吃肉的意思

●卡卡各各(kā kā gó gó):角落 ●吹垮垮:聊天 ●二扯火:不靠谱的人 ● 提劲:助威 ●瓜兮兮:傻傻的

● 哪个当当 当者:那个地方 ●惊风火扯:神经兮兮 ●神绰绰:神经病

●甲甲(jiá jiá)、隔力:身上的污垢 ●索索(suō)板儿:滑梯

●蛮施、几扒:特别、很,加重语气,比如你蛮施烦,就是你特别烦。

●龌龊(ó chó):特别脏的意思。 ●团(tuán)转:四周。

●孔雀(qió):自作多情,自以为是。你好孔雀哦! ●撇脱(tó):容易,简单。这事莫啷个撇托?!

●不消:不需要,不消说,不需要说,要不要我开车去接你,不消。 ●莽:傻,笨,莽子,莽娃儿 也可形容智障的人。 ●蒲嘘儿:水果名称,即荸荠,马蹄。 ●盐须:香菜

●撑花儿:雨伞,如今很少人用了,主要是川东地区。 ●撒果(shá guǒ):结束,完了

●闷墩(dēr)儿: 胖子 。贬义,一般说人闷墩(de)儿是骂别人是傻瓜。 ● 抹货 巴片:占人家便宜

●街(gāi)娃儿豁皮:骂人的话,多指骂男的。街上的流氓,地皮。

●娼夫:说男的和人有染 ●娼妇:女的和人有染。 ●攒劲架时:一直不停的弄。 ●毛起:发飙

●卯起:形容两人之间有矛盾 ●茂起:把东西拿出来打赌 ●青丝烟缝:不透气

●落教: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愿赌服输等。 ●开黄腔:乱讲话 ●认黄:给面子 ●松活:轻松

●经试:耐用 坚固。这个手机还经试哦,楼上甩下来还没有 烂。

●哈数:轻重,理智。“这人做事情莫得哈数。” 说这个人做事情不晓得轻重,有点鲁莽。 ●相因:便宜

●射剁子 扯剁子 :转移视线 “好久给我还钱,不要给我扯剁子”

●扯拐:出故障 弄错了。 ●闹刨了:话多

●超哥:原意是社会上的流氓。褒义是指这人在某行业比较牛。贬义是指这个人就是一个街上的小流氓。 ●扭到:纠缠 抓着不放。 ●舍物:骂畜生,多指代骂女人 ●剪脑壳:去理发。 ●按过切 杀过切:赶过去 ●棒老二:土匪

●黄棒:门外汉一窍不通的人 ●螺丝骨、螺丝拐:脚踝 ● 膝盖: 客西头儿 ●颈项(háng):脖子 ●劳慰:感谢的意思 ●学(xuó)校 ●医院(wàn) 鹦鹉=恩恩儿 蜻蜓=叮叮猫儿 蚯蚓=曲线儿

蟋蟀=叫鸡子、叫机儿 蝙蝠=盐露笋儿、夜北灰儿 乌鸦=牛屎伴儿 鲈鱼=黄骨头 蜻蜓=顶顶帮儿

乌梢蛇=乌梢鞭子,乌骚蛇 青蛇=菜花蛇 竹叶青=青竹飚 喜鹊=鸭雀子

赖蛤蟆=赖格宝=切码子 螃蟹=爬海

青蛙=切猫儿切麻子 老婆=老捏儿=婆娘=屋头里 内裤=遥裤火炮儿 不穿内裤=挂空挡 风筝=风兜儿 手肘=倒拐子 小纸条=飞飞儿 闪电=扯火闪子 地方=踏踏 里面=里头 小便=哦尿 屙尿 大便=哦屎屙屎 拖鞋=杀板儿孩,拖孩 出租车=猪儿

中间商=川川儿 串串儿 板车=甲甲车

石头剪刀布=石切儿(qiēr) 东西少=滴点儿 全部=一哈(hà) 一巴掌=一耳屎 接吻=啃兔儿脑壳 打架=打催过捏 吵架=扯筋 看=(qiǒ)念一声 捏=(ruá)念三声 提=(diā)念一声 冷=冰欠

非常黑=雀(qió)马打黑,黢摸达黑 场面宏大=阵丈之吓人=阵仗哦=黑人得很 形容满的=扑修闷嫌 搓澡=搓夹夹=搓夹子 直走=抵拢 靠拢=抵拢 说话=开腔 吹牛=开黄腔 爱打扮=妖艳儿 天气冷=冷飕飕

形容急忙慌慌的=惊风火扯,惊爪爪 撵趟趟儿=扑爬跟斗 麻烦=恼火

衣服穿的紧=鼓丁暴涨

形容身上摸的钱了=分儿都不分儿了 形容东西煮得很软=稀溜耙,稀趴烂 形容做事情很投入=闷到脑壳 胡牌=郭(guó)了 听牌=下轿

吃多了不消化=梗到了 吝啬=色家子 不踏实=里扯火 打哈欠=打火海 打豁咳

显怂相=球怂球怂 躲起=藏倒起 装怪=的儿啊当嘞 买便宜货=买相因=占欺头

关紧(门窗等)=关得清死烟缝关得帮紧 经常=环是(huán shi,四声) 反而=颠转 很可能=多半 故意=利边,执耶儿

狼吞虎咽=穷劳饿(ò)虾,穷悚俄悚 一只眼的人=边花儿=多眼龙 一只脚有问题的人=掰掰儿、摆子 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日不笼耸/鬼迷日眼 扇耳光=广耳石 广儿屎 试一下=告一哈 没关系=莫得事不存在 忙不过来=搞不赢 弄不懂=搞不醒豁 客西博咯=膝盖

毛斯/驾池=和厕所一个意思(乡下猪圈里的厕所) 敦独=胖 打标枪=拉肚子 罗个=那个 拌筋=打架 桑泡儿=桑葚 大柑子=柚子,柑橘 搞紧=赶紧,快点儿 莫啥子=没关系,无所谓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篇8

孝感方言词拾趣

孝感人平时爱说的一些方言俗语中,有许多是代代沿袭而又无从稽考的,但也有少量的俗语和可以从一些典籍或行业传说中觅到来历踪迹,现举数例,以见一斑。

寒婆婆过江

农历十月十六日,民间流传有“寒婆婆过江”之说,相传此日若风和日丽,寒婆婆就能过江捡到柴禾,来年初春就寒冷异常;若天气起风下雨,寒婆婆未捡到柴,来年春天会暖和。又有一说,云十月十六日为一韩姓婆婆的生日,如果有人送柴禾,来年就有春寒。这些说法虽是传说,却符合孝感的气候特点:从晚秋开始,往往伴有寒潮出现,乍寒须防,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之滨,人们自然会韩联想到寒,“寒雨连江”的说法,唐诗中就有记载了。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叶,武汉出版了一本名字叫做《商业大全》的书,书中有一篇《汉口岁时记》的文章,文章中写道:“(十月)十六日,俗云寒婆婆生日,马和尚过江,必大风雨,行者多避此日。”关于寒婆婆过江,在孝感武汉一带也有一个传说是,从前,有一位韩(谐音“寒”)氏和儿子马和尚寡母孤儿苦度岁月,非常艰难。韩氏对儿子百依百顺,而马和尚却吃喝嫖赌什么坏事都干,终于倾家荡产。于是他就骗韩氏说:“已是十月十六了,进入严寒,可我家还没有一根过冬的柴,你就去打点来吧。”接着,他驾船把母亲韩氏骗上江心的沙洲,扬长而去。以后,他卖掉仅剩下的房子,不久又输得精光。想起老娘定已冻死,那头上的玉簪倒是可以拔来变卖。十月二十四日,他又去沙洲,不料老娘未死,正在叹气。她想:“儿子不肖,只能怪自己对他娇惯!”马和尚横起心来,踢死母亲,拔走了玉簪,变卖以后,再去赌场。

玉皇大帝知道了,让风吹走小船,把马和尚困在沙洲上,要把他冻死。不料马和尚身强力壮,他捞鱼虾充饥,烧芦柴烤火,居然熬过了严冬。玉皇大帝又知道了,见已春暖花开,就突然来了个倒春寒,结果了马和尚的性命。从此以后,每逢十月十六日,人们就记起是寒婆婆打柴的日子,会教育子女别学马和尚。十月二十四日若是起风下雨,就意味着马和尚过不了江,来年必有倒春寒。

穷斯滥爷

“穷斯滥爷”本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人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用现代语文可以解读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列阵之事。孔子说对于俎豆之事——礼乐文化的精神我懂;军事学我还没学过,对不起,我不懂。孔子并不是不懂,但希望他不要发动战争。对侵略的战争,孔子是反对的。第二天就带了大批的学生们离开卫国,到了陈国,结果粮食断了。跟从的学生,因此病得起不来的很多。这时子路很不高兴,颇有怨言,对孔子说:“正人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虽然困顿得无路可走了,但是,还坚守自己的君子原则。小人就不同了,就要想歪门邪道,便会胡作非为啦!”此处的“在陈绝粮”,字面是指的经济穷困,但在理解时我们觉得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即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逆境,都应当考虑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孝感人形容一个人很穷,往往会作这种评价,说:“这个人真是‘穷死滥爷’!”其实,这是把论语里这一句话的误用,是从《论语》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一句衍化而来的,今人把原句改头换面,变成了另一种意思,是指某人穷得十分厉害的意思,这里和原意已是大相径庭了。

乌焦巴弓

孝感南部的人爱把这句话说成“乌几巴弓”,北部一些地方的人就说“乌焦巴弓”,都是指某东西被弄焦黑了或搞得乱七八糟,例:“么样搞的,都弄得乌(几)焦巴弓的。” 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这是套用《百家姓》中的句子,指的是“乌、焦、巴、弓”四种姓,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水火》:“《百家姓》:„乌焦巴弓。‟此四姓也。今俗以物烧焦者,谓之„乌焦巴弓‟。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百家姓》把四个字连在一起并不代表姓以外的意思,而本地人抓住“乌、焦”二字通常所具有的含义,牵强而自然地把这四种变成了地方成语式的词,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肖家里婆婆”

孝感有句方言词:“肖家里婆婆ⅩⅩ”,家读若“GA”,而这句话后面往往带“管”、“要”、“去”、“晓得”等词。如果是“肖家里婆婆管”这句话,在孝感话里也就是“谁也不管”的意思,“肖家里婆婆要”也就是“谁也不要”。为什么明明一句肯定句,意思却变成了相反的否定句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趣闻。

在孝南区和孝昌县之间有一个叫肖家坡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们除务农外,农闲时还多喜欢下汉口经商做买卖。

很早以前的一年,肖家坡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绝收,好多人都被活活饿死了。有一户肖姓老俩口,人们都称他们肖家爹、肖家婆,二老在家实在呆不下去了,为了活命,只得又走下汉口收荒货(拾破烂)的老路。

不久,老俩口来到汉口,租了一间僻街小巷里的小屋,开始收荒货赚钱。同行们见肖爹爹肖家婆年纪最大,人又和善,总是照顾他们。

这老俩口经营荒货十年多,渐渐占住了脚跟。后来,肖家婆年岁已高,不能出门收货,就在家收货。肖家婆经营有一窍门,凡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或者别人不管的东西她都能看出其潜在的价值,找到赚钱的门道。当天收下后,过若干天或过一年半载再卖,往往能卖到好价钱。于是,街邻就十分相信肖家婆的眼力,人家若有不要的东西,就会说:“这东西肖家里婆婆要。”“这东西肖家里婆婆管”。一来二去,肖家婆婆变废为宝的名声越传越远,汉口,孝感一带就慢慢流行开来这句有趣的地方俗语。

半吊(铫)子。

孝感人认为说话做事不通情理、爱得罪人的人是半吊(铫)子,这是有来历的。相传有一个孝感人,在外地做生意时被当地一个叫钱厚的商人嘲笑了一通,孝感人不好跟那人明着干架,只好用半吊钱(一千文)打了一个哑谜予以反击:他把一吊钱分成三份,先把半吊钱放在肩上,再在胸前挂上整整二百五十个零钱,剩下的二百五十个钱就挂在背后,即为前后二百五,暗喻钱厚(前后)是二百五(共半吊钱)。这个哑谜令那个叫钱厚的商人吃了个哑巴亏,便不再挑衅了。旧时代,一个零钱为一吊,也叫一贯,五百钱为半吊,自然就谈不上满贯。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满贯”,显然就是“半吊子”了。比“半吊子”还差一半的人就必定是个“二百五”。可见这两个词都带有贬义。“二百五”一词后来也成了通用语,这也说明了孝感方言词与普通话逐渐相融相通起来。另有一说是:孝感人喜欢喝汤,因此煨汤有独到之处。孝感人煨汤用的器皿,是一种“U”形的陶罐,称作“铫子”,简写成“吊子”。如果煨汤不满罐,就称作“半吊子”———它却成为孝感人骂人的一句话:“我看你真是个半吊子!”这句话效果比较严重,轻者引起口角,重者引起全武行。

除了上述意思之外,孝感人说的“半吊子”带有明显的指责性,是说某人不开窍、不清白、 2 不合时宜。与此类似的孝感方言还有“泡皮”、“二杆子”、“洋判”、“二百五”、“夹生苕”等。意思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是“夹生苕”,就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这也是骂人的话,还编成了歌:“生苕甜,熟苕粉,夹生苕,冇得整。”“苕”本来就是孝感方言中形容人蠢、笨的一个字眼,而骂人为“夹生苕”,可谓形容人愚蠢到了极至~~!

此外,孝感人烧柴灶时喜欢在灶门口挂一个铫子烧水,因为灶门口火小,一整铫子水难以烧开,只能打半铫子水。半铫子水烧开后,声响特别大,孝感人用“半铫子”比喻有些人的轻浮急躁,即满桶不荡半桶荡之意。

贩桃子。

这句俗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成是卖桃子。“贩桃子”在孝感话里是半路开溜的意思。有的地方也泛指开溜、一哄而散、某东西被抢等意思。这是由于“桃”与“逃”同音,虽然有些牵强附会,却跟书面语“逃之夭夭”颇有一致之处。逃之夭夭,作为逃跑的诙谐说法,是套改《诗经》句子“逃之夭夭”而成的。《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众恶奴见事不祥,个个加上一鞭,忽地一声,俱各逃之夭夭了。”贩桃子与逃之夭夭,是偶合,或是借用,有待考证。但是,相比之下,逃之夭夭比较典雅,而贩桃子却更加生动、含蓄。这也是孝感一些方言俗语词的特点。这里还有着一个传说,据传,清顺治年间,孝感南部汉水岸边有一间小茅草房,住有夫妻二人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儿子。俩口子经常吵架,丈夫说妻子与隔壁王大郎打皮绊(男女作风问题),妻子说丈夫被前湾的刘二妹勾引上了。隔壁人家(乡亲)过来劝架(调解),都不听劝。丈夫一气之下,拿了几件换洗衣服,装进一只白布口袋,一背就走了。

一段时间不见丈夫有回来的意思。儿子老看不到爸爸,就问妈妈:“母妈母妈(妈妈),伯伯(爸爸)几天不在屋里(家里),他到哪里气(那里去了)?”妈妈说:“你问那个不成器的搞么事(干什么),他去贩桃子了!”

儿子喜得不得了:“有桃子吃了!有桃子吃了!”

“吃?吃你母妈的个鬼!你一嘀卡(一点点大),晓得个么事(什么)?”

儿子说:“我亲眼看到他背一只口袋出的门,肯定会买好多好多桃子回来地!”

妈妈又好气又好怄:“你这个杂种,你哪里是想吃桃子,我看你是想吃扫帚条子(打小孩专用)!老子打死你这个小杂种!那个老杂种不是贩桃子去了,他是跑了!”

儿子一听说老子跑了,不由得在堂屋当中大哭:

一个出门玩桥子

一个在家养汉子

我说我要吃桃子

你却要我吃条子

你们都是败家子

苦了我这个苕儿子

“贩桃子”并不是真做买卖,是指跟家里人怄气,离家出走。据说“逃之夭夭”的出处就是《诗经》里面的“桃之夭夭”,跟“贩桃子”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吧!

刮胡子。

孝感人把某人挨了批评或者训斥叫做被刮了胡子。这也是有来历的。 历史上的“刮胡子”,除了就是刮掉下巴上的胡须外,就是领导批评下属,喻为给下属刮胡子。两千多年以前,周灵王身边有一位难得的部下,也是他的儿子,叫王子乔的,此人博学聪慧,15岁就开始辅佐朝政。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子乔坚持反对周灵王的壅堵治水之法,而招至周灵王的愤怒,于是,严厉训斥王子乔。周灵王的做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刮胡子”。这里的“胡子”不是胡子,指的是阙漏或者错误,而“刮胡子”就是对于错误的训斥或者批评。周灵王作为“髭王”,不仅“刮”了王子乔的“胡子”,还把王子乔废黜为庶人,致使王子乔17岁便抑郁而死。明清时期,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清代有一种叫“拔贡”的考试,规定每 3 十二年从秀才中选拔一部分人出来升为“贡生”,但条件苛刻到应试者不仅要文章好,而且还要五官端正,体无残疾。长相不好的人即使有一腔才学也不会被允许参加考试。据说孝感城关有一位王秀才,一脸络腮胡子,为了应“拔贡”试,忍痛拔光了胡子去参考,却没有考上。世上没有后悔药,王秀才只好作诗自嘲:“未曾拔贡先拔胡,拔贡未拔胡先无,早知拔胡不拔贡,不拔贡也不拔胡。”后来,人们又把考试未取,求人不得的事情称作被“刮了胡子”,现在又渐渐演变成受批评、受羞辱的意思。

拐子

近来,一些社会混混或者所谓“江湖人士”把自己圈内逞强抖狠的人叫做“拐子”。在孝感民间,人们还是把自己的兄长叫作“拐子”。旧时的一些戏剧小说中,“拐子”本来的意思是骗子、小偷的称呼。明无名氏传奇《桃林赚·夸技》中记载:“京城里还有神出鬼没盖样拐子来,他移星换斗、易日偷天,巧计偏奇。”到了清代,拐子简直是骗子加恶棍的代称。龚炜在《巢林笔谈》一书中说:“我不解天地生物,何以有毒虫猛兽?如今之拐子者,取人脑,堕人胎,断人肢体,惨毒非常!”在孝感方言词里,单就一个“拐”字而言,也还有“坏”、“调皮”、“捣蛋”的意思。但不知是何时,孝感人和武汉人一样,把拐子当成哥哥的含义,拐子在这里具有特殊的义项,就是老大,引申为头目。在汉孝一带是谑称,而非正规名称。《荒煤短篇小说选》有用例。此义来源于洪帮隐语。据《海底》第三章:“老大——拐子。老二——来子。老三——香炉脚子。”

死样活气

形容没有生气。活气 : 生气;活力:这里荒无人烟,死样活气的。形容没有生气。 鲁迅 《准风月谈·文床秋梦》:“文弱书生死样活气,怎么做得到权臣?”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至于此地报纸,则刊出颇难,观一切文艺栏,无不死样活气,即可推见。”另见《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孝感人形容一个人没精打彩的时候也往往用死样活气形容,出典仍不详。

推荐访问:常用词 方言 大全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及解释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集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 四川方言大全词语 四川方言常用语300句 常用的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汇总 四川方言惯用语60条 四川方言名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