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其实践进路

时间:2023-08-10 14:05:01 来源:网友投稿

王家斌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两个大局”,高瞻远瞩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科技强国、如何建设科技强国等基本问题,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科技创新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理论的新境界,为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2022 年10 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33这既指明了当下及未来中国科教及人才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又隐含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科技、人才、创新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同时将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定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再次拓展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新征程上,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学深悟透并认真践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努力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促成因素和推动力量。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在“两个大局”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一) 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

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是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基点,也是抢抓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关键举措。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技术创新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前沿领域高端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科技创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互融互促,对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与日俱增,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塑造与日俱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2]。科技的突破往往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相互促进。当前,前沿技术创新多维多点突破,科技创新的辐射性、渗透性和扩散性日趋明显,颠覆性变革浪潮涌动,科技与教育、产业、金融相互融合,既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改变,也加快了思维模式的转换升级,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调整科技创新领域布局,围绕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纵观16 世纪以来的科技文明史,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大致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依次实现转移。而近代中国数次错过了世界科技革命的宝贵机遇,甚至一度被隔离在全球创新体系之外。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3]因此,要充分汲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增强把握科技革命的机遇意识。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

”[4]197新时代新征程,中国要顺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精准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特征,下好高端前沿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

(二) 应对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4]196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不同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博弈的关键。地缘政治摩擦进一步凸显了高端技术依赖的安全风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和激烈复杂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中国科技创新面临“恶性竞争”和“逆全球化”挑战,科技领域“脱钩”风险不断凸显。美国联合其盟友依靠技术垄断、标准主导、资源控制对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不断织牢对华科技封锁网,恶化中国科技发展外部环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逆全球化趋势凸显,蓄意制造技术壁垒,对中国科技实施“脱钩”战略,阻碍正常的技术、数据、服务跨境流通,限制人才交流,甚至把“高科技威权主义”“病毒制造者”等“毒标签”强加给中国科技,不断加强对中国科技的封锁,妄图垄断世界先进科技,打造新的霸权体系,维护自身科技霸权。此外,美国将科技异化为限制、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将科技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滥用信息科技优势,实施网络攻击和监听窃听;
滥用太空科技优势,成立空天部队、部署空间武器;
等等。这一切都背离了科技的本来价值,危害了中国的信息安全、国防安全和正当发展权益,使中国科技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国际战略博弈;
就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效能,为打赢国际竞争、建设科技强国提供重要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背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迈上新时代新征程,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就变得更为突出迫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也曾遥遥领先,尤其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四大发明”让世界瞩目;
但也曾因科技落后西方,备受欺凌。习近平指出:“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5]因此,要深刻领会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进程。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是国家和民族强大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和力量支撑[6]。科技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原动力和国家发展的新引擎。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3]此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28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高水平教育、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是立国之器、发展之梯。实现高质量发展,打牢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攻关,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主动,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支撑,争夺大国竞争的科技制高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结构明晰且意蕴深远,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现存挑战和核心要义,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内容体系。

(一) 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坚持科技创新”,阐明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提出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述,阐明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力量支撑。

第一,支撑论。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走自主创新道路,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7]习近平还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33这些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既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科技创新”的问题,又充分说明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述,从理论和战略高度阐明了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习近平反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建设科技强国首要的问题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时空维度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来理解“为什么要坚持科技创新”,深刻领会其重大战略意义,将其置于“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谋划和推动,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支撑点”,有效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世界科技力量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第二,动力论。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9]所以,科技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变革实践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础上的原创性论述,是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动力地位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在2014 年,习近平就曾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10]4之后,中国开始思考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到底哪种动力可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 年,习近平首次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述,并指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10]7。2018 年5 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

”[8]这进一步指明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到二〇三五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1]。习近平用“原动力”“第一推动力”“新动源”等说法详尽阐述了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阐释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创新与发展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三,自强论。当前,中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尖端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依然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例如:“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4]563的重要论述。之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对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35。这一系列论述,再次凸显了“建设科技强国要依托自己力量基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突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性。

(二) 深刻回答“什么是科技创新的战略内涵”,阐明科技创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明晰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内涵,要从战略地位、战略重点、战略依靠等维度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要义。

第一,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建设科技强国是党和国家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历史性选择,契合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层面来看,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对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求的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13]这直接关乎科技强国建设,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历史逻辑层面来看,建设科技强国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互耦合,良性互动。近代中国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擦肩而过。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是必由之路。此外,要高度重视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习近平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等关于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33这一系列论述既阐明了创新的核心要义,又回答了“科技创新是什么”;
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又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第二,精准选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指出,“科技布局上既要注重全面布局,也要讲究重点突破、非对称发展”[10]69,要“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10]47。因此,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必须总揽全局、科学研判,切实找准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关键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弯道超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步伐。此外,要高度重视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尖端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瞄准世界科技制高点。习近平指明了2030 年前后中国推进科技创新事业的战略重点:“第一阶段为现有战略重点,即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
第二阶段为未来战略重点,即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

”[14]这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瞄准了未来全球科技强国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指明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意义重大。

第三,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的战略根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必须搞清楚谁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根基和整体合力。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并作出了“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等重要论述。这为牢牢抓住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的战略根基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还强调,要“健全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10]60。一是夯实科技人才这个重要根基。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人才。习近平强调:“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

”[13]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高度重视培养高精尖人才。二是抓牢科研院所这个重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和中坚力量,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和科技创新的孵化地。习近平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4]199因此,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抓住科技创新人才这个“关键变量”,使其在中国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好排头兵、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关键作用,切实转化为科技强国的“最大增量”。三是激活企业这个关键主体。企业具有市场敏锐性,拥有可以把市场和经济结合起来的天然优势,可以更加灵活地配置科技资源,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领军企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要不断强化和推进科技领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强调:“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4]199因此,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要把国家需要与市场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所在行业的科研创新优势,经济规模优势,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发挥好“头雁”以点带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和突破。

(三) 深刻回答“科技创新面临哪些挑战”,剖析科技创新的痛点难点堵点

新时代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需要深入剖析科技创新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阻碍科技创新的痛点难点堵点。习近平指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

”[4]197只有高度重视这些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下大力气对症施治,有针对性地消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不利因素,才能有效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第一,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短板较为突出。习近平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

”[10]44长期以来,中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研究落后和不足。一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2022 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6.3%,而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均超过20%[15]。此外,中国存在过度依赖供给导向的科技创新,需求导向科技创新不足,亟须转变科技创新治理思维,坚持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和自由探索协同推进。二是缺少对基础研究及其团队建设的重点关注和配套支持。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高,但是地方财政基础研究支持少,部分企业更是将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聚焦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企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比非常低,“稳投入”“破壁垒”亟须持续推进。三是战略性基础研究薄弱,核心尖端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习近平强调:“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7]当前,与其他科技强国相比,中国仍然存在战略性基础研究支持不足,战略性基础研究的基础地位不明显、重要作用不突出等问题。中国在高端数控机床、高端传感器、航空发动机、芯片设计制造、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中国尚未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体系,一些产业中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大而不强等问题。

第二,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一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匮乏,成为制约科技强国建设的突出挑战之一。高水平科技人才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尖端技术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火车头”。从数量上来看,经过7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人才队伍庞大的科技人才大国;
但从人才质量上来看,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高精尖和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高端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缺少创新团队和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亟待构建。二是培养和使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33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赖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但是中国当前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科技创新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加上如何用好科技创新人才的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人才的发展空间。部分高校简单化推进“非升即走”政策,逆向激励科技人员追求“短平快”,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更加多元。例如,“轻基础”“重应用”以及对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一刀切”等倾向仍然存在,“破五唯”与“树新标”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基于量化指标的评价体系给科技创新人才带来过大压力,甚至加剧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引发科研“短视行为”,不利于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建设。

第三,科技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一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利用科技创新优势,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同时鼓动“产业脱钩”和“技术脱钩”,遏制打压后发国家,这无疑给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带来了严峻挑战。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对中国形成了赶超之势。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发达国家高端抢占与新兴经济体技术赶超的“上下夹击”的挑战。二是国家安全形势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系统本身的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和关键因素。在2018 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16]美国等西方国家推动科技创新规则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打着“民主价值”的幌子,联合盟友共同打击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给中国国家安全和科技安全带来了挑战,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正确应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和“双刃性”,推动科技发展和科技安全良性互动已成为中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挑战。三是缺乏全球科技创新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仍然主导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掌控科技创新全球化的主动权,中国参与或主导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力亟待提升,在国际科技方面的话语权也亟待提升。此外,中国在主动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积极拓展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科技资源配置和布局有待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当前,中国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散、封闭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是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和模式亟待优化。中国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强度相对不足,尤其是深度合作方面面临较多挑战。例如,中国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不同程度地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两张皮”、科技攻关与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这都表明,中国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尚且不足。当前,中国一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尚不明显,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激励等制度性激励机制也较为缺乏,这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主体活力的发挥。二是科技资源配置统筹和规划布局存在缺位。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之间的科技资源配置有待平衡,科技资源在推动西部区域和后发城市创新发展方面的支撑性不足。在部分占有大量科技资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存在科技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的问题。此外,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科技计划不够长远和集中、科研项目目标不够聚焦、科研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性工作、科技部门和产业部门相脱离等问题。只有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才能攻克掌握核心技术的难关。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已经发展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详尽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高了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理论认知水平。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必须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两个维度全面系统地把握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学说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19 世纪,他们敏锐地发现了科学技术在工业革命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围绕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规律进行了一系列概括和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习近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一脉相承,这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地阐释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以及人作为劳动实践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尤其是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相关内容。此外,习近平提出的“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论述,将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从重视“器”“物”的层面拓展到重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层面,更加注重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学说的内容。

第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新境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的重要原创性理论贡献,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观,深化了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还强调:“塑造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17]习近平关于“创新是第一动力”等相关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专章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时代背景所提出的重要政治论述,既凸显了科技、人才与创新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支撑性作用,又突出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赋予其特有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现实鲜活度,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总之,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创新观、人才观和发展观,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世界科技强国,怎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问题,又把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实践引领意义

第一,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能,也是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支撑。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发展实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此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逻辑一致、路径一致,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强国建设对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支撑。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是党和国家在一些尖端领域能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转变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科技创新,中国的特高压、核能发电、量子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等高端科技纷纷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还有一些颠覆性技术也从“跟跑”实现了“并行”甚至“领跑”,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未来必定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由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飞跃。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和发展动力,而且还是生命力、影响力、价值观和话语权,直接关乎社会生产力发展,关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习近平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10]3科技创新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法宝,才是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关键一招,才是破解“卡脖子”难题,不断走向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第二,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怎样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 项任务全面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18]。党和国家围绕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推进方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随着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中国初步实现了“人机物”三元融合,开始迈向万物智能互联的时代。近年来,中国围绕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物联网、高端芯片、集成电路、核电站、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精尖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科技进行了初步谋划和布局,在科技领域初步攻克了许多难关,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科技领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提出的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指导纲领。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科技是利国之器,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19]。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国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走“非对称”赶超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同时要超前谋划、顶层设计,自力更生、开放合作,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协同推动中国稳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科技创新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为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发展路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0]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乎中国能否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实践问题。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引领实践,抓住科技人才创新这一战略根基,切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基础研究,优化“高精尖缺”技术协同推进机制,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科技强国建设。

(一) 建立权威决策: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领导力量,是国家发挥科技创新动员优势和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优势的关键。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

”[21]因此,要高度重视将党的领导贯穿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将科技创新领导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动能和活力。第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22]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仅为党和国家统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也为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强有力的领航作用提供了政治保障。所以,要不断强化党对中国科技事业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全面领导。第二,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实际、运行高效规范、体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治理体系。习近平强调:“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做好政府和市场分工、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0]67要继续弘扬党在关爱科技人才方面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科技事业,关心关爱科技人才。第三,充分发挥党统筹协调科技资源领导优势。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能够协调各方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政策和财政等全方位支持。解决“卡脖子”难题和尽快扭转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不仅是科学家的工作,更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等的联动,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只有不断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才能更好地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解决“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基础。

(二) 明确目标方向:以“四个面向”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四个面向”①为中国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习近平围绕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明确提出了“四个面向”,为中国当前及今后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激励更多科学家着眼于国家大局、民族需要和长远需求,进行科技攻关。同时,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23]“四个面向”“强”“赢”“好”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回答了“如何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问题。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推进前沿性和颠覆性科技攻关。中国科技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敢于担当,找准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和突破口,积极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加强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创新系统与发展制度如果不能有效互促互融,就将会不可避免地阻碍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影响动态社会创新心态和新领域、新赛道的开辟[24]。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互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选准赛道、找对目标,实现科技强、经济强的良性互动,才能既丰富科技创新的理论内容,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科技需要。第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围绕关乎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尽快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普惠民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老百姓健康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导向,深化公共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加普惠民生的科技成果,为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奠定科技支撑。

(三) 发挥制度优势:构建和完善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21]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在科技治理领域的重要制度变革。第一,持续构建颠覆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20 世纪60 年代初,中国在举国体制下,以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在国防尖端技术领域尤其是“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当前,要继续发挥计划经济下原有举国体制在尖端技术领域领导坚强有力、部署落实快速有效、资源整合高效、多部门协同推动等重要优势,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和协同攻关组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国家动员和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推动多领域多学科协同攻关,在科技竞争中争得主动。第二,坚持政治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推进经济和科技深度融合。习近平强调:“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

”[25]因此,必须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关系重要论述为指引,积极破解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使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实现良性互动。一是政府要不断健全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二是企业要发挥联结市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特殊优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三是要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通,形成企业牵头、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撑、多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科技创新联合体,提高各主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改革。一是必须明确新型举国体制的范围,合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把重点放到事关国家安全、长远目标的重大领域;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治理范式转变,要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合作,更好地发挥中国科技创新制度优势;
三是持续完善高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尖端领域要加快建立国家科技宏观决策机制,与此同时,既要加快建立健全跨领域、跨部门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统筹协调机制,又要在尖端核心技术攻关中进一步探索协同研发组织运行机制、完善责任机制。

(四) 激发人才活力: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机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33这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创新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机制提供了重要遵循。第一,围绕“高精尖缺”,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10]117世界科技发展史也表明,尖端技术和高水平人才等“稀缺资源”流向哪里,国际竞争、科技竞争的焦点就将转向哪里。从“李约瑟之问”到“钱学森之问”,这仍然是建设科技强国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即通过不断完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培育一大批能够突破“从 0 到 1”范式的“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机制,确保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加入科研队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攻克“卡脖子”等关键科技难题。此外,尊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创造价值,既要强化对科技创新人才物质层面的正向激励,又要突出“家国情怀”等爱国奉献的价值导向,统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需求与利益诉求,使其理想、人生与国家、人民、社会实现互促互融,调动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意愿和创新活力,使其在推进国家科技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二,要完善人才评价和管理体制。习近平指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10]110因此,要加快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基础研究类科研人员的代表作同行评议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的评价考核周期。习近平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1]36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人才强国的必要性、重要性,也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完善人才评价及管理体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抢抓重大创新机遇,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理念,积极破除束缚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陈旧思想和体制积弊,全方位建立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培育和壮大建设科技强国的人才队伍。此外,要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使更多科技工作者从不合理的科研体制、评价机制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在新兴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更多领域实现“领跑”,持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

注释:

①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猜你喜欢强国科技人才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强国有我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年7期)2019-05-19秦晋争霸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10-10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

推荐访问:进路 科技创新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