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时间:2023-08-10 1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吕 丹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外语教学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学英语作为体育院校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对象人数众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课程之一。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本课程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内在属性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以其工具性、人文性与思辨性等三个特征对学生培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其工具性体现在语言本身,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表达和沟通能力起到了中西方沟通的桥梁作用;
人文性则体现在其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即人文素养、责任意识、爱国情怀;
思辨性则表现为,在中西方文化的介绍和对比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跨文化意识[1]。

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当前,英语已经发展成一门主要的世界通行语言。

传统的以西方第一手资料促进英语语言学习的方式,造成学生开展英语学习易与自身生活实际脱节,难以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生活实际、文化现象以及价值和信仰。

将中国的思想、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我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介绍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西方国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思政,融入介绍中国文化习俗、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等具有中国特征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还能了解英语语言所传达出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知识。

开展英语课程思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观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指引和遵循,其规定教学内容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2],教学任务包括听、说、读、翻译和词汇等五个方面,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文章主要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运动类专业大学一年级精读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共计13 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精读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60%。

从教学内容来看,大学英语是教授专业知识和开展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所教授的专业知识需以具体的词组、句子、段落、文章等形式呈现,对这些材料的选取,能够实现对思想内涵的选择。

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英语课程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注重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课程思政则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通过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3],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升华,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特点分析

运动类专业学生在体育院校中占绝大多数,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特点,他们性格热情开朗,尊重教师,对与体育相关的内容关注度和兴趣均比较高,但是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弱,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参与英语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英语的韧劲不足。

鉴于此,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英语学习与体育的相关性、将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内容,注重选取一些典型的体育事件、体育明星故事,广为人知的模范代表、感人故事、英雄人物事迹,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其背后蕴藏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受到精神或思想的感染和启发。

(三)课程内容特点分析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能力为基础,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德育因素,找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切入点。

根据文章中心思想,13 个教学单元的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①亲子关系型,共涉及2 个单元,主题是关于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亲子之间消除代沟增进感情的交流方式;
②个人成长型,共涉及4 个单元,主题包括外语学习方法、成功人士励志故事、大学生暑期实践挫折经历分享等;
③影响青少年成长型,共有3 个单元,主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社会普通人士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广告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等;
④未来畅想型,涉及1 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对智能手机未来发展方向的畅想;
⑤奇幻故事型,共涉及2 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一篇奇幻小说的故事情节;
⑥英雄人物故事型,主要介绍为了信仰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人物事迹。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结合课程内容主题及中心思想,提炼出家庭教育、青年人成长成才、科技发展的影响、创新、革命英雄等德育因素,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等相关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价值,使思想的融入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课题组在对教学内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和话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英语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的统一。

学校运动类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所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共计13 个单元,这些课程中涉及教育、人性、科技、战争与和平、妇女独立等不同主题的内容,本研究在对每个单元课文中心思想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相关思政元素,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How to Be a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中,结合介绍知名美国语言学家介绍外语学习经验的主题,引入如邓亚萍等运动员学习英语的优秀典范,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英语。

再比如针对“Compassion”(怜悯)一文通过讲述一位以拾荒为生的美国流浪老妇人在接受小摊贩善意的接济后,忍受多日未进食的痛苦将食物送给一位单亲妈妈和两个年幼孩子的故事,传达待人应有怜悯之心的中心思想,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互相帮助等思想,引导学生发扬关心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

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开展主题讨论、人物故事介绍、正反面案例分析等方式,对6 大类型共13 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亲子关系型”的课文中,重点从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观的角度出发,引入重庆冉光辉牵着幼小孩子的手背重物谋生、南京外卖小哥李园园带着6个月的女儿送外卖等正面案例,与一些家庭物质条件优渥但孩子误入歧途的反面案例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突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融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讲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关于父母应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习惯”[5]等思想理念。

在“个人成长型”的课文中,重点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念的角度出发,引入邓亚萍、苏翊鸣等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事迹,引导学生对自身成长成才进行思考,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期望,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经历的摔打、挫折和考验,帮助他们树立不断拼搏奋斗的信心。

在“影响他人成长型”的课文中,重点从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角度出发,引入张桂梅艰苦管理女校培养云南贫困山区女学生考大学、河北省沧州白方礼老人捡废品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安徽省六安市退休老教师周火生义卖图书捐资助学等案例,融入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关于关心爱护学生、因材施教、做学生良师益友、积极奉献社会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追求,拥有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

在“未来畅想型”中,主要结合课文内容,回顾手机的发展历史,引入讨论话题“手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融入“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6]等观点,使学生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在“奇幻故事型”的课文中,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引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等科幻类型题材,阐释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促进学生树立成长为符合创新发展要求人才的意识。

在“英雄人物故事型”中,重点从弘扬革命英雄精神的角度出发,引入刘胡兰、江竹筠等人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感悟信仰的力量,引导学生弘扬英雄革命精神。

(三)具体案例呈现

文章选取其中一课具体阐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教学内容为The Old Bag Lady(背着袋子的流浪老妇),学时为4 学时,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主要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和短语及相关语法知识,理解怜悯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主旨,构建文章框架;
德育目标,能够将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

教学组织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讲授法、运用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分为课前预习、课堂组织和课后复习三个部分。

课前预习主要是知识导入、预习单词。教师在雨课堂平台发布单词预习内容及配套练习,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上传«感动中国»2011 年度特别致敬人物——白方礼视频短片。

通过观看“九旬老人蹬三轮车20 年捐35 万,圆300 个贫困孩子上学梦”的短片,启发学生对传递爱、传递温暖的思考。

结合雨课堂平台的运用,了解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作业的情况和知识薄弱点,为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奠定基础。

课堂组织首先通过白方礼老人的事迹,引出课文主题;
通过考查单词含义,巩固预习成果。

其次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最后,通过分组讨论白方礼事迹观后感,激发学生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怀,引导学生做一名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

课堂结束后,教师在雨课堂平台发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词汇、重点句型,撰写自身关于帮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帮助的一个小故事,巩固语言知识掌握,渗透品德教育。

本研究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律等思想和理念,融入特定的大学英语教材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对如何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做出了有益探索,使英语学习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变为对语言的学习和对思想观念的传承,实现英语知识的显性教育与思想引领的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目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英语课程思政大学“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期)2017-12-15

推荐访问:为例 教学设计 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