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时间:2023-07-05 10: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文/贾 瑞李 楠于欣悦柴聪正

作者单位:贾瑞,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常务副校长李楠,北京化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于欣悦,北京化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柴聪正,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国民族地区多为边远地区,虽然经过艰苦努力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但受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短板依然突出,乡村振兴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必须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产业兴,百业兴。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支撑,更是重要引擎。由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一方面,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政策体系。健全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明确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区域、产业和项目。健全重要能源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拓宽投资合作、劳务协作、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渠道,增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推进“民族创新”中小微专业企业和创客空间与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康养等相结合,重点培育、扶持民族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优化特色产业布局,推进民族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其他”的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注入动力活力。

(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是首要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坚持新发展理念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又可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我国各民族的统一发展。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服务化的趋势,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将面向需求、适应需求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与引导乡村产业增强创新供给有效结合起来。尤其是我国民族地区,应把本地的特色稀缺资源优势、原生态自然环境优势、沿边区位优势以及特色民族文化优势等转化为产业的市场优势,以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稳定推进乡村振兴。打磨非遗文化传承,挖掘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打造民族性产业商业文化聚集,让其成为乡村亮点,既能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又引导乡村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实现民族性产业商业文化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和链条化、网络化发展。

(二)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重要一环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归根到底是因为当前乡村产业供给结构的调整升级赶不上社会需求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导致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较多,妨碍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我国民族地区自身存在特殊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资源依赖、外部投资驱动、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并重不够等缺陷,对于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极为不利,究其根本原因是出在了供给侧,因此在民族地区坚持推进供给侧改革、发掘经济增长新机制显得尤为必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我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要精准出击,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补齐民族地区的发展短板、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城乡脱离的现状,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供给侧改革。

(三)注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并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是重点

民族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然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存在数字鸿沟,农民接收信息能力相对较弱,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又需要激发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民族地区要乡村振兴就迫切需要不断推进信息建设及其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也迫切需要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从而引导民族地区开拓农产品上下行,促进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和乡村产业发展载体更好地“联农带农”,帮助农民更好地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和参与区域生产网络。

(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见效是关键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和方向,还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许多实实在在、富有“含金量”的举措。如明确“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还有涉及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和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等支持政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稳致远,关键是要有效化解“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推进这些政策措施在民族地区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内陆地区、边疆地区,总体上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必须推动民族地区更高水平开放开发。一方面,要大力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加强城乡交通设施网络一体化建设,以特色城镇为依托,扩大城乡联动发展平台载体,实现制度衔接紧密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自由化,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市场逐步向城市延伸扩展,建立城乡经济循环通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民族地区的资源丰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通过积极参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加快推动资源与产业、乡村与城市、产品与市场、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以扩大开放增添发展新动能,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聚焦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拓展教育对象、创新教育形式、延伸教育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相对贫困的现状。例如开办针对农民的“农民业校”精品示范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解析、电商发展等现代热门行业进行教学,提升农民对现代创新产业的认知,帮助农民拓展致富渠道,真正为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赋能。但是乡村振兴也要做到思想振兴扶智扶志,对待民族地区的年轻一辈,应贯彻学习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帮助家乡摆脱贫困的理念,让他们能掌握技能后用自己的行动扎扎实实地为家乡发展助力,为祖国腾飞护航。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内容。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强调:“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4年,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和璀璨光芒。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成员,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在动力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在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基础上,深入发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内涵,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借助网络视频、抖音、语音播报、微电影等新媒体,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交融,满足各种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系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讲好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故事、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故事、在党的领导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故事,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另一方面,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保护优先与发展并重、活化与传承兼顾,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民俗风俗、传统技艺、特色建筑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结合乡志、村志打造乡村旅游,增加粘合度,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影视、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以民族文化为内核的新业态,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完美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加持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中要求:“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因此,对于云南边疆多民族省份而言,整理、挖掘和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结构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形成不同层次的成果,不仅有利于从不同的层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云南边疆多民族省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特色。事实表明,各少数民族对自身的文化,天生有一种民族亲切感,最容易接受和认同。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知,往往可以提高对自身文化合理性的感悟,提升对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有利于提高融入中华大文化的理性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尤其是通过系统的研究、梳理和整理,从精神的层面来省视自身的文化,将对提升不同民族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着特殊的功用。其实,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在丰富和繁荣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文化的同一性,都可以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加之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边疆和边境地区,发挥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功能和器物功能,对于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华文化自信,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从边疆民族省份的实际出发,创新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定会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绘就出一幅世界瞩目的壮美画卷。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的事,它需要全民族的关心和努力。

猜你喜欢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家教世界(2022年10期)2022-05-06我们的民族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2年2期)2022-04-19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MINORITY REPOR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少数民族的服装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9年36期)2019-10-17我认识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