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重逻辑

时间:2023-06-17 18: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曾文钫,徐越如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清晰指明了新时代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历史以及实践等三重逻辑向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对于全面、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视角新颖,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滋养和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借鉴与超越等紧密关联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不同于“旧”哲学家们,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科学认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自然—社会”是一个彼此影响、运动发展的整体。第一,坚持自然界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类主观臆断的影响,并且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的出现。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生活和生产。第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虽然为人类提供物质条件,但并不等于人在自然面前是束手无策的。人类可以充分发挥其改造自然的自觉能动性,主动地从大自然中挖掘满足自身生活所需的资源。第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是内在统一的。换句话说,人、自然以及社会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科学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秉持人与自然的生态一致性,主张“人—自然—社会”的系统联动,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真正的智慧之思。

(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滋养

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共处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其凝结着充满智慧的生态思想,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丰厚滋养与价值支撑。儒家和道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二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根基、以天人关系为思想重点。儒家强调人道,其“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与协调的关系,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伦理价值目标,告诫人类要尊重自然,怀着仁爱之心对待大自然。道家则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万物平等,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敬畏万物。这些传统生态文化通过哲学、伦理学等多重角度向世人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原料滋养。

(三)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借鉴与超越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00 年的一些哲学家就曾探讨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列举阿提卡森林的消失,指出这是人类滥砍滥伐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并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自身发展所必然关注的问题。进入19 世纪,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领域的不断更新,人们在剩余价值的驱逐下盲目追求高额利润,此时盛行“人类中心论”思潮,可持续发展思想也逐渐进入“休眠”状态。到了20世纪,英国泰晤士河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以及北美死湖事件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案例,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性思考。西方一些反增长论者和环境保护者最早注意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人类最高级别的全球共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南。

伟大的思想总是来自历史深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扎根于历史实践发展的土壤中,从历史深处走来、吸收历史养分,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一)遵循文明形态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致上经历过四种文明形态,分别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其中,生态文明通常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种是指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进入的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形态;
另一种是指把科学处理好人、自然以及社会三者关系作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引领我国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一方面,工业革命虽为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造成了较大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摈弃以往不合理的“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观点,正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文明相较于工业文明具有质的飞跃,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且高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生态文明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理论成果,遵循历史文明形态转型的必然性规律,不断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有序转型。

(二)肩负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始终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提出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和新目标,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再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是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倡低碳绿色发展的呼声越发高涨,这是科学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三是措施之实前所未有。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措施都落到实处,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

(三)延续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生态思想历史脉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与成功经验,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社会状况相结合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的节约发展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落后、一穷二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场景中逐步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号召全国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二是邓小平的优先发展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由于缺乏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尚未妥善处理好生产建设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一场绿化祖国、造福万代的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的绿色革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江泽民、胡锦涛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随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我国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既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保护环境的思想精华,也蕴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认识和深邃思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回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及世界之问的科学理论。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的实践经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该论断立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工作经历。一是河北正定时段。习近平同志作为县委书记,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正定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考虑到正定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城,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在两河滩种植速生丰产林和果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二是福建时段。在担任厦门市委常委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厦门是一座旅游城市,要大力保护自然风景资源,不断改善旅游环境;
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本市真实情况后鼓励大力发展林业,闽东通过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而且改善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
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进“绿化福州”行动;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从全省出发,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以整体、发展的思维把福建省打造为“生态省”。三是浙江时段。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两山论”的生态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就是浙江省余村,余村的今昔变化,成为我国农村践行“两山论”的一个成功缩影。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工作经历,不断促进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新格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它不同于“以资本为中心”和“以个人为中心”。“以资本为中心”是指因盲目追逐剩余价值而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以个人为中心”是指因重视利己主义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绝不能因盲目追求和攀比GDP 而过度摧残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期盼有更优质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实践要求,适应了新时期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大力推动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使广大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而有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新理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如今,全球变暖、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共同福祉,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与各国发展息息相关,是当前各国必须携手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但是西方个别国家固守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绞尽脑汁逃避全球气候等环境治理责任。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大国担当,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心全力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2021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顶层规划,并向全世界作出了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产生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树立了中国表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中国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奉献中国力量,为创造世界美丽环境展现中国担当。

猜你喜欢文明人类生态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

推荐访问:逻辑 生态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