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健康科学交叉学科建设路径及发展启示

时间:2023-06-17 20: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璟 曲瑛德

摘要:营养与健康科学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作为教育部批复建设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设立于2019年,通过学校自主审核增列成为国内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的营养与健康科学交叉学科,对于相关学科的建设具有引领和借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对营养与健康科学国内外发展概况的梳理,对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设置和发展成效情况的概述,得出交叉学科的谋划要以战略需求为导向,交叉学科的创立要以学科领域厚实基础为载体,交叉学科的建设要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交叉学科的发展要以组织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启示与经验,提出做好学科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科研平台、加强社会服务、形成良好学科生态的发展路径与建议。

关键词:营养与健康科学;
交叉学科;
学科建设;
经验启示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面向2035的农业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研究”(2021-XZ-32)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综合改革专项“‘双一流建设分类及管理研究”(4551-009721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璟,中国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科级干部。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jingli@cau.edu.cn

通讯作者:曲瑛德,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营养与健康科学是解析生命全周期过程中膳食与营养素对健康和疾病影响规律的科学,作为2019年教育部批复建设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之一,是汇聚食品科学、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兽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近年来,营养与健康问题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良饮食带来的健康风险已经位于全球疾病风险因素之首[1],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命健康,制约了社会与经济的有序发展。2017年举办的G20 峰会上首次将“全球健康”作为峰会的重要议题,积极倡导共同推动全球健康治理。党和国家更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强调要全力打造健康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以营养与健康科学研究为重要着力点,大力践行全面均衡多元摄入营养的大食物观,破解人类精准营养与健康领域的科学命题,实现预防为主的生命全周期国民健康管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健康基础[2]。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设立于2019年,是国内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的营养与健康科学交叉学科,是中国农业大学自主审核增列的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中设立的首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科学依托于学校营养与健康系(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瞄准营养健康国际前沿,针对中国人群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高发问题,秉承中国传统的“治未病”健康理念,以现代预防医学为理论基础,搭建营养与健康研究与转化平台,重点围绕食物营养干预慢病发生与发展进行基础科学研究,解决健康食品加工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培育营养与健康研究及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开展全民营养健康科普教育,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长足发展。虽然该学科设立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积累了相关的发展经验。现对营养与健康科学的设立背景和设置情况进行了阐述,对发展成效和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及其他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和借鉴意义。

1 营养与健康科学国内外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大健康产业的驱动下,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对营养与健康科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对营养与健康科学的类似学科进行了诸多探索。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成立了营养流行病与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等机构,重点聚焦营养与健康学的交叉研究,开设流行病学与健康、营养物理疗法和健康状况、分子营养学与毒理学等交叉课程[3]。鼓励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实现产业与研究的结合。瓦赫宁根大学在农业新兴前沿领域的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营养与健康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发挥了引领的作用。

美国康奈尔大学设立了营养科学系,利用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在分子层面解析人类健康、营养现状、食物及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和制度环境的复杂关系;
探究营养物质的代谢调节功能、生命周期营养需求、膳食方式在减少疾病方面的作用、食品营养质量以及干预措施及政策的关系,促进个体及群体的营养健康发展。美国康奈尔大学目前设有人类营养学、分子营养及营养基因组学、公共营养(母婴营养、肥胖及慢性病)和国际营养四个研究方向,拥有专业的人体代谢研究机构,支撑了对人体从营养及代谢方面的全面研究;
拥有统计咨询机构,支撑了研究人员利用统计方法高效开展研究;
拥有人体营养化学实验室,为分子营养研究提供研究支持[3]。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设立了营养学和健康学的研究方向,通过公共营养、国际营养、社区营养学研究为全球人类的健康提供理论指导[3]。

国内众多高校积极布局营养与健康领域,特别是涉农高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加大该领域人才培养力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20年增设食品营养与健康本科专业,这是国内首家设立该专业的高校。随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相继设立了该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健康食品开发、营养功能评价等解决营养健康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该领域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的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与此同时,科研院校与企业也相继成立了相关学院和研究机构,开展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未来农业研究院,面向生命科学前沿、人类健康、智慧农业等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更好地服务学校“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类健康”四大学科使命。华中农业大学成立了深圳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立足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营养与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深圳国际食品谷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江南大学设立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作为学校“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国际生命健康学科前沿,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其他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业在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布局情况详见表1。

虽然与营养健康相关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但大部分仍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缺乏具体的学科支撑,限制了研究体系的建立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社会目标和大健康研究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尽早建立营养源-环境-分子营养-人类健康全链条式的营养健康研究体系,通过一级学科的支撑来推动营养与健康科学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辟了“学科特区”,自主审核设置了营养与健康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交叉学科(9901),并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该学科的成功设立,大力推动了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行业产业的振兴提供了高层次人才储备。

2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的设置情况

2.1 学科设置

中国农业大学依托食品科学、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兽医学等一级学科,设立营养与健康科学一级交叉学科(如图1),并设立了“营养源与健康”(Nutrition-chain & health)、“环境与营养健康”(Environment & nutritional health)、“精准营养与健康工程”(Precision nutrition & health engineering)和“营养与流行病学”(Nutrition and epidemiology)四个新兴的二级交叉学科,开展营养源-环境-分子营养-人类健康全链条式的营养健康交叉研究,培养营养与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2.2 学科内涵

营养与健康科学的内涵是研究营养素等活性物质的富集、消化吸收、代谢和转运机制,从分子水平到系统水平全面解析膳食成分及方式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通过膳食干预及调节营养平衡,提升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生命质量[3]。

2.3 学科方向

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将系统营养学与全面健康理念相融通,通过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动物营养、营养强化(包括生物强化)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品质。重点研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富集、消化吸收、代谢和转运机制,研究食品加工贮藏对营养成分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环境危害因子在食物链各环节中演变、代谢与积累的过程,全过程研究污染因子与暴露途径对营养素品质的作用机理。通过运用营养与流行病理论和大数据分析,研究食物及其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一步利用肠道微生物组学、机体糖脂代谢通路探讨作用机制,并通过膳食干预、健康宣教和健康管理,促进人类的全面健康[3]。本学科下设研究方向见表2。

3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科学的发展成效

作为全国首创的“营养与健康科学”一级交叉学科,该学科以国家一流学科为目标,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首都发展的重大课题,围绕前沿学术科技创新,汇聚高水平師资队伍,创新学科建设与发展机制,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积极开展该学科领域原创性基础研究,大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切实解决了一些重大科学、技术以及社会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显著。在学科筹划、设立与建设期间,依托于“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中心”),近五年来主要建设成效如下。

在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开展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领域原始创新研究,明确我国高血压人群的营养水平现状,阐明营养水平与慢病发生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精准营养依据;
解析肠道稳态和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究食源性干预肠炎策略;
阐述糖脂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
建立高通量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探明我国主要果蔬高致病性农药残留水平,明确农药慢性毒性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解析细菌重要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风险因素,建立耐药性高通量检测与分析平台,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及其替代物;
开发10种改善机体健康状态的功能性产品,并突破以上功能性产品加工过程中的5项关键技术,包括功能因子挖掘技术、活性保持技术、靶向递送技术、高活性保持技术、功能因子验证技术。

在世界顶级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一流科研论文,共发表SCI论文1835篇,其中高精尖中心为第一标注的有942篇;
其中专业顶级杂志195篇,影响因子10以上30篇,三大顶级杂志子刊8篇;
共获授权发明专利229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3项;
科技成果转化30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五年高精尖中心培养研究生330余人,其中博士生270人(联合培养232人,独立培养38人)。培养企业技术骨干662人。

在师资队伍方面,近五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引进了首席科学家10人;
从美国杜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爱荷华州立大学引进全职岗位科学家3人。牵头组建团队29个,培育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项,引进千人计划1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

在社会服务方面,针对我国居民第一大致死病因——脑卒中,明确了补充叶酸可以显著减少新发脑卒中,研发了脑卒中防治I类新药氨氯地平叶酸片,开展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在全国31个省500余家医院和400余个社区推广和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落实了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通过开展14省份2万人血浆营养素水平调查,发现营养素缺乏引发我国人群慢病高发的规律;
农药残留问题是当前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通过建立高通量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国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形成国际AOAC标准1项,国家标准15项;
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带来的细菌耐药性已被WHO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粘菌素耐药新基因,制定开发了系列兽药残留国家标准和产品,推动我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多粘菌素管理政策的出台和再评价。

4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科学的发展经验

4.1 交叉学科的谋划要以战略需求为导向

交叉学科的形成遵循知识发展和社会需求两重逻辑,并逐渐以社会需求为主导力量[4]。目前我国国民面临严重的健康问题,存在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众多问题[5]。慢性疾病高发,特别是肥胖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人群患病率分别高达8%、10%和20%;
另外,近70%的国民处于亚健康状态[3]。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随后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2]。学科建设本质上受到了社会演进、国家需求、大学发展与学科内生的驱动[7-8],正是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战略需求和相关学科发展累积共同催生了中国农业大学的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学校紧抓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直击国民营养健康的痛点问题,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发展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是高等院校急国家之所需、应社会之所期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该学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2 交叉学科的创立要以学科领域厚实基础为载体

交叉学科的形成要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建立新的研究范式,走的是一条艰难求索的创新之路。同时交叉学科研究要以母学科的高水平发展为前提,要建立在母学科间强强联合的基础之上[4]。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是营养学理论、系统生物学理论、农业科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的交叉融合,是对食物、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手段与方法,例如食品科学、流行病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分子营养学、环境毒理学、肠道微生态学、农产品加工技术、农兽药安全检测技术、膳食营养干预等。学科的发展重点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兽医学、畜牧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医学、营养学等学科。中国农业大学经过百年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拥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草学和生物学等9个教育部认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因此,营养与健康科学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具备支撑一级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学术优势,可充分利用各传统学科的优势资源及技术,突破营养与健康科学领域的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4.3 交叉学科的建设要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

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落实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是汇聚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營养与健康科学依托于“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和“精准营养与食品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支撑,搭建了流行病学与人体健康评估、分子营养、肠道健康和营养组学等科研创新平台,聚集了一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法国农科院等知名国际领军人才。现已建设形成“教育部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益生菌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等平台(如图2),共同支撑营养与健康科学快速发展,保障产学研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4.4 交叉学科的发展要以组织机制创新为保障

组织建制是学科社会建制的核心[9],为学科提供生长沃土。为进一步拓展学校在营养与健康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实力,2017年6月,校学术委员会经研究审议,提出了筹建“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学院(Colleg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CAU)”的意见。2018年8月,为进一步理顺“高精尖中心”运行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学校科研院组织专家对“高精尖中心”提出的筹建“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2019年,校领导经过多次校内外调研与论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了“营养与健康系(营养与健康研究院)”设置方案。2020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正式成立。营养与健康系为学校直属的二级实体机构,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是校级研究机构,与直属系合署办公。营养与健康系(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承担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相应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最终形成了“直属系-研究院-高精尖中心”三位一体的管理和建设架构,教学科研互为依托,组织机制灵活创新,成为了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与坚实保障。

5 营养与健康科学学科的发展路径及建议

5.1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做好学科中长期规划

从经验常识与学科知识的关系上看,学科发展是从“碎片化”经验成长到“体系化”理论的过程[10],而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研判、归纳、梳理和整合。营养与健康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在明晰其概念、内涵、理论、范畴、边界和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构筑建设体系,谋求长远发展。在遵循学科知识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做好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力。面向2035,做好学科的战略研究和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关键领域和战略布局。同时将学科规划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积极争取和拓展资源,为学科发展提供助力。

5.2 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载体,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建制化发展的基本要件[9]。营养与健康科学要重点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以向国家输送引领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型和管理型顶尖人才为目标,设立营养与健康专业硕士、博士,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针对营养与健康科学的学科特点和面向的需求,推动校企联合协同育人。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强化实践育人和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人类营养健康高级咨询师等应用型人才。

5.3 促进学科国际化发展,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智库

学科发展的谋划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与世界一流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科对话。营养与健康科学要站在推动全球健康的高度上,借助并搭建国际化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瞄准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立足中国国情,按照慢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精准营养与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大数据与健康智库三大方向进行战略布局,搭建健康评估与诊断、分子营养、肠道健康和营养组学等大平台,通过国内外共建模式与机制的探索,致力于打造国际知名的科技智库、学科联盟、健康科学与技术机构和健康产业促进中心等。

5.4 利用学科特色做好社会服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交叉学科内嵌于产学研融合的社会反哺机制当中,社会服务不仅是学科评价的重要维度,也是交叉学科成立和发展的内在要求[9]。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营养与健康科学需要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解决多元问题,而其中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正是来源于社会,最终更要回归于社会。学科要在服务中谋求发展,发挥优势特色,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体系科学家、教授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合作模式服务大健康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医疗科研机构等,开展健康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搭建营养与健康宣教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科普书籍和文章、科普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营养健康知识。

5.5 积极推动一级交叉学科建设,形成良好学科生态

国家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交叉学科的建设,2020年在学科目录下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为交叉学科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营养与健康科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国家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深度交叉为基础,服务学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有相关学科建设基础的院校可整合资源、主动布局,积极筹建营养与健康一级交叉学科。通过学科持续的累积,社会建制的不断完善,形成营养与健康科学一级交叉学科良好的发展生态,争取早日纳入到国家学科目录当中,实现学科的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校园在线.华中农业大学新增一本科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EB/OL].(2022-02-27)[2022-8-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914503460413619&wfr=spider&for=pc

[2]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6-10-25].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 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项目组: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92

[4]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交叉學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6-22.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7〕60号)[EB/OL].(2017-07-13)[2020-06-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3/content_5210134.htm

[6]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2)[2021-03-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7] 姜涛,曲铁华.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递嬗、演进逻辑与深化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4):7-15.

[8] 李占华,姚霞,朱艳,等.交叉、创新与重构:农业信息学发展脉络及学科建设的启示——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6):36-41.

[9] 赵小敏,胡永升,陈美球.新农科视域下交叉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2):9-15.

[10] 施晓光.重识学科本质特征、生长逻辑与价值功用——兼论学科建设的几点策略[J].大学与学科,2021,2(2):1-12.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of Interdisciplinarity of the 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

—Tak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Jing,Qu Yingd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Plann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 is a new frontier discipline formed by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Doctoral Degree interdisciplinarity author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 has a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e disciplin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in 2019,and was added as the first interdisciplinarity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authorized by doctoral degree through independent accreditation of the universit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and refere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s.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 overview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i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lanning of interdisciplinarity should be guided by strategic needs,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disciplinar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disciplines,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ity should be supported by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ity should be guaranteed by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make good discipline planning,innovate talent training mode,buil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trengthen social services,and form a good discipline ecology.

Key words:nutrition and health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经验启示交叉学科学科建设《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中医文献杂志(2019年2期)2019-05-14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2期)2018-12-07《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中医文献杂志(2018年2期)2018-05-15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4期)2017-01-12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人民论坛(2016年33期)2016-12-27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商(2016年33期)2016-11-24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14期)2016-09-14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世界科学(2013年12期)2013-03-11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交叉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