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建筑构造多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6-21 16: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何秋萍 李 敏 李舒萍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2)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带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对促进各国经济复苏、保障社会运行、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2月12日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在表示,教育部推出22个线上课程平台,2.4万门课程,经过精心地组织、 培育、遴选,有质量保障。按照推迟开学、不停教学的特殊情境,各高校开设必修课网络在线学习的新模式。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由上可知互联网教学方法已是必然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入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标准实施阶段,建筑设计已面临更高的设计要求,建筑构造设计成为了多学科交叉、艺术美学与技术机制的有机结合体。当代建筑设计教育需往多维度、实践化、高水平等方向发展。同时学生在考研方面,多数高校研究生初试与复试环节都有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专业复试内容;
在就业方面,建筑、景观类行业招聘企业更渴望招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艺术招考生,其自身的数理化理科知识基础相对于理工院校景观建筑专业与林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要薄弱,在就业时常因工科能力不足而受到理工科设计院校排挤。

1.建筑构造理论教学章节内容调整

根据课程改革设定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考核专题的需要,尝试将课程教学理论框架进行调整,将“屋盖顶、门和窗、墙体”这直接影响建筑外形设计的三章内容调整到课程前半段;
同时利用互联网+线上资源,在完成每章节理论讲授后,导入“侗族、苗族、绿色、景观建筑介绍与乡村民居” 设计专题讲授,全程授课过程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因材施教,“总论、墙体、楼地层”这三章节用案例拓展教学深度;
“屋盖顶、楼梯”这两章用资料展示扩展教学的广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结构样式;
在“基础与地下室”这一章增加课程作业设计探讨环节,让学生为专题设计选择合适的基础构造;
在“门和窗”这一章用实地考察形式扩展学生了解门窗的样式。不同章节内容采用各式教学方法,发挥各类教学方式对建筑构造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2.互联网资源理论教学专项融入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艺术招考生,其自身的数理化的理科基础相对于理工院校景观建筑专业与林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严谨度薄弱,对该弱项,本次教学改革将景观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建筑构造课程重点培育的专业素养。具体方式为通过互联网平台上广量的景观建筑设计资源进行专题扩展教学,根据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位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分别选取了 “侗族、苗族、绿色、乡村民居”建筑四个介绍专项,同时利用课堂教学老师的引导性介绍,促使学生课后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更深层的专题建筑研究。

3.景观建筑设计专题实践流程演绎

景观建筑设计专题选取与环境结合度紧密的“亭、榭、舫、茶馆”四种类型,进行建筑构造设计专题实践,引入学生在校具体设计场地,如校园环境、雁山区与七星区作为设计可选范围,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实践,从建筑外形、平面布置、功能布局、外立体面、结构构造五部分展开,培养学生的造型、立面、结构、美学设计能力,扩宽建筑构造知识的运用宽度。

4.建筑构造设计实践学习能力提升

在专题景观建筑设计环节中,作为文化景观建筑专题设计作为课程考核作业,在设计工作量设定中:草图设计提升美学造型设计能力,平面设计增强功能布局能力,立面与效果图设计训练提高造型表现能力,结构设计训练培养构造理论实践运用能力,通过该实践设计专题来加深知识的深度,全面扩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图如下图1:

图1: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框架图

本次课程流程实施方案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过程、课后总结三部分。课前预习环节首先由教师建立线上交流群,在线上平台公布课程信息,上传建筑构造课程资源,并安排课前学习任务;
学生登录线上平台了解课程内容,浏览学习任务,在线预习课程,与教师进行课前讨论,教师制定课前预习评分标准,初步评定学生学习积极度。课堂环节教师进行理论授课,介绍网络建筑构造案例,导入线上平台线上教学资源知识,使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构造的知识视野,再而公布构造施工图纸,让学生读图并进行图纸交流,教师公布课后作业,教师根据课堂评分机制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估。课后环节教师在线上交流平台安排课后复习计划,审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程度与效果。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及时交流听课疑问和感想,浏览课后案例资源,完成课后作业。教师根据作业考核标准评估教学方案效果,总结改革效果。

课题选择了环境设计专业2019、2020级两个班级开展改革尝试,2019级班级人数为79人,2020级班级人数为85人。交流平台选取同学们最常用的腾讯QQ软件学习交流群网上平台展开。在授课开始后,每次授课章节完成后将教学案例资源上传平台,学生自行下载,不采取强制学习下载方式。教师通过平台观测与记录案例上传后1天、3天、5天、10天、结课这五个阶段的下载次数。两个班级的观测数据如下表1:

表1: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天数与下载次数数据分布表

图2: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天数与下载次数数据分布图

表2:课程结课后19级和20级学生学习资源下载次数和下载率对比

由上表2数据可知,两个班每项资源下载率都超过了50%,并都出现了超过100%的下载现象,尤其是20级班级有3项教学案例都超过了100%,可见学生在部分教学案例资源上下载学习次数不止1次。经教学改革后,发现改革后成绩高于改革前(见下表3),成绩优秀人数和成绩优秀率都有所提高。具体如下:

表3:改革前后课程学生成绩对比表

同时,在网上方案交流方面,学生更偏向于一对一跟老师单独网上交流与实体课堂交流,在班级学习群中的提问较少,多数以作业开展学生共性的问题为多,很少出现针对个人的单独问题。在课程结束后,有部分学生会继续找授课教师交流外出考察遇到的建筑构造问题、其他设计课程的景观建筑设计问题、建筑构造课程作业参赛方案改进问题等,建立了持续的师生交流情谊。

《建筑构造》作为专业必修课,以理论课在环境设计大三学期授课,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加入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扩宽课程交流渠道,以课前课后互联网资源共享使用频率观测学生学情变化,案例库共享能有效提高课程平均分值与优秀率。但是,本次改革没有借助智慧树、慕课线上教学平台,而是选用学生日常使用最贴近生活的社交软件QQ交流群,在数据收集与监测上没有线上教学平台那么精确与实时,这是本次改革中不足的地方,在未来线上教学平台普及化后,当学生对于线上教学平台使用频率趋于日常社交软件频率时,会有所缓解和突破。

猜你喜欢建筑构造建筑设计景观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20期)2022-11-03景观别墅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科学与财富(2021年35期)2021-05-10火山塑造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沙子的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7期)2020-07-28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10期)2019-08-24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10期)2018-05-14建筑设计的困惑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中国房地产业(2016年2期)2016-03-01

推荐访问:多维 互联网 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