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视域下专业学习社群的逻辑样态与可为路向

时间:2023-06-22 0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丽,程纯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党委办公室,南京 210023)

教师教育管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其在学生学习成就与学校教育品质中扮演着不可轻忽的角色。然而,如何发挥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动能作用以及落实教师教育管理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便成为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核心课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过去,通常将教师专业发展看作是一种个体行为,因而会造成单纯从个体层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探讨。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重环境组合的结果,因而重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协同合作,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结构支持,将专业学习活动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于是,专业学习社群便成为教师教育管理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种选择,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与重视。

2019年教育部等13部委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计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四新学科更多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2021年,“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十四个学科门类,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实行人才竞争,每年大量引进新教师,新教师的引进在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和提升学校科研能力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那就是教师的发展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提升? 在“非升即走”的机制下,教师之间竞争关系越来越明显,如何促进新教师在合作中竞争? 在上述两种背景之下,打破原有严格的学科属性界限,根据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组建专业学习社群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路径。

专业学习社群是发展教师能力与促进学校改进的有效策略,同时也被视为转化学校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机制。根据Roberts和Pruitt的观点,专业学习社群乃是学校进步的主因和学校变革的关键。学校必须发展成为专业学习社群的有机组织,以跳脱传统组织的科层体制,注重专业学习、对话与探究[1]。进一步而言,当教师加入专业学习社群后,他们可在社群中相互学习,互相挑战,分享教学经验及感受,进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为了有效推动教师教育管理评鉴,教育部希冀结合专业学习社群与教师教育管理评鉴,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对教育正确理解的形成”[2],可以预期的是:专业学习社群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有关专业学习社群与教师教育管理的连结,势必影响学校变革与发展。然而,对于专业学习社群的概念、本质与发展,我们的了解相当有限,相关论述及研究亦颇为不足,尚有许多待开拓的空间。

专业学习社群作为一种新的教师教育管理模式,我们不仅要掌握其概念及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发展历程及效果,以作为实践指引的立论基础。本文探讨专业学习社群作为教师教育管理的实践途径,透过文献评阅,厘清专业学习社群的意义与内涵,从而勾勒其特征,并论述专业学习社群与教师教育管理的关系,同时探讨专业学习社群发展的动态模式。最后,进一步讨论学校发展专业学习社群的实践策略,以完善教师教育管理。

“专业学习社群”这个概念,可追溯到社群、学习社群、实践社群、组织学习等相关理念,多数研究将成人学习、团体动力、教师教育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等理论观点融合到其内涵探究之中。霍德认为,专业学习社群主要包括支持性和共享领导、共享的价值和愿景、合作性学习及实践、支持性条件、共享实践五项特征[3]。当然,也有相关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专业学习社群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但是其内容均未超出霍德提出的五项特征框架范围。当前,专业学习社群领域的相关研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相关的研究主题来看,对于专业学习社群的探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建构发展模式以及评估专业学习社群构建的效果,希冀从中找到具有教育改革实践意义的证据。

Sergiovanni将社群定义为个体的集合体,这些个体基于自己的意愿而紧密联合起来,共享一些观念与理想[4],在社群中,人们的观念由个人主义的“我”转变为集体主义的“我们”。因而,可将社群理解为是由一群人出于互动与分享,交流彼此的思想、知识、价值及资源为基础,追求共同的经验与价值而组成的群体。如果把学校当成一个社群,学校具有三种社群的特征:一是学校内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场所,即校园,这是地域性特征;二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史,这是学校作为社群的记忆性特征;三是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的场所,教师会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学校作为社群的心理性特征。因此,可以将学校看作为兼具地域性、记忆性、心理性等三项特征的综合性社群。

“学习社群”伴随着“学习型组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之中,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梅尔斯和辛普森认为,学者社群创造了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中,群体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学习者,每个人除了为学习本身负责以外还需要照顾整个群体的利益[5]。在学习社群中,促进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就成为该环境的首要任务,教师、学生、员工、校长、家长和社区之间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也更加受到关注[6]。李士娟等指出,“学习社群”是以“学习”为核心概念,以“反思、对话、分享、实践”为历程的社群组织,依照成员的共同兴趣或目标,经由集体学习,彼此分享、激励、探究与应用,达到共同的愿景和发展目标,进而提升成员与团体的知识[7]。

目前学术界对于专业学习社群的概念并无统一的认定,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维度对专业学习社群开展相应的研究。Kruse,Louis和Bryk认为专业学习社群是指来自各种领域的教师结合于同一场域之中,彼此相互对话与理解各种教育相关议题[8]。根据Du Four的观点,专业学习社群具有三大思维和四大支柱,其中的三大思维指的是确保学生的学习协同、合作的文化、聚焦于学习结果;四大支柱指的是任务、愿景、价值、目标,构成了专业学习的社群基础[9]。在此观点中,专业学习社群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任务、愿景、价值、目标的指引下,透过协同合作的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

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专业学习社群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李士娟等从“教师”的角度对专业学习社群进行了相应的界定,他们认为,专业学习社群是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却秉持共同价值与目标的教师,破除以往“封闭独立式”的学习模式,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建立一个多元、专业、分享、创新的互动式学习形态。在此过程中,借助定期聚会讨论、分享、观摩等策略,透过社群的专业对话与同侪互动,激发教师的反思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建构教师专业知识框架;并建立社群共识与价值,凝聚社群认同与归属感,使教师拥有主动进步与持续进步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效能的提升[10]。张佳等人力图将专业学习社群这个西方的观念本土化,在他们的概念中,专业学习社群有专业能力、合作学习、校长领导、结构支持和组织变革障碍五个变量,分属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11]。李士娟等还对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组织样态和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按照学科和地域两种性质划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组织样态主要有“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跨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以及“跨界”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而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运行机理主要包括共同愿景的引领、合作性文化的凝聚、核心领导与分享领导的激励、支持性条件的保障以及反思性实践的催化等五个方面[12]。本文所探讨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指高校内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但具相同价值愿景的教师,破除固有的学科属性,摒弃单纯的竞争思维,建立的相互沟通、合作、分享的学习型组织。

徐萍指出课堂无疑是教师发展教育管理的第一阵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才有可能发展教育管理[13]。对学校和教师而言,最根本的还是实践教师教育管理。因为教师是学校环境中的“人”的因素,教师是具有动能的个体,只有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这也是本文将专业学习社群视为促进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的主要原因,以期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习社群的核心价值。

教师教育管理虽跃上教育改革及政策的舞台,但我们对于教师教育管理的思维及作为仍倾向于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考虑,此视角则忽略了教师群体的集体行动与实践力量,很明显,教师是一个群体,具有集体属性。专业学习社群中的教师教育管理是持续的、更新的,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与超越。王恒安等人认为教育管理研究本身属于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对于执教不同学科的教师而言,每个人都需要整合各种教学法知识[14]。在传统的学校中,由于科层体制或文化气氛不佳,教师一般没有话语权,因为行政人员控制着主要的话语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一般不愿意提出与学校领导者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相反地,在专业学习社群的学校,由于不受严格的行政等级限制,教师会勇于提出质疑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透过对话与反思,教师的实践智慧从中生成,促进了专业上的发展。综上,有关专业学习社群与教师教育管理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学习社群与教育管理发展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学科属于属概念,专业则属于种概念,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托于学科的发展,所以“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目前最常见的专业学习社群组织样态之一。在高校中最常见的“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为教研室,教研室是按照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是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是全面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加强教学质量建设的主要平台[15]。以教研室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及教师队伍建设。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频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交叉学科也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此背景之下,专业学习社会群的另一种组织样态产生了——“跨学科”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这种学习社群打破学科之间建立的“围墙”,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协同合作,这种组织样态有利于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更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例如,在“新医科”“新工科”的背景之下,一些医学类高校探索建设智能医药管理学部,将计算机科学、医学与管理学三门不同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既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资源总是有限的,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样,一所院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多所院校联合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样就产生了专业学习社群的第三种组织样态——“跨界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这种组织样态不但做到了跨学科,还做到了跨院校。目前各种形式的高校联盟就是“跨界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形式之一,联盟的教师进行资源共享及各种形式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路径和其他组织或团体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历程之中。Roberts和Pruitt认为学校场域中的专业学习社群(特别是团队)的发展,经历了形成阶段、进享阶段、同规阶段、运作阶段和终止阶段等五个阶段[16],在这个过程中,社群成员在行动方面从适应到主动进行交流、保持持续对话与沟通、积极参与社群活动及保持联系,在心理上从不信任到信任,从低归属感到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以及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彼此间产生深厚的情感。同样,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磨合阶段、成熟阶段及转型阶段。从规划未来发展到花时间协调沟通,再到执行社群活动推广学习成果,最终在社群成熟后进行相应的转型。

由此可见,专业学习社群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一个专业学习社群的形成—发展—成熟—转型,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蔡玉莲指出,教育是一项一直处于过程中的活动,教师也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存在并呈现出一定的过程性[17]。根据Huffman和Hipp的研究发现,学校发展专业学习社群的动态历程如图2所示[18],这一发展模式结合了Fullan的变革三阶段论以及Hord的专业学习社群五大面向的观点,凸显了专业学习社群的动态性与发展性。

图2 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模式

在“深度与广度”“稳定与变革”“多样与聚焦”“网络与统整”之间取得平衡,是专业学习社群要保持永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Hargreaves提出七个原则作为专业学习社群永续发展的指引。这七个原则分别是深度、广度、持续、正义、多样性、资源有效性、保存[19]。换言之,在制度化阶段,专业学习社群要朝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不但要深化社群的内涵,扩展社群的范畴,持续行动,确保社群实践过程中的公平性,尊重多元与差异,并考虑到资源的稀少性及充分利用,同时顾及学校的历史脉络,保存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会提升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20]

事实上,专业学习社群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基础建设所存在,更是共同工作的方式。学校向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变革,另外,由于学校情境脉络的差异,学校成员的组成亦不尽相同,所以企图要提出一个有关专业学习社群发展的普遍原则,并非容易的事,甚至也是不切实际的。图2所展示的专业学习社群发展模式,即为一个动态的历程模式。因而学校在推动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建设时,应当先考虑学校本身的条件及情境特性,建构符合本位的专业学习社群发展模式。

专业学习社群为教师教育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个人与学校组织的发展。学校可从下述五个方面推动专业学习社群建设。

1.从外而内推动专业学习社群

教育部首度推出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政策。从师资教育的角度来看,规划并实施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政策,应有助于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由外力影响而形成的,在不断发展与促进的过程中,应减少外在的干预或控制,使教师及其伙伴在相互协作下逐渐走向自主的组织。换言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初期形成需要外在的力量,之后,必须激发内在的自主动力才能永续发展。

2.创造协同合作与支持文化

教育管理的交流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管理知识的分享、流动和累积,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同行评价的机会,为教师的教育管理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1]。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致力于创造一种协同合作的文化,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开放、信任,充分展现在共同愿景、分享领导及实务、集体学习与应用等特征上,教师伙伴之间互相提出建设性意见,教师在社群中培养领导力,共同促进师资教育理念的进步及更新。因此,作为学校来说,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建设提供相应的环境与文化氛围,从基础设备、经费支持、平台支撑、心理关怀等多方面给予多形式的支持与帮扶,形成一个完善的支持系统。

3.关注教师教育管理的生态变革

站在专业学习社群的角度,教师教育管理的生态变革取向改变了现行偏重教师本身的限制,转而探讨教师教育管理的生态关系,更加重视文化、社群、协作、组织的力量。事实上,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甚至是专业态度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只靠自己,而会从他人、团体、社群或组织进行学习。因此,关注教师教育管理的生态变革,将有助于专业学习社群的实践。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教育决策者,都必须以生态变革取向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成长环境,注重建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致力于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4.促进专业学习社群的多样性

专业学习社群的组成方式颇具弹性,也具多样性,若按人员来分,包括教师社群、学科领域的教师社群、行政人员社群等。若按内容来分,包括课程发展社群、教学创新社群、学习辅导社群、行政任务社群、行动研究社群、实习辅导社群、专业成长社群等。从专业学习社群的实施方式来看,包括教学观摩、主题探讨、经验分享、专题讲座、专业对话、案例分析、协同备课等。学校和教师可依其实际发展需求,发展多样化的专业学习社群,促进教师教育管理与成长。

5.理解专业学习社群多元样貌

专业学习社群在教师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与推广,虽然愈来愈受到青睐,但仍然可能遇到困境或难题,例如:深度与广度的两难、稳定与变革的平衡、多样与聚焦的抉择、网络与统整的处理等。显然,要理解学校专业学习社群的样貌并非易事。在政府推动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政策,未来仍需投入相当的人力及经费,从多元的视角进行探究与评估,以期能对专业学习社群的发展与实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专业学习社群是一个大理念,是提供教师教育管理的另一种可能性。专业学习社群不但是一种基础建设,也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同时高校内部的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在教育管理的视角下,基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梳理专业学习社群的逻辑样态与可为路向。希望在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高校大规模人才引进和“非升即走”的背景下,高校能够借助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建设“跨学科”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以及“跨界”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引导教师摒弃纯粹的个人主义的竞争,在集体主义思想下组合多方资源,进行合作性竞争,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成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

猜你喜欢社群专业学校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社群短命七宗罪现代家电(2019年4期)2019-06-12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

推荐访问:视域 可为 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