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郊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与潜力转化分析——以北京昌平区和密云区为例

时间:2023-06-22 18:25:02 来源:网友投稿

贺钰蕊,王玉华,赵权威,奚雪松

(中国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农业与农村地区开发与发展程度加剧,农村面临着边缘化、空心化与老龄化的趋势,农业景观异质性和多功能性降低[1],原有的农业服务体系面临传统替代与转化、升级[2-3];
同时,在传统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使用生物技术、农业机械与设施、化学制品大规模使用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和消费者不断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4-5]。“乡村振兴”“双碳战略”以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均要求绿色发展下对乡村的整体功能进行塑形、城乡地区的统筹协调与综合效率达到更高标准,提出促进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需求与目标。因此,如何在绿色发展下兼顾农村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多元化功能,并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需要等农村多元正面效应,促进农村发展的产业绿色转型,推动城乡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研究中存在的关注热点。

自1992年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出现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发展范式经历了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再到乡村多功能的转换,乡村多功能是在生产、消费、生态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基于农业多功能概念而提出的新范式[6-7]。学者们从食物安全、经济功能、环境外部性和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对现代多功能农业涵义进行了不同界定,认为农业具有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农村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农业文化遗留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功能[8-11];
世界银行提出了农业多功能的价值: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相当于社会福利的保障;
作为环境功能提供者,它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功能。此外,对现代多功能农业之单个功能价值评估研究也逐渐深入,农业各功能的价值评估中通常运用环境经济学评估方法[12],如日本应用成本替代法、韩国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而国内则运用多种方法从单功能、联合评估等角度开展了关于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度量与评价研究[13-16],主要包括对现代农业单个功能价值进行评估;
对现代农业不同功能的价值进行联合评估;
三大类评估方法有直接市场评估方法(如生产率变动法、成本法)、揭示偏好法(如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陈述偏好法(如条件价值评估法、陈述选择法)。

总体而言,国外对多功能农业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从个体层面研究多功能农业已有个案分析其转化过程[17-19],但对现代农业多种功能价值的综合度量、转化过程的实证研究个案仍然较为薄弱。相对而言,我国学者对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研究日益重视,但目前以定性研究为主:一方面对其单种功能价值的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对不同功能的价值进行联合评估越来越热衷,但主流学者重视不够,也很少运用西方流行的环境经济学评估方法来测算其价值,同时缺乏对多功能农业转化潜力、转型过程等理论与实证的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选取北京大都市近郊区昌平区和远郊区密云区为研究范围区域,构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其农业多元功能特征与差异,进一步剖析其潜力转化趋势,分析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昌平区与密云区在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农业的不同功能类型转化特性与未来潜力提升策略,提出措施与建议。

1.1 研究区概况

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背景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对北京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等多元价值提升提出生态化、复合化、综合效率化等更高的发展目标与要求。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通过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功能[20],北京现代农业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基于北京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基础与现实需求,进行了不同区域单元北京现代农业多功能性与转化潜力的对比评价与分析,通过选取不同都市农业发展特色的近郊区样本昌平区与远郊区样本密云区,对比其绿色发展转型下农业多功能特性与潜力转化强度,提出应对性的发展途径与策略方向。

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总面积1 343.5平方千米,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2/3。2020年末常住人口为226.9万,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亿元,同比下降12.5%。昌平区“十三五”期间推动农业与休闲、教育、健康、养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提档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新业态,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种、品质和品牌,畜牧水产养殖规模化、生态化程度高[21]。

密云区位于北京东北部,总面积2 229.45平方千米。2020年末常住人口52.8万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亿元,同比下降8.6%。密云区根据首都水源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以“生态、有机、现代、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产业定位[21],发展有机农业为基础,休闲农业为重点,集中发展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首都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和休闲产业基地。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基础数据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为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昌平区统计年鉴》《北京市密云区统计年鉴》;
第二类为社会数据与资料,来源于两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区政府官方网站;
第三类为估测数据,个别年份指标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缺。

本文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通过构建指标评价模型计算2010—2019年两区农业单项功能得分与综合得分,评价两区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通过构建线性拟合趋势线,预测两区未来农业各功能的潜力转化趋势。

2.1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大都市郊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且体系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不同,需要不同权重赋值。目前已有的多种评价方法,主要有文献综合法、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与多维模型评价法[22-23]。其中,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教授提出,是一种通过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促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24]。

运用层次分析法,并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能够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其后,进行层次间的指标总排序,能够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从而可以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此方法使整个决策过程简单明了,能够有效确定复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适用于有多层次结构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和综合评价问题的权重确定以及多指标决策的可行方案优劣排序,对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评价分析较为切实可行。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关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功能划分并无统一的框架,本文主要采用目前国际较为通用的四分法,将农业多功能性的功能分为生产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

从生产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原则[13,23,25-27],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从规模、效益、强度三个内涵属性方面选取了39个评价指标作为量化的基础依据(表1),根据指标与研究区农业各功能的正负相关关系确定指标属性,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的综合评价值,从而客观评价研究区域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状况。

表1 大都市郊区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2.3 评价过程

首先,运用极值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25],其次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2)计算指标权重:计算指标差异系数:Dj=1-Hj,差异系数的大小反映了指标所能提供的信息量,Dj越大,表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多,相应的该项指标的权重也就越大,反之指标权重就越小。最后计算得出指标权重

根据确定的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每个评价对象单指标得分计算为综合指数水平为:通过上述评价方法可以得出2010—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和密云区农业多功能性目标层综合评价和准则层的单项评价结果。

3.1 单项功能评价结果

图2 生态环境功能动态对比图

图3 文化休闲功能动态对比图

通过2010—2019年北京昌平区与密云区生产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等各单项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后,结果显示见图1~图4。

图1 生产经济功能动态对比图

图4 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动态对比图

2010—2019年,昌平区和密云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功能评价值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密云区该功能下降程度更为显著。以2016年为界,2016年及之前密云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功能水平高于昌平区,2016年后密云区低于昌平区。同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农机总动力也有明显下降。在此期间两区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分别采取的产品型都市农业与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战略定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策等对两区的农业功能影响显著。

两区的生态环境功能评价值均处于上升趋势,昌平区略有波动,密云区则持续上升。此期间,两区的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均大幅下降,农业用水量、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也明显下降,反映出近年来北京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退耕治污政策实施显著的同时,农业生产过程趋向节能、环保化,促进了两区农业生态环境功能的日益强化。

两区的农业文化休闲功能评价值处于波动性上升趋势,昌平区基本呈波峰波谷式循环态势,而密云区则在2016年前为上升态势,2016年后缓慢下降。北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都核心功能定位使得北京更注重多元功能的提升,文化产业活动、农业旅游业资源开发程度加大、体验观光以及民俗旅游人数逐渐增多,农业文化休闲功能逐渐增强。随着昌平区农业嘉年华等农业商业性活动的强化,受消费性市场的影响更为显著,波动性更为明显。

两区的农业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总体来看波动较大,略有上升。2012—2015年密云区农业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评价值大幅下降,主要受此阶段密云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减少导致。而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加,所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并随着对农村农业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础服务设施等工作的重视,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投入增多,两区的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呈逐渐增强趋势。

3.2 综合指数水平

2010—2019年,综合指数水平中两区农业单项功能变化状况不尽相同。此期间,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城市与乡村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与区域生态绿色带的规划等导致两区的农业功能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昌平区与密云区综合指数水平评价结果(表2)显示:此期间,除个别年份受区域乃至全球整体经济环境影响有短暂下滑外,昌平区的农业多功能性整体保持增长状态;
相形之下,密云区的农业多功能性则由于农业功能结构与地方性政策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表2 昌平区与密云区综合指数水平评价结果

根据2010—2019年昌平区和密云区农业多功能的单项功能评价和综合指数水平分值,绘制各功能占比图(图5、图6)。总体而言,受两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定位与产业调整政策等趋向变化影响,两区农业多功能性中的主导功能与功能发展趋势均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变动。昌平区生产经济功能和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生产经济功能与社会文化休闲功能相对稳定,但生产经济功能为稳中有降,而文化休闲服务功能为稳中有升,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则持续上升;
密云区农业多功能性变化则较为明显,主导功能由前期显著的生产经济与社会保障主导型转化为后期生态环境与社会保障型,后期生产经济功能明显下降而生态环境功能持续增长,逐渐成为其主导功能之一。此特征和发展过程反映出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大都市郊区农业的基本生产功能已逐渐弱化,由其衍生的多功能化成为大都市郊区农业功能的主要发展趋势。

图5 昌平区农业各功能占比图

图6 密云区农业各功能占比图

4.1 农业多功能性潜力转化趋势

大都市郊区农业多功能性的潜力强弱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可通过现阶段各功能的评价值通过外推,构建潜力转化模型,预测出未来各功能的强弱。根据2010—2019年昌平区和密云区农业多功能的单项功能评价分值,选用线性函数y=ax+b进行预测趋势线拟合与计算,分别拟合确定了北京市昌平区与密云区未来农业各功能的潜力转化趋势(图7、图8)。依据两区农业多功能性潜力转化模型,两区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将进一步发展,主导功能、功能结构与发展趋势都将产生一定的变化。

图7 昌平区农业多功能潜力预测图

图8 密云区农业多功能潜力预测图

4.2 昌平区与密云区农业多功能性潜力转化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昌平区与密云区农业多功能性将进一步强化,两区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都将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他功能则逐渐上升。其中,密云区农业生产经济功能向其他功能转化的趋势更显著,生态环境功能转化上升趋势较为突出,与京津冀一体化功能中区域生态带的空间与功能定位相吻合。

根据昌平区农业多功能性转化趋势,今后昌平区农业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将依然是主导功能之一,生产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弱化,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潜力则会进一步发挥。昌平区将继续利用其农业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条件与市场条件,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促进低碳农业和多元化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并稳步推进农业的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以形成该区和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稳定环境。

密云区农业多功能性转化趋势显示,今后密云区农业生产经济功能将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文化休闲、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将继续得以强化。目前密云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及生产总值仍高于昌平区,但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与此相反,农业旅游业收入、游客总量则持续增长。因此,今后密云区农业多功能性应充分利用其农业基础、资源与环境条件,结合区域生态带的空间定位与产业资源环境,积极发挥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协同其他多元功能协调互促,共同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对乡村与农业发展提出了更深入的要求。如何在新时代城乡融合中解决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业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以及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等问题,在大都市郊区这一城乡交错带则更为复杂与迫切[28-29]。基于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时空动态追踪与深化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思路与解决路径。

(1)大都市郊区农业的多功能化发展是未来此类区域的主导发展趋势,通过生产经济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四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解决大都市城郊交错地带复合型地域空间、产业空间、社会空间与功能空间类型的有效融合。

(2)大都市郊区提倡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否定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反之,农业生产经济功能依然是大都市郊区农业的一种基本功能,并将长期存在。但发展中需要根据消费市场规模、结构与特征调整其生产结构与产品结构,避免与大都市郊区的未来功能、产业与环境等定位产生错位与矛盾。

(3)大都市郊区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与动态化的发展特征,针对某些时期地方农业发展中空间、产业、生态与社会等功能主体矛盾特征的差异,其农业的多种功能具有主导功能与功能组合结构的多样化特点,并由此产生该地区阶段性与农业发展相符合的战略方向与实现路径。

(4)大都市郊区农业多功能性的功能评价与潜力转化分析,根据地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条件、农业基础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保障条件与区域政策环境条件等多样性条件与特征因素,因地制宜能够为当地农业不同时期的功能结构和主导趋势的发展提供客观、有益的借鉴基础与参考依据,保持其农业多功能性有机调整与效率的协同性。

(5)大都市郊区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是建立在密切的市场关联与农业参与主体的统一前提之下,在提高农业多功能性的协同效率中,需要考虑各地区农业发展中农户与市场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形成农业多功能结构的有效引导与调整,并完善农户的市场参与方式和降低资本风险,激励农业的良性与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密云昌平区大都市密云职工勠力同心再战疫工会博览(2022年16期)2022-07-16昌平区总工会 关心关爱显温情 爱心传递共战疫工会博览(2022年16期)2022-07-16密云区总工会慰问防疫一线人员工会博览(2022年14期)2022-07-16昌平区总工会深入基层开展服务阵地建设调研工会博览(2022年14期)2022-07-16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Battle for Bohemia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4期)2021-09-05BATTLE FOR BOHEMIA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中等数学(2021年5期)2021-08-14密云区部分古树健康评价北京园林(2020年1期)2020-01-18大都市新作文·初中版(2019年9期)2019-09-23

推荐访问:昌平区 密云 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