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3-06-22 19:00:02 来源:网友投稿

刘晓钰,谢 云

(长江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与运行方式发生明显改变,我国农业呈现出互联网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助力下推动原有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变革,有效的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降低交易成本,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广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为解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加强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1]。

1.1 互联网农业概念

互联网农业是传统农业模式与互联网技术二者相互结合的产物,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当中。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农业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技术助力下,无论是产品销量、经济附加值、经济发展速度还是配套服务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

1.2 互联网农业运营模式

互联网农业运营模式共分为智能农业、农业电商、农业产业链三种,分别涵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部分环节。第一,智能农业模式涵盖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环节,通过传感器等终端设施来感知农作物生长状态与环境条件,使用自动化农业设备开展农作物采摘、加工等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第二,农业电商模式涵盖农产品销售、交易支付和物流配送环节,在电商平台上开通店铺、售卖农产品,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远程购买农产品并线上付款,后续由农业人员或经销商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农产品运输至预留地址。第三,农业产业链模式涵盖产、供、销等环节,做到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依托互联网全程监控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同时发挥提高生产水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拓宽销售渠道等作用[1]。

1.3 互联网农业经济特征

相比于传统农业模式,互联网农业经济具有智能生产、多元销售、高效管理、信息服务的特征,这也是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潜力的主要体现。第一,智能生产是在耕地内安装包括传感器、喷灌装置在内的多种智能化设施,持续监测生产情况,替代人工开展施肥、降温、浇灌等田间操作,既可以节省人工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还可以有效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第二,多元销售是依托互联网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及范围,打破时间、空间对农产品销售造成的阻碍,使得优质农产品销售流动至我国各地区,还可以把农产品远销海外[2]。第三,高效管理是采取信息手段来管理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存储等各个环节,仅需配置少量人员即可维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第四,信息服务是依托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人员、运营管理人员与终端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农业生产人员远程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与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终端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远程购买农产品、获取农产品产地与价格等基本信息,还可以通过直播形式来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

2.1 农业电商监管机制缺位

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商平台成为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公布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农产品网络销售总额达到6107亿元,夏粮、禽蛋、牛奶等农产品销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农业电子商务作为新兴行业,发展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当前存在农业电商监管缺位的问题,各类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出现,导致部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平台等网络渠道上购买的农产品心存顾虑[3]。

具体来讲,在农业电商监管缺位形势下,农产品销售期间暴露出信息虚假、概念混用的问题。信息虚假问题是向消费者展现与事实不符的虚假信息,如虚报农产品产地来抬高售卖价格。概念混用是商家将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混为一谈,有机农产品是采取有机耕种方式生产而来,绿色农产品则是在天然环境下无人工干预自然生长的农产品。例如,部分商家在农产品名称中使用到有机字眼,却没有展示有机证书与相关资质,而是打着有机、绿色概念混淆视听。

2.2 基础设施薄弱

为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需要修建大量的信息化终端设施,依托信息设施来实现智能生产、自动加工、网络销售等目标,设施种类包括传感器、农产品自动加工生产线、智能仓储中心、全程冷链运输设备等。目前来看,除东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足够资金来配置足够数量与种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或是在设施投运使用期间因缺乏运维资金而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实际使用寿命。以冷链物流设施为例,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加工地、销售区域间布置大量的冷链物流设施,如冷藏运输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等,如果仅配置部分种类的冷链物流设施,在远距离运输果蔬、肉类、蛋禽等农产品时,由于冷藏条件不理想,容易出现农产品腐败变质情况,产品品质随之降低。此类农产品面向终端消费者时不具备竞争力,进而陷入农产品销售不理想、收入减少、进一步压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恶性循环。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农业生产人员可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接触到农产品销售环节,部分农业生产人员选择以家庭为单位来销售农产品,在消费者下达订单、支付货款后,生产人员联系第三方物流企业来邮寄农产品。由于农产品运输总量较小、运输批次分散,农业生产人员缺乏和物流企业的议价能力,如果选择冷链运输方式会大幅抬高农产品总体成本,选择普通运输方式则会面临产品品质降低的情况。

2.3 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互联网农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人员借助电商平台等渠道来销售农产品,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较低,且无法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简单来讲,互联网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农产品销售渠道由线下销售转为线上销售,仍旧以第一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而没有做到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有效融入。此外,多数农产品具备季节属性,仅在特定时间段内可以采摘、销售农产品,如果在其他时间盲目采摘与长期堆放农产品,将对农产品品质造成明显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导致“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仅在少数时间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2.4 互联网农业服务能力薄弱

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全新模式,在实施的初期存在经验不足、资源分散、技术不成熟等问题,需要向其提供完善配套服务来安稳渡过初期发展阶段。但根据实际服务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互联网农业服务能力薄弱,具体体现在示范项目推广力度不足和服务资源分散两个方面。首先,示范项目推广问题,虽然各地均设立若干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经营作为立足点,在项目运作期间积累丰富经验,却没有将示范项目成功经验进行由点到面的推广普及,或是示范项目自身存在辐射性差、缺乏代表性等先天不足。其次,服务资源分散问题,各支农机构与农业服务机构具备较强独立性,独立开展各项支农惠农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服务资源未得到整合利用,农业服务质量与效率有待提升,常因服务不及时、服务内容片面而出现农产品市场流通不均等问题。

3.1 加强农业电商平台监管力度

为推动互联网农业经济稳健发展,从根源上预防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打消消费者顾虑。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具体从健全法律法规、实时监管、形成监管合力三方面着手。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考虑到农业电商平台的实践使用情况,监管部门在执法期间面临缺乏法律支持的困境。因此,主管部门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前期按照《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等现行规定开展监督、执法工作。

第二,实时监督。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农业电商平台纳入监管范围当中,远程审核农产品销售信息、交易行为是否违反规定要求。当发现产品虚假信息、未出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问题时,立即着手处理,惩处不法商家与监管不力的电商平台。

第三,形成监管合力。监管部门自身力量有限,随着农业电商平台规模扩大与农产品销售额的增加,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对全部农产品销售情况的有效监管。对此,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监管工作当中,当消费者发现农产品虚假信息、产品品质不达标等问题时,通过热线电话、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监管部门反馈问题,监管部门后续立案调查,使内外监管力量形成合力[4]。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证“互联网+”农业生产运营模式得以顺利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环节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具体从规划建设、宣传引导、政府扶持三方面着手。

第一,规划建设。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具备共用性特征,冷链物流、通信网络、农田智能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可以同时向诸多农业生产人员提供服务。因此,为形成规模效应,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在发展规划中集中资源来建设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在设施建成后免费提供给农业生产人员使用,或是收取少量费用作为设施运维管理资金。例如,在广泛种植果蔬等易腐烂变质农产品的区域,政府部门规划冷链物流聚集区域,在区域内修建低温物流中心、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等设施,将辐射范围内的生鲜农产品集中收集到冷链物流区域进行加工、存储和运输处理。这既可以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减少农户损失,同时,还可以集中资源来创新冷鲜技术、更新冷链设施,最大程度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保留食物口感[5]。

第二,宣传引导。为推动现代农业经济良性发展,实现“自给自足”目标,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宣传力度,向农户详细讲述建设、使用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必要性,潜移默化中扭转农户固有观念意识,引导农户将部分收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修缮活动当中。

第三,政府扶持。为加快基础设施铺设速度与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政府部门应颁布一系列扶持郑策,在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期间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帮助。例如,我国颁布面向田间运输轨道和粮油加工设备的扶持政策,农业主体与个人修建田间运输轨道时最高可获取400万元的国家补贴,新建粮油加工设备时最高可获取50万元的国家补贴。

3.3 健全农业产业结构

为引导互联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与扩大产业规模。政府部门需要与企业、农业生产人员相互配合,持续健全农业产业结构,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基础上建立完整产业链,具体从市场调研、开拓多元化市场、产业升级三方面着手。

第一,市场调研。考虑到各地区农产品种类、产品品质、优势条件存在明显差异,为保证新拓展农业产业广受终端消费者认可、取得理想经济效益,应提前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例如,在项目所在地主要种植茶叶时,根据茶叶品质来确定产品市场定位,将优质茶叶深加工打造本土品牌流通到高端消费市场,将中下品质茶叶深加工后作为速溶茶饮、调味茶流向普通消费市场。而在农业生产区域位于城市近郊、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时,则依托互联网来发展生态旅游业[7]。

第二,开拓多元化市场。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引入全新发展概念,在原有农业产业结构基础上持续拓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品牌上行、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新金融等全新市场,用于丰富产业结构,摆脱现代农业对单一产业的依赖性。同时,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保持互补状态,在产业配合期间取得1+1>2的效果。例如,同步发展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引导游客前往生态农业园进行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还可以通过游客自行宣传来形成良好口碑、带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6]。

第三,产业升级。现代农业部分产业结构较为落后,无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阻力,亟待升级转型。以农产品加工为例,早期以初加工为主,将农产品简单包装后直接面向消费者,如把玉米加工为玉米粉。为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需要对原有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全面升级,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作为升级目标,如将玉米先加工为玉米粉,再加工为爆米花、玉米糊、玉米胚芽油等产品。

3.4 强化互联网农业服务能力

为显著强化互联网农业服务能力,为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需要从推广成功经验、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内容三方面着手,具体如下。

第一,推广成功经验。收集国内外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案例,从中提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与各地区农业发展情况来编制推广方案,在方案指导下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一般情况下,推广方案内容由构建电子商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电子商务营销体系、农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发展等部分组成。

第二,整合服务资源。各地设立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统筹管理下,整合各个支农惠农机构的服务资源,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平台与热线电话等渠道向农业生产人员与配套产业人员提供帮助。如此,既可以将信息数据等服务资源进行集成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还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服务资源重复利用、低效浪费的问题。

第三,完善服务内容。以各类支农惠农机构为服务主体,向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多元化配套服务,服务内容涵盖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生产决策支持、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品牌打造方面,农产品加工期间在外包装上打印标签,通过标签显示农产品产地、生产批次与品质,通过持续向市场投放优质农产品来树立良好的本土品牌形象,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销量与消费者认可度。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是现代农业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突破传统农业模式局限性和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政府主管部门、农业企业与农业生产人员都应扭转固有观念意识,认识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价值所在,坚持走加强农业电商平台监管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互联网农业服务能力的正确发展路径,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农产品互联网+电商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农产品市场周刊(2020年8期)2020-07-24电商赢了,经济输了大众投资指南(2020年10期)2020-07-24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现代企业文化(2018年13期)2018-06-09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7期)2017-06-21农产品争奇斗艳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42期)2014-12-19

推荐访问:互联网 现代农业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