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考古发掘的楚章华台园林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时间:2023-06-25 1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伍昌友 王 晓 王珏洲 唐宇华

(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武汉 430081;
2.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 430070;
3.武昌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武汉 430223)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远至东周就有数处著名园林被列入中国园林史,楚章华台即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处[1-3]。目前关于东周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相关古籍中的文字解读与推论,但相关古籍对园林的描述往往是背景性的,且部分词语存在模糊性或夸张性,所以相关研究难以从中揭示出较为全面且具体的园林特征,如赵晓峰等的研究[4]。而在对十分稀少的东周园林相关遗址的考古发掘分析报告中,或囿于考古学者的专业范围,尚未对其园林特征得出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结论,如楚章华台遗址的发掘简报[5]。因此,即使是中国园林史的著名著作,对此也只能做出较为模糊或夸张的描述,如汪菊渊先生的《中国古代园林史》[2]对楚章华台的描述,“密室亭榭,…有三千余间”“假山周围和御花园内种有奇花异草,有一千多种”。

楚章华台是楚王离宫——章华宫内的一处重要园林与建筑群,建成于公元前535年,也是目前发掘出遗址的我国最早的大型园林,其考古发掘为章华台研究提供了部分实证依据。但遗憾的是,目前依据考古发掘涉及楚章华台园林研究的却十分稀少,其中仅有荆州市博物馆等的发掘简报略多涉及,主要指出了遗址中存在的台地、廊、贝壳路、天井、河道与水坑等的平面形状与位置[5],其他文献基本只限于局部,如文献[6-7]介绍了对章华台主楼建筑形态的研究;
王晓等研究了章华台主楼平面特征,揭示了章华台主楼前院范围及部分廊亭大量采用自然弯曲木柱的形态特征[8-9]。

综上可见,目前涉及章华台园林空间特征的研究极为稀少,且系统研究空间者缺乏,中国古代园林史对东周园林认识的“应有但未有”之缺憾仍然存在。为此,以章华台考古发掘资料为基本依据,从跨学科的视角,较为系统地研究、分析与阐述其园林基本空间特征。

1.1 章华宫概况

章华宫是楚王的一处重要行宫,约建成于公元前535年,章华台是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一处建筑群。汉代以后,以章华台代称章华宫,后章华台逐渐被称为放鹰台。章华台是章华宫中规模最大、层台最高的主体建筑(群)[10]。章华台(放鹰台)遗址是章华宫遗址中的一处建筑群遗址,位于龙湾遗址群东部。龙湾遗址群位于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其中主要为楚章华宫遗址。该遗址东西长约350 m、南北宽约120 m,其中有四处台遗址,目前已发掘了其中的3号遗址、1号遗址,其中3号遗址发掘出的园林相关信息极少[11],1号遗址发掘出的园林相关信息较多。1号遗址为章华宫最重要建筑群的遗址[10],其所反映的原状园林是“章华台园林”的突出代表,也即研究的对象。本文未做附加说明所称的“章华台”即指此处。

1.2 章华台遗址发掘简报确认的平面特征

章华台遗址发掘简报——《湖北潜江龙湾放鹰台Ⅰ号楚宫基址发掘简报》[5](简称《简报》)确认了章华台如下相关特征(图1):1)章华台东北西三面环水,东距古河道约20 m,西邻人工水坑(为通向河道的码头)。2)章华台中存有三层夯土台,位于最下的为“基础台”(《简报》称为“一层台”,因章华台的其他建筑物都位于此台之上),台原高3~4 m[10]。台东部为主楼所在的L形夯土台(因其在3个台中最高,《简报》称为“三层台”,为便于叙述,称其为“主楼夯土台”)(图1),坐北朝南,东侧边长24.65 m,南侧边长25 m,北侧边长12.8 m,西侧边长12.9 m,台南侧对称分布有两处台阶(台阶1、2)。紧邻“主楼夯土台”西侧,为一处低于“主楼夯土台”的长方形夯土台(《简报》称为“二层台”,文中称为“西配房夯土台”)。该台北侧有一道夯土墙,墙体中偏西有门洞一个。“西配房夯土台”和“主楼夯土台”原分别高出基础台1~2,3.5 m[10]。3)主楼西北侧为回廊(《简报》称其围合空间为“天井”,因其尺寸较大,南北长23.7 m、东西宽22.1 m、廊宽3.15~4.3 m,文中称为“回廊院”)。回廊的东廊中部与“主楼夯土台”交接处有一处台阶(台阶3)。4)“西配房夯土台”西侧存在东西向的夯土墙一道(“西夯土墙”)及门洞一处(“西侧门”)。5)主楼东侧为以亭廊为主的曲折长廊(“外长廊”)。6)主楼南侧“似为广场式建筑”。7)主楼东侧偏南位置存在一道东西向的夯土墙(“东夯土墙”),其靠近主楼夯土台处有一处门洞(“东侧门”);
其北侧庭院的北部有一道“红烧土墙”。8)邻近“主楼夯土台”外的南侧、东侧南部、西侧南部存有贝壳铺设的连续道路,东侧长10 m、宽1.1 m,南侧和西侧总长约39 m、宽0.5~0.85 m。

图1 章华台发掘遗址及园林要素平面布局Fig.1 The excavation site of Zhanghuatai and the plan of the garden

1.3 根据《简报》得出的平面其他特征

根据《简报》揭示的上述信息及柱穴(指掩埋柱子的基坑,柱洞为掩埋柱子的坑洞,柱坑为柱洞外围的基坑。在章华台遗址的柱穴中,有的包括柱坑与柱洞,有的只有柱洞,柱洞、柱坑的形状因柱子形状的不同而不同)的形状、分布特征等信息[5],结合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基本原理,可以得出章华台的如下平面布局特征(图1)。

1.3.1南 院

1)主楼南面的后期遗存遗迹。按照台阶1、台阶2遗址的位置,其由基础台登上主楼的梯段还会向南延伸,其间、其前存在的柱洞分布毫无规律,且部分柱洞占据了梯段南伸的部位,所以可以判断为章华台废弃之后的建筑遗迹。

2)南院东墙。由于紧邻主楼南侧场地东侧存在1列的26个柱洞(简称“D1柱洞”)南北向基本对位,且各柱洞的平面形式、尺寸、间距相同或相似(图1中D1处),可判断(以下同样情况的判断原因相同)其为同一建筑的柱洞,而且,外长廊南段为两排平行的廊,其西侧廊存在26排对位关系比较明确的柱洞(简称“D2西廊柱洞”),“D1柱洞”与“D2西廊柱洞”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所以可以判断D1位置原存在界定主楼南面空间东侧边界的独立式建筑物,按当时的建筑技术分析,应为“木柱及其间夯土或土坯构成的墙”或“木柱及其间木板壁构成的墙”,称之为“南院东墙”。

3)南外廊。在外长廊南端的2个柱洞以西,遗存有1个柱洞,其形状、尺寸、间距与外长廊南端上述2个柱洞几乎相同,所以可以判断此处原存在向西延伸的廊(图1中N2),称之为“南外廊”,但目前难以判断其具体平面特征。

4)南院西墙及南院南墙。由于南院东墙和南外廊的存在,结合中国古代重要建筑空间对称布局的特征,可以判断:在与南院东墙平面对称位置原存有“南院西墙”(图1中W1),在南外廊北侧存在南院南墙(图1中N1),建筑特征与南院东墙相同;
南院南墙上原应有“南门”,为南院的主入口,但其具体位置的考古依据不足。此外,由于主楼夯土台平面的南边与东边的夹角为略大于90°的钝角,所以南院东墙与西墙的平面南端间距明显小于北端,南院东墙与西墙并不平行,南院明显略呈南窄北宽的特征。

综上可见,在主楼南面原存在一个大型院落(称之为“南院”),南院南北长约49.1 m、南侧东西宽约20.1 m,其北侧与主楼夯土台的空间关系尚未发现考古依据。

1.3.2西长廊

由于在西长廊的位置(图1中W2处)存在2列南北向基本对位布置的3排柱洞,柱洞平面形式、尺寸、间距相同或相似,所以可判断:在图1中W2处原存有“西长廊”。但因其面临的自然环境与外长廊不同,目前难以判断其绝大多数部位的具体平面特征。

1.3.3西外廊1及西外廊2

在“西夯土墙”南面的柱洞中可发现存有平行于“西夯土墙”的、尺寸和间距基本相同的3个柱洞(图1中W7处),由此可以判断此处原存有“西外廊1”。在“西外廊2”位置(图1中W8处)存在的柱洞虽然较为杂乱,但其中的方形“柱坑”的形状、尺寸较为接近,内外侧遗存的柱坑基本平行且具有一定的对位关系,遗存的内侧柱坑之间、外侧柱坑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由此可以判断此处原存有外廊(西外廊2)。

1.3.4西配房

由于西配房夯土台高出基础台1~2 m,面积较小(长9.7 m、宽6.3 m),且四周被主楼夯土台、回廊、西外廊1、西外廊2包围,若无建筑,夯土台露天长期淋雨易坍塌,且台上空间较为封闭难做他用,所以原应有建筑。但台上柱洞分布规律不明显,仅根据台北侧有一道夯土墙、墙中有门洞一个,难以判断其具体平面特征,暂以“西配房”称之。

1.3.5场地高差关系

此处主要分析主楼夯土台、西配房夯土台之外的场地高差关系。基础台原高于周边自然地面3~4 m[2]。由于台阶4靠近水坑,所以位于回廊西侧的西外廊2的地面标高应低于回廊;
由于台阶5位于回廊内,若回廊地面标高高于其北侧场地,则台阶5可以直接设置在回廊北外部,没必要设于回廊内部妨碍回廊交通,且按台阶4设置在较低标高场地的特征,回廊场地标高应低于其北侧场地。由此可见,基础台上的绝大多数室外地面基本位于同一标高(不计场地竖向排水坡度),回廊场地略低,外廊2的场地更低。

2.1 主楼基本形态特征

杨鸿勋先生认为主楼平面与“主楼夯土台”平面相同,为“L”形[6],陈希茜综合了主楼的使用功能、楚国较为炎热的气候、楚审美观特征,并参考了杨鸿勋先生的研究,认为主楼平面为“一”形,与“主楼夯土台”南部平面一致,“主楼夯土台”北部台面为凌空乘凉、观景与观赏舞乐之用[7]。鉴于研究的主题,只汲取陈希茜结论中与研究相关的基本内容:主楼立于高台之上,三层四坡,坐北朝南,总体对称。同时,“主楼夯土台”的壁柱为“凸”形,属于直加工木件,另外,以当时铁制施工工具普及仅70年左右的施工水平[12],不可能建成木柱弯曲的三层木楼,所以赞同杨鸿勋先生的研究结论,主楼主要木构件是直的[6]。

2.2 游廊基本形式特征

章华台的游廊,指主楼及“主楼夯土台”下部附属廊道之外的廊道,包括上述东长廊、西长廊、北院1围廊、北院2围廊、西外廊1、西外廊2。对于章华台游廊的许多柱坑或柱洞并不位于同一轴线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0.5~1 m的错位,对此一般很难理解,难道其梁柱是错位的,那建筑结构是如何构成的。按照王晓等的研究[9],其结构只有在以下状况下才能成立:1)采用具有自然弯曲度的树干原木作为柱子,并不强求树干较直,甚至少数柱子特意采用弯曲度较大的树干,但柱子顶端基本与同一水平轴线(施工此处应设有基准绳线)对齐,柱子底部按其自然弯曲状态先确定柱坑的基本位置,然后挖出柱坑,放置及调整木柱位置,最后掩埋形成柱洞;
2)梁采用较直的原木,与位于水平同一轴线的柱顶端相接,梁柱等构件之间若有局部空隙,采用薄木板垫充。由此可见:章华台游廊的主要木构件采用了自然弯曲的原木,形成较为质朴、自由洒脱、迥异于主楼的形象特征。章华台游廊采用的此种特征,源于“楚人所特有的不碍于物、不滞于心,无拘束、无挂碍的‘流观’审美观”[13]、楚艺术及楚建筑往往含有的“怪异”的美学特征[14]。由此甚至还可以推论,廊柱的屋面可能采用了茅草、荷叶或香芷等植物制品,正如《九歌·湘夫人》所述,“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15]。

除了现有文献对章华台园林特征已做出的总结,如高台建筑、曲廊、天井、邻水、贝壳路[5,10],对章华台园林的其他特征总结与分析如下。

1)仪式空间庄重有趣、主体建筑高大雄伟。章华台主楼及其前部的南院位于同一中轴线之上,中轴对称,具有明显的仪式感。南院尺度相对较大,空间封闭,纵长远大于横长,深远肃穆,主楼立于“南院”北部中央高台之上,高大巍峨(按当时尺度)、雄浑气派。此外,南院明显略呈南窄北宽的特征,增加了南院空间的独特趣味。

2)休闲空间布局自由灵活、建筑洒脱质朴。上述仪式空间之外的空间,皆为不具有仪式感要求的休闲空间,呈现出迥异于主楼及南院的规整,呈自由组合、随境布局的特征。长外廊南部为平行双廊,且宽度不一,其中段曲折,并在其西侧围合出一处院落,且由“东夯土墙”将其南北分隔为西院和天井;
围廊院局部交接于“主楼夯土台”的L形平面内侧,其北侧与长外廊的北侧转折廊(尚未完全发掘)之间形成“L形”室外空间。西配房及其周边廊道的平面位置也是因势就位,空间布局活泼。作为休闲空间主要建筑要素的游廊形象更是自由洒脱、质朴率真,迥异于主楼。

3)建筑、院落、天井、曲廊与直廊结合的园林空间模式。章华台已发掘的遗址显示,其中至少存在2处院落、1处天井、1处曲廊、多处直廊,清代园林常见的建筑、院落、天井、曲廊、直廊结合的空间模式,至少在东周时期的楚国就已经出现。

4)园林空间融入自然环境及适应当地气候。章华台东面和北面邻水,围廊院西面也存在一处与北面河道相连的人工大水坑,东面水面最大,北面次之,再次西面,因此,章华台在东面设立了南北总长100 m左右的、开敞式的外长廊,围廊朝北与朝西也尽量采用开敞式走廊,将周边较好的自然景观引入到章华台之中。此外,由于章华台建筑东面和北面水岸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其间原至少存在自然绿地,甚至还有人工干预的植物景观,至于院落与天井之中是否存在植物,目前还缺乏考古证据。东周时期的楚国较为炎热[16],章华台中的院落、天井与开敞式游廊,皆能较好地适应较为炎热的气候。此外,“主楼夯土台”北部的开敞式露台,既有利于在高台之上观赏朝向景观最好的东与北方向的景观,也有利于在高台之上开展合适时节的乘凉活动。

5)场地高差关系较为丰富。章华台基础台整体原高于周边自然地面3~4 m,其上视野较为开阔。其中的回廊场地略低,外廊2的场地更低,从外廊2可下至更低的水坑岸边。

以考古发掘报告为主要依据,梳理了发掘报告确认的章华台空间布局特征,揭示了章华台空间布局的其他诸多特征,分析了章华台园林建筑形象基本特征,总结与阐述了章华台园林空间的如下特质:仪式空间庄重有趣、主体建筑高大雄伟,休闲空间布局自由灵活、建筑洒脱质朴,建筑、院落、天井、曲廊与直廊结合的园林空间模式,园林空间融入自然环境及适应当地气候,场地高差关系较为丰富。其中存在的建筑、院落、天井、曲廊与直廊结合的园林空间模式,说明中国古代园林的部分重要空间模式至少在东周时期的楚国就已经出现。

猜你喜欢南院夯土主楼游戏小小说月刊(2022年20期)2022-10-19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结构工程师(2022年2期)2022-07-15非对称分布地下室对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分析*施工技术(中英文)(2021年1期)2021-03-03圆形和方形荷载作用下框架厚筏基础变形与反力特征研究工程质量(2020年8期)2020-10-10改“院徽”环球时报(2019-09-26)2019-09-26台北故宫南院机房冒烟起火所幸文物无影响消防界(2019年15期)2019-09-10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新建主楼幕墙工程讲解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年2期)2017-06-05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夯土材料的分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年4期)2016-05-17竹筋夯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年3期)2016-05-17我们的校园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4-15

推荐访问:考古 发掘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