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

时间:2023-06-25 14: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林晓君,李 颖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工作处, 广东 肇庆 526020)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教育的融合实施可产生协同效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劳动教育成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成高职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

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活动,锻炼学生身体,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精气神,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下,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学生教育,将重点放在学生成绩提升方面,忽略了学生其他品质与素养的培养,易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可引导学生体验各类劳动生活,在劳动活动中与人交流、活动身体,使学生养成健康体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1]。

(二)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化技能

劳动教育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劳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获得更丰富的劳动体验,产生探究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动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可在劳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专业知识,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发展品质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教育工作者需将大国工匠作为培养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进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以诚实劳动立身,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践行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与品牌意识,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四)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提升创新力

劳动教育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多项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国多项创新成果由古代工匠在劳动中研发,如鲁班大师在劳动中发明了曲尺、墨斗等工具;
劳动人民在生产中发明了耕犁、水磨等工具。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融合实施,可引导学生对劳动工具、劳动方式进行创新改进,提升学生创新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有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2]。

(一) 劳动教育未融入课程教育体系

在高职课程教育中,融合趋势为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者将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中,二者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深度不高,融合广度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内容以社会主义道德、形势政策等内容为主,课程教学中忽略了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及劳动伦理责任等内容;
专业课程内容以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为主,劳动教育被视为技能教育、岗位实践,难以发挥劳动教育的各项育人作用,劳动教育融合未取得理想成果。

(二) 劳动教育实践处于缺位状态

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处于缺位状态,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将重点放在社会观察、演讲辩论、红色教育等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以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等为主,均不涉及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在课程实践中缺失,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不到位[3]。

(三) 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

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下,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生活带来显著影响,学生日常管理中表现出沉迷网络世界、贪图享乐、利己主义等不良现象与思想。而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教育工作者未认识到当前学情,使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薄弱,缺乏正确劳动观念,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劳动无用,难以发挥劳动教育作用[4]。

(一) 构建包含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使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课程教育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应构建完善课程劳动教育体系,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层面入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劳动课程建设。在思政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从课程教育全过程入手,深度融入劳动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应将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情感培养、劳动伦理责任形成与劳动权益意识发展等劳动教育目标,纳入思政课程目标中,引导师生针对性实施劳动教育与劳动学习。在课程内容方面,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目前思政课程内容的内涵,融入相关劳动理论,如在“毛概”课程中,融入习新时代劳动教育,引导学生遵循新时代要求,崇尚劳动,通过劳动实现“中国梦”;
在“思修”课程中,融入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使学生体会岗位责任、奉献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课程教学方面,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向学生介绍劳模和大国工匠的故事,直接参与到生产一线,引领学生践行劳动教育融合基础上的思政内容,强化劳动教育成效。在课程评价方面,围绕劳动教育目标,通过考试或实操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劳动理论、劳动技能与劳动意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综合考虑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专业课程的各类思政资源,于思政资源中查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要素,以此作为切入点,融入劳动教育。例如,在专业理论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从互联网背景下的行业岗位发展趋势入手,以案例或材料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岗位人员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奋力拼搏,不断创新,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满足岗位要求,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加强专业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专业实训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模范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担任实训教师,在高职院校内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等学习平台,既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使学生受到劳模、工匠及骨干人员的精神熏陶,进而引导学生传承优良劳动品质,取得理想劳动教育成效。

(二) 完善劳动教育机制

为确保劳动教育实践工作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应制定实践劳动教育机制,从多个层面组织高职学生进行劳动锻炼,解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中的劳动教育实践缺位问题。实践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劳动和实践进行深度整合,落实实践育人,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情感;
还能够使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培养学生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从思政课程的课内外、校内外、校园与企业等层面入手,开发设计实践教育活动,发挥劳动实践教育效能,取得良好融合成果。以某高职院校为例,组织学生参与如下实践活动。一是课内外活动。依托于高职院校的社团,以专业特色为导向,面向全校学生,举办家电维修、文艺表演、医疗健身、厨艺比拼、礼仪宣教等活动,学生可在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拓展其他劳动技能,掌握更多样的劳动理论,体会劳动的乐趣,形成劳动情感。例如,高职院校持续开展“义务劳动活动”,组织学生每周进行10小时的义务劳动,劳动内容包括清扫校园、维护校园秩序、修剪校内植物、图书管理等,既可强身健体,也可使学生接触自然,培养积极情绪,激发劳动情感。二是校内外活动。与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社区街道、敬老院、孤儿院、中小学、福利院、铁路部门等机构合作,开发公共服务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强化公共服务意识,确保学生在面对重大社会事件或危机时,能够承担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为维护社会稳定奉献自我。例如,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坚守春运、暑运铁路战线,向群众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组织学生下乡支教、进田支农,到劳动一线体会劳动的成就感,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三是企业活动。高职院校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进厂支工或到企业一线参与生产操作,提前体验岗位劳动,既可帮助学生将学习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用于实践,也可培养学生的实干奋斗精神。例如,某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到不同岗位体验不同工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并为学生安排企业师傅,使学生明确企业生产的要求,从企业师傅处学习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

(三) 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内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开展相应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劳动观念[5]。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辅导员可引导学生自治组织,开展自主管理,使学生完成被动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的转变,实现教育目标。辅导员可结合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实施如下自治项目。一是宿舍管理。辅导员定期开展宿舍文化分享交流会、文明宿舍选拔等活动,通过宿舍间的比拼,激励学生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宿舍内务管理、宿舍学习氛围营造等自治行为。同时,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宿舍楼大扫除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清洁宿舍公共区域,共建文明校园,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生活劳动的好习惯,也可为学生创造舒适宿舍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班级管理。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最后一分钟”活动,活动场景包括课堂和食堂。在“课堂一分钟”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共同进行教室清洁活动,整理教室的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并将混乱的桌椅板凳归位;
在“食堂一分钟”活动中,要求学生餐后清洁餐桌,随手回收餐盘,并尽量做到光盘,既可培养学生生活劳动习惯,也可发展环保意识。

(四) 开展劳动教育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工作,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思政教育目标,将思政要素与劳动要素融合到校园文化中,依托于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等作用,发挥融合教育的作用,在高职校园内形成全民劳动的良好风尚,传承并弘扬劳动精神。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高职教育工作者可从以下层面,开展劳动教育文化建设。一是,硬件层面。高职教育工作者可在校园的宣传栏、教学楼走廊、教学楼滚动屏等场所,传播劳模故事或大国工匠故事,形成生动、立体、形象的教育素材,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践行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同时,高职教育工作者可在校园内悬挂劳动相关标语(如讴歌劳动创造,建设平安中国;
向劳动者致敬;
弘扬劳动精神,争当优秀学生等)、展示劳动主题的雕塑,使劳动精神与劳动意识全面覆盖高职校园的各个角落,形成劳动精神文化,取得广泛传播成效。二是,软件层面。高职教育工作者可以劳动为主题,设计多项面向全校的劳动活动,从多个层面向学生传播劳动文化,使学生成为劳动文化的受益者、践行者与传播者,实现校园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目标。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设计如下活动:“工匠进校园活动”,选择所在地区的优秀工匠,举办讲座活动,分享劳动故事,传递工匠精神;
“劳模面对面活动”,选择劳动模范举办答疑活动,解答学生关于劳模的各项问题,传播劳模精神;
“技能大比武活动”,以院系为单位,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发展学生劳动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劳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

猜你喜欢教育工作者劳动思政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