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途径研究

时间:2023-06-25 14:55:02 来源:网友投稿

孙晓惠 侯 坤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城乡建设受到各方关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便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的一系列举措进行了回顾和分析,针对未来5年制定了系统性改革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对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坚持以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落实好农村生态宜居环境的调整和创新,打造新型农村产业体系,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城乡发展稳定性的基础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尽早尽好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加大力度做好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乡村振兴,而且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依托,制定持续性农村改革发展目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建设之间的关联,建设宜居生态,构建美丽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生态问题特别是农村生态文明问题做了集中阐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了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农业农村发展含“绿”量,决定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然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乡村生态发展源动力不足,在这一基础上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本文试图在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实施路径,为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提供参考。

从当前国内发展角度来看,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源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国内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最初的生态文明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发展至今,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已逐步完善,不仅能够与社会发展各项细节融合,更考虑了不同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情况。但从整体生态文明发展层面而言,我国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疏漏之处,比如农村环境保护能力薄弱、部分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秩序、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等。虽然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持着稳中向好的态势,但细节缺失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创新和改革过程中,需要及时解析新时期生态文明理念以及生态环保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做好不同区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规划,坚持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因此,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党的二十大展开讨论,构建农村制度、经济、产业、文化等多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基础理论分析

1.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至今,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综合质量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乡村发展策略。在此过程中需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农村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论和政策,打造绿色环保、节约低碳、循环发展的乡村发展策略,坚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融合性发展道路。首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以及低碳化是新时期社会发展重点。对农村发展而言,需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配置体系,尤其是要加大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在农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坚持精准污染治理,按照科学性及法治性原则,为农村资源体系配置提供有效支撑。因此,防治农村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生态污染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污染治理和生产开发需要具备交互性,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污染的持续性治理以及常态化治理。再次,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发展相融合的重要体现。实施生物多样化保护工程,规模化开展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在打造多元化农产品的同时,避免外来物种入侵,让农村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这不仅可以营造更为和谐友善的农村发展局面,更能够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乡村发展细节中。

此外,坚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我国能源资源优势,坚持先破后立,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农村能源体系转型,结合能源消耗总量及控制强度合理划分不同农村地区的清洁能源使用指标,推动农村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同时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尤其是针对新时期农村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兴产业,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总体来讲,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大力度做好生态文明工程创新。从农村经济及产业调整角度制定科学的优化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此环境下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从多角度分析,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基础,绿色产业是农村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能够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和农村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这是影响民生建设力度的主要因素。此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生存状态及农村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质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以美丽中国建设为主要方向。

(一)以绿色产业发展为依托

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绿色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据。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和创新,并非单纯追求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而是在生态农业以及绿色农业引领下,高效利用农村既有资源体系,加大资金以及科技投入力度,转变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及管控模式,助力农业体系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3]。

(二)以民生工程为核心

坚持解决民生问题,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宜居的农村产业体系及文化氛围,这是新时期新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在解决农村污染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给农民营造舒适安稳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农村村落建设及乡镇建设不仅要考虑原有资源体系,更需要考虑未来发展格局,通过生态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从思想、生产、生活角度真正地“富起来”,才是服务于民的放心工程[4]。

(三)以美丽中国为发展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落实好生态文明创新,可以为中国社会提供较为平衡的发展体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基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医疗、交通、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景观工程、文化氛围、农村形象、挖掘农村资源,有助于实现资源流转及区域互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营造核心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从而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进行了针对性改革与创新,不仅向现代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更具备生态化和产业化发展动力。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起步线不同,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村尚存较多问题。

(一)地方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政策及管理落实存在不完善现象。例如部分部门的关注焦点,往往是发展较为先进的乡镇地区,对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未能落到实处;
结合现行环境方面法律法规来看,针对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形式化、虚空化问题。同时,部分农村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分配和合理利用,导致民生建设及农村产业发展滞后,或者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平衡发展,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足。

(二)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缺失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主体形成合力,从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及文化体系角度构建生态文明系统,但当前部分农村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思想意识薄弱问题。首先,农民作为农村的主要群体,在传统粗放式经营生产模式下形成的思想过于保守,大部分农民将发展和生产重点放在经济收益方面,存在较强的自给自足思想,同时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够了解,未能及时关注社会发展时事,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内容掌握不够充分。其次,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部分乡镇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存在污废水乱排乱放、垃圾随意堆放现象。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点,不仅需要从生态保护及资源使用角度出发,还需要考虑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及创新方向。但部分农村在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影响下,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动力度不足,未能实现跨领域、跨资源、跨行业的生态文明战略体系创新,导致既有资金、资源、实力不足,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5]。

(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

受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影响,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体系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环保意识,也缺乏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首先,乡村本身的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现象未能妥善处理。部分村庄的生态环境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无法承载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垃圾输出压力。其次,养殖产业规模随着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增加而不断扩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但也是农村污染的重要因素。而部分乡村并未建立沼气能源转化体系及资源二次利用体系,不仅无法实现能源节约,还会导致环境污染。

(四)缺乏浓厚的生态文明文化氛围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落实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环境发展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体现,但在落实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并不包含文化建设或者缺少文化建设相应策略。首先,农村文化弱化现象突出。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农村受传统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影响,对农村文化建设关注不足,缺少文化多元性。在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过于强调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却忽略了农村自身的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导致当前部分农村存在生产模式套用、盲目学习现象,缺乏自身发展目标及文化体系。其次,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文化体系落后及人才缺失现象。一方面,乡村振兴是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但因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农村优秀资源逐步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缺乏优秀人力资源体系。另一方面,已开设的文化馆、阅读室利用率不高,既有图书资源及文化资源无法与日常生活融合,导致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国际地位及社会发展稳定性具有直接关联,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理念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6]。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依托打造完善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不仅可以城乡缩小发展差距,更可以为广大基层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状态。因此,应以乡村振兴战略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为依托,制定立体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从战略层次落实资源调控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考虑到既有资源挖掘和合理利用,打造长效资源开发体系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协调[7],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考新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为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须从战略发展体系上重视农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农村资源中的水土资源占比较高,也是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生态建设有直接关联的资源体系,落实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生态环保建设的重点任务[8]。结合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精神,水土资源管理必然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关注的现实。

一是农村耕地资源保护和开发。首先,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能够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一方面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守住耕地红线及基本农田红线,坚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特殊基本农田,这是为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的根本措施。另一方面在耕地资源的监察与管理方面,严格从耕地保护专项检查制度角度入手,全面增强监察工作的威慑力和权威性。其次,加大对地方违规占用耕地及毁坏耕地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改善耕地土壤质量。农业种植过程中提倡以绿色生态肥料、生物病虫害防治为主要田间管理办法,减少化学品投入,避免耕地土壤污染。

二是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新型水资源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水思路进行细节调控,强调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综合性原则[9]。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新思路,明确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按照党的二十大根本方针做好资源调控工作,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坚持守住农村水资源“三条红线”。

(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层面进行乡村振兴谋划和创新,要坚持推进生态环保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生态化。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满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还要满足新时期的生态建设需求。

一是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方向及发展任务,打造具备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结合不同人居环境及乡村类型,通过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方式,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计划[10],真正服务于特定的农村生态发展。按照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战略体系及方案,合理制定生态治理路线图及时间表,通过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加快落实生产性基础设施安排。

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建设持续性运转机制。“十三五”之后,我国加大财政投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重点任务,在投入机制上必须进行细节分析,尤其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取消配套资金的硬性规定,结合农村实际资金增长情况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情况合理投入资金及基础设施,并安排专人进行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管护。

三是加强执法力度,落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环境执法力度,对乡村工业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严格惩处;
加大力度做好基层群众的日常生产宣传工作及培训工作,大力发展乡村科技人员及本土化人才,将其转化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做好生态污染治理及细节管控。不断夯实生态环保意识,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构建生态环保文化。与此同时,确保环境监督常态化,进一步降低生产行为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对污染环境的组织及企业产生威慑力。

(三)构建系统化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的在于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定位未来发展方向,打造具备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并将重点置于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生态农业和其他领域之间的融合[11]。

一是构建战略体系,重视中医生态农业发展。通过政策及规范的引导,将中医领域和生态农业领域关联,通过中医研究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肥料及农药,降低农业生产污染概率,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安全性,打造健康农业生产结构。

二是落实持续性规划,营造产业布局。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尤其是要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坚持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资源二次利用于一体。比如将畜牧业与农业种植对接,禽畜粪便可以作为肥料主要成分,部分排放物质可以作为农村新型沼气系统来源。如此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农村产业结构,以坚持打造生态环保科学的集成化产业为依托,为改善农村产业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可以汇集人才,壮大农村绿色科研队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加大力度做好科技研发和投入,解决遗留问题。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依托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单纯地从生产和经济角度入手,而是要构建持续性发展规划。综合当前大部分农村发展状态来看,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农村,构建智慧生产链条,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质量,更可以增强农业生态环保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2]。比如我国当前已经大量试点村落,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构建了智慧农村产业结构和业务。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农村生产中各项问题,进一步实现田间管理及污废排放监督;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田间操控,进一步解放人力,将更多精力投入营销和技术升级方面。同时还需要注重科普、科教和科研的协同,打造一体化发展模式,营造具备灵活性的生态型农业,打造具备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新农村。

(四)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生态文化氛围

文化体系建设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落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针对当前大部分农村而言,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及管理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不够全面。落实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谐友善、生态环保、低碳生产的农村文化,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创新。

首先,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平台。充分发现并发掘农村历史文化中的闪光点进行文化宣传,例如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宣传,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也符合现代化精神[13]。其次,要加强教育、文化、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各种类型的村民娱乐活动中心,并不断增强娱乐活动中心的功能性,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追求。同时,完善娱乐活动中心管理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再次,打造兼具生态环保体系的软环境。进一步发动村民及村干部组织有关生态环保建设的文化活动、生产生活活动,强调挖掘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生态环保细节[14]。通过文化创作弘扬新时期新农村形象,树立生态文明的农村品牌。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理念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思想,加大力度做好新时期政策体系的分析和宣传。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村制度体系、监管模式、生产结构、环保、文化等层面协同发力,打造立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架构。

猜你喜欢文明绿色体系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构建体系,举一反三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新高考·高一物理(2014年1期)2014-09-18“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健康之家(2009年5期)2009-05-26

推荐访问:文明建设 途径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