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时间:2023-06-25 17:30:02 来源:网友投稿

潘 琦

(苏州科技大学 天平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一级建造师考试科目,从事该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一项或者多项职业资格。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支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长期推进。高校培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以下简称“管理人才”),强调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理念逐步受到重视。新工科是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选择,是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是理科、工科、人文社会学科的有机交叉和融合,其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才的融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1]。建设管理类专业属于工科,在新工科背景下,可将融合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出综合实力较强的新时代管理人才[2]。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强实践性特征,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的契合,有效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但在当前阶段,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系列阻碍,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的先进性,也无法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如何应对新时代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在人才培养中落实新工科理念,以提升人才综合实力,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培养管理人才,不仅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培养目标,丰富培养内容,变革培养方式,引导高校及教师更加关注人才的主体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综合实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展现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强实践性特征,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新工科发展的背景和社会需求。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主体地位,提升个人实力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可转变高校及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关注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强调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革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实力。一方面,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更关注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才培养的融合性。在创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及教师应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理念,避免落入传统工科教学理念的窠臼,即仅关注人才的专业素质,忽视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理论知识及开展实践锻炼时,可被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吸引,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更关注人才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创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及教师可采用信息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加课堂互动,将案例教学法、情景体验教学法及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融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力。例如,在讲授工程质量管理时,教师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和学生一起分析最新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将现场照片、录音或视频等整理成线上教学资源,结合线下讲授,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管理质量的重要性,并结合最新时政新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教学内容的影响,实现教学目标。

1.2 落实实践平台建设,拓展实践教学场域,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以新工科理念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能促使高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有效落实产教融合;
既能提高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又能吸引企业加大资金、技术及人员的投入。创新培养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需要实践教学平台作支撑,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场域,将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工程管理企业等纳入实践教学场域,结合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一方面,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获得更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更深层次的实践教学指导提供支撑。高校应基于新工科理念和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实际实现人才培养创新,需要迎合时代发展特征落实校企合作,在适应工程管理专业强实践性特征的基础上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实践锻炼场域。另一方面,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可充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丰富师资力量的组成,同时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指导,扎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展现人才培养的更好效果[3]。

1.3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多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内容的丰富、方式的变革及评价体系的健全等角度入手,使管理人才培养不断契合新工科理念的要求,也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背景,体现管理人才培养实效。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更应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完善培养目标,确保管理人才既具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具备创新意识、融合理念及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在此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高校需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内容,变革培养方式,以此为基础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展现人才培养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帮助人才更多地接触行业发展实际,在充分参与中明确自身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确个人成长成才方向,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热情,提升人才培养实效[4]。基于此,高校管理人才可进一步适应行业发展实际和时代发展的变化,培养出符合时代变化和行业实际需求的新型管理人才,以此体现高校教育的实效性。

新工科理念对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及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但在当前阶段,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等因素的限制,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一系列阻碍。

2.1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无法顺应新工科理念要求

当前,高校培养管理人才大多关注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较少考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片面性,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及行业变化需求且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部分高校设置的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多以本校实际学情为主,尚未深入行业发展实际,目标设置缺乏前瞻性,无法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另一方面,由于新工科理念的落实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对该理念的认同和落实能力仍有待提升,表现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主要关注人才的专业素质,对人才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开展工程管理工作必备的人文素质重视不够,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新工科理念,具有片面化特征。在这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高校培养管理人才无法实现有效创新,人才的综合实力难以提升。

2.2 新工科教师队伍尚未健全,无法引领人才培养创新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须具备创新意识、人文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阶段,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培养管理人才中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引进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真正引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方面,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多以自身为教学活动主体,在人才培养中较少关注学生主体实际情况;以传统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未从管理人才的学情实际入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加上部分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毕业后就到学校任教,缺乏具体的工程管理实践经验,导致其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工程管理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入招高校时未严格按照新工科教育理念执行,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也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后续培训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工程管理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无法真正践行新工科背景下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

2.3 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无法契合新工科教育理念

部分高校将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过分细化,导致课程分散,且理论知识课程过多,实践操作课程较少,既不符合新工科教学理念,又无法适应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实际,同时,管理人才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阻碍管理人才培养实效的提升。例如,一些高校分别开设“项目管理概论”“工程监理”“工程质量管理”等课程,导致课程学时较少,内容不规范,且课程中较少出现交叉学科,无法契合新工科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同时,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未形成实践成果表达体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受阻,难以获得社会认可,制约了人才综合实力的提升[5]。

2.4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形式化,落实新工科理念场域受限

高校推进校企合作,还面临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标准不一致、合作形式化及实践场域受限等多种困境,无法真正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对管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双方存在认知差异,不利于协作育人的深入推进。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对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认知中,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网络、BIM技术排在第2位,表明教师对此类能力的重视程度较强,而企业则将其排在第21、第30与第16位,体现出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差异[6]。此外,部分校企双方协作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阻碍,无法顺利推进,导致新工科理念无法完全融入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进而难以实现创新培养管理人才的目标。

为有效突破上述困境,顺利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培养管理人才,高校、教师及企业应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问题,促使管理人才符合新工科理念,适应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实际。

3.1 追踪工程项目管理行业前沿,融合新工科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变化密切相关,在新工科理念下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关注行业发展前沿,既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前瞻性,又要融合新工科要求,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高校培养出一专多能、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管理人才。首先,高校应立足本校办学实际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程,追踪工程管理行业前沿,从中凝练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应与当地政府和工程管理企业密切联系,合作建立研究中心,重视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紧抓行业发展前沿,融合多种内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前瞻性。例如,福建工程学院围绕产业发展中心,联合当地企业建设了“工程管理研究院”科研平台,开展了“建设行业信息一体化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等研究课题;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在行业主管部门委托下编制了一系列工程管理行业规划和标准,并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行业发展趋势;
通过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研究分会年会等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获取一手行业信息,基于此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目标[7]。其次,高校应深入融合新工科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开展新工科教育的号召,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入手,对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合理拓展,要求人才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意识、道德修养及核心价值观,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最后,高校应扎实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根基。高校应立足管理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管理人才的基础素质,并将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支撑人才培养创新。综上所述,高校便可在新工科背景下确定既具有前瞻性,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又具有管理人才培养特征,融合新工科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加强工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引领新工科理念的落实

新工科理念不仅对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还需具备新工科育人理念,确保管理人才接受更全面的知识培养。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健全工程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师人才培养水平,真正引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一方面,高校应着重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落实新工科教育。高校应针对本校工程管理教师队伍实际,通过培训及合作交流的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培训及合作交流中深化新工科理念,强化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下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另一方面,高校应保证工程管理教师队伍的结构完整,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校应真正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理念,对教师招聘、校企合作等环节全程把关,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指导能力,丰富教师队伍的人员组成,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招聘教师时,高校应更多地关注工程管理教师的实践经验、创新意识和新工科素养,从准入环节把控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时,高校应重点培养引进企业技术人员的教育能力,并保障企业员工有足够的任教时间[8]。只有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与引进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教学,并坚持新工科理念,才能组成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重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体系,展现人才培养与新工科理念的契合

当前,部分高校培养管理人才侧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在培养管理人才时融入新工科理念。高校应基于新工科理念要求及工程项目管理行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体系,从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操作指导、融合型理念培育及复合型能力培养等角度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展现人才培养与新工科理念的契合,以适应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实际[9]。首先,高校应在新工科理念的引领下完善课程体系,重构顶层设计,确保课程体系既包括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涉及行业发展实际和新工科要求,能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性发展。高校应组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及管理队伍,充分分析时代变化和新工科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影响,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设计,为人才培养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其次,高校应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细分,从管理人才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理念等角度入手,明确新工科背景下管理人才培养应有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
在保障原有专业课程主体地位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经济学等与管理人才密切相关的课程,不断丰富课程组成,为管理人才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验。例如,将“工程经济学”课程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便可发挥其交叉学科的重要育人作用,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最后,在实践课程设置层面,高校应注意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实践场域的拓展,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领下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系统有效的实践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关注实践课程的虚拟真实性,通过建设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体验,通过综合型实践课程培养融合型管理人才。

3.4 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协作育人支持新工科理念高效落实

实践教学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更应关注实践教学的创新。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场域、变革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校企双方协作育人的基础上支持新工科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落实。首先,高校应选择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契合的企业合作,注重考察企业的发展前景、运作模式、人员、技术、资金储备情况,明确双方的协作意向,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合作,发挥企业的技术、资金及人才优势,为高校培养管理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其次,高校应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以给企业培养储备人才为条件,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并在双方协作中拓展实践教学场域,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管理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标准、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等层面达成一致,确保合作的深入开展,保证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确保管理人才能够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指导,了解行业发展实际,明确个人成长方向。最后,校企双方应立足人才培养实际,结合新工科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实效。高校应加强推进校企合作,借助新工科理念要求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推广双方协作育人项目,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工程管理实践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使其了解自身开展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0]。

猜你喜欢工科教师队伍校企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中国造纸(2022年9期)2022-11-25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21年34期)2021-04-13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2期)2020-12-14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9期)2020-11-20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6期)2020-08-31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推荐访问:工科 人才培养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