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教师教育观念取向的转变及其实现

时间:2023-06-27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杰静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在通过降低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学生作业负担和学校培训负担,以实现立德树人的各项基本任务,形成德育良性生态,推动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双减”的教育改革中,教师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转变,大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停留在被动接受的水平,教师依然会使用“惯性思维”去理解新的教育问题或教学现象。教师作为中国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变革方向的重要推动者,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而教师的教育观念方向的转变与落实,是“双减”政策能否落地并达到实际成效的关键。本研究根据当下“双减”改革的实施情况,探讨教师教育观念取向的转变以及实现路径,能够为当前“双减”政策的推进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树人

“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回到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出发点并非要把学生培育成获取高分的“考试机器”,而是要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可用之材。“双减”政策号准了教育问题的脉搏,这对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有着积极意义。落实“双减”政策,也意味着破解了义务教育阶段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使教育重新回到了立德树人的历史初心。所谓立德,即让受教育者重新建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理念,建立适应现代社会规范与发展要求的良好思维品质;树人,即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人。立德树人理念阐述了道德成长和全面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道德发展是人的全面成长的基础保证,包含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中,包含在课内课外之中。

(二)教育的目的是以人发展为本

“双减”教育政策的出台,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以个人发展为本,教育当以人为本。教育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教育是要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前进与蓬勃发展,其终极的目的是推动人类自己的蓬勃发展。长期以来,以灌输式传授、机械式训练、重复性练习换取考试分数的教育理念在“双减”政策推行过程中得以转变。“双减”政策的实施使教育回到以人发展为根本的目的。教育是完善人本身,完成人自身再生产、再教育的一种过程。人的成长,必须依靠教育,而教育是人成长的必然手段,是人的基本权利。人的成长、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类自己的发展服务。以人发展为本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发展的目的,是人们所有行为的终极目的。

(三)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价值

“双减”政策所唤起的是教师对学生生命价值感的觉醒,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升生命价值。人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才有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个人经过教育培养内在思想品德与能力,进而做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有价值的奉献。“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改变“唯考分”“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取向,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双减”政策的实施意在从教育对象的立场来看待教育。教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着眼于提升其生命存在价值,如果教师单纯的追求所谓的好成绩、获奖、前途,则无异于舍本逐末、杀鸡取卵。“双减”政策中所蕴含的理念便是重视教育的本质,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教育活动中的生命价值、个体尊严以及教育活动本身丰富的人文性。

(四)教育的使命是赋能未来

“双减”政策正在更深入的重塑中国教育生态环境,并赋予未来更大发展创新的空间,教育的使命就是全面赋能未来。[1]“双减”教育方针下,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功能增强,学生德育建设更加凸显了长期主义、媒介主义的新理念,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重视价值观与心态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培养能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人。目前,以人工智能、互联网、5G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应用已颠覆了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单向局面,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双线供给,线上线下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高水平教学现代化新样态无限拓展。“双减”政策的实施使教育重心从培训变为培养,进而打通传统教育的学校界限、专业界线、文化界限,在提高教育供给中使学校培养面向社会、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由教育成才取向转变为教育成人取向

“双减”政策以高位引领全社会的教育需求,在落实过程中切实改变了教育观念。基于教育需求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决定成才的性质,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根本上体现为促使受教育者成人。“双减”政策下,大批学生从教育培训市场回归家庭和学校教育,实现了学习时空的内在连续性,这更加明确与强化了固有的成人背后的成长逻辑。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尊重学生“长”的过程。[2]“成”的力量源自立德要求,“长”的过程基于树人规律。若将“成人”看成是未结束的存在,教育成人就是伴随人终生的事情。“成才”只不过是人成长到一定时期的成人的表现而已,“成功”也只不过是人到了一定成长时期而得到的某种程度的外界肯定。“双减”教育政策主要是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成长无限机会,发挥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引导功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拥有端正的思想理念、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健康的意识形态,逐渐变成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二)由关注学生智能转变为关注学生整体

“双减”政策鼓励老师突破德育和智育分开的二元论,发现每一知识点背后的教育意义,达到学科教育和课程育人的和谐统一,从强调知识点灌输变为关注孩子全面成长。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价值被局限在掌握知识上,但致力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必须是“祛功利化”的。人是整体的人,追求人的身心全面融合、整体和谐发展是对教育理性与现实的共同要求。整体发展是对人的整体身心素养的综合评价,而并非对人所获得的特定外部要素的客观评判,人的整体发展必须反映在人身心灵智趣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品德修养上,而这也就是所谓“双减”教育政策所赋予的立德树人的内在规定性,是片面追求智教之意涵盖不到的。“双减”政策旨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彻底扭转“重智能,轻整体”“重分数,轻育人”“重学科知识,轻身心素养”的教育偏差,让教育重新变得有温度。只有指向人心感化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了,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国家才会变得更安全。

(三)由培养学生外在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内在生命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成为培养学生内在生命的探究者,教师作为仅仅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时代就彻底终结了,因为教师同时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播理念、传递真理、培养学生心灵、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社会使命。教师需潜下心来,处理好教育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关系,试着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聚焦学生思维习惯和生命品质的培养,尽可能帮助学生改善内在生命景观。学生内在生命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学生内在生命价值养成十分重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人看待天下的根本方向。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世界,是一个人追求学问的独特逻辑过程。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就是要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深植家国情感、继承中国传统美德、坚持教育基本价值、筑梦种子成长、培育学生内在生命,使学生真正变成一位心有温度、行有智慧的大写的中国人。

(四)由强化竞争学习意识转变为强化学生自主个性发展

“双减”政策的实质是提质增效,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学校和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教培的退场和作业的减负都在表明:以功利化的竞争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成为教育的主调,教师要给学生放权和赋能,让他们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主体,彰显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向上生长的生命活力。“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尽可能地打开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空间,更全面地看待学生,从学生一生的成长目标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而不仅仅是通过抢跑加量来完成成绩的提升。当面对大量多样的信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取舍,从而解决复杂的难题;不仅仅注重课堂知识,也注重课后注意力的训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独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关心世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构建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个人感受之间的良好连接,从而促使学生在内驱力、成长动力、学习能力的层层递增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习无境、发展无穷、自主学习、个性发展。[3]

(一)构建德育精神环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为适应“双减”政策下立德树人的需要,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素养提高、教育手段丰富已是势在必行。知识经济与网络信息社会,为学生认识世界、增加见识、开阔视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种文化思潮泥沙俱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根据“双减”教育政策的要求和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统筹所有德育教学资源,力求建立良好安全的德育文化氛围,着眼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良好身心的成长,在思想政治理论、基本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等方面加以全面有效的培养,并按照孩子认知特征的发展规律,实现每一节课不但传递科学知识而且传递思想美德,每一件行为不但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教师必须将爱国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民主法制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有机整合在学校教学与课外活动当中,以形成符合“双减”教育方针的良好德育环境,从而培育既适应社会要求又富有个人特点的健全人格,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尊重教育树人规律,追求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坚定“双减”政策赋予的核心理念,尊重教育树人的规律,推进“双减”政策的行动研究,追求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双减”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摈除功利化、短视化、过度化的教育导向,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整体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本身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生命价值。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身体、精神、能力、人格都得以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有能力成为社会的伟大缔造者和领导人,才有机会担负起促进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使命。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人的生命品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科学知识和精神艺术等均得以开发与提高,每个人都能够按自身的天性、特点、兴趣,自由选择生活范围、选择生活空间、选择生活方式,既可以参加体力劳动工作,也能够参加脑力劳动工作,既可以从事思想物质生活劳动工作,也能够从事科学精神艺术劳动工作,使每一个人的主体生活方式都变成自己本身的主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真谛。[4]

(三)打开学生生命发展边界,强化内在生命价值养成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多向开拓学生生命成长的新境界,努力打破学生发展中的价值规范和间接经验、显在效能和潜在效能之间的传统界线,使学生的发展过程都弥漫着学生生命价值培育的氛围。当学生真正体会到在教育领域的自由,不以个人成绩、前途、现实名利上的功利因素化为导向,才会真正的热爱学校,也才能思考生命价值观、人生意义、生死尊严等更重大宏远的人生课题。内在生命价值的养成是长期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应把学生生命的发展权和创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生命价值,注重对生存、生活、生命的探索。“双减”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打破学校围墙,与家庭、社会更广泛的深度链接,打开学生生命发展边界,在学生心中埋下服务社会的种子,主动构建起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积极的价值关联,找到自己生命独特的价值和成长方向,收获生命成长的内驱力。在这样广阔成长时空中让学生自由去做有意义的事,重视学生生命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化,那么教育必会在响应时代号召中大有作为。

(四)聚焦学生成长赋能点,自主成长面向未来

“双减”政策贯彻了教育育人的宗旨,让所有教育要素之间产生泛在联系、达到整合教育。教师应围绕立德、智创、健康、审美和劳动这五个学生的发展赋能点,构建起书本知识和社会生存、个人体验、生命价值观之间的良好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在内驱力与生长力的层层递增中,真正做到德育无界、成长无碍、未来无限。“双减”政策下,教师应着力参与教育的新范式,推动教育与社会的双向推进,改变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过程中,为学生赋成长之能。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的信念感,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环境,将学生肩负中华民族振兴重任的使命感和个性化成长发展目标的追求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成为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并承担全部责任的人,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成为具有自主发展内驱力的人。[5]这样,学校所培育的学生才真正胸怀鸿鹄之志,具有远大理想追求,才能够切实为他人、为社区、为国家做出贡献,才能真正面对无限未知的未来。

教师是“双减”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变革者。教师需要在教育观念取向上深度转变,以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定位,紧随教育方针的变革,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加快教育改革进程。

猜你喜欢立德双减政策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学习与科普(2022年16期)2022-04-23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助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0年2期)2020-03-08

推荐访问:取向 教育观念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