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甘肃森林碳汇功能,助力“双碳”战略实施

时间:2023-06-27 15: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张龙生

全球气候变暖是对人类共同的威胁。为应对因人为碳排放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正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相关国际协定的指导约束下共同采取碳减排行动。中国的碳减排行动是世界努力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实施“双碳”战略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强大的碳汇功能和作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2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 亿立方米;
到203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 亿立方米。

落实“双碳”战略是未来我省林草业的主要任务和光荣使命。由于林草业是碳汇行业,对实现“双碳”目标是正贡献,林草业的发展壮大与“双碳”战略目标和要求是一致的。现结合我省实际,就提升全省森林碳汇功能和森林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森林规模是森林碳储量的基础支撑。全省森林面积自上世纪末以来呈快速增加态势。根据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省乔木林和灌木林面积分别由1996 年的192.2 万公顷、179.4 万公顷增加到2016 年的263.9万公顷、374.4 万公顷,分别增加37.3%、108.7%。就甘肃的自然条件而言,与历史上森林较好的情形相比,全省森林仍有增加的空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双碳”战略需求,还需持续开展人工造林,努力增加森林面积。

通过人工造林增加森林面积的地类途径大致有两类:一是宜林荒地造林。这是造林的主要土地资源。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大规模人工造林,剩余宜林地的宜林条件越来越差,造林成本和成林难度加大。二是退耕还林。相对于宜林地来说,退耕地的地力条件更好,而且历史上这些耕地本就是林地,其自然属性大多更适宜发展森林。对适宜并符合退耕还林要求的坡耕地,应持续通过退耕还林来增加森林面积。

人工造林和国土绿化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的理念。造林是改善自然或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行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随着造林难度的增大,应坚持科学、生态理念。在造林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论证和设计工作,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考虑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对在干旱地区进行灌溉造林的,应充分论证水利灌溉措施的长久性和经济性,原则上在干旱地区不进行大面积连片乔木造林,更不能搞短期形象工程。二是下大气力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总结二十多年来的造林经验,提高造林质量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要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加强造林细节管理,包括苗木、栽植、灌水等,严格实施工程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还要强化造林后的管护和抚育,将抚育管护纳入造林全过程管理,提高造林保存率和成林率。应论证调整单位面积造林投资,以合理的投资保障造林质量。三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在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要落实好“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相关政策规定。退耕还林要严格按照退耕地标准要求,积极科学有序开展。四是在造林地的管理上,以统一的国土调查和土地分类标准、国土“一张图”为基础,落地上图、精准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为科学高质量造林提供保障。

森林质量是森林生产力、综合功能、稳定性和更新演替水平等属性的综合表征。根据最近的森林连续清查和调查监测结果,我省的森林质量特征如下:一是人工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林分密度偏大。林分的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层次结构等比较单一。二是森林蓄积量小。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为95.45 立方米/公顷,相对较低。森林年净生长量仅为3.25 立方米/公顷,低于全国4.73 立方米/公顷的平均水平。三是处于亚健康状况及以下的乔木林占到41.14%,有20.91%的乔木林正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林分生态稳定性和健康状况较差、对病虫害和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抗逆性较弱。四是森林生态功能较低。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41,整体功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由此可见,全省森林质量整体较低。如黄土高原区的一些人工刺槐林、人工落叶松林,经过十几、二十多年的生长,植株过密,缺乏生长空间,林分生长严重受限。森林稳定性差,病虫害多发。特别是人工落叶松林,由于林冠下透光度小,林下灌草和幼苗无法生长,土壤肥力下降,不能进行自然更新演替,森林生态系统逐步退化衰败。

我们必须坚持森林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把过去忽视的森林质量问题高度重视起来。就拿森林蓄积量指标来说,林业发达国家的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00~300 立方米/公顷,若我们的森林蓄积量能达到或接近此水平,就等于森林蓄积量翻番。这无论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是落实“双碳”战略,都有深远意义。

提高森林质量的路径,总的来说,就是遵循森林的生物生态学规律,按照近自然的理念,开展森林经营。通过人工抚育经营,优化林分树种结构、层次结构、林龄结构等,提高林分生长量和综合功能,促进林分自然更新,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和健康度,培育符合特定立地类型的最佳林分。根据现实情况,森林质量提升应采取以下具体举措:一是在规划、政策和工作部署层面,把森林经营和提质增效作为重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在主要林区先行开展森林经营工作,科学编制并落实森林经营方案,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助推工作。三是研究调整或制定森林抚育采伐相关政策,并将森林提质增效纳入林长制机制,从政策机制方面予以保障。

森林是有生物物质产出的巨大生态系统,其主要产出物就是木材。我们不能过度采伐森林,但也不能浪费木材资源。符合自然规律的适度采伐利用,不仅有利于森林健康生衍,而且有利于“双碳”战略的实施,还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科学合理的木材采伐利用有利于森林健康生衍。森林是以树木为主的多种生物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具有繁衍、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自然生命周期。到成熟期,森林的各项功能达到峰值,此后便逐步衰败死亡,直至新的生命周期开始。随着森林生长成熟,伴有相应的生物物质产出是可以利用的,也是森林给人类的馈赠。同时,科学适度的采伐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手段。森林在幼中龄期密度较大,随着林木生长,需要抚育间伐,以优化林木生长空间,同时选择培育优树生长。在成熟期需要更新采伐,促进森林更新演替。通过科学采伐来调整树种、层级、林龄和空间结构,清除病害木、雪倒木等,有利于森林健康生长。其次,木材采伐利用有利于碳封存增汇。森林中的碳处于自然循环状态,幼中龄期的林木生长旺盛,生物量积累,是碳汇过程。从成熟到衰亡阶段,生物量逐渐损失,实际上是碳源。从森林的生命过程看,维护合理的林龄结构和质量(生物量),才能保证最大的碳储量。过熟和衰败林分对碳汇是不利的。通过合理的木材采伐利用,使森林碳物质脱离自然界碳循环而长期在社会上保存下来,有利于碳封存增汇。再次,木材采伐利用有利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相比于水泥、金属、塑料等基建材料,木材是生产耗能最低、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材料,提高木材使用量有利于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我国的年木材需求量大约在5 亿立方米左右,其中一半依靠进口。近年来,进口木材受到限制,提高木材自给率非常必要。

科学适度的森林采伐利用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遵循森林主体功能定位和多功能利用的理念。商品用材林和储备林是木材生产的主体。防护林以生态防护为主体功能,但也可以通过抚育更新采伐兼顾木材利用,通过抚育更新保持林木生长接续和其防护功能的发挥。就生态功能区而言,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森林是禁止采伐利用的,这是为了保护原真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给人类保留不受干扰的纯真自然遗产。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应允许结合森林经营进行卫生伐和适当的抚育间伐。二是谨防森林过度采伐利用。避免再犯过去森林过度采伐的错误。采伐量低于生长量是总量控制红线。要结合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针对不同林区、不同经营区、不同林种、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等制定具体的采伐利用方案。总的目标是实现森林越采越多。三是稳步推进。根据目前的森林现状和保护政策,前期调研、论证和政策研究非常重要。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求进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如对《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修订等。要以充分、科学、可靠的前期政策准备保证工作不走弯路、达到预期效果。

森林碳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森林自然生命周期中森林衰败死亡造成的碳排放,二是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造成森林损失带来的碳排放。前一种情形,可通过森林木材利用,使成熟林木脱离自然碳循环而减少碳排放。当然,自然的、正常的因生命周期而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后一种情形,主要是因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人为破坏等造成森林破坏而引起的碳排放。

防止灾害和人为破坏造成森林损失,是森林保护工作的核心。要结合林长制实施,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重要职责,强化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行为,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碳源的发生。

充分利用“双碳”战略的政策机制,做好基础支撑服务,为林业碳汇行动提供保障。一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森林碳汇价值转换。在做好森林资源确权登记、明确其权属性质和价值归属的基础上,进行森林资产价值核算,识别其生态功能(价值)类别、实现途径,编制分层级和区域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由实物核算向价值核算过渡。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机制。二是加强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加强科学研究,培养专门人才。按照国家层面的总体部署开展全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开展森林碳汇识别、计量、评估等工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碳汇造林等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加强宣传,为林业碳汇工作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新闻、科普、新媒体等宣传形式和手段,积极宣传林业碳汇科普知识,介绍林业碳汇工作和实践,做好林业碳汇政策解读。提高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和行动力。

猜你喜欢双碳木材造林“双碳”背景下构建循环型碳纤维产业体系必要性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22年35期)2023-01-15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7期)2021-07-16“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5期)2021-06-22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数字说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21年20期)2021-01-17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建材发展导向(2020年16期)2020-09-25——近自然造林开先河">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23期)2018-09-27加纳木材工业界呼吁政府减免木材进口税以挽救国内木材工业国际木业(2018年3期)2018-09-10

推荐访问:甘肃 助力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