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6-27 1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申 可

(河南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2020年7月,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同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在训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公安队伍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作出的重大贡献,指出“我国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然而,在警察职业声望和职业荣誉之下,公安队伍仍然存在一些作风问题,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公安队伍的“顽瘴痼疾”问题较为突显,“干预司法、插手案件处理,有警不出、有案不立、压案不查”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顽瘴痼疾”的根本症结都在于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动力缺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即是公共服务动机的匮乏。

公共服务动机是个体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全面保护公共利益的内在心理驱动,是一种典型的利他主义动机[1]。它不仅能有效提升公共部门员工的工作绩效[2]和工作满意度[3],还能缓解职业倦怠[4],促进职业幸福感的形成[5]。因此,大量研究关注基层公务员群体的公共服务动机,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改善公务人员的工作状态,提升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6]。但这些研究缺乏对警察职业的针对性考察,尤其是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一预备警官队伍的研究尚存在空白。自公安入警机制改革后,公安院校大学生便成了我国公安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公安院校大学生从入学起就有着明确的工作方向,警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求他们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去了解和掌握公安系统的工作技能,更需要他们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来面对工作岗位上的困难和阻力。公共服务动机作为个人秉持公共服务精神并践行公共服务行为的内在驱动,既是公安院校大学生宝贵的内在心理资源,又是衡量他们能否胜任公安工作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公务员热”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报考公安院校的动机偏功利[7],自身的公共服务意识并不突出。公共服务动机的缺失将阻碍他们入警后职业幸福感的形成,容易产生工作倦怠,甚至出现“不作为”“不勇为”等现象,这不仅会危害他们自身的职业健康,而且不利于发挥公安机关的服务职能,塑造良好的警察职业形象。因此,如何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保持公安队伍后备军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精神,是公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确定公共服务动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能够为有效提升公共服务动机提供明确的路径。以往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人特质、工作特征和组织环境等方面[8]。另有研究显示,职业认同可显著正向影响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职业认同感高的公务员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价值更加认可,能积极投身于公共服务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动机[9]。职业认同作为警察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民警以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范作为自我行为的标准,从而激发个体的公共服务动机,践行公共服务行为。因此,警察的职业认同一直是公安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公安教育始终强调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通过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扎实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丰富的实习实战活动,促使学生对警察这一职业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于心,最终形成坚实的职业认同感,成为一名合格的预备警官。

虽然关于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成果和公安教育实践都非常丰富,但并没有研究者深入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探讨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为公安院校改良职业认同教育,提升学生公共服务动机提供实证依据与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

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进行调研,面向河南警察学院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56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27份,有效回收率为93.8%。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公安专业学生390人作为研究对象。男生264人(占比67.7%),女生126人(占比32.3%);
大一学生159人(占比40.8%),大二学生67人(占比17.2%),大三学生67人(占比17.2%),大四学生97人(占比24.8%)。

(二)研究工具

基本信息:主要为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和居住地等。

公共服务动机量表:采用包元杰、李超平编制的短版公共服务动机量表[10],该量表共8个题目,包括公共参与吸引、公共价值承诺、同情心和自我牺牲四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公共服务动机越强。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8。

职业认同量表:采用张佳佳、王鑫强自编的职前警察职业认同感量表[11],该量表共14个题目,包括职业效能、职业价值、职业意志和职业意愿四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职业认同感越强。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9。

(三)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的总体情况分析

由表1可知,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平均值为3.99±0.63,高于理论中值3;
四个维度的得分差异较大,其中得分最高的为职业意愿(4.47±0.66),最低的为职业意志(3.39±0.86)。

表1 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描述性统计(N=390)

由表2可知,公安院校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平均值为4.24±0.67,高于理论中值3;
四个维度的得分相对平均,其中得分最高的为公共价值承诺(4.36±0.72),最低的为自我牺牲(4.20±0.78)。

表2 公安院校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描述性统计(N=390)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3可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在性别(t=1.87,p=0.06)和年级(F=2.24,p=0.08)上的差异边缘显著。分维度来看,在性别方面,男生的职业效能(t=2.00,p<0.05)及职业意志(t=2.00,p<0.05)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在年级方面,各维度得分都呈现出一种“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职业价值(F=2.97,p<0.05)和职业意志(F=3.41,p<0.05)得分下降最多。

表3 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M±SD)

由表4可知,公安院校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上的差异边缘显著(F=2.22,p=0.08)。分维度来看,在性别方面,男女生的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在年级方面,各维度得分都呈现出一种“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公共参与吸引(F=2.86,p<0.05)和自我牺牲(F=4.58,p<0.05)得分的变化幅度达到显著水平。

表4 公安院校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M±SD)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分别检验男女生的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作用,具体结果见表5。由分层回归结果可知,职业认同对男女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73, p<0.001),但是在具体维度上男女生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男生的职业意愿(β=0.39, p<0.001)、职业效能(β=0.28, p<0.001)和职业价值(β=0.11, p<0.05)对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显著影响,而女生则是职业意愿(β=0.37, p<0.001)和职业意志(β=0.16, p<0.05)的作用显著。

表5 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的总体情况良好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平均值为3.99±0.63,高于理论中值3,这说明他们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总体认同情况良好。四个维度的得分差异较大,其中职业意愿(4.47±0.66)得分最高,职业效能(4.27±0.72)得分第二,职业价值(3.94±0.82)得分第三,职业意志(3.39±0.86)得分最低。这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为人民服务、保家卫民的职业意愿很高,但他们坚定一生从警的职业意志并不强烈。这可能是因为警察职业工作强度大、执法责任重、牺牲奉献多,但是其职业晋升和薪酬待遇优势并不突出,加之许多学生的从警动机偏功利,看重工作待遇和工作回报,容易产生“付出和回报不匹配”的心态,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意志。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平均值为4.24±0.67,高于理论中值3,这说明他们的公共服务动机总体水平较高。四个维度的得分相对平均,其中得分最高的为公共价值承诺(4.36±0.72),第二为同情心(4.22±0.82),第三为公共参与吸引(4.21±0.84),得分最低的为自我牺牲(4.20±0.78),尤其是“我愿为了社会公益而牺牲自身利益”这一题目的得分(4.06±0.96)低于其他题目。这说明,虽然公安院校大学生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公益作贡献的意愿很高,但是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仍然缺乏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泛滥的时代背景之下,公安院校大学生虽不至于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意愿也相当强烈,没有充足的理由不会轻易牺牲自身利益,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在重大事件处理时的担当感与行动力。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的人口学特征显著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的具体情况和显著特征,本研究将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以下显著结果。

一是男生的职业认同情况普遍优于女生,特别是在职业效能和职业意志方面的优势显著。相比于男生,女生对于自身从事警察职业、掌握公安专业技能的职业效能感显著不足,终生从警的职业意志偏低。这是因为公安机关的首要属性仍是打击违法犯罪的暴力机构,日常的现场执法处理工作对警察自身的体能和体力要求较高,而女性的体能和体力素质不占优势,导致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招录、招考的人员以男性为主,女性警察也较少从事现场处理工作,多在内勤、户籍等服务性岗位工作。在这一职业现状的影响之下,公安院校的许多女生也倾向于从事行政岗位,对自身的执法执勤和现场处置能力信心不足,从而影响了她们的职业效能感和职业意志水平。

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都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大一年级得分处于最高水平,大二、大三年级得分显著降低,大四年级得分略有回升但仍低于大一,其中职业价值、职业意志、公共参与吸引和自我牺牲的变化程度差异显著。这一结果与汤芙蓉和李欧的研究发现[12]类似,体现出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规律。刚入校时,大一新生处于“理想驱动”阶段,他们对警察职业的理解和认知比较理想化,对于投身社会服务的目标充满激情和动力;
随着年级的增加,大二、大三学生逐步进入“理性认知”阶段,通过日常的警务化管理、频繁的实战实践任务和统一的基层公安实习,他们对警察职业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体会到职业背后的纪律与要求、牺牲与奉献,感受到公共服务工作的艰难与辛苦,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公共服务动机趋于理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临近毕业时期,大四学生到达“调整统合”阶段,初步完成理想和现实的统合,对警察职业的理解和认同更加全面、立体,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更加坚实,职业认同感和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有所回升。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

职业认同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13]认为,职业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是否匹配的认知评价,职业价值是个体对职业身份和工作价值的情感体验,这两者是职业认同的核心内容,而职业意志和职业意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承诺和目标期望。基于此模型,本研究深入分析了职业认同各维度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男女生的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警察职业的目标期望是“保家卫民”“为人民服务”,这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容高度重合,因此不论男女,职业意愿都与其公共服务动机显著相关。其次,男生的职业效能和职业价值能显著预测其公共服务动机,这一结果符合“双维核心模型”;
而女生的职业意志是其公共服务动机的显著预测因素,这与男生的结果不同。这可能是因为,警察的工作内容和职业性质更符合社会对男性的角色要求,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发展更为健康,能顺利在高水平的职业效能和职业价值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公共服务动机;
而女性的社会角色要求与警察的职业要求容易产生冲突,从而影响其职业认同发展,导致她们的职业效能和职业价值无法充分激发公共服务动机,反而是职业意志能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有效促进作用。

(一)关注特征,加强女生的职业认同教育

由于公安工作对警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公安工作的性质、特点与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要求不相吻合,导致公安院校女生的职业认同显著低于男生。这说明公安院校应关注在校女生的职业认同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她们的职业认同感。一方面,公安教育者应帮助她们认识到公安工作的服务属性,引导她们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组织筹划、公文写作等“软能力”,提升她们胜任公安工作的职业效能感。另一方面,公安院校也可以帮助她们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局限性,塑造“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警形象,加强她们承担执法执勤任务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自身的职业意志。

(二)把握规律,做好不同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均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尤其是大二、大三年级的水平处于最低值状态。这说明公安院校应把握在校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级的职业发展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比如面向大一年级开展主题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为新生传授公安实战的工作情况,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职业预期和职业目标;
面向大二、大三年级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在实习实战中遇到的内心困惑与烦恼,邀请一线民警为他们的职业发展问题提供具体建议;
面向大四年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带领学生回顾入警初心、厘清个人目标、坚定从警信念。

(三)提质增效,深入发展警察职业认同教育

警察职业认同不仅是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服务动机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深入发展警察职业认同教育,全方位构建职业认同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公安预备队伍。

1.完善警务实战课程体系,提升职业效能

公安院校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单位大部分是基层派出所,与辖区内群众接触频繁、联系密切,经常面对矛盾纠纷、关系调解等工作,这对他们的沟通交流、关系协调能力要求较高。而公安院校设计的警务实战课程多以体能训练、警械使用、警务战术和技术等“硬技术”为主,对于警民互动、群众调解等“软技能”的涉及不多,这不利于学生职业效能感的发展和培养。因此,公安院校需要完善警务实战课程体系,多采取现场模拟、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对真实的基层工作环境,在实战演习中逐步掌握警民互动、矛盾调解的方式方法,不断锻炼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升其职业效能感。

2.组织职业荣誉宣传活动,激发职业价值

有研究证明,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声誉感知可显著影响职业认同,从而激发其公共服务动机[14]。警察的职业价值感不仅来源于职业本身的各项物质保障,更来自社会公众对职业身份的尊重与认可。公安院校大学生虽然没有正式进入公安工作,但是经常参与各类实习实战任务,能深刻感受到警察职业身份的荣誉与责任,声望与压力。因此,公安院校可配合“人民警察节”这一主题,组织一系列关于警察职业荣誉的宣传活动,比如举行升警旗仪式、荣誉表彰活动等,还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将实习实践中发生的具体故事编排成微电影或情景剧,定期在校内进行展播或公演,使他们深刻了解群众对警察职业身份的尊重从何而来,警察职业荣誉感背后的责任与使命,从而激发其职业价值感。

3.营造公平、奉献院校文化,提升职业意志

由于公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风险高等特征,加之部分学生的入警动机偏功利,公安院校大学生坚定“一生从警”的职业意志较低。数据分析显示,职业意志与“追求公平”的意愿和“自我牺牲”的精神高度相关。因此,公安院校要着力营造公平、奉献的院校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理念和牺牲奉献精神,以提升其职业意志。一方面,公安教育者需要严格把握标准,公平考量学生的各项表现,使他们在日常的管理考核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公平原则,将公平正义理念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公安院校还需鼓励学生对于集体的牺牲奉献行为,并对此进行明确的表彰奖励,使奉献者产生获得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牺牲精神。

4.优化先进模范宣传方式,坚定职业意愿

英模教育一直是公安教育的重要内容,任长霞、崔道植、王百姓等公安先进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然而,当前的英模教育注重宣传其工作事迹,较少涉及他们的从警动机和职业成长历程,这使得学生虽然崇敬英模的行为事迹,但是难以获得心理共鸣。因此,公安院校要优化先进模范的宣传方式,深入挖掘公安英模的职业成长历程,不仅要宣传他们的光荣行为,还要讲述他们职业上遇到的困惑与成长,使学生与其产生贴近感和共鸣感,使英模精神真正地入脑入心,帮助学生培养坚定的职业意愿。

猜你喜欢公安院校意志公安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现代世界警察(2022年8期)2022-08-19河南警察学院召开争创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动员会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04-05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水上消防(2020年2期)2020-07-24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7-21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2020年1期)2020-01-15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校园英语·上旬(2019年2期)2019-04-08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6期)2017-06-21《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影视与戏剧评论(2016年0期)2016-11-23

推荐访问:动机 公共服务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