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发展,透析高考考向

时间:2023-07-12 14: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江苏 闻春晶

城市作为人类集中居住的主要聚落场所,其区位环境特征及发展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高考背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也已成为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就目前而言,城市发展所涉及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也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通过表1数据可知,近两年考试试题的题型多侧重于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注重学科知识成果的落实和检验。试题的情境均以典型城市为背景材料,创设真实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试题多考查核心知识内容,如:城市化发展等,在不同省份的高考试卷中被多次考查。

表1 2021—2022年部分地区城市发展考查情况

高考试题能够真实反映出命题人如何从城市发展的各个角度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并搭建“能力立意,素养落实”的命题意图。笔者在此借助2022年部分省份的高考试题,展开深度剖析,在深刻体会高考能力达成、素养培养的导向性基础上,落实城市发展的学习目标。

【考向一】围绕城市发展产生的人口问题展开试题探究

【例1】(2022年全国乙卷,1~3题)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表2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表2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答案】1.A 2.D 3.B

【解题思路】1.总人口变化为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之和,其值为正数,说明总人口增加,B,D选项错误;
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增加明显,广州、深圳两地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也明显增加,因此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故A选项正确。

2.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的交通布局与规划有关,与人口变化关联度较小,A选项错误;
城市依据自身优势发展强势产业,产业未必趋同发展,B选项错误;
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其自身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有关,C选项错误;
四城市总人口增加,而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符合其人口变化特点的城市多为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表现为人口的逆城市化,其城市等级较高,逆城市化现象越明显,人口规模是划分城市等级的重要依据,D选项正确。

3.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不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A选项错误;
为了缓解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应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因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存在差异,城市规划应有效引导人口集聚,而非均衡布局,故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城市的核心功能应保留在中心城区,不应疏解,C选项错误。

【考向剖析】该题组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信息的内隐性较强,需要调动和运用“人口与城市发展”相关知识,论证和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与对策,对于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均有涉及,且要求较高。

学习目标】正视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减少,以及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
人口数量随城市发展同步变化,推动城市等级的提升,探究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解决所出现的人口问题;
从人口角度出发,合理布局与规划城市空间结构,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考向二】围绕城市发展存在的交通问题展开的试题探究

【例2】(2022年6月浙江选考17,18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图1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17,18题。

图1

17.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18.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参考答案】17.C 18.A

【解题思路】17.读图可知,核心区沿线街道的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人口规模显著增加,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迅速,A选项错误;
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规模曲线趋于平缓,说明边缘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B选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市郊周边对交通的需求较大,由此可以推测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可充分利于交通发展,便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C选项正确;
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与运行初期相比有所减小,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选择C选项。

18.读图可知,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后,边缘区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选项正确;
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的行政服务功能影响较小,B选项错误;
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便于居民出行,导致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选项错误;
边缘区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说明居住用地空间更加分散,D选项错误。

【考向剖析】该题组以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建设为背景,考查学生从坐标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动和运用城市交通线建设这部分理论知识,论证和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线规划与建设的意义,满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习目标】交通决定城市的发展格局与发展前景,交通线建设促进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或联系,推动城市发展。引导学生明确交通线的建设意义,尤其是交通线建设对人口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交通线,使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考向三】围绕城市产业发展问题展开的试题探究

【例3】(2022年广东卷13,14题)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图2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完成13,14题。

图2

13.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 )

A.政府政策引导 B.产业结构转型

C.消费需求推动 D.建筑布局调整

14.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 )

①土地租金上涨 ②商业规模缩小

③消费群体减少 ④文创功能收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13.D 14.B

【解题思路】13.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需求推动是影响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重要因素,A,B,C选项错误;
建筑布局调整不会直接影响产业园的功能分区演化,功能分区的演化可能导致建筑布局调整,D选项正确;

14.读图可知,核心商业区、餐饮区、次要商业区都出现了扩大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园并未扩大,由此可以推测文化创意功能减弱,商业、旅游业发展成为该城市的支柱产业,土地租金上涨,商业规模扩大,①④正确,②错误;
旅游业发展使得游客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消费群体增多,③错误。故B选项正确。

【考向剖析】该题组以某特大城市老旧厂区的改造为背景,考查学生从城市功能分区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动和运用城市产业发展这部分理论知识,论证和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问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学习目标】城市产业发展与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对于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来说,服务业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明确服务业发展区位条件,及其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利于学生理解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内涵。

【考向四】围绕城市体系协同发展展开的试题探究

【例4】(2022年山东卷,1,2题)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图2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图3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A 2.C

【解题思路】1.结合材料对双核结构提出的概念可知两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A选项正确;
沈阳和大连的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选项错误;
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是两城组成双核结构的优势条件,但不是主要因素,C选项错误;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影响双城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D选项错误。

2.大连市城市定位不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①错误;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大连以及沿线地区的城市合作与交流,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可以促进沈阳市的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向辽中南地区流动,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
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传统工业的比重有可能降低,④错误;
C选项正确。

【考向剖析】该题组以沈阳、大连构建的城市体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双核结构”这一文字概念并解读其含义的能力,通过调动和运用城市体系这部分理论知识,论证和探究城市体系构建的区位条件和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借助城市体系的构建,利用内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处理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双核型空间结构实现了中心城市与港口边缘城市的有机联系,区位与功能的互补,是城市体系构建的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把对城市辐射功能的理解作为学习重点,影响城市腹地的因素作为辅助信息,在此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中国城市发展早已进入加速阶段,目前约63.89%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为打造符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的现代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旧工业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历史文物保护等改造工程也在此阶段不断推进。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这一发展方向也成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紧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握热点内容,将城市发展的学习落到实处,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结合《课程标准》,落实高考考点

高考试题的命制与《课程标准》密切相关,《课程标准》规定了考试内容以及掌握的难易程度,也决定了在复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细化与拓展的程度。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务必研读《课程标准》,联系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知识体系,落实高考考点。

(二)根据学情,选取试题强化训练

试题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在情境解读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调用与迁移,是能力落实的重要途径。但学生所在学段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试题选取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符合当前认知水平和自身能力的试题进行巩固训练。

(三)借助高考真题,测评学生掌握情况

猜你喜欢双核城区选项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边角双核互相转,环环相扣不变心——解三角形经典题突破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2年1期)2022-04-26全球金融“F20”在此召开!横沥进入“双核”时代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长沙市望城区森林海幼儿园幼儿画刊(2021年12期)2021-12-16城区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跟踪导练(四)时代英语·高一(2017年5期)2017-11-14阅读理解时代英语·高三(2017年4期)2017-08-11跟踪导练(5)时代英语·高一(2017年4期)2017-08-09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试题与研究·中考英语(2016年3期)2017-01-05双核家庭初中生·博览(2011年11期)2011-12-17

推荐访问:透析 考考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