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人文

时间:2023-07-13 15: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华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人文学术:东方与西方》《东学西传:国学与汉学》《文化与全球化》《国际中文教育散论》等著作。

在谈及“文化”一词特别是其历史渊源时,我们常常会想到“人文化成”,它出自《周易》之《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通“纹”,有纹理、纹路、纹脉之意,引申为规律。天文,即天象、天道,宇宙运行的规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即指通过观察、研究自然界的各种运动,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
人文,即伦理道德,社会运行之规律。“化”,显然有化育、教化之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指观察与研究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并依此化育众人,沿此向前发展。

以上是谈“文化”时对“文”的理解,把“文”理解成纹路、纹理和纹脉,显然“人文”之“文”亦为此意,即“人纹”。如此,我们从这样的角度观察人类历史进程,是可以看到较为清晰的人文(纹)的,或者换一种表述:人文历史是有清晰的线索或纹(文)脉的。

历史的人文或人文的历史,显然可以通过宏观的视角予以观照。以“轴心时代”理论观照,人类东西方思想和智慧在轴心时代是一致的,在西方出现学科分立和愈加明晰化,在东方出现百家争鸣各流派争芳斗艳,也基本是同样的路径;
20世纪末本世纪初,“新轴心时代”出现新的跨学科、学科融合趋势。有关学科从早期一统和混合状态经历学科分离,再到新的跨学科、学科融合,博物学、语文学都是典型的案例。可以看到,博物學、语文学在经历一两个世纪的历史烟尘之后,重新受到学术领域的回望和尊崇。

人类学曾以研究“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著称,从这个命题本身很容易感受到其无所不包的综合性,也不难觉察其宏大叙事性质的“形而上”特征,也是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迈克尔·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教授等一众学者的倡导下,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从悬于高空的“云端”逐渐走向“接地气”的“小人物”和“边缘群体”,致力于让这些人“发声”的记录和研究,而今天人类学又表现出进一步向“人的意义”聚拢和更高一层提升的趋势。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号召;
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文学理论界出现了以英国伯明翰文化学派和德国法兰克福文化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理论,倡导文学艺术“从精英走向大众”,推动了大众和流行文化的思潮。这样的思潮和趋势在比较文学领域也有体现,比如著名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通过发问“庶民能说话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建立起的“庶民研究”,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就产生过很大影响。从更为宏阔的纵向轨迹来观照,亦可看到一条明晰的线索。人类从诸神的时代到试图救赎天下的“上帝中心”时代,经历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人的至上之“人类中心主义”,再到现代性危机的发生,发展至今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个生态环链之一环”的观念,更加重视未经人工雕琢的荒原、山水和土地伦理,提出“物可作为”(matter matters)强调“外在于人”的器物之作用……

这些纹路亦是人文趋势,东方、西方以致全球几乎都是同步的,谁把握住了这样的趋势、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谁就抢占了先机。显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历史之人文、符合历史之潮流的,所以也是有生命力的。

(责任编辑:庞洁)

猜你喜欢观照轴心人类学《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9期)2020-11-16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钢结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10期)2019-08-24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红领巾·探索(2018年9期)2018-10-24CFRP和角钢复合加固混凝土矩形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5期)2016-11-10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年10期)2016-06-01体质人类学是什么?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以文化为轴心,睿智教文言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推荐访问:人文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