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文化哲理和生命温度

时间:2023-07-14 10: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戴冠青

过去的2022年是疫情肆虐的一年,但笔耕不辍的泉州名作家陈志泽先生却一下子捧出两本散文随笔集《泉州,泉州》和《沉吟》,作为自己文学创作60周年的纪念礼物,献给喜欢他的读者。这是他的第26、27本作品集。这些作品集叠在一起,说他著作等身,确实毫不为过。一个老作家,从青丝到白发,勤奋笔耕整整60年,至今依然没有停下“纸上”的跋涉,让人既深叹弗如,又钦佩不已!

两本散文随笔集共收入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随笔200多篇,50多万字。不同的是题材,前者专写泉州,后者写的是其他题材,如果进一步区分,前者以叙事散文为主,后者侧重谈论式随笔。

《泉州,泉州》选入的大多是书写泉州本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从泉州的世遗景观、历史人文到传统技艺、特色小吃等,几乎一网打尽。作者用动心的审美观照和动人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丰富和美好。一册在手,几乎可以走遍泉州,仿佛可穿越时空,去领略泉州的前世今生,让人深受感染,心向往之。

与许多浮光掠影的泉州书写不同,蕴藉的文化哲理性是《泉州,泉州》大多数篇章的审美特征。这种文化哲理性让泉州风物的书写呈现出历史的凝重感,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力量。作者曾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多次提倡散文与文史相结合,即散文作家学习文史,文史家学习散文,取长补短、互为吸取。特别是散文作家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这本《泉州,泉州》可以说是我在这方面长期实践的产物,我力求审智与审美的到位和文史精华的支撑,让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感染力更强些。”

作者确实是这样实践的。例如《南音这一条溪》这篇被选入《<福建文学>六十年作品典藏·散文卷》和《新中国散文典藏》的散文中,作者独辟蹊径地以溪流作比,以乐器开篇,追本溯源,由古及今,娓娓动人地揭示了这一唐宋古乐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民间性和平民性,“时光永远流逝,南音这一条属于平民百姓的溪流永远令人亲近,永远不会停滞、干涸!”该作品通篇抒写灵动而深邃,十分耐人寻味。如下列对南音乐器的描述:

南音的琵琶是横抱的,我们现在只能从敦煌壁画和汉魏石刻上看到这样古老的演奏姿势,只能从唐画《韩熙载夜宴图》和隋乐女俑中,寻觅那从演奏者的怀抱中,从那捻、拨、勾、剔的纤纤细指间飘荡出来的缠绵、忧伤的曲调——据说,乐律上,南音的管门融入隋唐的“清商三调”,它的音韵可追溯至晋……

南音的二弦依然是魏晋时期奚琴的模样。嵇康首创它时,琴杆、琴筒、琴轸均为竹制,琴弓亦为竹丝,竹的和鸣,其声极为古朴。于今,二弦演奏者微闭双目颤巍巍拉动琴弓,手指在二条丝弦上轻重快慢变幻着拍击或按揉出独特的音韵,仍能把你引入幽远的深山。

这段书写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南音熟稔于心的深情,又以丰富的知识点开阔了读者的眼界,透露出了一种文化散文的独特韵味。

像这样蕴含着哲理韵味的篇章在《泉州,泉州》中随处可见。《牡蛎的贡献》一文,从写让海神贪吃而被罚的美食牡蛎煎,到洛阳桥的“种蛎固基法”,再到牡蛎干的乡愁味,还有可入药的牡蛎壳。在简短的篇幅中,小小的貌不起眼的牡蛎被作者揉入历史的咏叹,独有韵味。《摩尼教草庵记叙》则通过丰富史料的支撑,揭示光明不能被灭绝的哲理。还有《泉州的树》《侨乡楼语》等也写得相当丰富。前者以树为喻,写出一种坚韧的泉州精神;
后者借楼抒怀,感叹泉州华侨的爱乡爱国情愫。在抒写中,作者十分注重细节的捕捉,例如“这种大洋楼虽然十分壮观,但大多内里冷清。儿时,我家房东阿桂姆的大洋楼就一直只住着她一人。有时父亲差我到她的大洋楼送点什么,走进大楼,总觉得空荡荡的。众多的门窗像是没装好似的,风吹来哐哐直响,天黑下来后听了有点吓人。大洋楼幽暗,只有斜斜的阳光照见主人那岁月雕刻的面容,再就是来自南洋的‘侨批(民间汇款)跨过门槛时,大门内才亮一会儿”。类似的细节不仅鲜明地体现出泉州悠远的侨乡特色,而且对作品题旨的挖掘与深化起到动人的艺术效果。可以说,集子中许多篇章都洋溢着一种诗性的深度,蕴含着思想的力量,让今天的读者深受启迪。正如作者所说:“我写历史的泉州,希望把老祖宗的遗产,以文学的形式捧出来,观照、启迪现实生活,为今日泉州的灿烂辉煌增光添彩。我还希望能发掘出这个宝藏蕴含的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意,献给故乡和亲爱的读者。”由此,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老泉州人对家乡的爱之切情之深,更捕捉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发现和情感把握。

《沉吟》一书则以生活随笔为主,表现个人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与生活况味,扫描时代、社会、人物等文化景观。作者说:“《泉州,泉州》出版不久,我突然觉得不应该把写泉州以外的散文丢在一边,于是又着手选编这一本散文随笔集《沉吟》。编入我近年创作的,以及从未编入作品集的作品100篇,20万字。分为表现个人的人生经历,时代、社会、人物等景象,对于师友亲人的怀念,人文方面的见解和一些现象的思考与评析等五个部分。”

可以说,《沉吟》书写的大多是作者自己最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父亲母亲、妻子孙女、大哥大姐,还有一些师长朋友,如郭风、艾青、李灿煌等,充满了人情美,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接地气。在写法上,许多篇章往往从一个小物件入手,引发一段深沉的情感记忆,既朴实无华又独出机杼。如《妻子的珍藏》写妻子还珍藏着当年作者送她的一本普通的日记本,没有记事,甚至在它的末页还印有“削价商品”四个字,“当年,我竟然将这样的礼物赠送她,而她竟然一直将这样的礼物珍藏着,天底下一对傻子”。在这些带点自嘲的文字中,读者分明读出了令人动容的伉儷情深。《寄自远方的一块石头》写友情,也是从友人寄自远方的一块石头入手,然后石头就成了书桌上纷乱手稿的镇纸石,成了作者退休后读书写作生活的温馨陪伴,结尾韵味隽永,冰冷的石头于是有了生命的温度。《手巾寮老宅里那个最小的房间》则以小房间为寄托,通过时代流变中人性美的抒写来表达人类共有的感情。特别是那篇《母亲啊母亲》,通过一连串平凡微小却温馨无比的细节,娓娓动人地诉说了母亲不知疲倦地抚育孩子的辛劳一生:“母亲养育了我们七个儿子女儿,协助大哥大嫂照顾七个孙儿孙女,还带过自己的弟弟、外孙外孙女,如果聚零为整,不亚于开办一个幼儿园。”于细微处见精神,字里行间不仅汩汩地流淌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恩之情,而且也鲜明地表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情怀和忘我的牺牲精神,在讴歌人性美的同时也蕴含着某种哲理,十分感人。

著名散文家郭风说:“志泽同志的作品显得丰富多彩,又出现作家对于人生、社会以及文学创作等现象的哲理思考,这就使得他所作的各种文体均具有独特的深刻性;
使得其所作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也曾评论陈志泽的散文创作:“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诗中的舒婷是理想化了的,在不断地进行着灵魂的升华的,而在散文中的舒婷却是一个世俗的、现实的舒婷。我本以为这是舒婷所特有的,但是在读了志泽的散文以后,竟然发现,志泽同样把他自己理想化的一面和现实性的另一面分配给了(散文诗和散文)这两种文体。这不是说他的灵魂与肉体发生了分裂,这两个侧面是统一的。” 从两位大家的评价中不仅可以看出作为散文家和散文诗人的陈志泽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更可以看出陈志泽在散文创作中的生命追求和艺术追求。

在陈志泽文学创作50周年的时候,我曾在一篇评论中写道:“随着阅历的丰厚和对社会认识的透彻,这个时期的陈志泽已经是以一个哲学诗人的睿智在和读者对话,他引发读者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去思考人应该怎么活着,其内涵是深邃和多元的,其艺术表现也显得比较大气和老辣。”如今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这样认为,随着时光的浸润,这些写于退休之后的散文随笔更多了一份岁月的凝重和生活的温暖,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审美熏陶和生命感动。

责任编辑李锦秋

猜你喜欢散文随笔南音泉州泉州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09-17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泉州宋船">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李进杰的南音情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问取扁舟》文学自由谈(2016年1期)2016-03-16散文要短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3期)2010-08-15

推荐访问:乡土 哲理 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