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策略

时间:2023-07-14 13: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吴静

[摘           要]  新时代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能够强化受资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满足受资助学生群体在价值和思想层面的内在需求,并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针对目前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存在的手段过于单一、实践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从重视顶层设计、更新资助理念、创新培育载体、健全保障机制、开展义工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    键   词]  受资助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塑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21-04

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随之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高校中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在大学阶段健康成长,高校应做好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1]。以笔者执教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展现出学校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提升教育普及程度,本校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发展情况资助了诸多西部少数民族的贫困生。虽然现阶段学校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资助政策体系,也取得了显著的资助效果,但受限于文化基础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这些受资助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和交际等方面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为此应重点培育受资助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确保其健康成长,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一、新时代培育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强化受资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

新时期教育部要求高校培养兼具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被迫辍学。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群体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国家对这类特殊的学生群体给予了充分的物质支持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在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中完成学业,毕业后进入社会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由于贫困生从小生长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中,他们或多或少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应结合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塑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2]。

(二)满足受资助学生群体在价值和思想层面的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文化开放程度的提升,多种文化思想浪潮涌入进来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且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关键人生阶段,部分不良思想会对他们的思想状态产生负面作用,导致他们在人生选择、价值取向、品德塑造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而通过对受资助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使其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满足其在价值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内在需求。

(三)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实现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能够最大化地达成资助育人的目标,从而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努力回答新时代资助工作的时代之问。实现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实现“扶困”“扶智”“扶志”的有机统一,探索完善发展型资助模式。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切实化解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更要在人格培养、身心发展、品质塑造、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关注,让受资助学生不仅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经济基础,还拥有崇高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

二、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难点问题

(一)塑造手段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受资助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有不少学生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只是了解其皮毛,而从了解方式上来看,有超过70%的学生都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容,通过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较少,教师几乎都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方法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手段单一且缺乏创新性,甚至有一部分受资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中还没有被覆盖到,课程无趣且教学手段单一,教育内容与受资助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相距甚远。

(二)实践育人效果不佳,未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目前高校已能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免息贷款、学校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样化手段给予贫困生更多经济上的帮助,及时解决他们在求学过程中面临的费用问题,在资助政策体系构建和资助育人实践中也采取了多种尝试[3]。但在实践中还没能取得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效果,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未能定期开展以爱国、感恩、自强、诚信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导致一些受资助学生的责任心不强、爱国意识淡薄,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懂得感恩周围的人,并且大部分受资助学生都没有参加义工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一些受资助学生本就存在着胆怯心理,如果没有学校的积极组织和引导,就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各类义工活动,可见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中还未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策略

(一)重视顶层设计,组建专业化的学工队伍

首先,高校应组建专业化的学工队伍。高校为更好地塑造和培育受资助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就必须组建一支任劳任怨、辛勤付出的高素质学工队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内部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学工队伍,即班主任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为此,高校可从各个专业中筛选一批有较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学工干部,让他们主要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相关工作,学工队伍的结构和人数应是逐年变化且不断补充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样应将这支学工队伍纳入进来。对学工队伍应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先让育人者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与之相关的各项内容,在各自群体中应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举例来说,我校资助的主要是西部少数民族的学生,实践工作中及时调整了工作重心,要求校内的党组织、团组织和学工干部走进受资助学生居住的公寓和寝室中,积极与他们进行互动和沟通,精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资助工作的紧密结合。

其次,应不断完善资助工作的规范制度。目前全国的高校基本都已构建完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制定了与资助工作相关的规范制度,但其在规范性和完整性上仍存在着缺失。结合党中央以及国务院的具体工作要求,学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活动中进行大胆尝试,进一步规范现有的规章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内容为依据认真开展受资助学生认定、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制定和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等各项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制度上保证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更新资助理念,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理念是引领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实践创新和开拓进取的思想基础,在培育和塑造本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同样应遵循相应的工作理念,给予他们充分尊重并与之积极互动和沟通,旨在拉近高校与受资助学生之间的距离。

首先,在满足受资助学生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充足的人文关怀,高度关注他们在高校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唤醒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热爱,并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个人需求与国家发展和民族独立有着密切联系。实现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善于发挥学生资助的“奖优引领”作用。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探索项目化资助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资助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内容和方案,旨在促使受资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怀社会理想,心系“国之大者”,用不懈的努力去回报学校和社会,从而为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一己之力。此外,受资助学生还应心怀感恩,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素质,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在努力拼搏中彰显自我价值,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中绽放青春光彩。

其次,应准确把握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差异化需求,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促使他们更加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以其中蕴含的价值标准为准则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坚定自身的信念理想。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学校应继续加大力度构建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重点关注其中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相关的各项内容:

一是要做好对受资助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校内受资助的西部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展现出重要的育人价值,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全新的资助体系,被资助贫困生的数量和受助水平显著上升,越来越多的受资助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爱国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二是要对受资助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为每一名受资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诚信档案,针对他们的校内外表现及时完善档案并量化评价,推行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在校内营造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帮助他们认识到学校生活以及将来工作中保持诚信的重要意义,使诚信成为他们的自觉。三是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4]。高校学工队伍应引导受资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爱心实践活动,自觉投入社会公益服务工作中,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满足感,赢得社会的尊重并洗涤心灵。可将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作为受资助学生申请补助时的评价标准,强化他们对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责任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确保每一名受资助学生都能接受到感恩教育。四是进行自强教育。大部分受资助学生从小就生长于贫困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会存在自卑心理且沟通交际能力有所匮乏,为此,学校可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通过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自强自立品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和价值理念。

(三)创新培育载体,运用多种媒介开展教育

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和主导性,高校应在充分遵循这一价值体系意识形态价值诉求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培育的路径和载体,将蕴含的核心内容与受资助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从而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作为一种常见的育人手段,实践对于保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常见的载体主要有情感载体、活动载体和新媒体载体三种。

首先,情感载体。情感载体是以往高校育人工作中普遍会用到的载体,通常以灌输式的谈话和对话为主,重点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诉求,通过与其进行密切互动以掌握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彰显出育人本质,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拓展受资助学生的个人意识形态,能够从根本上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体现出良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活动载体。活动载体主要指定期为高校贫困生群体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受资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道德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具象化地表现出来。在校内组建自强自立的学生社团,通过社团干部的示范引领和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强化受资助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还应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学会感恩,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最后,新媒体载体。在信息化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据此学校可以发挥新媒体的载体作用,为全部受资助学生建立信息化的诚信档案。同时,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针对档案信息对受资助学生进行“画像”,从而把握受资助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此为基础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对于针对性地提升受资助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大有裨益。由于从小生长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大部分受资助学生都有焦慮和自卑心理,据此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学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社交软件与其实时互动,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及时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四)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培养效果

受资助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现阶段学校资助工作的现状以及政策体系的落实情况,为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各项内容,帮助受资助学生健康成长,应构建一套更为健全的保障机制[5]。

首先,应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学校可在内部树立贫困生模范典型,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经济资助与精神激励紧密联系起来,营造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快速渗透的积极氛围,提升受资助学生的道德素养。

其次,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影响育人效果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无形之中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如果教师能在校内外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资助学生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为此,应进一步建设资助育人队伍,定期安排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课程,提升育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思想并将其融入日常的管理和育人中,对受资助学生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为学生创建多功能一体化的育人环境。学校应引导家庭和社会等更多主体参与到育人环境的构建中,为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供环境支持。结合受资助学生的现实情况和精神诉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资助育人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且更具创新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在主题教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也将更加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校园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受资助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向家长详细介绍学校资助学生的政策方针和具体做法,保证资助育人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学校还应与社会力量密切合作,鼓励受资助学生走上社会并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中,借助社会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产生积极引领,以防止他们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侵害和腐蚀。

(五)开展义工服务,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内容,如道德、修养、信仰、理想和伦理。为进一步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义工服务”在思想层面上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吻合,其强调诚实守信和互帮互助,无论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是优越还是困难,其都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因此,应以“义工服务”为核心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而“义工服务”同样提倡从我做起,以个人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乃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可成立“一对一”互帮互助小组,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班级学生干部与受资助的贫困生组成一个小组,以“一对一”的形式加深彼此的友谊并实现共同提高;
学校可组建多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每一个团队应优先纳入有志愿服务意愿的受资助学生,让他们走入社会、走向企业、走进社区,通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让社会重新认识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而他们自己也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动态,学习到专业课以外的知识,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思想,从而真正推动受资助学生从服务高校向服务社会转变。

总之,受资助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其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应在实践育人中不断塑造和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他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观念,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从而使之受到鼓舞并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勇,邱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全过程的三重逻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1):64-69.

[2]杨碧微.现代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突围[J].重庆行政,2022,23(6):93-96.

[3]王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8):29-31.

[4]杨华,蒋妍琳.简述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J].亚太教育,2019(6):32.

[5]郭振宇,方芳.高等学校资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以“六个结合”推进受资助学生的后期教育管理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36(1):97-9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资助价值观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6年6期)2016-05-17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新时代 资助 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