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融合发展机理与实践

时间:2023-07-14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毕娟

摘  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北京“五子”联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战略目标、生产要素、产业发展、协同治理等层面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特点,并从顶层设计与目标协同联动、要素融合机制、产业融合深度、治理融合路径等方面分析二者融合发展有待加强之处。研究发现,未来仍需在顶层设计与目标协同联动、要素融合机制、产业融合深度、治理融合路径等方面探寻新的融合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二者融合发展效能。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融合发展;
机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5.02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都是各国获取竞争优势、进行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二者形成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良性互动并产生叠加和倍增的驱动效应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具有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其在科技创新领域一直居于国家和区域的中心地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战略任务。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也始终处于国内城市的先行行列,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北京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探寻发展新路径、竞争新优势、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选择。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北京“五子”1联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彼此联动、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前者可为后者的发展源源不断供应新技术,提供发展要素基础和创新动力支撑;
后者可为前者提供需求动力、技术应用和示范平台,进而推动前者的建设进程。近年来,二者在目标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治理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还应持续探寻融合发展路径,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政策举措。

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融合机理分析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紧密关联。有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1]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驱动力量,发挥着提升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和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作用[2]。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在微观、产业、宏观等不同层面驱动科技创新:微观层面能够驱动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互动式创新、融合式创新和合作创新[3],在数字经济环境中,企业的迭代式创新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4];
产业层面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创造出新产品、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新市场等[5];
宏观层面推动区域创新模式由模仿创新向基础性创新、颠覆式创新转变,提升创新产出、创新空间和创新成效[6],并促进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融合形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7];
在区域之间,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共享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创新合作与竞争,提升创新质量。[8]

基于相关研究梳理分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融合发展机理可以从“目标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治理融合”等维度进行分析。在目标融合层面,二者的战略目标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关系,中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之间彼此呼应和相互协调;
在要素融合层面,数据要素和技术要素是二者建设中所依存的核心要素,数据要素和技术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并聚合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而形成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在产业融合层面,数字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持续需求驱动力、创新平台和载体,并为新技术应用提供广泛的场景,而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能够有力支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并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在治理融合层面,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面临很多共同的治理问题,在伦理、法律、政策、标准以及治理能力提升方面有着诸多趋同的诉求和交叉领域,通过治理融合,有助于构建更为良好的创新生态,形成更为适宜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融合发展特点

近年来,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二者呈现不断融合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通过战略目标相互契合引领发展方向、通过生产要素不断融合奠定发展基础、通过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新增长点、通过创新治理与数字经济治理融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战略目标相互契合引领发展方向

在“五子”中,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都居于重要地位,二者战略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北京着力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核心要义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四个面向”2战略要求,以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力、竞争力与辐射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高地”,形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樣板”、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关系发展全局,既有前沿技术研发的迫切需要,也是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可以全面赋能产业、城市、生活,为首都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水平。[9]可以说,二者都是北京在新发展阶段为了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寻求新发展动能、谋求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种战略选择,其最终目标都是要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满足人民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要求(见图1)。

(二)生产要素不断融合奠定发展基础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拥有丰富的技术要素、数据要素、人才要素及资本要素等,具有独特的区域竞争优势。其中,技术要素与数据要素之间彼此联动、互相融合,同时集聚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在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奠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基础。一方面,在数据要素化的过程中,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加工处理以及保护、利用的全过程都需要持续的新技术供给和应用。超前布局6G网络、量子科技等领先一代的数字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是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建设“科学中心、创新高地”,通过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原创能力,通过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提供原创技术供给,满足高精尖产业培育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科技要素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进步,有力支撑了北京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悟道2.0”“长安链”等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成果。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对北京科技创新及新技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可以赋能技术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10],同时,技术交易中不仅包含新技术还附带大量数据,呈现出综合性、集成化特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交易也越发活跃。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发布的监测报告(历年)显示,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2年的98.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20.0亿元,增长近20倍,成交额占比达到25.4%(见图2),涉及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交通、政务、教育、金融等领域,助力首都数字经济发展。[11]

(三)产业融合创新促生新增长点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市场应用、带来了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了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发了产业主体应用技术成果的活力。源源不断的创新技术成果催化产业的变革,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则会重组产业格局形成新的产业体系,产生经济新增长点。突出表现为数字经济产业融合了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多种产业形态,同时又催生了很多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例如,智能出行产业融合了高端制造业、新型服务业、新基建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等多行业领域;
空天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与航空航天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
服务机器人产业是“机器人+应用场景+服务”的新兴产业。可见,传统高科技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不断融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在产业促进方面逐步协同,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总体发展效能。2022年,支柱产业集成电路及软件等发挥了带动北京数字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规模均居全国之首,集成电路装备产业集群全国规模最大。”[12]

(四)创新治理与数字经济治理融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当前,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科技进步和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治理问题。近年来,二者在治理体系、法律规范、政策措施方面协调联动,探索优化治理路径,以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促进和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治理主体层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都在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法规制定等过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北京不断推动政府治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另一方面,企业等市场主体普遍将自身数智化转型作为发展战略选择,在数据资源化、管理智慧化等方面取得显著发展。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北京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全面的法规制度护航数字经济平稳发展。另外,《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及其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为科技发展全链条的技术成果生产、保护、转移转化、产业化等不断筑牢法治根基。在政策体系融合方面,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重大举措、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1+5”系列政策、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政策等,与《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以及各细分行业的支持政策、监管措施、标准创制和测度体系等相互呼应。同时,注重科研诚信、企业信用、科技伦理、数字伦理等规范体系建设,共同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与深化改革,激发北京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活力。

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呈现出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顶层设计与目标协同联动仍待加强、要素融合机制仍待探索、产业融合深度有待提高、治理融合路径有待优化等方面。

(一)顶层设计与目标协同联动仍待加强

随着数字化、智慧化在经济、社会、城市治理等多层面的融入,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原有聚焦于经济领域的狭义范畴,广义层面的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内涵也将不断丰富,突出“数字驱动”“全城孵化”3的理念,把城市作为承载数字产业集聚的关键区域,以及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和场景研发应用的试验平台,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对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13]。因此,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创新驱动力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呼应也应该是多层面的。目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多从传统的经济框架体系考虑创新驱动问题,对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以及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剖析与呼应不够。在确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战略中,对传统高精尖产业体系与数字经济体系的交叉融合以及新兴产业发展考虑还不充分,技术战略与数字经济产业战略协调有待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仍需深化。

(二)要素融合机制仍待探索

一方面,关键数字技术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技术要素对数字经济支撑力有待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在高端芯片、工业控制软件、核心元器件、基本算法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在基础研发和原创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在要素确权与定价、交易标准和规则制定、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但是技术要素与数据要素市场融合发展措施仍显不足。要素市场发展不充分阻碍要素融合,如技术要素的确权、定价、交易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技术要素交易中的信用、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数据定价与确权存在难题,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等。此外,要素聚合机制和能力仍有不足,资源配置效率还有提升空间。北京所具备的数据要素与技术要素优势对于聚合高端人才、优质资本要素等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技术、数据与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协同配置的效能仍待提升。例如,在北京市科技创新主体中,顶尖人才和团队仍然缺乏,数字人才供需匹配及产教融合仍有不足。

(三)產业融合深度有待提高

北京数实融合与创新驱动力还存在一定深入发展空间。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2021)》显示,在全国各省市中,北京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仅处于第二梯队,位列第7位,工业数字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14]其中,2021年,北京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1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
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15.4%,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5%)。[14]2021年,北京工业互联网增加值规模位居全国各省市第6位,其中,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规模排第3位,工业互联网渗透产业增加值规模排名第13位。[15]说明工业互联网创新带动及渗透产业发展,并发挥实体经济引擎作用还需加强。在企业层面,由于数字化改造的成本高、工程大、未来不确定等因素,使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瓶颈。支撑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仍有不足,数字化应用场景有待挖掘。

(四)治理融合路径有待优化

一是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以及服务效能和管理效率提升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放管服”的政策匹配度和执行效果与市场主体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公共行政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数据共享不充分、服务方式创新不足、服务能力与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是科技创新政策、数字经济产业政策之间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有机衔接,有利于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环境还需进一步营造。三是二者开放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融合发展的思路

進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在更深层次上持续推进北京“五子”联动战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应夯实融合发展基础,破解融合发展难题,从以下4个方面探寻融合发展路径、形成叠加的发展效能。

(一)以目标融合优化顶层战略设计形成发展合力

在深刻认识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在发展规律、战略选择、路径规划中的内在关联关系。以系统的思维设计和谋划融合发展战略,提升布局的前瞻性、目标的协同性。一方面,加强对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理论内涵的认识,从“全球城市”“数字驱动”“标杆引领”“全城孵化”等关键词角度认识其建设的内容体系与路径机制选择。另一方面,动态追踪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数字技术创新前沿领域、数字经济新产业发展动向,在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创新发展、产业发展目标有机融合,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新方向。

(二)以要素融合构建发展原动力与支撑力

其一,应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实力,增强技术供给能力。加强“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公共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科技攻关,聚焦高端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其二,提高市场体系建设标准与水平。加强技术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增强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提升配置效率。持续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明晰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探索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构建联通发达的交易网络,改进市场监管与服务。着力破解数据要素化、市场化发展中的难题,完善交易机制,加强监管措施,完善市场体系。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加快发展,探索数据特区建设。其三,加快技术要素与数据要素的有机融合,探索以“技术+数据”为特点的要素市场交易机制,探索数据资源资产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可行路径,提升二者对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聚合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发展科技金融,支撑企业上市融资。利用“监管沙盒”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丰富金融科技应用场景,促进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加力,在人才服务方面完善政策措施。

(三)以产业融合带动科技和数字经济全面发展

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力,挖掘和发挥数字技术在创链、强链、补链中的作用,解构原有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并重组更高效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不断促进产业有机融合,增强整体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弹性与韧性。在京津冀区域间完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区域间数字经济战略布局,促进三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统筹北京区域内部创新资源和数据要素资源,促进各区之间在科技创新及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形成各具特色与优势互补格局。

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以技术供给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在算力升级、网络扩容提速等方面加力,并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变革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推动产业与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布局提升全产业链的衔接能力,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标杆产业,提升产业引领力。以技术革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鼓励新技术应用与新业态、新模式试点发展,提升产业孵化能力。

在创新和产业主体层面,促进头部企业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吸引央企在京进行数字产业布局,鼓励具有科技企业性质的大企业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同时,加大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攻克智能制造装备核心零部件、模拟芯片、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强培育数字经济企业及标杆企业,发挥标杆企业示范性和关联带动作用。释放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针对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中的难题优化政策措施,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场景应用,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畅通产业链,降低新兴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风险,优化企业发展预期从而激励企业创新发展。

(四)以治理融合共筑良好发展生态

通过治理融合,构建数智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良好局面。[16]其一,应不断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建立相应的法治实施体系与法治监督体系,进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保障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综合考虑要素确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问题,构建基础制度体系,提升规范发展水平。同时,针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加强伦理治理,避免伦理风险。其二,应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针对治理中的问题和服务主体的需求完善和改进措施,提升治理水平,精准施策优化营商环境。其三,应不断促进创新政策、产业政策的有机衔接、系统化整合,形成政策合力,提升政策效能。其四,应不断提升开放发展力度,扩大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准入和开放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国际标准研制,参与相关法律及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发挥中关村论坛、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品牌效应,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营造适宜于创新创业的鼓励试错、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17],鼓励数字技术创新及探索实践更多场景应用。

注释:

1. “五子”: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深入推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2. “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3. “全城孵化”:把北京超大城市整体作为一个超级孵化平台,加快对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改造。

参考文献:

[1] 蒲甘霖.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测度[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04):25-29.

[2] 李彦臻,任晓刚.科技驱动视角下数字经济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路径与发展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20(12):113-120.

[3] 温珺,阎志军,程愚.数字经济驱动创新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回归[J].经济体制改革,2020(03):31-38.

[4] 徐翔,赵墨非,李涛,等.数据要素与企业创新:基于研发竞争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3(02):39-56.

[5] 温军,邓沛东,张倩肖.数字经济创新如何重塑高质量发展路径[J].人文杂志,2020(11):93-103.

[6] 夏杰长,刘诚.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径与政策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09):3-13.

[7] Chae B K.A Gener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The Case of Big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9(45):83-94.

[8] 刘鑫鑫,惠宁.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發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1(05):92-98.

[9] 张劲松.树数字经济标杆 塑首都发展典范[J].前线,2022(12):87-90.

[10] 何喜军,季学猷.建设全国技术交易数字平台 加快全国性技术交易大市场高质量发展[J].科技智囊,2022(12):12-14.

[11] 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护航技术市场发展—《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颁布实施20周年[N].人民日报,2022-11-27(08).

[12] 凝心聚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N].北京日报,2023-01-17(05).

[13] 葛红玲,方盈赢,李韫珅.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特点及提升方向[J].科技智囊,2023(02):11-19.

[14]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2021)[R].北京: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22.

[15]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R].北京: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2022.

[16] Yang J P,Wang S J,Sun S ,et al.Influence Mechanism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J].Sustainability,2022(06):3187.

[17] 方力,李军凯,高菲,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特征与运行逻辑[J].科技智囊,2023(01):5-1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global digital economy benchmark 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eijings“five key projects”linkage strateg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from the aspects of strategic objectives,production factors,industrial development,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so on,and analyzes the areas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from the aspects of synergistic linkage between top-level design and objectives,factor integration mechanism,industry integration depth,governance integration path and so on.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future,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path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and target synergistic linkage,factor integration mechanism,industry integration depth,governance integration path and so on,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Global digital economy benchmark city;
Intergrated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Practice

猜你喜欢融合发展机理实践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4期)2021-08-23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中国煤层气(2019年2期)2019-08-27雾霾机理之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2期)2017-04-06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商场现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推荐访问:标杆 机理 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