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践行思政教育

时间:2023-07-19 15: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敏 丁翠翠 苗庆显 黄六莲 陈礼辉

摘 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专业课程中的中国故事则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实思政教育的关键一步。文中介绍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情况与德育目标,提炼了纺织材料学课程中的中国故事元素,并与不同章节的多个知识点进行深度融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挥新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讲纺织材料学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新鲜感”“画面感”“参与感”“代入感”及“获得感”,能够有效增强思政理论知识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更好地培养爱国爱岗、专业过硬、能够践行轻纺行业责任与使命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中国故事;
线上教学;
纺织材料;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3)01-0086-05

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推进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下各专业课教师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让学生理解中国故事,则是高校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近学生内心的关键一环[2]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凝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能启人入“道”、引人悟“道”。因此,高校教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的是还可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以纺织材料学课程为载体,探索了线上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新路径,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德育目标。基于德育目标发掘章节内容中所包含的重要思政元素,探讨将思政元素在线上教学环节中加以有效实施的方法。

1    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情况与德育目标

轻化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立的本科专业,属教育部鼓励建设和发展的新工科专业。福建农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源于1958年设立的林产化工专业,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专业以植物纤维和动物皮毛等生物质材料的高效清洁加工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基础理论坚实,掌握轻工、纺织、精细化工、天然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性能检测与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福建纺织服装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对于纺织材料学的学习与掌握,对未来拓宽就业面,进入纺织等领域就业发展大有裨益。然而,提起轻工产业,学生往往联想到落后产能,导致相关专业招生难,生源流失情况严重,学生从业信心不足,就业专业对口率偏低。因此,在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中讲好纺织中国故事,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和目标,培养出大批具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这对于我国轻工纺织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结合课程脉络,精选中国故事

2.1    诗词典故里的纺织中国故事

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是纺织起源发展的动机。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纺织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它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成为文明的重要载体。从纺织文明起源开始,以纺织纤维的发现和利用、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文化艺术等为脉络,可以找到大量以诗词歌赋记载的华夏纺织文明故事。例如,在“植物纤维”与“动物纤维”章节中,笔者引入了大量的古诗词与典故,如与蚕丝有关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淚始干”,以及神话中“伏羲化蚕”的典故;
与麻类纤维有关的:“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与毛纤维有关的:“毛裘易罗绮”。《周易·系辞》里也有记载典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与棉有关的:“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2.2    非遗中的纺织中国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中产生的,充分体现各民族的生活智慧和精湛技艺[4]。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包括了许多与织造技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可融入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中。例如,在“植物纤维”与“动物纤维”章节中,笔者引入涉及棉、麻、丝、毛、皮等天然纤维获取、初级原料加工等方面的非遗(如蚕丝制造、传统棉纺织、夏布织造等技艺)。其中,在讲述传统棉纺织技艺时,列举了元代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历史事迹
在与纱线、织物的组成、分类、结构有关的知识点中,笔者引入与纱线取材、纱线制作、织造技艺等方面的非遗(如云锦、蜀锦、壮锦等织造技艺等)。

2.3    丝路上的纺织中国故事

丝绸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汉代时,就以丝绸与周边的匈奴、西羌等交换牲畜、兽皮、毛织物、壁玉、翡翠等商品。至唐代,丝绸成了对外贸易的龙头产品,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这条丝路上,不仅华夏民族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走向了世界,古代欧洲、西亚、中亚的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元素,也沿着丝路向东方传播。在丝绸之路上,丝绸不但是商品,还是硬通货,更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利用纺织材料学课程,讲好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与其他世界文明之间的互鉴,有利于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心态。

2.4    “硬核”纺织中国故事

纺织业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课程讲授中,笔者立足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水平,分析了纺织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着重举例说明纺织行业承担着为国家发展贡献“硬核”力量的实力,主要体现在:(1)纺织工业占比高(增加值5.6%,出口占12.8%),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纺织行业吸纳了我国不少于2000万劳动力;
(3)全球来看,我国纤维加工量和纤维制品出口额占比高(分别为55%和36%),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4)高性能纤维已占生产总量的22%,成为了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绪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碳纤维”“阻燃性”“服用性能”等章节中,引入纺织科技在我国航空航天(如机体构造材料、整流罩、刹车盘、舱内装饰材料、个体防护材料、降落伞等)、军事(防弹头盔、防弹衣、红外伪装服、生化防护服、“变色龙”迷彩服、加油机输油软管等)、运动(北京冬奥会运动服装与装备)等领域中的案例。糅合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功能服用纺织品案例(如速干、透气透湿、防水、防油、防污、抗菌、防虫防蛀、抗皱、阻燃、抗静电、防辐射、抗紫外线、调温),引导学生畅想未来技术(如自修复、智能传感、智能显示)。通过讲述好纺织材料“硬核实力”的故事,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扎根工作岗位,践行纺织服装行业的责任与使命。

2.5    纺织材料的中国“抗疫”故事

在公众场合“戴口罩”对于防范病毒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次性口罩的过滤层为各种纺织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熔喷布。在“抗疫”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们作为中坚力量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而保护这些白衣天使不被病毒袭击的重要装备就是医用防护服。防护性能较好的医用防护服一般是由非织造布制成的,如聚丙烯纺粘布、聚酯纤维与木浆复合的水刺布、聚丙烯纺粘/熔喷/纺粘复合非织造布等。正因为口罩与防护服的巨大作用,在疫情前期一度成为短缺资源。在此情况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从多种途径筹措捐助相关物资、组织扩大生产产能,有效地缓解了医疗防控物资紧缺的巨大压力。待国内疫情有所缓解后,全国人民与各界又及时对国外疫情重灾区施以援手。据统计,仅在2020年3~5月,中国就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防疫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有力支持着全球疫情防控[7]。结合上述宏大的时空背景,笔者在 “聚烯烃纤维”“非织造物”等章节讲授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与“防疫口罩”“防护服”有关的思政元素,让学生认识到纺织材料在“抗疫”中承载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精神,不仅增强了对轻纺行业的认同感,也坚定了学生的“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3    善用线上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线上教学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上平台还可与学生分享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回放、回看等“二次咀嚼”也十分便捷;
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放松,能带来更好的师生互动性;
线上教学易于过程管理,能及时跟踪、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因此,充分利用線上教学平台的优势,不仅有利于讲述更多的中国故事,还可讲得更为丰富多彩。

3.1    线上发布课程导航提供“新鲜感”

线上课程缺乏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学生学习容易懈怠。激发学习兴趣的源泉就是新鲜感的给予与更新。作为教师,应利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新鲜感,保持学习情绪。思政问题恰恰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比如,在每堂课前,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前发布课前学习导航,将思政问题融合重要知识点抛出,引导学生提前线下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后得到自己的见解。例如,上“高性能纤维”这一课之前,笔者提前在平台上发布预习导航,特意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自行研发的高性能合成纤维在“神舟五号”航天飞机、“天宫二号”空间站、“歼-20”歼击机等国之重器上存在哪些应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仅了解了我国在高性能合成纤维研发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提升了对国家科技水平的自信心,自然对本次课的内容保持了较强的“新鲜感”。

3.2    线上课程资源整合丰富“画面感”

线上教学平台实质上是一种社交互动平台。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社交式、互动式故事讲述,可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故事讲述通过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方式,让故事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以一体多维的方式呈现,有助于突破单一文字表达的局限,从而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9]。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与故事相关的方针政策、时事新闻、学术资源等资料,也可以将视频上传到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共享。以讲解“苎麻”一节为例:笔者从苎麻又名“中国草”的原因出发,挖掘苎麻这种特有麻类资源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在教材内容之外,综合采用诗词歌赋(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视频(如:寻找“中国草”专题片)、图片(如体现苎麻外观形态、苎麻织物的图片)、新闻报道(如:宜春苎麻产业喜获硕果)、学术文献(如:苎麻纤维原位生物脱胶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考古文物(马王堆汉墓出土精细苎麻布)、博物馆网站(中国苎麻文化博物馆)等多种呈现方式进行教学,大大增加了“中国草”故事叙述维度。

3.3    线上主题讨论增强“参与感”与“代入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学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让学生们成为课堂主角可提升思政教育的“参与感”。作为教师,只需扮演好提供合适情景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控课堂节奏的角色。比如,笔者在讲解“绪论”一节前,首先在线上平台抛出问题:“纺织材料与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存在哪些关联?”与传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不同,在线上平台,没有了面对面交流时的拘束感,众多学生能够主动参加讨论,从原料、工艺特征、产品应用领域等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主动接受并深刻理解轻化工程专业开设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意义。

重视借助热点时事为讨论主题,贴近现实的叙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使故事拥有更强的精准穿透力。例如,讲授“聚丙烯纤维”一节时,笔者在教学平台发布问题:“熔喷布是口罩生产的核心,近期世界范围内现有产能紧张,价格飙升高达数十倍。可否利用造纸设备生产熔喷布提高产能?”许多学生能够在制浆造纸与纺织材料相关课程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给出较为合理的回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强烈意识到我国不仅实现了抗疫整体上的“动态清零”,还及时向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援助,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精神。

又如,讲授“棉纤维”一节时,笔者在教学平台发布“新疆棉”事件资料,要求学生就该事件查阅资料,并回答问题:“西方某些国家与企业为什么偏要与中国新疆棉花过不去?”学生通过调研资料,最终大体上能汇集出两个观点:(1)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产业链这个太阳系的“太阳”,打压新疆棉其实就是在打压中国纺织业,继而打压中国经济;
(2)反华势力通过污蔑“新疆棉”,炮制谎言工具,扰乱新疆稳定,抹黑中国形象,影响我国“一带一路”布局,企图以此为突破口遏制我国发展势头。同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到:(1)新疆棉是长绒棉,由于天气和产区集中,其色泽、长度、强力等品质指标在世界属于顶级;
(2)新疆棉产量占国内产量比重在87%以上;
(3)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口罩、棉球等防疫用品奇缺,一列列火车昼夜兼程地将新疆棉花发往全国各地驰援生产,半年时间内就运送了近300万吨,为支持国家的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该案例的讲述,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认识新疆棉的优异品质,还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培养家国情怀,激发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精神。

3.4    线上多种形式实践与考核深化“获得感”

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而考核则是检验本领的方式。讲好纺织材料学课程中国故事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是对该课程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方式,如围绕中国故事元素,开展相关调研活动、收集数据,撰写调研报告等。比如,在线布置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围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整理与纺织密切相关的“中国故事”,完成论文撰写。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互评功能进行考核评价。实践结果表明,学生撰写出的“纺织中国故事”普遍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体现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同时,生生互评、组间互评的线上特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此外,组织随堂考核的便捷性也是线上平台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一大优势。在整个课程教学期间,笔者组织了约20次各类测试,每次测试中均设计了比例为5%~10%与课程知识点密切结合的思政考题。通过合理安排上述实践与检验,学生能够充分感知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程度,具有较强的学习后“获得感”。

4    结语

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勇于创新。一方面,挖掘纺织材料学课程的“中国故事”新颖元素,主要包括:(1) 融入“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教育。引领学生抓住文明传承和創新的本质,强化学生对“文化多元”、“兼容并蓄”与“文化自信”的认知与理解;
(2) 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极致求精、专注持恒的精神气质;
(3)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精神气概。(4) 融入“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本课程系统发挥线上教学模式优势,使学生自始至终对本课程的思政教学保持了充足的新鲜感、画面感、参与感、代入感、获得感,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线上教学过程环节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N].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2019-03-20.

[2]陈学凤.高职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32(03):32-35.

[3]佚名.福建2018年纺织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J].网印工业, 2019(03):59.

[4]安妮,陈雁,毋岚萍,等.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J].丝绸,2015,52(10):56-62.

[5]马艳华,莫钧钧,张玉欣.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选择[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27(02):18-22.

[6]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浙江省企业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汇编:上[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10.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EB/OL].2020-06-77/2021-08-29.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42312/Document/1682143/1682143.htm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9]钟悠天.善于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 2019-06-13(13).

Fulfil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 Taking online teaching of Textile Material Science as an example

ZHANG Min1   DING Cui-cui2   MIAO Qing-xian1   HUANG Liu-lian1   CHEN Li-hui1

(1.College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2.Colle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while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 key step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n imperceptible manner.In this article,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goals of Textile Materials Science are introduced,and the Chinese story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Textile Materials Science are extracted and deeply integrated with multiple knowledge points in different chapters.Th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is us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media teaching an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enough “freshness”,“imagery”,“immersion” and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of Textile Materials Science.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and help to cultivate useful talents who are patriotic,professional and capable of fulfilling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Key words:
Chinese Story;on-line teaching;textile material;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中国故事线上教学思政教育“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新校园·上旬刊(2017年4期)2017-07-24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求知导刊(2017年10期)2017-06-15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求知导刊(2017年1期)2017-03-24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环球时报(2015-04-03)2015-04-03

推荐访问:践行 中国 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