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角度下乡村治理方案研究

时间:2023-07-31 10:40:02 来源:网友投稿

吕宇晶

(中共广西区直机关工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22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的头等大事。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村地区更加稳定、和谐,为乡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可以为乡村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加速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将“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新模式。

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融合机制,以及“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路径两方面。

1.1 融合机制

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治理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治理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良好的乡村治理又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力保障。

广大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乡村主要经济来源为集体经济,为持续扩大集体经济规模, 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有时候乡村治理工作要为集体经济发展“让路”。为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研究人员基于博弈论视角,对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融合机制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借助“农户聚集”的方式,提高乡村产业组织化水平,将乡村治理内化为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以乡村经济长远发展为目标,先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再依靠良好的乡村治理环境吸引外部资金深入乡村,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体现乡村治理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1.2 实现路径

一方面, 要基于农村集体经济宏观背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深度参与乡村治理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融合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为融合工作进行宏观指引,明确各个部门的责权范围,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乡村治理与集体经济发展物质资源,实现融合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另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内部、外部因素,构建“内-外”双向互动发展新模式,调动乡村内部资源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为乡村治理工作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此外,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以农村集体经济的“集体属性”作为依托,保护挖掘乡村地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努力发展共享经济,通过扩大乡村产业规模的方式,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尽管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了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开展的乡村治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不仅制约着乡村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于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2.1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部分地区城乡二元对立局面变得十分严峻, 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于劳动力的旺盛需求, 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吸引至城市,造成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问题(详见图1)。

图1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万人)

分析图1 可以发现,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缺少劳动力,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空心化问题。乡村治理工作也由于缺少劳动力而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

2.2 公共服务设施缺失

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基础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

部分乡村由于治理能力、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其公共服务设施长期处于缺失状态。(1)基础设施。部分乡村基础设施老旧, 特别是污水排放管道以及垃圾处理厂,长期处于待维修状态, 村庄内垃圾桶数量不足,村民习惯采用较为原始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乡村环境以及村容村貌。(2)体育文化设施。体育文化设施是满足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乡村居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乡村忽视了对于体育文化设施的维护,导致很多体育文化设施无法正常使用,为乡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医疗卫生设施。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卫生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再加上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乡村卫生服务人口数量下降,很多乡村居民选择去市县医院就医,进一步压缩了乡村医疗体系生存空间。

2.3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狭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狭窄,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乡村管理者缺少创新意识, 盲目照搬其他乡村发展模式,未能深入保护和挖掘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

特别是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一些乡村依然沿用传统的农村集体房屋租赁、集体土地征收等方式来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少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方法。

3.1 制度建设:促进社会资源向基层流动

良好的制度建设,能够打通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之间的障碍,使社会资源(人才、资金、技术、政策等)向基层流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具体实践中, 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制度建设工作,为乡村治理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融合提供制度基础。

3.1.1 “三社联动”

“三社联动”乡村治理模式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之间的高效协同工作,基于多元治理协同理念,转变乡村治理“主体单一”的局面。一是地方政府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新治理模式,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构建“社会组织+党建” 新服务格局。

二是立足于乡村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乡村社区服务组织孵化模式,培养优秀的社会治理人才,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以“主题党日活动”为平台,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经济知识以及思政前沿理论,呼吁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乡村治理主体,基层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工作者在为乡村居民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积极融入本土化理念,实现“乡村治理需求”与“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嵌套,有效发挥“三社联动”治理效果。

3.1.2 “三个全新”

新时期背景下,乡村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为进一步激发乡村治理现代化效能,积极尝试构建“三个全新”治理体系。一是立足于农村社区,培育农村社区“新机能”。

深入挖掘乡村各类资源推动“三增长”体系在基层的全面落实,“三增长” 体系即“集体经济增长”“自然资本增长”“乡村居民收入增长”。具体实践中,以“四众”活动为媒介,针对民生改造项目引入“互联网+”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在乡村集体经济中的占比。二是打造农村社区“新轮廓”。

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五通下乡”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社区服务范围及功能得到增强。

基于这一背景,基层管理者以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为抓手,激发乡村治理效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农业”“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将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纳入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之中,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发挥乡村集体经济规模优势,盘活乡村“绿色资源”。三是打通乡村社区“新血脉”。基层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组织职能与服务职能, 基于生活、生产、保障等方面为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持续追加“三农”投资力度,合理引入社会资金,拓展乡村集体经济融资渠道。此外,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鼓励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优化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为乡村治理工作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外部环境。

3.2 组织架构:打造村级治理体系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居民以及组织是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三项基本要素,面对日益突出的人才流失问题,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基于乡村组织集体化程度高的优势,提高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效率。

3.2.1 确立基层党委的主导地位

开展乡村治理工作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明确自身定位,发挥领导职能,坚持“统管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方针。

一是发挥保障作用。

目前,党组织在乡村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这种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坚持“持续优化”原则,采用村民集体会议的方式对乡村治理重大项目进行决策。

同时,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完善,构建“一征集、两审议、三讨论”的工作流程,积极收集乡村居民对于乡村治理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二是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

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工作宗旨,一方面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并将其安排在乡村治理关键岗位, 发扬党员干部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乡村治理策略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另一方面,扩大基层党员队伍,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鼓励乡村居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持续推进“三清一改”工作,为乡村治理与农村集体经济融合提供人才基础。

3.2.2 加速农村集体化转型

乡村地区家庭经济具有典型的“分散化”特点,在乡村集体经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过于分散的家庭经济,使得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政策资源、人才资源等无法集中,很多乡村依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

针对这一现象,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尝试推动农村经济集体化转型,一方面以村集体为单位整合乡村闲置的土地,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以村集体为单位开展引资、融资活动,提升农民的议价能力。

另一方面,以村集体的名义对乡村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升级,更新乡村基础设施,将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并出租,或者将其改造为民宿,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等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3.3 运行机制:开辟利益共享新路径

随着“五通下乡”在乡村地区的全面落实,信息技术在乡村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工作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乡村治理线上平台,提高乡村质量效率。

一是打造“乡村微治理”平台。基于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小程序,构建乡村治理微平台,为乡村居民开辟网络空间,及时反馈其对于乡村治理工作的意见。

同时,通过微平台定期推动乡村治理优质内容,组织“乡村治理有能人”“乡村治理大家帮”等活动,提高村民凝聚力,加强村民归属感。

二是创建“线上志愿服务”平台。

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新媒体平台成立“乡村治理志愿服务小分队”, 为行动有困难以及孤寡老人及时提供援助, 帮助弱势群体融入乡村生活,完善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三是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对乡村进行“网格化”管理,提升乡村治理灵活性与针对性,根据乡村实际情况成为“乡村治理”专项小组,由党员干部牵头,将乡村治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使乡村每一位居民都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乡村治理服务。

为了进一步说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视角下,乡村治理优化措施, 这里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全面介绍当地乡村治理具体措施,为其他地区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提供帮助。

4.1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针对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问题,宿州市在开展乡村治理工作过程中,将“村民”视为乡村治理关键要素,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宿州市下辖71 个乡镇均存在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村镇空心化等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当地负责乡村治理的工作人员积极组织乡村居民接受技术培训,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素养,村委会与当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展开长期合作,邀请技术专家深入乡村举办各类讲座,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

通过灵活多样的宣讲活动让乡村居民更容易接受乡村治理各项政策制度,为乡村治理工作在基层的顺利开展筑牢群众基础。

4.2 积极开展“引智入村”工作

为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宿州市积极开展“乡政村治”改革,此项改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但尚未在根本上解决乡镇政府对于乡村的制度约束。

在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依然会对村务进行直接干预,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一些地方提出“引智入村”策略,引导乡镇政府适当“放手”,给予乡村更多的自治权。

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防止由于乡村的“分散性”与“自发性”导致乡村“过度管理”。依法明确乡村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以更为规范化的制度履行乡村治理工作。

4.3 完善法治保障

法制化是展现乡村治理能力以及乡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想要确保乡村治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依托,确保各项乡村治理工作都“有法可依”。宿州市下辖乡村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政策,坚持以法治思想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结合以往乡村治理经验,正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充分参考乡村以往的治理经验,提高乡村治理法制化水平。

此外,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避免权力滥用问题,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照法律规定发挥乡村治理职能权力。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 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创建和谐、稳定的乡村氛围,能够为乡村产业结构转型以及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立足于乡村治理与农村集体经济融合机制以及实现路径, 分析乡村治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从制度建设、组织框架、运行机制等视角,对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优化升级,为乡村集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集体经济基层农村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基层在线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7期)2019-01-14走基层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6期)2016-02-28

推荐访问:乡村 治理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