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考察

时间:2023-08-14 11: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峁

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金融行业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地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低碳转型。本文通过对盘锦市21家金融机构、40余户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当前该市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

贷款增速继续加快,以国有大行为主。随着“双碳”政策加快落地,绿色信贷投放不断提速。2022年末,全市绿色贷款同比增长6.0%,高于全部贷款2.5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农发行和国有四大行是绿色贷款投放的主力机构,余额占比超过80%。受产业结构、银行信贷政策以及企业有效需求等因素影响,绿色贷款规模仍然偏低,全市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为7.2%。从资产质量看,全市12家银行机构发放的绿色贷款均处于正常状态。

贷款支持方向明确,以政府项目为主。银行机构主动对接“无废城市”创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三大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按承贷主体划分,全市绿色贷款中单位贷款占比超过95%。从支持项目上看,政府类贷款占比达85%,主要助力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建设,支持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推进固废综合处理园区、餐厨垃圾处理站工程建设,支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00余个、垃圾分类小区150余个。

贷款投向重点突出,以产业升级为主。从行业投向看,全市绿色贷款在农业种植养殖、工业生产和居民服务业上均有投放,但主要集中于制造业。2022年末,全市制造业绿色贷款占比超过30%,其中投放到石油化工企业的贷款占比超五成。重点扶持“链长制+产业基地”模式和集群,助力油田“无废矿区”和绿色工厂建设,支持危废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投产,重点支持产业升级项目15个,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8家。另外,居民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绿色贷款投放的主要行业,贷款合计占比超四成。

贷款用途更加多元,以基础设施为主。按贷款用途划分,全市绿色贷款多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升级,用于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有待提升。

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是绿色项目少。虽然盘锦市有大量绿色低碳发展项目,但建设资金多为企业自筹,通过银行贷款的并不多,更缺少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项目,难以形成示范效应。二是缺乏有效承贷主体。绿色发展融资项目多由政府关联企业承担,在土地抵押业务办理困难、有效抵押物明显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项目主体从银行获得大额融资的难度较大。三是偿还能力不确定性大。资金需求量大的环保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一般为2—3年,且成本收回时间长、见利慢。

激励约束机制欠缺。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正处于上升期阶段,而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能力上有限,不能满足全方位发展需要。二是跟踪问责机制缺失。在绿色金融推动过程中,存在责任不清、监管不足等情况,导致部分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MPA考核中还没有引入绿色贷款指标,已开展的绿色金融评价效力有限。三是风险补偿措施不足。政府部门在绿色发展资金投入、风险补偿上措施较少,不利于激发银行机构服务绿色发展的热情。

金融配套服务不足。一是优惠政策不足。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涉及绿色信贷的不多,而碳减排支持工具大规模落地还需时日,多数银行机构并未出臺绿色金融发展相关配套措施。二是信贷产品适配性不好。传统银行信贷产品多针对特定需求,贷款额度、频率、期限均难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配,虽在贷款利率执行上有优惠,但降幅有限。三是配套服务不够。在通道开通、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进展缓慢。开通绿色贷款绿色通道的银行机构不足10家,而提供费用减免和利率优惠的更少。

部门协作机制不畅。一是协调机制差。绿色金融政策安排涉及发改委、环保局、工信局、人民银行等10余个政府部门,内部协调机制不畅,部门协同能力有限,整体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二是信息公开慢。虽然国家发改委已建立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但从落实情况看,地方政府部门还未制定完善的绿色企业名录,更缺少绿色信息共享渠道。三是政银企对接开展少。在后疫情时期,地区经济复苏发展还需要时间,而针对绿色金融的专项对接较少,扩大绿色金融发展规模难度较大。

绿色金融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

宏观层面软环境建设滞后。一是百姓认知不充分。盘锦市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各方对绿色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了解不透,不利于绿色金融推广。二是地方性法规不完善。虽然国家层面颁布多项有关绿色发展的法律,但地方层面出台的法规缺少实质性、具体化操作条款。三是实施标准不统一。不同主体采用各自的产业标准,在具体科目、指标设计上也存在差异。

政府部门绿色转型基础薄弱。一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全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化行业,其对GDP增长贡献度超过60%,重点项目投资中大多数为石化项目,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基本都在石化行业。二是新动能培育不足。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整体规模小,占比偏低。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仅有12户,占工业比重不足1%。三是社会保障压力大。企业减员将就业问题和压力推向市场,导致地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供给信心不足。一是存在畏难情绪。银行机构对开展绿色信贷有明确认识,但支持意愿不高。2022年末,全市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机构占比不足四成,难以满足后续资金需求,法人银行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仅有两家。二是政策措施出台缓慢。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银行机构不足60%,将绿色金融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的不足50%。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大部分银行机构还采取传统的信贷产品支持绿色企业发展,而且多为总行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市场主体更关注眼前利益。“双碳”政策落地叠加疫情综合影响,使企业面临的问题加速暴露。一是战略转型进展慢。企业普遍认为“双碳”政策会对生产经营带来长期影响,但有降碳减排计划的企业不足三成。二是生产持续承压。近两成企业担心低碳转型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出现明显亏损。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聚焦政策框架的完善,营造绿色发展良好氛围。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其政策化、市场化双重优势,激励其考量绿色投资的潜在社会收益。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利用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等工具方法,探索创建科学、完备、可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进一步厘清绿色项目边界,明确绿色投融资方向。三是强化绿色发展共识。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在本地的资金、网点、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其密切关注绿色项目清单、进度以及资金需求情况,积极对接项目放贷。

聚焦政策思路的转变,完善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一是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组建金融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融资工作组,引导银行机构成立绿色事业部和专属柜台,加强与绿色智库的战略合作。二是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综合运用支农支小、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在限额范围内执行最高授信额度,充分发挥政府转贷引导基金、财政贴息的“杠杆效应”。三是出台实质性激励措施。努力形成绿色金融支持合力,例如,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提供贴息、发行补助、担保补贴,设立政策性绿色产业基金等。

聚焦产品服务的创新,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开展绿色金融的现实意义,继续落实尽职免责规定,积极创新信贷工作流程,加大创新资金、技术與智力投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二是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发展排污权、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和绿色项目收益权等抵质押产品,提升绿色信贷贷前、贷中、贷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绿色融资可获得率。三是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持续健全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业务指引,简化帮扶政策申请流程,多渠道发布优惠政策措施和办理条件。

聚焦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提升市场融资整体效能。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对符合国家大方向、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进行政策扶持,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重点开展股权投资或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固定资产收储与处置等业务。二是打造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发挥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信息获取优势,加快建设绿色产业项目库,打通政银企主体绿色项目申报渠道。三是引导降低企业授信标准。鼓励银行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对绿色信贷给予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继续强化责任落实和完善绩效考核标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猜你喜欢贷款金融绿色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君唯康的金融梦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2期)2018-12-29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意林(绘英语)(2018年2期)2018-11-29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意林(绘英语)(2018年2期)2018-11-29贷款为何背上黑锅?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还贷款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P2P金融解读中国工程咨询(2016年10期)2016-01-31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河北金融年鉴(2014年0期)2014-02-27

推荐访问:盘锦市 微观 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