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完整)

时间:2022-04-05 15: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完整),供大家参考。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完整)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 春天正是读书时。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就是余文森先生主编的这本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读了本书有效备课部分,对于如何提高有效备课,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的开篇序言里,余文森老师写到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而这本书通过教学工作和教学流程角度还有大量案例、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思考和启迪。

 回想自己从教十几年,感觉很惭愧,自认为对教学工作还算负责。但因为长期在低段,其实还是在拿一年的经验做十年的事。忽视了与时俱进的学习和思考,更不要说自我的提升。

 以前,我以为备课就是备好自己的教材、做好课件、根据自己班上学生学情设置适度的练习巩固。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在新课程标准下,备课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研读课标 “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名师如此,普通老师更是如此”。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要把课程标准中名

 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节课,让我们的备课行为有的放矢,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钻研教材 书中写到“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多大的圆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研读教材是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这本书也很好的告诉了我怎么去研读教材: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束缚。

 三、了解学生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分析、“吃透”学生情况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要用脑、用心、用时间、用毕生精力去读。用一生去备课。

 四、设计练习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不再局限于机械的操练,而是有更多灵活丰富的形式。在“双减”政策下,我们的练习更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素养。

 五、撰写教案 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基础上,进行规划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的心中。就是于永正老师说的“隐性备课”,比如练朗读、练板书、看资料、思考。备课于心。

 这部分还引用了刘玉珍老师 2006 年发表在《教师报》上的《把教案写在书上》一文,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十分有同感,把教案写在书上,把更多时间从抄教案中解放出来,用来查资料、看名家视频、研究学情,不是更好吗?如刘老师所言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教学。写教案不是写剧本,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有什么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合作、探究的过程,不仅仅有老师的“预设”,更该有“预设”和“预设”外的“生成”。这才是贴合学生实际的课堂。

 六、集体备课

 本书分析了集体备课的“怪”现象,也很明确阐述了,集体备课怎样操作,备完课怎么用。集体备课应该是一种新的制度、新的表达式、新的聊天式。集体备课不是要形成统一的思想模板去授课,重要的是群体的参与和大家思考的过程。

 读完这部分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与时俱进。平时多阅读,多思考,提升个人素养。才能更有底气站在这三尺讲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多读书,多思考,用思想武装头脑,用行动践行思想。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扎实。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推荐访问:读后感 备课 听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 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