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制预防大纲【精选推荐】

时间:2022-04-05 17: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制预防大纲【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八年制预防大纲【精选推荐】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运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原理方法分析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和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卫生学措施及疾病防治策略,以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已经对现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预防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成为一门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预防医学在强调预防为主观念的同时,将预防、保健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进行有机地整合,为患者乃至整个人群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协调性的卫生服务,这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作用规律及其控制,熟悉常见疾病的预防。

 二、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① 环境与健康,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食物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②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学习预防医学应掌握预防医学的思维方式、基本概念、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作用规律、控制措施以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按要求程度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熟记,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和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

 三、教学方法

 根据八年制教学强调整体素质、突出临床的要求,本课程在坚持以预防为主、注重“三基”教学的同时,强调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具备现代医学模式思维的医学人才。

  四、建议教材

 《预防医学》施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五、 参考书 目 :

 1、傅华 主编.预防医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孙贵范 主编. 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仲来福 主编. 卫生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James F Jekel, David L. Katz, Joann G. Elmore. Epidenmiology, Biostatistics,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Second edition). Saunder: Elsevier, 2001 六、参考网址:

 http://www.shsmu.edu.cn 七、本大纲的编写基础和适用对象及考核办法

 本大纲是在以往预防医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规划教材《预防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教材内容和程序,并参考国内外近年相关教材编写制订。供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八、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和学时 分配 序号 授课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时数 1 绪论 1

 2 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 2 2 3 物理因素与健康 1

 4 化学因素与健康 3.5 2 5 食物因素与健康 2.5 2 6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0.5

 11 职业病 0.5

 7 传染病 3

 8 慢性非传染病 3

 10 地方病 0.5

 12 伤害 1

 9 公共卫生项目的纵向分析 0.5

 13 临床预防服务 1

 14 社区卫生服务 1

 合计

 21 6

  绪论

 [ [ 目的要求] ]

 1. 掌握: 预防医学模式和任务,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三级预防的原则。

 2. 熟悉: 公共卫生措施和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3. 了解: 预防医学发展史以及我国主要卫生工作成就。

 [ [ 教学时数] ]

 理论 1 学时 [ [ 教学内容] ]

 一、预防医学的定义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以及整体预防三个阶段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1. 生物医学模式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四、预防医学的特点和内容

  1. 预防医学的特点 2. 预防医学的内容 3.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五、健康观的转变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1. 健康观的转变 2.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六、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1. 公共卫生措施 2. 三级预防 七、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1.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2. 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

 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 目标要求] ]

 1.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危害及特点;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及卫生标准。

 2.熟悉:人类环境的组成、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污染物

  的概念;常见大气污染物(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了解: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 [ 教学时数] ]

 理论 2.5 学时,实习 2 学时 [ [ 教学内容] ]

 一、人类环境 (一)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 1. 环境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3.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4. 生物圈、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 1. 人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 2. 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 3.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重性 (三)环境的要素 1. 化学因素 2. 物理因素 3. 生物因素 4. 社会心理因素 二、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 1. 环境污染的概念 2. 环境污染的来源 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 人群健康反应谱 2. 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3. 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 4.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5.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防制措施 1. 环境立法与管理 2. 环境规划措施 3. 技术措施 4. 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三、空气、饮水与健康

  (一)空气卫生

 1. 大气污染与人类健康

  (1)大气污染的类型及其来源 (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3)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2. 室内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1)污染来源 (2)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3)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二)饮水卫生 1. 水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2. 水污染及其危害 3. 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和评价 4. 饮用水安全的卫生措施

 第二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

 [ [ 目的要求] ] 1. 掌握: 噪声、高温对机体的影响,中暑的分类。

 2. 熟悉: 噪声、中暑的防治,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3. 了解: 高温作业的类型、防护,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 [ 教学时数] ]

 理论 1 学时 [ [ 教学内容] ] 一、噪声与振动 (一)噪声 1. 环境噪声的来源及其接触机会 2. 环境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听觉系统: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 (2)听觉外系统

  (3)爆震性耳聋 3. 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 4. 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 二、振动 (一)振动的分类和主要接触机会 (二)振动对机体的危害:局部振动、全身振动 (三)影响振动危害的因素

  (四)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 三、高温 (一)高温作业 1. 高温作业的类型:干热作业、湿热作业、夏季露天作业 2. 高温下人体的散热方式 (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1.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热适应 (三)中暑 1. 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理: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2. 中暑的诊断与处理: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四)防暑降温措施 四、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 (一)电离辐射 1. 接触机会 2. 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 3.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危害: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远期危害 4. 卫生防护 (二)非电离辐射 1. 对机体的影响 2. 防护措施

 第三章

 化学因素与健康

 [ [ 目的要求] ] 1. 掌握: 常见环境化学物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

 2. 熟悉: 各种化学污染物的理化特点及预防措施。

 3. 了解:化学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疗与处理。

 [ [ 教学时数] ]

 理论 3.5 学时,实习 2 学时 [ [ 教学内容] ] 一、刺激性气体

  1.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 2. 毒理 3. 临床表现:急性中毒、慢性影响 4. 治疗与处理

 二、窒息性气体

  (一)一氧化碳

  1. 理化特性及接触机会

  2. 毒理

  3.临床表现和诊断

  4.治疗与处理 (二)氰化氢(氢氰酸)

  1. 理化特性及接触机会

  2. 毒理

  3.临床表现:急性中毒、慢性作用 4. 治疗与处理

  (三)硫化氢 1. 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2. 毒理

  3. 临床表现及诊断分级 三、铅 1. 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2. 毒理 3. 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 4. 实验室检查 5. 诊断及处理原则

  6. 治疗

 四、汞 1. 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2. 毒理 3. 临床表现:慢性中毒、急性中毒

  4. 诊断及处理原则

  5. 治疗 五、苯 1. 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2. 毒理 3. 临床表现: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4. 诊断 5. 治疗 六、农药 (一)

 有机磷农药

  1. 理化特性

  2. 毒理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6. 清除毒物 (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1. 理化特性

  2. 毒理

  3. 临床表现

  4. 诊断及处理原则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1. 理化特性

  2. 毒理

  3. 临床表现:急性中毒、变态反应

  4. 诊断及处理原则 5. 农药中毒的预防 七、生产性粉尘 (一)概述

  1. 生产性粉尘分类及接触作业

  2.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

  3.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 尘肺的概念与分类 (二)矽肺

  1. 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 2. 发病机制:尘细胞的死亡、胶原纤维增生及矽结节形成 3. 临床表现与诊断

  4. 预防措施: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第四章

 食物因素与健康

 [ [ 目的要求] ] 1.掌握: 平衡膳食的概念,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必需营养素的种类,人群营养状况的评价;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2.熟悉:营养素需要量、供给量;无机盐、微量元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常见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症;蛋白质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肾脏病、糖尿病的营养防治;食品安全;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3.了解:各种营养素的来源、供给量;常见营养失调所致疾病的防治;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病因、中毒机制及其防治。

  [ [ 教学时数] ]

 理论 3 学时,实习 2 学时

  [ [ 教学内容] ] 一、营养素与热能 (一)蛋白质 1. 生理功能 2. 营养价值和评价 3. 蛋白质供给量 (二)脂类 1. 生理功能 2. 食物来源及脂肪供给量 (三)碳水化合物 1. 生理功能 2. 膳食来源与供给量 (四)三大营养素同热能的关系 1. 热能来源 2. 人类的热能消耗: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五)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概述、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B 1 、维生素 B 2 、烟酸、维生素 B 6 、维生素 C (六)无机盐与无机盐缺乏:钙和磷、铁、碘、锌、硒 二、合理营养与营养调查 (一)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1.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二)营养调查 1. 营养调查的目的、内容和组织 2. 膳食调查 (三)人体营养水平鉴定

  (四)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 (五)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三、临床营养概述 1. 蛋白质营养不良与疾病 2. 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防治 3. 肾脏病的营养防治 4. 糖尿病的营养防治 四、食品安全 (一)食品污染 1. 生物性污染:细菌、霉菌、防腐措施 2. 化学性污染:农药残留、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

  3. 放射性污染 (二)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1. 抗氧化剂 2. 漂白剂 3. 着色剂 4. 其他食品添加剂 五、食物中毒 (一)中毒食品 (二)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1. 概述 2. 沙门菌食物中毒 3. 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4.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5.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6. 志贺菌食物中毒 (四)动物性食物中毒 1. 河豚鱼中毒 2. 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五)植物性食物中毒 1. 毒蕈中毒 2. 含氰甙类食物中毒 (六)化学性食物中毒 1.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2.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七)霉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1. 黄曲霉毒素中毒 2. 霉变甘蔗中毒

 第五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 [ 目的要求] ]

 1. 掌握: 心理因素与健康。

 2. 熟悉: 行为因素、生活方式与健康。

 3. 了解: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身疾病的分类。

 [ [ 教学时数] ]

 理论 0.5 学时 [ [ 教学内容] ]

  一、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因素的概念及内涵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三)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1. 经济发展与健康:双向作用、带来健康新问题 2. 社会发展与健康 3. 文化教育与健康 4. 医疗保健制度和卫生服务因素与健康

 二、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因素与健康

  1. 气质与健康 2. 性格与健康 3. 心理应激 三、行为因素、生活方式与健康 1. 行为 2. 生活方式 3. 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第二篇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六章

 传染病

 [ [ 目的要求] ]

 1. 掌握: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主要传播途径的流行特征;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

 2. 熟悉: 肺结核、病毒性干预的防治措施;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止对策。

 [ [ 教学时数] ]

 理论 3 学时

 [ [ 教学内容] ] 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 人作为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

  2. 动物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 经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尘埃传播 2. 经水传播:经饮用水传播、经疫水传播 3. 经食物传播

  4.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5.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传播、生物性传播 6. 经土壤传播 7. 医源性传播 8. 垂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1. 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的流行

  2...

推荐访问:大纲 预防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