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性高校培养跨行业研究生的国际化路径

时间:2023-06-20 17:10:02 来源:网友投稿

阳恩慧 丁海波 邱延峻

[摘 要] 行业部委高校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面临双重变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迫使行业性高校走向综合性或跨行业的发展道路。传统行业性高校在某一领域和学科内的长期影响力和巨大的发展势能,使得后来者在跨行业培养人才转型时面临一定的难度,突破行业界限通常有国际化、产业研和联合培养三种途径,而国际化路径是我国高校跟跑阶段更加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以西南交通大学道路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为例,结合研究团队二十年发展历程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凝练行业性高校培养跨行业研究生人才的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为行业性高校转型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行业性高校;
研究生;
培养模式;
国际化;
战略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四川省教改项目“行业性特色型大学‘对标竞进’的战略路径选择与国际经验分析”(JG2021-219)

[作者简介] 阳恩慧(198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学和高等教育研究;
邱延峻(1966—),男,浙江衢州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工程学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丁海波(1990—),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09-0000-07 [收稿日期] 2022-1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1]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再次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行业院校面临如何进行跨行业人才培养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挑战。作为原铁道部龙头高校的西南交通大学在转隶教育部后,面对四川省在川渝分治后没有公路高校的局面,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坚定走国际化道路,高起点启动道路工程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并经过二十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跨行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路径。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优势,研究出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2],选择了具有快速成长空间的学科增长点,构建了两阶段“由内而外”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基础。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发表,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基础支持研究生在科研实战中进行能力建设,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中“以研领教”的创新基础[3-4]。以四川交通建设为主战场,通过场景应用能力训练,师资团队成员跻身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构建了良好的国内外同行学术关系,形成了教学相长的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生态基础。推进师生出国深造和来华学生培养双循环制度[5-6],与国际同行在同一个层次交流,构建了两阶段“由外而内”的路径,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基础[7-12]。团队研究生培养从国际化入手,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了一条行业性高校跨行业高质量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路径。

一、跨行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质量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起源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历来以轨道交通为主,后来国家学科目录将道路工程与铁道工程纳入同一二级学科[13-14],由此,我校逐渐重视道路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我校道路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开始于二十年前,由于传统学科巨大的吸能和势能作用,在传统的铁路院校中培养高质量道路工程方向研究生困难重重。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增学科方向研究生生源较差,多数研究生来自二本院校通过考研升学,学生入校前知识理论体系不完善,转专业和跨学科读研情况较多;
新学科方向往往师资力量薄弱,引进人才阻力大,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前来入职,主要依托团队多年的自我人才培育和团队成长,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提升历时漫长;
新学科方向起步较晚,缺乏老一辈的指导和成功办学经验,往往需要在研究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反复修正和调整,制约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如何高起点建设道路工程学科和高质量培养该学科方向研究生,团队经过二十年的探索,选择“由内而外”的发展模式,即依托传统优势、拉高发展起点。依托“211”一期建设,在本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增设道路工程方向,为道路工程研究生培养高质量生源。

(二)品牌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历年来重视轨道交通学科培养,在学校长达百年的办学中已经树立了轨道交通办学的名片,广泛被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和认可,轨道交通学科已然成为学校的品牌。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逐步要求按照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授位和评价,原“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081902)”“铁道工程(081901)”和“林区道路与桥梁(082504)”的道路部分三者归一并入后成为“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下设的“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二级学科。与此同时,作为行业旗舰大学,我校铁道工程学科全国领先、声望远播[15],如何由此出发建设道路工程学科方向、发展新的增长点并高起点培养研究生,如何发展学校非轨道交通学科的增长点,如何使道路工程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得到同行与社会认可是困扰行业性高校的共性问题。要想走得快,就要一人先走;
要想走得远,就要一起走。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坚定不移走团队之路,团队的“三观”使命、学术氛围、文化建设、国际交往和政治能力保障了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作为无建制保障的道路工程人才培养团队,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尤为重要,以高远的理想引导人、以拼搏的精神激励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顽强的作风锻炼人、以嚴格的纪律要求人,道路工程的国际化团队建设能够行稳致远,课程思政的铸魂效果得到充分体现,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选择“由外而内”的发展路径,即坚定走国际化道路,从国际同行认可获得国内同行支持,依托学科高起点平台,打造强势学科新方向办学品牌。

(三)资源问题

由于传统学科方向历时百年建设,占据了主要的场地资源,学校的设备支持偏向于传统强势学科方向,学校的非轨道交通学科建设的资源获取受到层层制约,场地设备支持不足是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在研究生新学科方向办学中,配套设备和场地资金与支持不足在初期建设突显,亦是制约的关键因素。作为新的学科方向,道路工程在学校隶属教育部后开始建设,不具备传统优势学科特别是轨道交通学科的雄厚资源能力。发挥学科的附加价值,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以学科贡献获取人才培养资源,通过学科研究设备保证开始阶段的课程教学要求,通过科学研究积累人才培养包括学生高质量就业所需的行业资源、人际资源和国际资源。依托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原铁道部高速铁路再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沛的资源和高质量的国际化环境。以科学研究引领研究生人才创新,从而促进了道路工程品牌建设和专业建设。以道路工程团队为核心成功申报道路桥梁与渡河专业,同时吸引了来自道路名校的博士后加入,形成了道路工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为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选择了“研究反哺教学、团队共建共享”的发展路径。

二、跨行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与实践性教学相长

针对道路工程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中遇到的三个挑战性问题,即质量、品牌与资源问题,项目组从理论武装、实践行动和教学相长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项攻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16],形成了“管用、好用、能用”的方法,逐渐构建起道路工程方向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成功模式。

(一)战略选择——两阶段“由外而内”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保证道路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科内涵建设指导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依托学校教改项目、四川省教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行业性学科新增长点的拓展方式[2]。同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留学生分会的教改项目,研究了后发国家学科集聚群体发展的成功路径,将国际化和在地化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先营造国际名声、后确立国内地位的“由外而内”的学术共同体道路[15]。以上两个方面为道路工程研究生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道路工程对铁道工程的比较优势就是欧美名校的道路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仍然具有引领性优势和示范性作用,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强势的学术话语权、具有全球声望的导师群体和领先的学科方向。通过教师出国访学和来华学生培养两阶段“由外而内”的跃升路径,西南交通大学跻身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单位,项目组成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成功形成学科影响力,为保障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行动——两阶段“由内而外”的场景应用能力行动,促进道路工程人才培养的品牌建设

根据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研究,在保证学科增长点高起点建设和研究生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切实可行的战略支点,迅速行动。项目组在面对行业性院校形成行业外学科增长点巨大挑战的历史时刻,从道路工程与铁道工程的共生学科方向内含的两个候选学科增长点即线路几何与路基工程中,选取了相对容易切入并具有外部可获取资源的路基工程作为战略支点,从川陕交界的广北路开始,实现了“由路基切入、由路面切出”的第一阶段“由内而外”目标路径。继而,又从铁路沥青混凝土出发,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积累路面沥青混凝土经验,为后续沥青路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奠定创新基础,从而实现“由铁路切入、由公路切出”的第二阶段“由内而外”路径目标。

(三)教学相长——高质量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

在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道路工程生动印证了教学相长在行业性大学非传统学科的学科增长点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教学相长首先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要求对教师能力的反馈性作用,而教师能力的持续建设又体现在研究生能力的不断提高。例如,学校对博士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要求,就迫使道路工程团队加快师资国际化,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外访学,提高教师的国际论文写作能力。而随着教师国际发表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从欧美名校引进青年才俊后,研究生的成果国际发表能力也就水涨船高。又如,团队通过来华留学生培养,充分发挥留学生对英语使用的独特优势加快国际论文发表,反过来又提高了道路工程国内研究生和教师能力的增长。再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优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促进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从而教师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水平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跨行业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结构性分析与系统化总结

研究团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在历时二十年人才培养中形成了道路工程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集聚基地。道路工程团队国际化程度高、教师结构合理、同行能力突出、攻坚作风顽强,不仅吸引国内外青年才俊前来深造,也吸引了名校博士来合作博士后研究。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坚定不移走团队之路,团队的“三观”使命、学术氛围、文化建设、国际交往和政治能力保障了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理论成果方面

针对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三类挑战性问题,项目组从理论武装、实践行动和教学相长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项攻关。在学科内涵理论的武装升华方面,依托省级与校级教改项目的支持,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及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点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行业性学科新增长点的拓展模式和途径。同时,依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的项目支持,研究学科建设过程中国际化与在地化的紧密结合方式,探索了一条先营造国际声誉、后确立国内地位的“由外而内”的学术共同体成长道路。以上两方面为教学方法与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内涵关系研究,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进行了理论研究,形成万字长文(《学位授权制度下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学科目录演进及分野——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并发表[2],主要内容在北京大学主办的学科研讨会、道路运输与工程全国教学指导分委会、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会、第六届土木工程国际会议,以及河海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长安大學、浙江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同行来访中交流互鉴,学科内涵理论研究得到广泛赞誉。在确保高起点建设学科新增长点和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支点,并结合实际场景应用,切实落地,构建起了立足学科高起点,紧扣国际化强大驱动能,摸索了一整套全闭环、全方位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生培养体系方面

首先,构建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并重的全日制硕士生培养体系。近年来,实验室紧密围绕四川省道路工程实践,传统研究方向与学科新兴增长点并重,同步推进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系统完成了结构计算、材料试验、模型试验等相关的3部研究生教材建设,培养全日制硕士毕业生100余名;
科研产出丰硕,人均发表论文2篇/年,10余人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奖励。毕业生竞争力强,多数进入包括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蜀道集团等世界双500强企业在内的特大型工程综合管理企业工作,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申请考核等方式进入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且发展后劲十足。上述措施解决了课程教学滞后、研究生教材不成体系及知识点零碎等问题,为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构建研究型与精英化突出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体系。近年来,实验室始终以学术创新为灵魂,秉持精英化理念,选题强调密切结合研究学科前沿、热点和重大理论问题及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难题,共培养学术型博士毕业生10余名,平均在5年内完成学业;
坚持人才培养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结合,50%以上的博士生曾赴欧美知名大学访问学习6~24个月;
重视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人均发表SCI、EI论文2~3篇,5人获西南交通大學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奖励。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潜力优秀,多人获得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正式职位,并纷纷获批各类基金、人才计划项目等,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上述措施解决了以往博士生培养中出现的“科研训练粗糙化”“选题开题唯项目化”的根本面貌,切实保障了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另外,构建中外特色结合与个性化定制的留学生培养体系。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大量的留学生培养工作,针对留学生到华学习深造的实际情况,为留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培养方法与体系,诸如:参与学院针对商务部留学生班开设专门的全英文留学生课程,应急开设2~3门适合留学生实际专业能力水平的课程,并结合其自身能力和所在国家地域特点,为留学生提供专门的选题和科研项目支持,利用已有团队课题,结合留学生所在国家的实际交通情况,切合学生自身兴趣与所掌握的数据信息等开展研究论文的写作,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托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课程授课培训,以及切合中外特色的研究课题开展,在保证高质量完成留学生研究论文的同时,亦能很好地对留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上述措施解决了以往研究生基础专业能力水平不足及解决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不够等问题,极大提升了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工程应用的研究水平。最后,构建实践型与技术能力强化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均已在各自工程岗位上担任技术及管理要职。历经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探索,本团队结合横向类科研项目,扎根川内西南地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结合实践工程项目,以依托项目为支持,结合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深入工程一线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的探索,解决了以往专业学位培养中,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不足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切实保障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教学最终产品成效方面

在毕业生就业及成长方面,30余名学术型博士毕业生普遍在国内外高校获得教职,包括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贵州大学、西华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越南河内建筑大学、越南胡志明海事大学、越南河内交通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汽车与道路建设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国内西部高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耳濡目染,毕业后发扬光大,继续服务道路工程的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硕士毕业生普遍在世界500强国企工作,包括中交、中铁、中铁建、中建、交投、铁投、城投等骨干企业。得益于在校期间的高质量培养,不少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业迅速脱颖而出。教师扎根西部培养学生,学生扎根西部投身交通强国。有志深造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或申请考核等方式,进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阿肯萨斯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专业学位毕业生普遍在所在单位成长迅速,同时对推动科教融合极具价值。工程学位(现在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行有余力地给学术型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和科研机会,促使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毕业生共同成长、相得益彰,并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组织基础。科研反哺教学,是非传统优势专业高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必由之路。任何行业性高校都把主要资源用于扶优扶强,后发学科只有自强不息,发挥导师的科研能力,从科研与教学的集合点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入手,带动科研工作,并将科研的附加价值直接用于研究生培养。通过近些年的不断努力,研究团队在国家级项目申报、省部级项目申报及横向合作类项目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毕业的研究生逐渐进入主流道路工程研究高校团体,不断进入主流高校任教,在四川省乃至全国主要交通领域国企、事业单位等担任重要技术与管理职位。这些循环无疑使得教学与科研不断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

四、讨论

道路工程是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轨道交通以外的学科增长点,保障道路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学科建设具有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要求。立足于西南地域特色,结合当前川内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建设的黄金时间段,大力发展学校道路工程方向,是对学校传统轨道交通特色的有力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校双一流强势学科建设。通过团队不断的努力,在道路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逐渐构建优势,增加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传统优势。团队历经二十年的研究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创新结论。

(一)从学科共性内涵出发,“由内而外”,形成学科增长点,保障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

学科内涵是道路工程和铁道工程之所以形成同一个二级学科的学理逻辑,也是形成学科增长点的先导战略。团队在面对行业性院校形成行业外学科增长点巨大挑战的历史时刻,以对学科高度的热爱与真诚,既高起点要求,又接地气行动。从道路工程与铁道工程的共生学科方向内含的两个候选学科增长点即线路几何与路基工程中,选取了相对容易切入并具有外部可获取资源的路基工程作为战略支点,从川陕交界的广北路开始,实现了“由路基切入、由路面切出”的第一阶段“由内而外”目标路径。继而,又从铁路沥青混凝土出发,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积累路面沥青混凝土经验,为后续沥青路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奠定创新基础,是为“由铁路切入、由公路切出”的第二阶段“由内而外”目标路径。

(二)从学科发展路径出发,“由外而内”,形成学科影响力,保障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

道路工程对铁道工程的比较优势就是欧美名校的道路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仍然具有引领性优势和示范性作用,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强势的学术话语权、具有全球声望的导师群体和领先的学科方向。通过教师出国访学和来华学生培养两阶段“由外而内”的跃升路径,西南交通大学跻身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单位,项目组成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成功形成学科影响力,为保障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基础。推进师生出国深造和来华学生培养双循环制度,与国际同行在同一个层次交流,构建了“由外而内”的路径,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基础。从学科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两阶段学科国际化战略,形成学科影响力,保障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其中,第一阶段通过教师出国访学和学生出国留学,形成研究生培养的国际质量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学者来华交流和学生来华留学,形成道路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国际品牌基础。

(三)从学科建设需要出发,“以研领教、教学相长”,让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撑基础的原始创新,形塑基础研究创造力,保障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道路工程学科直接服务于公路、城市道路和机场工程建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而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基础研究能力。项目组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请和国内外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导师群体均有主持基金项目、发表高水平国际论文,不断提高能力建设,为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奠定了队伍基础。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自强不息主动服务四川交通建设主战场和国内外学术同行组织包括期刊审稿,构建良好的国内外同行学术关系,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生态基础;
充分利用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作用,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品牌基础;
从学科建设需要出发,通过场景应用支撑基础的原始创新,形塑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四川省交通建设工程的参与,通过参与丰富的应用场景,获取外部发展资源,形成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科研资源基础。

2022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要坚持开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现,汇聚世界经济增长合力。”[28]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国际化仍然需要高度重视。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总结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对于加快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紧迫的现实需要。如何优化调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下的大学国际化政策,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04-19)[2022-09-14].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2]邱延峻.学位授权制度下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学科目录演进及分野: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6):65-74.

[3]王姗姗,邱均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75-82.

[4]张炜,汪劲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与改革方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1-7.

[5]HOLM-NIELSEN L B, THORN K, OLESEN J D, et al. Talent development as a university mission:
The Quadruple Helix[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13(24):
99-113.

[6]MUYIA M H, WEKULLO C S, NAFUKHO F M. Talent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rough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building[J].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2018(20):
498-516.

[7]邱延峻,蒲波.中法高等工程教育合作背景、现状与策略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5):70-74+116.

[8]邱延峻,许军华,蒲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SWOT分析与战略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15(1):98-102.

[9]邱延峻.新时期大学国际化演进特征与风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6):27-32.

[10]邱延峻.大学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演进历程与历史经验[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7.

[11]邱延峻.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历史演进及战略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7):18-22.

[12]邱延峻,范平志.以培养高层次留学生为战略起点 推动行业院校的国际化进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22-26.

[13]张爽,闫月勤.行业特色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数据统计与发现:基于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大学国际化排行榜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22-126.

[14]闫月勤.我国高水平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喜忧盘点:基于四年“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及数据统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1-10.

[15]闫月勤.2015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J].国际人才交流,2016(12):12-13.

[16]再创佳绩、争做表率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EB/OL].(2022-05-23)[2022-09-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05/t20220523_629460.html.

[17]冯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4):35-38.

[18]熊志坚,郑东博,曾李晨.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9(9):1-5.

[19]马雪红,王维枫,阮宏华.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J].高教学刊,2021,7(29):17-20+24.

[20]范书恒,刘金文,宋亚夺.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17):178-179.

[21]宋招权,陶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3):22-25.

[22]李明丽,阳恩慧.为交通强国特色强校建设学科新的增長点:记西南交通大学公路工程研究所所长邱延峻教授及其团队[J].科学中国人,2022(Z3):74-75.

[23]张雁,杨晓蕴.道路与规划方向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2022(22):161-163.

[24]蒋琦玮.“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9(4):30-37.

[25]彭明祥,龙宇,周勇.行业特色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2(3):1-4.

[26]董渊,刘丽霞,张伟,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6.

[27]李克勇.论大学国际化的内涵及实现策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40-42+49.

[28]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22-06-22)[2022-09-14].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2/content_5697150.ht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of Training Cross-industry Graduate Students in Industrial Colleges

YANG En-hui, DING Hai-bo, QIU Yan-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Abstract:
Due to its long-term influence and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a certain field and discipline,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oss industry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road engineering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s the research team’s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experience to summarize and refine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ath choice of industri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cross industry graduate talent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dustrial universities to transform and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Key words:
indust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c path

猜你喜欢培养模式国际化研究生聚焦港口国际化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从园区化到国际化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服务地铁工学结合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8期)2016-10-20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期)2016-08-24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2期)2014-10-19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教育与职业(2014年34期)2014-04-17

推荐访问:跨行业 国际化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