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的方法论特征

时间:2023-06-21 0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刘志礼 俞光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注重向海内外讲好制度优势,不仅在实践上深化改革推动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也在理论上对制度优势作出大量阐释、解读、论证和澄清,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优势叙事体系,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叙事特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9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如何向国内外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制度优势的国际话语权,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从制度优势话语体系建构②李祥兴、王顺:《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逻辑进路》,《江淮论坛》2021年第6期。、掌握制度优势话语权③张磊、王建新:《从自信到自主:新时代建构中国制度话语权的逻辑进路》,《湖湘论坛》2021年 第5期。、制度优势话语存在形态④杨彬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的存在形态与建构逻辑》,《探索》2022年第2期。、制度优势叙事逻辑⑤吴育林、赵悦彤:《后真相时代讲好中国制度优势的叙事逻辑》,《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制度优势对外传播⑥韩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传播策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全面反映了我们党在讲好中国制度优势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有益经验,提出了增强制度优势国际话语权的有益建议。与话语建构的研究不同,叙事在政治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就在于更加注重从微观角度分析叙事各要素在特定时空中编织建构的逻辑关系,进而揭示叙事者的思想理念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受众的。基于此,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审视习近平在阐释中国制度优势中形成的一系列叙事方法并总结其叙事特征,探讨制度优势叙事的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新时代进一步讲好中国制度优势、提升传播效能提供有益借鉴。

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相通性,现实是历史的未来,也是未来的历史。习近平秉承大历史观叙事范式,超越制度存在的一般形态和具体时空,将中国制度放在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考察,在历史总结、现实对比、未来擘画的立体叙事中讲出中国制度优势。

(一)总结历史:揭示制度优势的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一个个历史奇迹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规律。总结历史就是在众多历史事实中揭示出起支配作用的客观规律,以历史成就论证制度优势发挥的关键作用。习近平在历史总结中以生动的事实为依托,在对历史表象的深刻分析、总结中层层递进直指关键的制度因素,认为正是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历史性成就,揭示了制度优势与成就之间的必然联系,构造了“成就—制度优势”的表达范式。以历史成就的真实性确证制度的有效性,使得制度优势叙事更具有说服力。总结历史叙事按时间跨度可分为短期历史事件总结和长期历史成就总结。

短期历史事件总结以人们刚刚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事实作为叙事素材,借助重大标志性、共时性的事件呈横向展开叙事,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①陈金龙:《纪念与叙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话语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3期。习近平利用年末总结会议、专项工作会议、政治局集中学习等重要会议以及重大项目完工、重要事件表彰总结大会等,详细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取得的成就,分析成就背后的制度原因,揭示制度优势在成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比如,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②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靠制度优势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的关键作用。再比如,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③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0页。。习近平以抗击疫情和冬奥会为例证阐释中国制度优势,将短期历史成就作为制度优势的例证,民众的现实体验感更为具体,因而更具说服力。

长期历史成就总结从宏阔时空视角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呈纵向展开叙事。制度对社会的持续作用只有在长时段的历史考察中才能体现,因此将制度置于长时段考察,梳理制度由探索产生到成熟定型的发展史,更能清晰地阐释制度的历史意义。不论是在纪念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话中,还是在发布的历史文件里,习近平都会系统追溯我国制度来之不易的艰辛探索历程,以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为叙事素材,阐释制度演化带来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分别以不同的历史时间为起点梳理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通过长时段的历史追溯和成就解码的叙事方式,揭示了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背后起根本性、长远性作用的制度因素,在历史成就的展示和总结中强化了制度自信。

(二)对比现实:凸显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

现实对比是将不同事物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呈现的同一属性作为叙事素材,有侧重地分辨事物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揭示出事物独特的发展规律及其积极意义。合理选取素材对比可以快速描绘出不同且对立的形象、观点和地位,还可以区分高下优劣,从而突出事物的典型特征,传达叙事情感。①赵一衡:《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叙事与霸权护持》,《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6期。习近平将我国制度与其他国家制度作对比,以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作对比展现出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在对比现实叙事中标定了“自我”与“他者”的身份界限进而明确了我国制度优势的独特之处,在优劣比较中融入了现实情感,使民众在巨大现实反差中更加容易激发出对“自我”的认同,有利于破除对西方模式的迷信,完成“他者”的祛魅。

治理水平的对比。治理水平是制度的直接表征,治理水平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制度的优劣。习近平指出:“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64页。在疫情冲击、外部干扰加剧的环境下,我们发挥制度优势,运用制度威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仅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还在人口基数巨大、治理条件复杂的艰难条件下有效构筑起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屏障。利用各国制度在疫情中的表现作对比,能够有效凸显我国制度的优势所在,而且这种具体化、生活化的现实体验使得民众对制度优势的感知被逐渐放大增强。对比叙事使得“中国之治”在民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我国制度优势的感知更加明晰。

发展道路的对比。中国制度之所以具有显著优势,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坚持自主探索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习近平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他多次以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导致的严重后果作为反面教材,指出:“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④《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1页。这些论述深刻阐明,盲目移植西方制度模式不仅不能实现现代化转型,反而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制度存在的巨大优势,坚定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制度建设道路。习近平用照搬照抄的严重后果与扎根本土取得的现实成就之间的巨大反差,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三)擘画未来:指明制度优势的光明前景

理想指引未来。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描绘未来的理想蓝图是阐释制度优势的重要叙事范式。列宁曾以“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①《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页。的经典表达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描绘;
邓小平也曾在全民温饱尚未解决之时以“共同富裕”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展望,极大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事范式,给出了中国制度完善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对制度未来发展欣欣向荣的描绘中阐释中国制度优势。

从“路线图”看,习近平多次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作出解读,展现了中国制度优势的未来前景。不论是继续沿用和深化邓小平提出的“成熟定型”目标,还是创新提出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和“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6页。的新目标,实质都是基于不同维度对制度优势发挥后的应然状态作出展望,其中既有制度结构和体系维度,又有制度运行效果维度,还有制度对党和国家发展意义的维度,体现了制度的实然优势与应然优势的结合,在回应现实期待中展现了中国制度优势的未来样态。

从“时间表”看,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中国制度完善作出了详细的时间安排,阐释了制度的潜在优势。其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以建党100年、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为时间节点,贯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大阶段性目标。三大目标对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后的美好图景作出了勾勒,展现了制度自身具有的潜在优势,使得民众对制度优势的感知和认识从抽象变得更加具体。事实证明,描绘未来的叙事范式对讲好制度优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制度完善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逐渐由理想变为现实,这种见证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现实体验感已经成为了民众对制度优势产生认同的强大心理基础。

习近平在讲好中国制度优势中,围绕如何讲、为何讲、讲什么、对谁讲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有严密体系的叙事体系,极大强化了叙事效果,呈现出叙事体系内部的主题、任务、内容、受众等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具体特征。

(一)叙事主题:支撑民族复兴与贡献人类文明交织

叙事主题是贯穿讲好制度优势始终的轴线,在叙事体系中起着统领作用。其从时间上主导叙事变迁的演进轨迹,从空间上决定了叙事的最终指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立足自身又胸怀天下,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进,在接续探索中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支撑,另一方面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制度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对制度优势的阐释始终以中国制度对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和对人类文明的世界贡献为主题。

一方面,重点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任务、新问题给出新方案、新解答,接力续写以支撑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制度优势叙事新篇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展开制度优势叙事,以“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制度探索史,勾勒出我国制度从初步探索到成熟定型、制度优势在改革中逐渐提升的历史图景,凸显中国制度对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从人类与世界的宏大时空背景中诠释制度优势,将中国制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纳入叙事主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对中国制度的世界意义作出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9页。此时中国制度的世界意义尚未完全彰显,制度优势叙事主要以未来展望的形式展开。随着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日益显著,中国制度的作用和贡献超越地域局限呈增大态势,制度优势的外溢效应日趋明显。在世纪疫情冲击下,世界旧有治理体系日渐式微,中国依靠制度威力在艰难考验中创造人类脱贫奇迹,沿着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迈向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习近平透过我国取得的一系列世界性成就审视我国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③《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5月9日。的重大论断,对中国制度优势的阐释更加注重原创性贡献。

后来,我家搬去的那个连队有一幢二层的砖木结构的大礼堂,是办公、开会和演节目用的,更喜人的是能放映电影。礼堂里一排排整齐的座椅上,用油漆印刷上鲜红的座号,虽然全是木椅凳,但相对于露天电影来说,那可真是好太多了。自那时起,就算是冬天,连队也会有电影看了。

从“提供中国方案”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再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习近平对中国制度优势世界意义的叙事逐渐由具体策略层面上升到关乎人类发展进步根本的文明层面,揭示了中国制度由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参与式贡献”到开辟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导式贡献”的深化历程,讲出了中国制度在促进世界进步和人类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支撑民族复兴与贡献人类文明交织互动成为习近平制度优势叙事的主题,共同搭建了新时代认识中国制度优势的全新轴线,构成制度优势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叙事空间,为讲好制度优势提供了人类文明贡献的全新视角。

(二)叙事任务:建构话语体系与传播思想理念融合

建构话语体系与传播思想理念是讲好制度优势的首要目的和关键任务。话语是思想借以外化表达的载体,思想是话语存在的内在核心。没有话语载体的思想不能广为传播,离开思想支撑的话语也会空洞无物。习近平统筹建构话语体系与传播思想理念的双重叙事任务,精心总结、创新凝练了一系列标识性强、易于传播的原创性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断,并将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融入话语之中,建构起了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制度优势话语体系。

从新概念看,不仅有在我国制度建设取得实际成效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型政党制度”“新型举国体制”“治理效能”等话语概念,全面反映了我国制度在价值追求、民主协商、集中力量等方面的具体优势,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赤字”“全球治理体系”等全球性话语概念,科学反映了在国际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制度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果,传递出在百年变局中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的中国理念。

从新范畴看,中国制度同世界各国制度一样,都是在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形成的。习近平应世界之变和时代之需,提出了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国家之间都共同追求的价值体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重新界定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话语范畴的具体含义,跳出了西方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话语陷阱,彰显了中国制度与世界各国制度的共同价值追求。

从新论断看,习近平总结制度建设的经验,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90页。明确了中国制度优势的总源泉;
以“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5页。的科学论断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在层次和体系结构;
等等。众多论断和表述语句贴切简短、表达凝练通俗,在讲中国好制度优势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叙事内容:制度内在优势与制度比较优势兼顾

习近平将内在优势与比较优势相融合共同作为讲好中国制度优势的核心叙事内容,不仅注重分析制度优势得以展现的原因和制度优势接续增强的路径,讲好中国制度在价值追求、体系结构、发展目标等方面具有的内在优势,而且还将中国制度置于世界制度史中考察,讲好我国制度相较其他各种制度所体现出的具体优势,从内在优势和比较优势两个方面讲好中国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具有本体意义,讲好制度优势要阐释内在优势。中国制度植根中华大地,理论基础的科学性、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和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内嵌于制度体系之中,体现在制度生成、运行和完善的全过程。习近平着重从本体意义层面阐释制度内在优势,揭示中国制度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从制度生成路径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有效继承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坚持走内生式、渐进式自主探索道路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为中国制度赋予了适应性优势。从制度生成要素看,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②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 是》2020第1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制度赋予了科学理论优势;
根植中国大地能够保证制度始终符合中国国情,贴近中国本土的治理场域;
深厚的文化根基不仅能够成为制度执行中的价值规范进而促进制度优势发挥,还能以历史智慧启迪制度创新为制度增添文明魅力;
深得人民拥护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生成的认同为制度的高效执行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保障。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围绕我国制度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生成路径、价值指向、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将内在禀赋融合一体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极大提升了叙事效果。

制度优势具有比较意义,讲好制度优势要阐释比较优势。制度是历史延续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制度形态。中国改革开放合理引入市场要素,为制度注入了生机活力,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特征,集中体现出中国制度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习近平在阐释制度优势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升华提高和对西方制度模式的扬弃超越为叙事内容,彰显出中国制度优于历史上其他一切制度的超越性特征。以对新型政党制度的阐释为例,习近平指出,新型政党制度“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③《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强调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三个有效避免”从旧式政党制度的劣势入手,揭示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利益代表、民主监督、稳定运行方面对旧式政党制度的超越和提升,在“新”和“旧”的比较中揭示了制度优势所在。

总之,习近平阐释中国制度优势,既重点围绕制度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生成路径、价值指向、未来发展等方面作分析论证,又在新旧、中外对比中展现具体制度优势,将制度内在优势和比较优势融合一体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叙事效果。

(四)叙事受众:国内受众群体与国外受众群体统筹

习近平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在中国制度的世界意义日益彰显和世界人民对中国制度优势的关注不断增加的今天,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制度优势已成为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统筹国内与国外两大受众群体,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叙事策略展开制度优势阐释。

面向国内受众群体讲好制度优势,主要是讲好制度与国情之间的匹配性和适应性,揭示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转化规律,引导人民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发挥。制度优势作为制度展现出的一种积极状态,不仅是制度内在特征的外化表达,也是人们认识制度进而把握制度运行规律的首要内容。制度优势如果不能被国内人民群众正确认知,也就得不到认可和遵循,其作用就难以发挥。②陈金龙、邹芬:《毛泽东与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现代哲学》2020年第2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扎根中国大地、继承历史文化、凝聚民族合力、吸收先进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对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作了阐释,揭示了制度从无到有的艰辛探索和制度优势从初步体现到系统集成的历史过程。从更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多个层面阐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实可能性,揭示了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展现了制度优势的内在规律,为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自觉遵守制度、推动制度优势的更好发挥提供了理论支撑、价值依托和舆论保障。

面向国外受众群体讲好制度优势,主要是讲好中国制度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义原则,引导外部世界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制度产生歪曲和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制度的丰富价值内涵存在偏颇的认知。③祝大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国际认知及传播策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年第1期。习近平把握世界人民关心的发展问题,将中国制度的具体价值追求转化为世界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相似经历和共同发展愿景为切入点讲出中国制度优势。中国制度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在打破西方殖民体系的艰辛探索中得来的,都面临着解决自身现实问题和西方“制度移植”冲击的双重挑战,都有着实现现代化、创造幸福生活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愿景。习近平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出:“世界没有定于一尊的制度样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①《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人民日报》2022年2月6日。他不断唤起和强化发展中国家对制度艰辛探索的共同记忆,坚定支持各国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和制度,在讲世界制度故事的角色转换中讲出了中国制度,加深了世界人民对我国制度优势的认识。同时,习近平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②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6日。。他倡导站在世界潮流的正确一边,实现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感同身受,在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塑造了我国制度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积极形象。

“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4页。叙事并不是单向传播的,而是同各种错误思潮交织斗争的过程。讲好中国制度故事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牢牢掌握制度优势叙事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面对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制度优势的质疑、抹黑和攻击,习近平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把握主动,积极回应辨析迷局,纠正对我国制度优势的各种错误认知;
主动设置制度优势话语议题,形成了以治理效能为核心的制度优势评价体系,在斗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一)积极回应,纠正各种对制度优势的认知错误

讲好中国制度优势就必须对制度优势的各种错误认知作出科学地澄清和辨析。习近平积极回应现实问题,在辨析错误思潮中讲清了中国制度的性质方向、本质特征和未来指向,纠正了各种对中国制度优势的错误认知。

首先,厘清对制度性质的认知错误。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制度优势不断彰显的现实冲击下,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制度属性的歪曲和攻击也沉渣泛起。基于西方形而上学制度思维演绎出的对中国制度的错误认知和歪曲评价接连不断,标签化、污名化、妖魔化认知甚嚣尘上,极具迷惑性。习近平洞察问题所在,一锤定音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载体和实体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习近平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实际上就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揭示了我国制度具有的一切优势源于其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抓住了西方对中国制度优势的种种错误认识和诋毁的关键所在,并予以了有力驳斥。

其次,辨析制度未来指向的认知错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制度优势的最终体现,只有明晰国家治理的前进方向才能回答制度优势“向何处去”的问题,才能讲好中国制度优势的未来指向。针对“治理现代化=西方化”的论调,习近平旗帜鲜明地作出回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①《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4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一论断明确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根本方向,有力澄清了对我国制度优势未来指向的误解。

(二)主动出击,丰富制度优势的评价标准

掌握制度优势评价标准是掌握制度优势话语权的关键所在。在制度之争日益隐匿而理念之争、标准之争日益凸显的今天,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制度并作出歪曲评价,进而引导中国制度改革转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动向。摆脱西方制度评价的话语依赖,建构制度评价的中国标准,成为抵制西方渗透、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关键之举。习近平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理论,丰富了制度优势评价的中国标准。

首先,创新提出了“治理效能”这一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标准。在“治理效能”核心概念下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是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既包括制度自身结构的严密成熟和优势发挥的持续稳定程度,又包括人运用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还包括制度优势的转化程度和制度优势发挥后产生的实际效果。“治理效能”体现了“制度”“人”“治理”三者的结合,是制度之“优”、干部之“能”与治理之“效”三维标准的有机统一。

其次,结合中国制度建设实际,提出了适应制度优势实际的评价标准。除了提出评价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八个能否”标准②“八个能否”标准,即: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7页。之外,习近平还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制度建设的经验中提出了“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①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求是》2019年第23期。的论断。在总结疫情防控成就时提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②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9页。的论断。“符合国情”“有效管用”“人民拥护”“应对风险”既是符合我国制度优势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也是当前我国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习近平超越了西方以抽象思维演绎的概念作为评价制度优劣的思维局限,以适应自身发展的评价标准实现了对以往“中国制度—西方标准”评价范式的突破,建构起了以“治理效能”为核心的制度优势评价体系,为全面阐释制度优势提供了科学依据。③刘志礼、俞光瑞:《习近平关于制度优势评价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贡献和践行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这一标准体系的设定体现了对制度优势叙事议题的主动把握,有力地消解了西方以“民主”“自由”为议题对我国制度优势的歪曲。

叙事策略是叙事内容落地生根、广泛传播的关键。习近平坚持博采众长,以精细化、生活化、艺术化的灵活叙事策略展开对中国制度优势的阐释,在宏大视角中关注微观生活、在事实表达中促进情感共通、在活化传统中实现与时俱进,极大提升了制度优势叙事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一)在宏大视角中关注微观生活,提升叙事感染力

习近平在讲好制度优势中熔铸宏观历史与现实个人,在宏大视角中关注微观生活,提升叙事感染力。与当代中国深刻历史变革的现实相适应,宏大叙事侧重粗线条描绘整体过程,注重将制度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轴线和时空范围内加以阐释,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坐标乃至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的宏阔背景下考察制度的重要意义,凸显中国制度在走向“现代化”和“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道义合法性和存在合理性。然而在多元化、去中心化日益强烈的时代,宏大叙事尽管作为政治叙事的主流,却不能满足个体之间日益琐碎、注重现实体验的话语需求。相较之下,日常生活叙事注重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④董文桃:《论日常生活叙事》,《江汉论坛》2007年第11期。它以个体的生活细节为表现对象,更加关心微观个体的生活情感变化和现实境遇。因此,习近平对我国制度优势的阐释也重点关注不易察觉到的个体生活体验,注重诠释制度对个体发展的维护和支持,关注制度对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贡献。同时,话语表述也源自百姓生活,更接地气、更具表现力。比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66页。等话语展现了制度对微观个体的保障功能,再比如以“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8页。的话语阐释“精准扶贫”政策的优势所在,强调要用好制度优势“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73页。。一系列的阐释和表达在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中实现了雄壮宏阔的“大写意”叙事和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叙事的统一,不仅让人们体会到制度优势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作用,激发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赋予了制度以具象化的个体生活体验,极具现实感染力。

(二)在事实表达中促进情感共通,提升叙事亲和力

习近平在讲好制度优势中实现了事实表达与情感传递的统一。“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2页。叙事不仅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描述客观事实,还需要超越事实表达融入情感从而形成叙事者与受众之间的共情(empathy),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叙事效果。习近平在制度优势叙事中,不仅阐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外交、党建等多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攻克的重大难题,还在阐释事实中选取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和共同见证的典型成就作为叙事素材,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事实与情感统一中讲出了中国制度优势。比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以精确的数据对比和事实作为例证,指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⑤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7-28页。用数据和事实展示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辉煌成就。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寄托着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复兴之情和兴国强国之情。习近平用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和精准的数据铺陈展开叙事,不仅为论证中国制度优势提供了最好的现实说明和数据支撑,还以事实成就揭示了国家由弱变强背后的不懈奋斗史诗,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浓厚的亲和力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制度优势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三)在活化传统中实现与时俱进,提升叙事吸引力

讲好制度优势要活化传统,更要与时俱进。习近平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精髓,把超越时空和地域的优秀传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总结古代政治智慧化为当代所用,又激活古典成语的生命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一同熔炼为叙事素材和话语概念,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滋养和熏陶中传达中国理念,讲出中国制度优势。比如他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概括为“众星捧月”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页。,指出“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②《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1页。。“众星捧月”出自《论语·为政》,原意为众人爱戴、拥护,习近平引申和借用这一成语阐释了党的领导地位,并用“象棋”形象地勾勒出党领导的重要作用,叙事更具画面感和表现力。再比如以“见筋见骨”“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猛药治疴”“祛病疗伤”等成语来阐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安排,生动揭示了这一系列制度背后党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的战略定力和价值意蕴,既形象贴切又直白明了,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

此外,作为观念形态的话语是现实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如果话语过于陈旧不及时更新就会失去解释力,因此必须推进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习近平始终立于时代潮头、顺应时代变化、紧扣现实发展,在制度优势话语原有基础上及时丰富更新内涵、创造全新话语、创新传播渠道,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新型举国体制”“治理效能”“中国之治”“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全新的话语表达,为制度优势话语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实现了对我国制度优势阐释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提升了叙事吸引力。

猜你喜欢话语优势制度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矮的优势趣味(语文)(2020年3期)2020-07-27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辽金历史与考古(2019年0期)2020-01-06画与话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7年12期)2017-04-19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一项完善中的制度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推荐访问:方法论 叙事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