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视角下的探索

时间:2023-06-21 19:35:02 来源:网友投稿

冯 亮

(武汉轻工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武汉 430040)

“互联网+” 的含义是,将经济社会各领域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的融合,显著推动组织变革和技术进步以及效率的提升,从而形成更为广泛和普及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事实证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具有相当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加快推进 “互联网+” 的发展和普及,可以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1]在当前 “互联网+” 时代,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战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在诸多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其中,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应成为重点关注领域。如何正确看待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切实做好应对工作,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

(一)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招聘辅导员的要求较高,大部分高校要求学历最低全日制硕士、中共党员、有相关学生干部工作经历,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辅导员有综合素质要求,却缺乏相关的专业水平要求,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养比较匮乏。[2]

在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及辅导员队伍逐渐年轻化的新态势之下,部分政治觉悟不足、思想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的辅导员,易受 “思想多元化、市场经济化” 的影响,加之本身就对自身认识不充分、不客观,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使得他们更受到 “互联网+” 的负面干扰,甚至会被西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入侵,出现理想信仰动摇且逐渐淡忘身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导致整个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道德标准上出现下滑趋势。

(二)职业认可度不足带来倦怠感

一些高校只是强调学生工作很重要、辅导员工作很重要,但对于辅导员本身却并不重视。在高校教师队伍序列中,辅导员处于边缘地位。因此,不少辅导员对职业缺乏认同感[3],感觉自己是 “学生的保姆” ,是学校的 “底层公民” ,甚至有些辅导员都不情愿与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4]

高校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直接、最全面的教职工群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肩负着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职业规划、学业相关等大量工作。这些事务需要辅导员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超负荷的工作量却得不到校方和学生的认可和相应的回报,这使辅导员们在工作上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不足,进而影响其工作的心态和效率,相应地也导致辅导员群体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令他们有相当程度的倦怠感。更严重的是,这种内在情绪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带偏他们的道德表现和道德行为,而大量 “躺平式干部” 的出现,很多工作只要 “过得去” “差不多” “不挨批” 就行了等等口头禅挂在嘴边,这些显然是不利于高校学生教育的。

(三)部分辅导员职业综合素质欠缺

现在的大学生处于网络世界,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就是网络,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面对这一群体,部分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尤其是职业能力的不足,在工作年限较久的年长辅导员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互联网+” 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标准和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是:部分高校辅导员仍然恪守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理念和方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创新思维的缺乏、教育理念及方法的落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职业能力出现匮乏与不足,无法满足 “互联网+” 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5]

而对于新进的、年轻的辅导员而言,心理素质不过硬就是他们比较显著共同特点。辅导员队伍整体呈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如图1)。常常伴随 “三门干部” 的现象出现,即相当一部分刚毕业、刚离开高校实验室,转头就又步入了高校办公室。不同的仅仅是他们身份的改变和工作地点的变更。这样的队伍由于始终处于相对单纯的生活圈子,未能充分经受社会磨砺,他们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普遍有着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心理素质不过硬、抗压能力偏弱等问题。具体表现各有不同,尤以无法正确处理学生对辅导员本人和辅导员职业的负面评价最为普遍。在他们当中,有甚者业已出现抑郁和焦虑的症状,这会成为他们在处理特殊学生群体工作时的潜在危险。

图1 辅导员年龄段状况

还有一类情况是辅导员队伍中所学专业和工作适配度不足的问题。根据集美大学诚毅力学院林伟毅[6]的调查研究可知,从辅导员所学专业的结构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占比为17.0%,教育学专业占13.4%,心理学专业的占19.7%,而其它专业的辅导员则占近半数,达到了49.9%之多(如图2)。由此可见:非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其它专业在辅导员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也表明相当大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在读书阶段并未系统地、全面地学习过思政、教育、心理等专业的相关课程,也不曾研究过相关领域和方向,理论基础较为不足。对于年轻的辅导员而言,虽然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却缺乏专业性,难以做到将工作实际情况与学科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应用。在面对和处理紧急突发状况时,有一定概率会表现出情绪化的一面,这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年长的辅导员来说,尽管通过长年累月的工作经验积累,工作原理、技能、方式能直接从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和本校、本学院的学生也非常相适配,但终究还是缺乏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作支撑,缺乏对全局发展和高层态势的关注,在具体落实上只能取舍、有偏废,在工作细节处也难以做通盘考虑。

图2 辅导员专业结构情况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现存的诸多问题中既有以社会和学校为表现形式的外在因素,也有辅导员个体的自身内在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内在因素——辅导员自身的不足

辅导员自身职业素养的欠缺,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部分新进辅导员一入职岗位,就觉得自己工作稳定、收入尚可,不消时日就开始慢慢地对自己降低要求,会逐渐放纵自己,在生活上得过且过,在职业道德建设上随遇而安,政治素质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也日渐减退。

高校辅导员最重要的担当和使命之一,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当前,如果辅导员自身政治素质不过硬,理论素养匮乏,不主动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自己的头脑,则很难在学生中做好政治引领和表率作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危机。而在职业综合素质方面,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诸多问题都是属于职业综合素质的范畴,既包含了工作能力、工作技巧和方法,也包含了工作思路和职业要求,职业综合素养囊括万象,需要提高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两个方面。

(二)外在因素——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

全球 “互联网+” 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风气持续受到西方国家的冲击,其中以个人主义、民主自由、拜金主义等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

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共党员,其中不乏党龄十年以上的老同志,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年轻党员同志。但是在面对 “互联网+” 的冲击,很多人的思想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侵蚀,表现为对名利的追逐成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追求绝对的自由和民主;
过分关注个人的自身利益而无视学生的诉求和学校的要求;
将自己的职业当作谋名求利的平台,将工作当做一种追名逐利的手段等。这部分人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之下逐渐丧失职业道德,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放弃了对自身师德的追求。

(三)间接因素——选聘与选拔机制不健全

在某种程度上,辅导员这个行业对相关专业知识没有硬性要求和规定,因此无论是选聘还是选拔,很难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设置全面、客观而精确的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

辅导员的选聘要求之一,是政治面貌必须为中共党员,这对于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有着根本意义,它既能加强高校学工队伍的整体政治素养,也能更好地开展引领学生政治导向的工作。但若在选拔过程中只关注政治立场和政治素养,则会对包含工作能力在内的职业综合素质产生一定的忽视。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虽然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或社团干事的经历,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和经验,但立足于辅导员岗位,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还非常欠缺,工作技能和方式方法也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加强学习。现在倡导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本要义除了职业态度以外,更是在于辅导员应该具备完成其工作任务的工作技能、知识体系和其他相关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身的道德素养,很难具体考察,目前只能通过背景调查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初步了解。而对于辅导员队伍的选拔机制,则不同于选聘过程中的 “重政治素养轻工作能力” ,更多地关注于以阶段性工作成效为具体表现的工作能力,包含但不限于学生工作、项目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上文提到的道德素养的考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以同系统的同事和领导的评价及以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为主,具有不可控性。

无论选聘还是选拔,高校考核机制始终存在着相当的缺陷和问题。当前高校主流价值取向以评级为重要任务,其相当的精力和投入都倾注于教授们的专业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课业和竞赛成绩,而忽视了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注。尽管高校为辅导员提供了双向晋升的职业道路,但在制度落实这一方面,却仍做得差强人意,这造成了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障碍。

(一)高校辅导员个人的提升

1.重点提升自身政治素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7]辅导员作为高校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上对国家的政治应抱有认同感,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在学生群体中发挥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

2.着力于加强自身职业综合素质。

“互联网+” 时期,不单年轻辅导员需要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前辈、老同事、老领导们多多请教和学习,年长辅导员也应该主动寻求改变,根据实际情况来优化传统的工作方式,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结合时下环境融合现有资源,升级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技能、增进工作能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变化,持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综合素质。

辅导员岗位工作的操作性强、实践性也强,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学会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真正落实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三段论工作方法,既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理念,也要全方位地提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工作进行总结性的思考,应是每一个辅导员需要做到的,学会及时将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转化为指导性理论,找到工作中根源性问题,结合案例,开展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形成工作原则,由此建立处置机制。

3.提高自身师德师风标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遵循的用以调节各种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观念、情操和道德品质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更是高校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相关职业行为规范。另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还体现了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以及教师职业的纪律和作风。[8]

辅导员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首先是应充分理解并深刻认识到自身职业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能培养出从业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又通过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来培育,这种岗位将爱国守法、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敬业爱生、服务社会及为人师表体现在日常工作当中,这份职业以育人为使命,以工作为光荣。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塑造

1.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辅导员作为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高校教师,应将遵法守法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既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投身于教育事业,也要牢记校纪校规和规章制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在事务管理上还要注意张弛有度、进退有据,把握好法理与情理的关系。

2.注重爱国教育,推进感恩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充分利用好 “互联网+” 这个新兴平台以区别于传统的班会、授课等形式的老法子,借更多元化、包容性更强的新方法因地制宜地推进并开展教育活动,注重教育活动的过程体验感和学生群体的整体获得感,以过程为导向,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3.加强思政教育,做好引领工作。高校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阵地,也是塑造青年一代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关键阵地。大学生要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未来的希望,高校辅导员不单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更要充分落实思想政治教学和思想引领等教育工作。

(三)体制机制建设的完善

1.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加强应用能力培训。鼓励并支持各高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辅导员队伍提供专业的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开展并推进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 “互联网+” 基础知识和应用培训的工作。鼓励高校与相关各类互联网企业建立健全并完善信息咨询、人才交流等合作机制,促进双方深入交流合作。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能培训,尤其是针对辅导员职业综合素质的建设,同时也允许辅导员在高校各岗位上相互流动。

2.鼓励校企、校校联合培养进修。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院校对接机制。面向 “互联网+” 与辅导员工作的融合发展需求,支持高校根据现实的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办学能力,成立各种相关类型的进修班、学习班,注重将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与本地域、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选择地、本土化地引入到辅导员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当中。依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建立联合培训基地;
鼓励各类高校聘请互联网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特聘教师,强化 “互联网+” 领域的实验教学任务;
完善各高校之间的联动机制,通过类似方法,在相关方面加快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培训学习。

3.利用全球智力资源,深入优化学工队伍。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引进、集训学习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兼具 “互联网+” 技能和辅导员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完善选聘与选拔等制度,将更多难以量化的要求和指标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形成标准化的考核制度并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分配、激励及保障机制,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任务外包、产业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全球互联网人才资源,吸引互联网领域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特殊人才在我国高校学工队伍里从事教学和管理等活动。

4.巩固提高社会地位,保障基本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得到认可和肯定的同时,保障基本福利待遇,将会显著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成就感和岗位归属感。正确诠释辅导员老师在高校里的存在意义,巩固提高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再加大人文关怀等精神鼓励,在充分认可辅导员工作的同时也予以相应的激励和鼓舞,使其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认可辅导员工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物质回报。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不仅可以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还可以激励他们更加专注本职工作,无论是提高工资,还是增设补贴等各种具体表现方式,都可以相当程度地激发辅导员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加其职业幸福感。虽然不应以物质回报作为人生信仰和职业追求,但是寻求肯定工作成果的有效表达途径,也是一种对艰辛工作付出的相应回报。

要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高效地发展,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群体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而在辅以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同时,开展并推进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工作,毫无疑问是有重大意义的。

猜你喜欢职业道德辅导员互联网+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2018-04-25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好辅导员这样炼成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校外辅导员的一天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推荐访问:互联网 辅导员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