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25 0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邵玉伟, 吴 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019年10月,国家“双高计划”意见正式出台,确立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校应牢固树立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是高职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涉农高职作为高职学校的特色型院校,承担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建设的重任,专业特色鲜明,应结合劳动教育,深化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劳动育人、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发布,文件对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内涵建设、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通过多渠道拓展教学平台,持续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托院校实验、实训基地,以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态度树立、劳动习惯养成等为主要课程目标,探索关于涉农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明显的劳动教育建设新模式,从思想意识、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多维度构建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体系,从中领会劳动精神、劳动内涵、劳动价值。涉农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出发,结合特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对于涉农高职院校而言,已开设的涉农专业多与农业生产实践相关,面向高职院校大学生开设的涉农专业课程可将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劳动行为外化于行,有利于为农业现代化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此外,对于涉农高职院校而言,相比非涉农院校,在深入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1.1 天然理念优势

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掌握生产岗位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劳动能力,与国家关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精神内涵高度契合。通过农业理论结合劳动实际、实践检验,理论升华等唯物辩证法途径,推动高校涉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涉农人才掌握三农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提供正向指引。

1.2 天然教学优势

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构建、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具有独特优势,涉农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涉农学科建设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国家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涉农职业院校承担国家涉农专业人员培训、涉农人才培养、涉农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任务,涉农劳动教育能够在强调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同时,在教学中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

1.3 天然实践优势

涉农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劳动教育课程多围绕涉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专业性、创新性、灵活性等诸多便利,基地多配备高新专业实训设备、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完善的实验实训场地等,对开展符合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上的诸多优势,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因地制宜,结合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深度挖掘提炼劳动教育元素,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三全育人”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不断研究和探索,构建符合涉农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具有涉农高职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2.1 课程定位不准

“双高计划”对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定位提出更高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高端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要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职学校专业特色明显,劳动实验实训场地设施完善,农业专业课程体系完备,在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目标方面具有诸多优势。目前涉农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不到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课程标准定位不准。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仍以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态度树立、劳动习惯养成为主要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多以简单的体验式劳动为主,如卫生清理、手工制作、知识学习等,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缺乏专业性劳动内容提炼和优化,课程内容专业性、实践性、丰富性不到位,缺乏统一课程标准指导。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中“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混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边界模糊,课程内容设计、规划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和专业课程差异性认识不清。

一是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按学段、按年级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够,课程内容多样性、阶段性和整合性特征不明显。缺乏对劳动主体与劳动教学内容适应性匹配度相关研究。导致劳动教育课程专业特色不明显,与现阶段国家涉农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后参与讨论度不强。

二是课程内容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不到位。“信息技术+”专业特色不明显。未能满足学生“互联网+高新技术专业教育”教学需求。“双高计划”要求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应提升信息化水平,包括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三是课程标准缺失。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与专业课程、专业特色融合力度不够,实践操作标准不统一,导致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差异大[1]。主要表现在不同教师对课程授课评价不一,对课程教学内容主次划定不同。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定位理解不到位,传统“灌输式”教学思想依然存在,这与新时代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相背离,从专业角度出发,不利于涉农专业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不利于劳动理论+实践创新+劳动理论升华的辩证唯物理论学习方法的形成。也缺乏涉农专业应有的特色课程规划和设计。

2.2 课程主体不明

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通知,《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主体应由教师转向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劳动教育课程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其主要教学任务之一是学生从劳动中掌握发展自身突破挑战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意愿、时间和精力。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自发性、自律性,达到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意愿、劳动能力的全方位提升[2]。

二是教师由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向劳动教育创新活动课程转向困难,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性、实践性、开放性、情境性认识不到位,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活动属性把握不准,教师劳动教育课程新理念与新教学方法衔接不紧密。

三是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多数涉农高职院校劳动课程依然停留在“讲劳动”和“体验劳动”上,忽视了“做劳动”,缺乏学生在劳动活动经验中构建劳动教育的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习惯。缺乏劳动活动中的劳动价值体认和劳动价值观的塑造[3]。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避免应试教育的“升学主义”“唯分数论”,应倡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课程教学中增加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劳动育人主体由学校到学生的转变,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上的转变,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体认劳动价值,从而构建劳动教育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3-4]。

2.3 课程建设创新不足

2.3.1 课程内容创新性不足 目前多数涉农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延用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课堂讲解劳动法律、劳动意义、劳模精神内涵、劳动发展过程等相关理论知识,与简单的课程实践项目如熟悉垃圾分类、劳动方法、劳动工具使用、劳动安全事项等简单实践内容,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观摩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以期实现学生科学认识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课程内容缺乏创新,课程教学效果较差,学生课程评价较低[5]。

2.3.2 课程评价机制创新不足 课程评价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仍延用传统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仅涵盖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参加劳动课程的次数和劳动工具使用的标准等,缺乏评价指标的创新性[6]。另外评价主体单一,教师评价的比例高于学生,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始终处于被动评价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课程评价的权利。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同辈、家长、社会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影响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1 依托优势特色专业,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1.1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项来自754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报告显示,90%的高职院校自2020年秋季后开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其中34.23%的高职院校将劳动作为必修课覆盖到学校所有年级并每年开设。25.8%的高职院校将劳动课作为第一学年课程安排。9.8%的院校从次年学年开设劳动教育课程。30.2%的高职院校未将劳动课作为全年课程开设[7]。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差异较大,各高职院校对劳动课程重视程度不同。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开设的必修课程,将专业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结合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场所、基地,在劳动教育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劳动文化建设。调查显示69.53%的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规划。69.8%的高职院校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建设。60.27%的院校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学分。促进劳动教育学分制趋于规范化,强化劳动课程建设规范。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结合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规划,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学分制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新模式。

课程评价方面,56.7%的高职院校将学生平时表现和综合考核相结合,50.9%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中参考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成绩。49.3%的高职院校通过实习实训感悟、项目考核、实习调研报告等进行课程考核。使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融合。因此涉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应以实习实训课程为主要载体,涉农高职院校具备较强的专业特色优势,应探索将涉农专业课课程教育与劳动课程教育有机融合,凸显专业特色的同时结合国家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要求,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将学生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教学项目中。

3.1.2 规范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涉农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定发布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制定规范合理的劳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规范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劳动教育实践为教学重点,发挥涉农高职院校专业优势,促进学生认识涉农行业发展,树立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管理标准应包括劳动教学事务管理规定、课程安排设置、课程划归归属关系、教学场所和授课计划、课程督导和评价机制等。涉农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规定,在关注学生课程体验的同时,建立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和劳动教育课程管理权限办法等。通过统一课程管理标准,规范和解决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授课和教学管理不统一产生的诸多问题。专业课程规范问题是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将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包括统一劳动课程建设标准,明晰劳动专业实践课程定位,转化劳动课程主体,创新劳动实践内容等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的开展。结合涉农专业特色,依托产教融合机制,建立整套劳动教育、劳动体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培养方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融合育人。

3.1.3 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内容 涉农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应以专业学科为背景,利用现有农业实训条件开展涉农劳动教育课程,如利用涉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现有日光温室种植区、智慧温室种植区和产品质量检测区等,及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融合专业优势,创新劳动理念,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对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劳动实践型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强化涉农专业实践基地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融合度,打造涉农专业行业劳动意识强、劳动觉悟高、劳动技能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阵地,建设涉农专业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涉农企业需求广、劳动技术技能精、农业产业特色明的新型技术人才。利用技术先进、设施一流、对接产业、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实现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通过真实的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培养学生参与专业化实践劳动,形成善于观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通过专业的劳动课程实践实现学生对专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增强体力、智力、创造力的同时,具备完成专业生产劳动任务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劳动教育教学主体

劳动教育课程应充分利用涉农专业现有先进教学生产技术、实验实训条件发挥学生劳动教育主体作用。通过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劳动生产实践活动兴趣,培养学生劳动生产创新能力。在关注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素质培养和提升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劳动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实践生产中的创造力。另外通过将劳动教育课程主体转向学生,增加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在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同时,提升课堂授课效果。以部分涉农专业劳动教育为例,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实践方面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勇于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具备推陈出新的思想意识。

3.3 深化劳动教育服务平台,创新劳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首先,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可依托涉农实验实训基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利用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形成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性探索与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性科创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落地。其次,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创新形式结合,利用农业生产中水果、蔬菜、农作物等,如草莓、猕猴桃、葡萄、苹果等设施条件及专业教师团队,为学生科创、创新创业进行精准指导,采用“区域负责制”劳动课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在区域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劳动实践自主管理,鼓励学生在俱乐部所在“劳动区域”开展科创、沙龙、研究、实验、参观、讲解等一系列活动,按照课程管理规定,统一劳动考核标准,促进和协助大学生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创业就业指导。

综上所述,涉农高职院校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结合学校专业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目标,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专业集群度和供给服务能力,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相衔接,使涉农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点”。

涉农高职院校应持续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统一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评价体系,转化课程定位主体,以专业实训为抓手,强化学生劳动创新,结合涉农高职学校产业教育发展融合与服务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双高劳动实训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5期)2022-11-0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1-01-25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1期)2020-05-09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6期)2017-07-01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推荐访问:涉农 教育课程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