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中的汉字语义溯源与概念重构机制

时间:2023-07-03 1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艳平,景莹

朝鲜半岛使用汉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期间逐渐形成了以汉字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汉字资源。朝鲜半岛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法令法规的创建都依托于汉字资源,也以汉字资源为媒介进行传播。作为一种制度文化,韩文创建初期的古代官制术语蕴含着特定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是汉字语义溯源与概念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制术语中的汉字研究对于阐释汉字对韩文体系的构建、汉文化对朝鲜朝官制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都有着非常深刻且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韩文创建初期,朝鲜王朝经历了世宗李祹(1418—1450)、文宗李珦(1450—1452)、端宗李弘(1452—1455)、世祖李瑈(1455—1468)、睿宗李晄(1468—1469)、成宗李娎(1469—1494)等王位的更替。每一任新王为了展现政治抱负和掌握实权,相继开展内政、体制改革,增删机构部门,变动职官职能。在六次政权更换之后,为了确立新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朝鲜朝于成宗十六年(1485)正式颁布、施行了《经国大典》,并规定一旦施行,便为最终版本,今后不再修改[1](29-32)。

《经国大典》是朝鲜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法规的综合性法典,原则上不以民众为对象,而以相关官厅为主要对象。《经国大典》以法典的形式在政治方面确立起了集权的中央统治制度,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政治治理体系,成为朝鲜朝的治国基石。[2](63-71)全典根据官制体系六典体制编纂而成,如图1,即《吏典》《户典》《礼典》《刑典》《兵典》《工典》,共记录了25种历代官僚机构及官职名。《经国大典》规定官职名称顺序依次是“阶、司、职”,“阶”指品阶,“司”指所属官厅,“职”指职位。[3](93-124)官职制度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分为东班官职和西班官职,即文官品阶和武官品阶,有京官外官之别。[4](223)其中,文官品阶记录在《吏典》中的中央官职条文内,武官品阶记录在《兵典》中的中央官职和杂职条文内。各衙门,凡长官正一品者,名正一品衙门;
从一品者,名从一品衙门;
以下皆从之,至从六品衙门。东班正三品之通政大夫以上,为堂上官,通训大夫以下为堂下官。西班正三品之折冲将军以上,为堂上官;
御侮将军以下,为堂下官(如表1)。[5](473)

本研究通过研读韩文创建初期的朝鲜朝原始史料《经国大典》,挖掘该时期的官制制度、官制术语的历史渊源,解读其如何受中国古代王朝官制的影响,并随着政权更迭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修改和重构,最终建立起一套具有朝鲜朝特色、适应当时社会的官制体系。

图1 《经国大典》六典体制

表1 朝鲜朝文武官品阶表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6](211)是在汉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7](44-51)由于效仿中国官制体系,朝鲜朝官制术语在大量借用汉字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重构,因此,要想深入了解朝鲜朝官制术语的特点,就需要从语义上追溯术语或词的含义,从语言的历史源头进行语义溯源。目的在于还原词与义之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缺失部分,以探寻真正的语义。因为通过语义溯源可以了解古代朝鲜官制术语中的官制来源、名称语源,寻得真正历史源头,再探析它在整个官职名称组合中的含义,进而把握官制术语体系的类化衍生形式,判定官职名称、官职指代、相应职事、职事性质以及官员分配。本研究通过语义溯源发现文武官品阶中的官制术语构成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整体借用、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和单音节汉字借用。

(一)整体借用

韩文创建初期朝鲜朝官制术语深受中国影响,主要效仿中国的官职名称。整体借用即指官制术语中,直接借用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对官名进行命名的。文武官品阶中,대광보국숭록대부(大匡辅国崇禄大夫),보국숭록대부(辅国崇禄大夫),숭정대부(崇政大夫),통정대부(通政大夫),절충장군(折冲将军),어모장군(御侮将军),봉정대부(奉正大夫),진위장군(振威将军),조산대부(朝散大夫),조봉대부(朝奉大夫),충의교위(忠毅校尉),과의교위(果毅校尉),봉직랑(奉直郎),봉훈랑(奉训郎),선교랑(宣教郎)等官制术语整体借用了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正一品:대광보국숭록대부(大匡辅国崇禄大夫),보국숭록대부(辅国崇禄大夫)。“大匡辅国崇禄大夫”继承并改编了高丽朝时期的“特进辅国三重大匡”,将“特进辅国崇禄大夫”更名为“大匡辅国崇禄大夫”,“特进三重大匡”更名为“辅国崇禄大夫”。由于高丽朝借用隋制,隋朝时期,为品望高贵的大臣加官进爵,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等。因此,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辅国崇禄大夫也是授予品望高贵的大臣,为加官的一种。①文中没有列出引文出处的官名解释,均出自赵德义、汪兴明主编的《中国历代官称辞典》(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

从一品:숭정대부(崇政大夫)。崇政,中国五代时期,梁太祖朱温称帝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由皇帝最亲信的大臣担任,掌管军权,参与朝政,职权颇重。

正三品:통정대부(通政大夫)。通政,官名,明朝洪武十年设置通政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通政使是明朝“大九卿”之一。《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洪武)十年七月甲申,置通政司……以曾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谕之曰:“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8](602)

正三品:절충장군(折冲将军),어모장군(御侮将军)。折冲将军,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曹操亦置。魏晋、南朝宋、梁、陈沿之。三国吴、十六国成汉、前凉、西凉、北凉及北魏、北齐皆置。《三国志·甘宁传》:“计功,吕蒙为最,(甘)宁次之,拜折冲将军。”隋朝禁卫军设有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隋书·炀帝纪下》:“辛卯,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御侮,武散官名,唐始置,从八品上,宋沿置,元废。《诗·大雅·绵》:“予曰有御侮。”毛传:“武臣折冲曰御侮。”《汉书·王莽传中》:“故尚书令唐林为胥附,博士李充为犇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将廉丹为御侮,是为四友。”《文选·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且虚饰宠章,委成御侮。”

正四品:봉정대부(奉正大夫)。奉正,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初孙策置。《三国志·孙讨逆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策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

正四品:진위장군(振威将军)。振威将军,武阶官名,东汉初始置,南北朝置废不常,三国延用。《三国志·程昱传》:“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从四品:조산대부(朝散大夫),조봉대부(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文阶官名,隋朝始置,唐朝因之,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元朝时升至从四品下,至明朝时废除。《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牡丹亭·言怀》:“父亲朝散之职,母亲县君之封。”《续资治通鉴·宋太祖端拱元年》:“近制,宰相子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加朝散阶。”朝奉大夫,宋朝官阶,明清则常称盐店、典当店员为朝奉,亦有地方用以称乡坤。宋人以“朝奉”尊称士人。《夷坚三志壬·涂朝奉驱疫》:“涂大经朝奉,初乡荐入京,行次半涂,寓宿一宽宅。”

正五品:충의교위(忠毅校尉),과의교위(果毅校尉)。忠毅,南北朝始见“忠毅”官名。《陈书·吴明彻传》:“随明彻征伐,有战功,官至忠毅将军、散骑常侍、桂州刺史,封汝南县侯,邑一千户。”果毅,隋唐时武官名。隋时统骁果之兵,唐时统府兵。《隋书·炀帝纪下》:“辛卯,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

从五品:봉직랑(奉直郎),봉훈랑(奉训郎)。奉直,文散官名。《中国历代官称辞典》:“宋代为文臣寄禄官,大观二年,以右朝议大夫改称。金代,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九阶,从六品上。元代,同金阶,升秩从五品,宣授。明代,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六阶,从五品,升授。清代,为十六阶之第十阶,从五品。”奉训,文散官名。《中国历代官称辞典》:“金始置,从六品下。元升为从五品。明为从五品初授之阶。清废。”

从六品:선교랑(宣教郎)。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周曼,衢州开化县孔家步人。绍兴二年,以特奏名补右迪功郎,授潭州善化县尉待阙。”又,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有人以柬与之,往寻周官人家。曼怒曰:‘我是宣教,甚唤作官人?看汝主人面,不欲送汝县中吃棒。’”宣教郎又名迪功郎,宋代官名。《宋史·职官志八》:“迪功郎……为从九品。”

(二)双音节汉字词借用

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即根据中国古代非官名的双音节汉字词,取汉字词词义,替换双音节汉字词重新对官名进行命名。文武官品阶中,가정대부(嘉靖大夫),가선대부(嘉善大夫),통훈대부(通训大夫),중직대부(中直大夫),건공장군(建功将军),소위장군(昭威将军),통덕랑(通德郎),창신교위(彰信校尉),승훈랑(承训郎),여절교위(励节校尉),병절교위(秉节校尉),수의부위(修义副尉),효력부위(效力副尉),전력부위(展力副尉)等官制术语借用了双音节汉字词。

从二品:가정대부(嘉靖大夫),가선대부(嘉善大夫)。相当于高丽时期的荣禄大夫和资德大夫。1522年(中宗十七年)“嘉靖”更名为“嘉正”,后来因发音相同重新改为“嘉义”。由于当时明朝世宗登基,将年号定为“嘉靖”,因此为了避开年号作此修改[9](1-39)。嘉靖,以美好的教化平定安服。出自《书经·无逸》:“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嘉善,吉祥太平。出自《易林·讼之观》:“钦明之德,坐前玉食,必保嘉善,长受安福。”

正三品:통훈대부(通训大夫)。通训,普遍训诫。出自《陈书•宣帝纪》:“戢情怀善,有国之令图;
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训。”

从三品:중직대부(中直大夫)。中直,正直。出自《易·同人》:“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从三品:건공장군(建功将军)。建功,建立功勋。出自《文选·陆机·豪士赋序》:“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

正四品:소위장군(昭威将军)。1392年(太祖一年)制定文武官品阶时,堂上官称为威勇将军,堂下官称为威毅将军。但在《经国大典》中,威勇将军更名为振威将军,振威将军更名为昭威将军。昭威,显示威风。出自《艺文类聚》卷六十:“昭威耀武,震动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强。”

正五品:통덕랑(通德郎)。通德,共同遵循道德。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

从五品:창신교위(彰信校尉)。彰信,展示诚信。出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能够宽厚能够仁爱,对百姓展示诚信。

正六品:승훈랑(承训郎)。承训,接受教令。出自《逸周书·武顺》:“伯不勤无以行令,卒不力无以承训。”

从六品:여절교위(励节校尉),병절교위(秉节校尉)。1392年(太祖一年)制定文武官品阶时,从六品武阶的上阶定为승의교위(承义校尉),下阶定为수의교위(修义校尉)。승의교위(承义校尉)后来更名为여절교위(励节校尉),수의교위(修义校尉)更名为병절교위(秉节校尉),后收录在《经国大典》中。励节,砥砺节操。出自《淮南子·修务训》:“故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励节亢高,以绝世俗。”秉节,保持节操。出自《后汉书·伏湛传》:“(伏湛)遭时反覆,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

从八品:수의부위(修义副尉)。修义,遵循礼仪。出自《管子·君臣》:“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

正九品:효력부위(效力副尉)。效力,效劳。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童谣之言,将有徵於此,诚愿以死效力。”

从九品:전력부위(展力副尉)。1436年(世宗十八年)首次以从九品设진의부위(进义副尉),1466年(世祖十二年)更名为전력부위(展力副尉),后收录在《经国大典》中。展力,效劳。出自《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

(三)单音节汉字借用

借用单音节汉字即根据中国古代非官名的单音节汉字,取汉字的字义,替换单音节汉字重新对官名进行命名。文武官品阶中,숭록대부(崇禄大夫),정헌대부(正宪大夫),자헌대부(资宪大夫),중훈대부(中训大夫),봉렬대부(奉列大夫),통선랑(通善郎),현신교위(显信校尉),승의랑(承义郎),승의부위(承义副尉),돈용교위(敦勇校尉),진용교위(进勇校尉),선무랑(宣务郎),무공랑(务功郎),적순부위(迪顺副尉),계공랑(启功郎),분순부위(奋顺副尉)等官制术语借用了单音节汉字。

从一品:숭록대부(崇禄大夫)。《说文》:“崇,嵬高也。”《说文》:“禄,福也。”

正二品:정헌대부(正宪大夫),자헌대부(资宪大夫)。《说文》:“正,是也。”《说文》:“宪,敏也。”《说文》:“资,货也。”1298年(忠烈王复位年)高丽朝时期进行官制修订时首次使用,并一直沿用至朝鲜朝时期,并将“正宪大夫”“资宪大夫”收录在《经国大典》中[10](55-75)。

从三品:중훈대부(中训大夫)。《说文》:“中,和也。”《说文》:“训,说教也。”

正四品:봉렬대부(奉列大夫)。《说文》:“奉,承也。”《说文》:“列,分解也。”

正五品:통선랑(通善郎)。《说文》:“善,吉也。”《说文》:“通,达也。”

从五品:현신교위(显信校尉)。1392年(太祖一年)制定文武官品阶时,从五品被定为현신교위(显信校尉)和창신교위(彰信校尉),后收录在《经国大典》中。显,始见于西周金文,《说文》:“头明饰也。”显,明显、表现。信,最早见于金文,《说文》:“信,诚也。”

正六品:승의랑(承义郎)。承,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说文》:“承,奉也。受也。”“义”为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管子最早提出了“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管子·卷一·牧民第一》:“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正六品:돈용교위(敦勇校尉),진용교위(进勇校尉)。1392年(太祖一年)制定文武官品阶到世宗初为止,六至八品的武官没有设立正品官职,因此有名无实。1447年(世宗二十九年)设立正品官职,돈용교위(敦勇校尉)和진용교위(进勇校尉)才开始具有实际意义。《周礼》:“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进,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进,登也。”《说文》:“勇,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

从六品:선무랑(宣务郎)。1392年(太祖一年)制定文武官品阶时,设从六品文官为선교랑(宣教郎)和선무랑(宣务郎),后收录在《经国大典》中。从六品文官선무랑(宣务郎)和武官병절교위(秉节校尉)及官阶以上官员均可参加朝会,故称参上官。宣,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说文》:“天子宣室也。”指皇帝接见臣民的大厅,又称宣室。宣室是颁布诏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为传播、宣扬。务,始见于战国时期文字。《说文》:“务,趣也。”本义是专力从事、致力追求,故引申为公务。

正七品:무공랑(务功郎)。功,最早见于战国金文。《说文》:“功,以劳定国也。”与此相对应的官职大部分是录事、书吏等。

正七品:적순부위(迪顺副尉)。1392年(太祖一年)制定文武官品阶时,首次确定돈용부위(敦勇副尉)为正七品,1466年(世祖十二年)更名为적순부위(迪顺副尉)。并将적순부위(迪顺副尉)及以下归为参下官,后收录于《经国大典》中。《说文》:“迪,道也。”顺,始见于西周金文,《说文》:“顺,理也。”

从七品:계공랑(启功郎)。《说文》:“启,开也。”功,最早见于战国金文。《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从七品:분순부위(奋顺副尉)。1392年(太祖一年)制定文武官品阶时,首次设진용부위(进勇副尉),1466年(世祖十二年)将진용부위(进勇副尉)更名为분순부위(奋顺副尉),后收录在《经国大典》中。奋,始见于金文,《说文》“翚也。从奞在田上。”

正八品:승의부위(承义副尉)同正六品승의랑(承义郎)。

通过追溯汉字的词及字的古义,可知朝鲜朝官制术语与汉字语义保持了一定的对应关系,官职的命名主要采用整体借用、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单音节汉字借用等三种形式,而从双音节汉字词和单音节汉字这两种借用形式上不难看出,韩文创制初期的朝鲜朝官制在借用中国汉字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重构。

(一)概念重构的理念特征

1.主要在中国唐宋官制名称的基础上进行重构

朝鲜朝时期的文武官名主要效仿中国唐宋官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构。自高丽朝时期,官制就深受中国隋朝、唐朝和宋朝的影响。景宗朝至成宗朝,基本上采用隋、唐之制,诸凡机构设制、职掌分工、选任官员之资格等,近乎相同。《文献撮录》引用徐居正的观点:“高丽太祖开国立三省六尚书九寺六卫,略仿唐制,成宗稍加增损,忠烈忠宣王服事胡元,凡官爵之侔拟上国者悉改之,互相纷更,官爵太紊。”[11](163-201)高丽王朝中枢机构,自成宗朝至元宗朝,基本上采用唐、宋之制,以唐制为主体,杂用隋之遗制。高丽成宗十四年,分为文武官阶,赐紫衫以上正阶,改文官大臣为开府仪同三司,正匡为特进,大丞为兴禄大夫,大相为金紫兴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为银青兴禄大夫[12](73-83)。从“银青光禄大夫”阶名可以看出,成宗十四年以前就已经受到唐宋文散官阶模式的影响。北宋前期文、武散官阶全沿用唐制,然避太宗光义之讳,改正议大夫、通议大夫、朝议大夫、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宣议郎为正奉大夫、通奉大夫、朝奉大夫、朝奉郎、承直郎、奉直郎、宣奉郎[13](3477-3498)。又,朝鲜朝时期武散官阶名,不全依中国唐宋官制名称,如改“宣威”为“振威”,“明威”为“昭威”,“定远”为“定略”。

2.主要在中国唐宋官制的品阶上进行重构

朝鲜朝时期的文武品阶主要效仿中国唐宋官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가정대부(嘉靖大夫),가선대부(嘉善大夫),통훈대부(通训大夫),중직대부(中直大夫),중훈대부(中训大夫),봉렬대부(奉列大夫)等为从二品上到从四品下,遵循了唐宋文散阶从二品到从五品下以“大夫”为名的品阶划分。건공장군(建功将军),소위장군(昭威将军)等为从三品上到从四品下,遵循了唐宋武散阶从三品上到从五品下以“将军”为名的品阶划分。통덕랑(通德郎),통선랑(通善郎),승훈랑(承训郎),선무랑(宣务郎),무공랑(务功郎)等为正五品上到从九品下,其中승훈랑(承训郎),선무랑(宣务郎),무공랑(务功郎)遵循了唐宋文散阶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以“郎”为名的品阶划分。통덕랑(通德郎),통선랑(通善郎)则为正五品,可以看出,朝鲜朝官制品阶在此进行了重构。돈용교위(敦勇校尉),진용교위(进勇校尉),여절교위(励节校尉),병절교위(秉节校尉)等为正六品上到从六品下,수의부위(修义副尉),승의부위(承义副尉),효력부위(效力副尉),전력부위(展力副尉),적순부위(迪顺副尉),분순부위(奋顺副尉)等为正七品上到从九品下,遵循了唐宋武散阶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以“校尉”“副尉”为名的品阶划分。현신교위(显信校尉),창신교위(彰信校尉)则为正五品。

(二)概念重构的语言特征

1.多为动宾、并列结构

文武官品阶中共52个官职名称,除整体借用的15个官职名称外,37个官名在重构上体现了以复合式结构为主的特征,其中动宾结构占据官制术语的绝对比例,其次是并列结构。动宾结构的官名有20个,如건공장군(建功将军),소위장군(昭威将军),통덕랑(通德郎),통선랑(通善郎),현신교위(显信校尉),창신교위(彰信校尉),승훈랑(承训郎),진용교위(进勇校尉),선무랑(宣务郎),무공랑(务功郎),여절교위(励节校尉),병절교위(秉节校尉),무공랑(务功郎),계공랑(启功郎),분순부위(奋顺副尉),승의랑(承义郎),승의부위(承义副尉),수의부위(修义副尉),효력부위(效力副尉),전력부위(展力副尉)等。并列结构的官名有7个,如정헌대부(正宪大夫),가정대부(嘉靖大夫),가선대부(嘉善大夫),중직대부(中直大夫),봉렬대부(奉列大夫),돈용교위(敦勇校尉),적순부위(迪顺副尉)等。

2.术语结构两两对称

官名因官制体制的需要而产生,而官名的构成随着官制体制的不断完善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从上述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官名的组合结构多以动词为中心,其次也出现了部分词的重复使用现象,它们往往词义确定、位置固定,因而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作用,在这里称它们为类词或共词。词汇的类化作用表现形式是官制术语语言形式的对称。形成对称的原因一是由于类化衍生的作用,再加上官制系统本身的完善,官职名称往往会形成两两对称的现象。二是朝鲜朝官制深受中国官制的影响,官职名称工整且有规律。朝鲜朝官制术语在同一品阶中文官名多为首字统一对称出现,除参下官名之外文官中共22个官职名称,只有正宪大夫和资宪大夫不同,其余术语均遵循了这一规律,如崇禄大夫和崇政大夫、中直大夫和中训大夫、奉正大夫和奉列大夫、朝散大夫和朝奉大夫等。在同一品阶中武官名多为第二个字统一对称出现,武官中共22个官职名称,只有折冲将军和御侮将军不同,其余术语均遵循了这一规律,如建功将军和保功将军、振威将军和昭威将军、定略将军和宣略将军、果毅将军和忠毅将军、显信校尉和彰信校尉等。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朝鲜朝官制术语借用汉字的词和字来命名官职名称,其背后的古义同时蕴含了朝鲜王朝的官制理念,一直以来,朝鲜半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朝鲜朝王室更是崇尚儒家思想和礼制。儒家主张以德为政,“明明德于天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14](462)可以看出,天和民是政治权威体的主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15](115)可以看出,民心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因此,朝鲜朝官制术语借用汉语的词和字意表达对各阶官员政德与品行的规范目的,这种官制理念在官制术语中得以体现。其中,根据文官的官职名称可知文官注重积极进取、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精神。强调即使身处政见之争、理念之争和学术之争,也要以天下为己任,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忠于朝廷,振兴国家,造福百姓。如嘉靖,以美好的教化平定安服。嘉善,吉祥太平。通训,普遍训诫。中直,正直。通德,共同遵循道德。彰信,展示诚信。承训,接受教令。励节,砥砺节操。秉节,保持节操。修义,遵循礼仪。根据武官的官职名称可知,武官注重骁勇善战、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效忠国家的精神,强调彰显威严和勇武之气,即使身处战场,也要积极抵抗,英勇战斗,建立功勋。如建功,建立功勋。效力,效劳。展力,效劳。

(二)汉字的影响

从官制术语特点来看,官职名都有对应的汉字官名,可以看出当时朝鲜朝对汉字的重视。再加上长期以来朝鲜封建文人经过礼教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以及重文轻武官制体系的影响,使得崇尚汉字和汉礼的朝鲜封建文人将汉字的重要性反映在了官制体制内。从官制术语汉字引用量来看,官制名中存在借用大量汉字的情况,使用时根据汉字的形、义及造字原理进行取义使用。从语义溯源中可以看出,官制术语无论是在汉字结构还是汉字语义层面,都很好地借鉴并吸收了汉字文化。如嘉靖,出自《书经·无逸》:“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嘉善,出自《易林·讼之观》:“钦明之德,坐前玉食,必保嘉善,长受安福。”通训,出自《陈书·宣帝纪》:“戢情怀善,有国之令图;
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训。”建功,出自《文选·陆机·豪士赋序》:“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通德,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承训,出自《逸周书·武顺》:“伯不勤无以行令,卒不力无以承训。”修义,出自《管子·君臣》:“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自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深为当时东亚各国所仰慕,科举制度的推行加深了汉字对朝鲜古代官制的影响与革新。据历史考证,自高丽朝光宗年间,汉文就已成为官方文字,科举考试将创作汉诗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写汉诗成为文人之间的高雅风尚。《高丽史73·志卷27·选举1》有记载:“光宗九年五月,双冀献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16](21)朝鲜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初场考试内容范围限于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主要考察生员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熟悉程度[17](108-123)。这就使得要参加考试的所有生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汉字,汉字因此得到进一步的习得与传承,并确立了绝对地位。

(四)适应当时朝鲜国情的需要

高丽朝成宗时期(981—997),为了抑制地方武官不断提高文官地位,长久的压制导致武官不满发动政变并得以执掌朝政,当政后的武官们为了巩固统治,开始通过科举大量选任乡吏,使得文武阶层逐渐贱民化。新旧贵族混杂,是导致朝鲜末期出现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为此,朝鲜王朝吸取高丽朝末期的历史经验,将新旧贵贱混杂的文武官制进行了整改,其主要措施是对文武官员与乡吏、胥吏、技术官吏以及文武官员的庶孽进行区分,通过严格限制乡吏的科举应试资格,强制将添职二品以下、现职三品以下未在国家登科或无立功者从文武官僚还原为乡吏,对下层的文武官职名称、官级品阶进行规整,将“官”与“职”作以区分[18](1-6)。朝鲜朝时期,基本沿用高丽朝时期效仿中国唐宋文武官制的九品十八阶,而为了进一步稳固王权,朝鲜王朝亟需新的体制模式,建立中央集权的文武官僚社会体制,更为集权的文武官僚制度应运而生。文武官阶层的整顿,为政治权力系统提供了必要支撑,也为国家运作提供了特殊内涵。

本文通过朝鲜朝官制术语中汉字的语义溯源,发现韩文创制初期的朝鲜朝官制术语结构主要有整体借用、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单音节汉字借用等三种形式。分析发现官制术语主要在双音节汉字词借用和单音节汉字借用两种构词方式上进行了概念重构,而重构所秉承的理念也主要是在效仿中国唐宋官制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包括官名重构和品阶重构,同时重构形式上也体现出多为动宾、并列结构以及术语结构两两对称的语言学特征。通过分析汉字溯源和重构机制,不难看出,韩文创制初期的朝鲜官制深受儒家思想、汉字、科举制度以及朝鲜朝本国国情的影响。

官制术语既是语言本身所指,即词汇的理性含义,又是官制内容所指,即职务规定和职掌范围。古代朝鲜官制通过汉字记录下来,并利用汉字对官制术语进行了重构,反映了汉字作为这一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促进了朝鲜古代礼制的进步和封建统治的加强,体现了汉字对朝鲜朝官制乃至整个东亚官制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汉字文化在东亚官制文化体系中的积极构建作用。

猜你喜欢术语大夫将军我家的“将军”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进步太快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8年10期)2018-10-15将军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5期)2018-09-10将军驾到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5期)2017-06-10间接性失忆上海故事(2015年13期)2016-01-22将军完婚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3期)2012-03-20

推荐访问:官制 汉字 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