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困境与超越

时间:2023-07-14 13:25:03 来源:网友投稿

范佳涵

摘 要:网络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沟通完美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习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网络辅助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高效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了时代机遇,但非传统沟通方式的大量应用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作用力,信息多元化使教育者话语权削弱,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通过提升信息传递者网络平台运用能力、关照沟通双方的情感以建构平等沟通关系,合理组织沟通信息等途径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困境的超越,对解决当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挑战机遇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的新机遇

在网络普及的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充当着网络话筒的角色,在接收来自各方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社交平台上对一些社会事件发表个人见解,这种新型交往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在此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也显现出新的机遇。“传媒沟通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发挥传媒沟通的作用,特别是网络沟通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效果。”[1]

(一)新场域:网络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时代选择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也由传统的线下沟通方式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以线上为主导的沟通方式。网络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方式,发挥着强大的功能与效用。在互联网场域,沟通的发起者和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高效沟通与交流,而这一沟通交流方式在高校则主要显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与受教育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例如腾讯会议、钉钉、学习通、雨课堂等学习与沟通软件,成为互联网场域衍生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载体。

1. 网络沟通完美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习惯

每一代人因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沟通习惯。沟通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当代大学生普遍为“00后”,他们生于信息化时代,深受网络熏陶,广泛活跃在网络空间之中。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面对面的沟通会使很多大学生产生羞怯感,不利于轻松沟通氛围的营造,会降低信息接收者的自我展现与表露能力。“恰当地运用网络手段,投学生所好,是解开网络环境下德育难题的绝妙之招。”[2]相关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却可以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前很多大学生的线上课堂表达意愿要远高于线下课堂表达意愿,在线上课堂的发言积极性要高于线下课堂。当代大学生大多习惯于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沟通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留言等互动方式各抒己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

2. 网络沟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高效化

网络沟通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发起者与信息接收者提供了最大便利,网络沟通具有高效、便捷等特点,能有效降低沟通双方出行的时间成本,将更多的时间应用于沟通的准备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发起者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沟通信息,发起者与信息接收者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社交软件、电子邮件等达到有效的沟通交流,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成本。在追求办事效率的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沟通无疑是最便捷化的选择。

(二)新技术:网络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辅助工具

1. 网络辅助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以微博、微信、快手、抖音、QQ等为代表的新型沟通交流软件不断发展完善,促使人们的日常语言表达习惯及沟通交流方式产生变化。这些软件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辅助工具已融入线上课堂的全过程,例如,当受教育者在课下遇到相关课程难题时,可以通过微信聊天或电子邮箱与教育者取得交流,实现问题的迅速解决。相比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网络沟通使信息发送者对信息能拥有足够的整理和加工時间,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

2. 网络辅助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富有时代感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十分注重时效性,沟通作为这一活动的重要环节也不例外,同时沟通过程也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交往过程。网络辅助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了鲜活的时政素材,展示了沟通过程的时代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过网络短视频等素材激发受教育者沟通交流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使受教育者在身心放松的状况下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并增强受教育者学习交流的主动性及专注性,这更易于使受教育者实现主观情感的客观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讲述新闻事件使受教育者了解国际时事,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听取信息接收者对此事的看法,促使受教育者真正将沟通信息内化于心。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一)非传统沟通方式的大量应用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作用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要通过线上课堂、线上谈心及聊天互动等方式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在使沟通过程便利化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新问题,“网络交流的间接性、匿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3],这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面临着新的挑战。

1. 信息发送者得到的有效反馈受限

教育者在线上沟通过程中主要通过自身讲授实现信息的传导,而这一过程也暴露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在线上课堂中,所面临的受众是群体而非个体,教育工作者无法把握所有学生的课堂状态,这会使教育者收到的反馈信息受限,教育者无法通过观察受教育者的微观表情及肢体语言推导受教育者的听课状态及心理活动,只能单方面地进行讲授。如果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主动进行信息反馈,就会使教育者无法判断沟通过程是否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达,影响下一步沟通工作的有效开展;
如果受教育者一直处于沉默状态,也会影响到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积极情绪,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陷于被动的情境之中。在线上聊天沟通过程中,单纯的文字交流较为生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无法实现眼神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使线上沟通缺少言语温度,这种网络虚拟感难以有效实现情感的表露,也不能取代面对面聊天所传达出的情感色彩,这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局限性。

2. 信息接收者难以完全融入沟通过程

在線上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受众为群体学生,由于部分学生周围噪声干扰等客观环境影响及缺少同学间沟通等外部因素影响,线上课堂环境的学习氛围就会远不如线下课堂的学习氛围。在网络沟通中,信息接收者很容易出现走神或思想状态滞后于信息发出者等情况,一些自制力较好的受教育者可以准确把握教育工作者所传达的信息,有效融入课堂,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及课堂收获;
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就会因为精力不集中而“走神”,出于侥幸心理不认真听课,失去很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难把控信息接收者的情绪状态,在线上课堂中也无法根据性格差异因材施教,这会使信息接收者的代入感被弱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接收者很难完全融入沟通过程。

(二)信息的多元化使教育者话语权被削弱

1. 受教育者广泛活跃于网络空间

相比于传统认知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沟通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沟通理念而言,现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角色展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更加注重双向性,即“双主体”学说,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沟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受教育者可以从网络渠道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此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二者都是‘教与‘学的统一体”[4]。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大量的课程相关知识,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展现出的内容如果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中接触的信息不符,尤其是不准确的信息的误导,可能引发受教育者的质疑,难以实现心理认同,这也是网络普及化的重大弊端之一。

2. 教育者沟通策略过时影响沟通成效

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一定的年龄隔阂,“代沟”现象也较为普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具有深厚的学识素养与知识储备,与受教育者看待问题的方式存在差异,如果在沟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或没有采取适当措施克服差异,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有效性。“有的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会流露出批评指责的态度,总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无形中与教育对象拉开了心理距离,让学生不敢或不愿敞开心扉,从而造成了沟通中的障碍。”[5]此外,在沟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沟通策略会直接影响到沟通成效,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采取传统的灌输引导方式,没有耐心地倾听受教育者在沟通过程中的表达,只是一味地表述自身的想法,缺少创新性的互动,无法实现有效沟通。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采取创新性的沟通方式实现双方的有效互动交流。

三、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对策

(一)提升信息传递者网络平台运用能力

1. 恰当结合网络语言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了大量的网络热词,一些网络热词引导着社会舆论的风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结合网络语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帮助沟通对象增强信心。“为了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充分保障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者们在开展互联网思政教育时,要随时动态更新教育理念,把传统的话语方式和互联网的话语方式充分结合,建立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互联网思政话语体系。”[6]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发起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流行语唤起沟通对象的沟通兴趣,提升沟通过程的吸引力,使双方产生情感共鸣,达成最佳的沟通效果。

2. 将新技术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提升沟通成效,例如可以开发一些专门应用于高校沟通的网页及网站,双方在此平台上各抒己见。除此之外,在沟通对象是群体而非个体的情况下,教育者可以发起匿名沟通,以更加明确有效地了解沟通对象的真实想法,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完善沟通策略。即时聊天工具的应用也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如今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已广泛作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但在沟通发起者与学生之间仍有很大应用空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目前仍然广泛依赖于官方性的授课平台及会议软件等,因此,“我国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媒体时代的优势与价值,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和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7]。

(二)合理关照沟通双方的情感,建构平等沟通关系

1. 加强情感沟通,注重人文关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双方利用第三方载体进行的心灵与心灵的情感交流,其过程不仅是语言的沟通,而且是有着清晰思维与认知的双方发自内心的情感碰撞。在此过程中,沟通发起者应该充分关照到沟通对象的情绪情感,注重人文关怀,不能将沟通仅仅当作浮于表层的交流形式,而应不断深入探索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状态,在增强沟通力度的同时将沟通过程融入情感温度,有针对性地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走进沟通对象的内心深处,解决沟通对象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实际效用。

2. 寻求双方平等沟通关系的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应建构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实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机平衡。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由于沟通发起者居于主导地位,其在沟通过程中占据绝对优势,且绝大多数沟通对象由于受到传统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影响,常常会在沟通发起者面前出现紧张情绪,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处于拘谨的状态,不能正视自身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处于弱势状态,无法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和情绪。因此,沟通发起者将会无法把控沟通对象的真实想法,影响沟通的效果。“未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还是终身学习者、知识建构者、合作者和服务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契机,转变教学方式,重塑师生角色。”[8]因此,寻求双方平等沟通关系的着力点显得至关重要,高校应培育起沟通对象的教育主体意识,使教育对象在活动中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沟通发起者也可以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建构起主体意识,在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寻求两者关系的平衡点。

(三)合理组织沟通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网络沟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整个沟通过程沿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之前,教育者应该针对沟通对象做足前期准备工作,掌握沟通对象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沟通内容,制订沟通方案,选择最佳的沟通时机,通过对信息的编排整理做好预设方案,深入分析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及采取的相应措施,以更好地走进沟通对象的内心,缩短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双方的心理隔阂,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1] 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反思与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雷有祥.巧用网络手段妙解德育难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9):58.

[3] 叶新东,毛羽薇.学生在线沟通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2):94-100.

[4] 王霂凡.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1):17-22.

[5] 陈卓,王琛.积极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着力提升育人工作亲和力和有效性[J].北京教育(德育),2021(6):34-37.

[6] 石华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2):43,45.

[7] 王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超越与创新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1(12):82-85.

[8] 徐晶晶,张虹.“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嬗变及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29-31.

推荐访问: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