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历史学科中课程思政的落地

时间:2023-07-19 11: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吕增根 李兴华

摘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初中历史学科中“课程思政”的落地要求教师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把道理讲透、讲深、讲活,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下考察历史,依据可信的史料认识历史,学会正确地、辩证地发现问题、论证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从而厚植爱国主义,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初中历史学科中课程思政的落地还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程思政的任务,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程思政 落地途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思政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在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初中历史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价值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度的融合。探究初中学科中课程思政的落地路径,是跨学科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要素

教材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托,教师在立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文本,发现教材内容的思政要素,并立足学科特点,将教材的内容加以整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活动课就是开展活动,与考试关系不大,因此不重视甚至直接忽略活动课,这显然违背课程设置的目的。活动课一般是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实践,内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与素养,其价值非同一般。八年级下册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了解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的变化,知道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通过探究变迁背后的原因,认识到我们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改革开放,从而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相比可谓是“异趣而同旨”。

二、创设课程情境,润理于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讲道理是课程思政落地的必备环节。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发现探究问题、展示论证问题中发现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润理于心。

(一)课前准备活动

1.教师明确活动主题“我身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班级学生分为“衣、食、行、学习”等四个小组,明确小组活动主题。

3.调查实践

(1)搜集资料:查阅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访问调查等,搜集书面以及口述材料。

(2)整理资料。

(二)课堂活动

1.衣——“穿”越时空见奇迹

(学生展示布票、照片等实物,过程略)

史料一:母亲把家中的布票(见图1)集中起来,一寸、二寸……到供销社买了几尺布,给她做了一件蓝色底子带白点的上衣。

史料二:“的确良”时兴初期(见图2)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有的商店事先贴出告示,有的商店从内部透出风声,于是引来大批市民抢购,有时为买一块“的确良”得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长队,甚至发生挤碎柜台的险情。

小组代表发言一:布票是物资短缺时代的产物。1954年,由于消费能力的迸发,全国棉纱、棉布供求关系比较紧张,国家开始推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票证购买制度,限量供应棉布。布票有全国布票、地方布票两大类。不同地区棉布的供给量是不同的,如北京市的市民必须精打细算,因為每人的布票能买到的布仅够成年人做一套衣服。整体上看,棉布供应是短缺的,民众穿衣真的是“量身定做”“精打细算”。至于花色,主要是“蓝、灰”为主,流行的款式有“布拉吉”(连衣裙)、“干部装”等。

小组代表发言二:很长一段时期内,国人的衣物多是棉麻制作的。因为种植棉花会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最后只能减少棉花种植,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穿衣所需,国家引进了国外的化纤设备生产布料,“的确良”应时而生。“的确良”作为化纤材料,其透气性差、易于起热,穿着的舒适度相较于棉布等天然布料明显偏低。但其耐磨损不易变形,且易于打理,颇受时人的欢迎。时人以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为荣,甚至花费“巨资”也要置办。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能力欠缺,难以给民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国内的生产企业纷纷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先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后通过学习消化,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我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关于民族纺织业的代表——无锡一棉的发展历程,得以窥见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蜕变。作为苏南的一家企业,其发展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改革开放之初,这家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是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紧密纺纱技术,将其应用于国产机器上,开创了全新的生产模式。在智能化、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无锡一棉又广泛采用先进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设备直联技术等,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其开发的羊绒棉、天然丝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颇受市场欢迎,为生产更多美丽的衣服提供了可能。

小组代表发言三:今天,我们选衣服时除了考虑最基本的“穿着”功能以外,更多的是考虑面料、款式等,我们不再期盼在逢年过节时更换一件新衣服,而是在各种人造的“购物节”中不知道何从下手。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其次是因为咱们国家的生产能力日增月进。咱老百姓在穿衣上越来越多姿多彩。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展示布票,并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加深对不同类型史料的认识;
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食——小粮票中的大乾坤

关键词:粮票、拖拉机、现代农业。

附注:一、本票面额为成品粮,限在市内购买粮食或粮食制成品。二、购粮时,按本市粮食部门规定的供应品种购买。三、本票不准买卖,涂改无效,遗失不补。[淮北市地方粮票实物(见图3)]

一、本票面额为成品粮,限在省内购买粮食或粮食制成品。二、购粮时,按本市粮食部门规定的供应品种购买。三、本票不准买卖,涂改无效,遗失不补。[安徽省地方粮票实物(见图4)]

小组代表发言一: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推进,城镇人口出现大幅增长,粮食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和生活的必需品,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咱们国家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小农”时代,增加生产、提高商品的能力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决定采取新的统购统销制度,统一征购和销售粮食、棉布等物资,粮票等票证也由此进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粮票有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之别,地方粮票只能在地方使用,如果跨地区,必须进行兑换。比如一名淮北市民,如果到邻近的徐州市去出差,就需要兑换全国通用粮票或者当地的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可见,受限于生产能力,咱老百姓在吃方面还不能尽兴。

小组代表发言二:粮票、布票、肉票等,之所以是时代的产物,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生产技术、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民生,致力于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只是咱们当时的工业化水平还有不足之处,农业生产受到了限制。改革开放后,我们除了外引之外,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在农业生产领域大规模地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咱们濉溪县的五铺农场就是其中的典型。20世紀60年代,政府兴建了五铺农场,当时的耕作使用的是“东方红”拖拉机,但是普通的农户却很少能够使用到农业机械。今天,在农忙季节我们可以看到家乡的土地上有专门的播种机,可以直接在田里播种玉米、大豆等作物,由专业的喷灌设备进行喷灌,更先进的则是滴灌,有先进的收割机实现收割、脱粒一条龙。以前,农忙时节需要年轻的劳动力,现在就是老爷爷也不用担心农忙的耕作了,只需要聘请专门的人员,就可以享受播种、收割、施肥、喷药的一条龙服务,种地的收成也越来越好。五铺农场甚至采用物联网进行田间作物的管理,种地也走进了互联网时代。

从牛耕到机耕再到智能耕种,咱们的农产品产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丰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背后是党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回到粮票时代。粮票和布票一样,已经从过去的生活必需品变成了收藏爱好者的心头物。

3.行——绿色出行通城乡

关键词:二八大杠、电动公交。

(播放访谈录音)

学生代表讲解:我的老家在百度地图上就是一个小点,现实中从那里到县城濉溪的直线距离(地图上拉直线)差不多有15公里,但是由于处于几个乡镇的交界处,很长一段时间交通十分不便利。我爷爷是“50后”,那个时代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要买东西时就到最近的集镇上购置,十来里地全靠步行。如果去濉溪办事,基本上要起个大早,这样才能不耽误时间。我的父亲是“70后”,他在濉溪上高中时,来回靠骑自行车,这就是俗称的“二八大杠”。如果碰到下雨天,土路就会变成泥路,骑行变成推行甚至“扛行”。我是“08后”,父母早已在濉溪县城买房定居,家乡土路也早已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回老家可以乘坐电动公交车,夏天空调车只收2块钱,平时只需要1块钱的车费,还可以扫二维码坐车。咱们政府弄的电动公交车,低碳环保而且惠及咱老百姓,我爷爷他们经常坐电动公交车来濉溪逛逛街。

学生代表补充发言:从“50后”到“70后”再到“08后”,三代人到濉溪是越来越便捷,尤其是这两年,咱政府“整”的城乡电动公交车,让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设计意图:口述史料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但是结合文字史料等,可以提升口述史料的使用价值。通过访谈,将生活情境和历史学习情境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生活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新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成更为贴切的认识。通过分析变化的原因,学生认识到生活环境巨大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党的领导,从而涵养家国情怀。

(三)作业布置

以“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为主题,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撰写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衣、食、行等方面的探究,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设计“撰写小论文”的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探究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个体学习之间的关系,拓展对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涵养核心素养,同时打通教、学、评的环节,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情”晓“理”,涵养情感、厚植情怀。

(四)教后反思

活动课中学生、教师是指导者和参与者,绝不能做主导者。教师自我的角色定位是活动课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活动课的主题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在立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背后的动力等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课利用访谈、搜集实物等诸多课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课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将生活情境和历史学习情境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科关键能力、涵养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落地。

本活动课也存在着口述史料的权威性不足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如何搜集、利用史料是保证活动课有效开展需要认真思考探究的问题。

三、关于初中历史学科中课程思政落地的思考

课程思政的落地需要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意识。历史教师要摒弃思政教育就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的任务这一错误认知,明白历史课程蕴含着极高的课程思政价值。历史教师在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要自觉地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通过史料研读、解析,在时空的演进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课程思政的落地需要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创新育人方式。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教师需要立足学生认知特点,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创设学生喜欢的、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情境,摆脱“思政课就是灌输知识”的刻板印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化课程思政于教学过程中。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8期)2016-10-20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推荐访问:落地 学科 课程